搜尋此網誌

2013年12月26日

拔萃,是一輩子的事

教育心語 20131227

帶領學校前進,領導層必須宏觀形勢大局,檢視校內的強弱機危。
為着讓學校領導層更清楚自己學校的特點、思考本校的長短和風格、承傳辦學的精神和使命、珍惜前輩篳路藍縷的辛勞,有時必須暫時放開手邊的工作,走出校外吸收新鮮的養料;抽身桌面的文件,靜思腳前的方向和策略。
教育界的同工平日太忙了,長期埋首校內工作,少有機會知悉界外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思路習慣。碰撞到商業機構的工作模式,往往有點不很適應,然而大都覺得眼界大開。
        月前安排了一個辦學團體十三間學校的領導人,一行廿多人參觀希慎集團的總部,了解該機構的發展足迹,特別是觀摩一間以地產為主的商企如何介紹自己的機構和述說自己的故事;選取哪項材料以塑建其機構形象。參觀後的座談中,筆者與各校領導層一起思考:如果我要介紹自己的學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核心信息。用什麼形式手段表達?
        最近又嘗陪着國內廿多位校長參觀拔萃男書院。其中一起觀賞了該校今年度的介紹短片。全片約十分鐘,沒有旁白,影像主要是學生在體藝場上專注和努力的片段,只有簡約的字幕說明去年取得的體藝成就。全片以唯一一句中文作結: 「拔萃,是一輩子的事」。
        播片畢,舍監兼校牧只講了一句: 「影片的配樂是由我們學生演奏的。」導賞人員特別帶領嘉賓留意禮堂裡學生坐的是六十年前的板櫈。

        這段經歷﹐頗堪參照和省思:一間學校應如何培養成員的歸屬?哪些是學校最堪珍重和驕傲的事物?應該展示和強調什麼?

2013年12月20日

善用 IT 器材

教育心語 20131220

本港推行資訊科技教學十多年了。錢花了不少,但學校IT 設備的使用水平參差,使人懷疑不少學校未能善用相關資源。筆者每年有機會進入近百間學校觀課或使用其課室禮堂的教學設備。由其IT 設備的維修保養和使用效果,可以窺見學校某些環節的管理水平。
最常用的禮堂的音響設備沙啞,回聲過強等尤其不可接受。另一常見缺失是:教室的燈光安排不當,以致銀幕前的燈光必須開着,干擾銀幕映像;倘關掉幕前的燈,則導致全室黑暗,不利溝通。這固然因為電源開關掣的線路安排沒有考慮投影效果,亦反映了校方對此重視不足。其實大可聘請電器技工重新接駁開關電源的線路,所費不多,效果大善。
某校號稱資訊科技先導學校,花了巨款於其IT 設備云云。但進入其課室卻發現電腦的軟件系統仍是舊版本,未能支援新型號的教學課件。有些課室的投影器燈膽暗啞無光,部分甚至對焦不準,卻無法調校。有些課室窗簾破損,無法遮光,致使銀幕影像要與太陽爭光,學生難以看得清楚,又焉能吸引學生專注學習?
當使用其電子白板時,又發現部分功能已損,部分則尚未設定,說明根本沒人使用過。有些VGA 纜線端子的針已經折斷,導致未能顯示若干顏色,直到外人要求使用才知悉要更換。

這些現象,使人懷疑該校師生其實很少使用IT 設備,以致設備落後無效也不打緊。又或者師生曾經使用,但效果差便逐漸放棄,任由荒廢不理。這都說明學校的管理支援教學不足。

2013年12月13日

對PISA的反應

教育心語 20131213

        三年一度的PISA 報告發佈以來﹐世界各地媒體的反應各異﹐值得思考。 PISAOECD主辦的國際性測試﹐2012年有65個國家和地區約51萬名15歲學生參加。 旨在知悉各地基礎教育的成效。
        PISA考卷測量的不是記誦知識而是學生吸收與運用知識的能力;測考的資料情景,大部分是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今屆榜首是滬港星韓日台﹐與十多年來結果相似﹐仍是東亞地區成績較優。 瑞士和列支坦士敦取代芬蘭成為進入前列的歐洲國家。
        香港連續十年取得佳績﹐傳媒卻異常低調﹐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語調和負面字詞﹐報導香港有哪些方面不及星滬。 對香港備受認同的優勝各項輕輕帶過甚至不提。 倒是中大港大兩位資深教授站出來講句公道話:應該為香港的教育工作者近十年來的努力付出和犧牲鼓掌。
        上海媒體本周每天都有評論﹐但都是謹慎冷靜的分析為主。 受訪的學者和教師多對比當地考試制度和試題模式﹐省思前路。 台灣和澳門的成績比上屆有進步﹐興奮之餘也看到不足。 事實上PISA報告內容豐富﹐其中關乎社經背景的資料﹐特別值得各地教育決策者細味參照。

馬來西亞教育部長前年期盼馬國成績十年後躍居前列﹐如今卻仍在後段三分一﹐傳媒要求他踏實做事。 英國數學閱讀和科學都在20名以外﹐教育大臣說結果顯示「英國教育停滯不前﹐亟須改革」。 法國教育部長對成績表示不可接受﹐但歸因於過去十年右翼政府的錯誤政策。 美國華盛頓郵報認為東亞學生勝在勤奮,應該學習。

2013年12月7日

介紹自己的學校

教育心語 20131206

        廿多位甘肅省的校長來港受訓十天﹐除了上課和討論外﹐還參觀本港六間不同類型的中學。本地各校領導層介紹學校的特點時﹐手法不同﹐重點各異;有枯乾沉悶的﹑也有感人動聽的。 作為旁觀者﹐看到參觀者的反應﹐深感各校都應更重視「介紹學校」這門學問。
近十年來﹐筆者進入過五百餘間學校。 深明短時間內介紹學校極為困難。 雖說原則是知彼知己﹐做起來﹐卻不容易。
來自國內大西北的校長參觀後﹐印象最深刻的﹐是香港的校舍雖小﹐卻能地盡其用﹐管理井然。 他們訝異多數學校都派學生接待客人﹐讓客人直接與學生交談﹐既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也展示學校的綜合產出成果學生。 一般參觀者想知道的﹐不是硬件設備﹐而是廁所無臭味的操作程序﹑ 教師的積極性何來﹑老師關顧孩子的心如何培養﹑學生的大方自信和自豪感怎樣產生等。
介紹學校切忌流水帳般由創校歷史說到今年的會考成績。 宜選取一兩項重點特色﹐詳細說明。 客人最感興趣的不是校訓口號和結果﹐更重要的是改革推行期間的障阻與疑惑﹑克服了甚麼困難。 其中的心路歷程和躊躇﹐措施方案的修訂與選擇﹑資源爭奪怎樣解決;最後﹐這等決策如何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哲學。

接待客人的師生介紹學校時﹐宜準備好若干代表性的的鎮校之寶(//事例)﹐熱誠真切地向客人介紹。 客人想知悉的是:你個人在學校的生活和故事﹑你經歷過的轉變和感想。 
依稿背誦是大忌。

2013年11月29日

家教

教育心語 20131129

        老人家到美國兒子家小住兩周。有機會首次與七歲的孫女和媳婦一起生活。回來後表示:由七歲孫女的生活小節表現﹐頗滿意兒媳的家教。
        何以見得?
        原來祖母留意到:孫女懂得自己動手把採摘回來的草莓做果醬﹐程序熟練﹐有板有眼。看來是多次實踐的結果。餐前會等齊客人才起筷﹑飯後會協助把餐具放入洗碗機的適當位置。她又注意到孫女早上洗面刷牙之後﹐懂得順手將盥洗盆旁邊的水點﹑牙膏泡沫等清潔乾淨。祖母表示:這些在洗手間浴室裡的手勢習慣﹐不可能由學校的教師教﹐必定是家長示範。這是「家教」!
        孩童七歲前的行為和習慣﹐主要決定於家長平日的要求和示範。 幼稚園鼻祖 Friedrich Froebel  指出:孩子是個主動學習者active learner, 教師要做的是引導和身教多於說教。 所以家長生活上示範極為重要。 例如:如何與家傭姐姐說話﹑如何與大廈看更叔叔說早晨﹑升降機內如何與鄰舍打招呼﹑飯後如何整理餐桌碗碟﹑如何收拾摺叠衣袜等。 在家長聚會中我喜歡展示日本皇孫上學時自己揹書包拿兩傘的影像﹐對比港孩由媽嫲菲傭代拿書包的情況﹐期望引發家長的感悟。

孩童有機會動手做﹐是鍛煉學習也是樂趣。 我們往往在學習的過程中為了效率和保証達標﹐家長拿掉了孩子動手的過程,因而孩子失去了持續學習的好奇。值得警惕的是,當我們辛苦搬走孩子成長路上的石頭﹑忙著把他們學習的曲徑開闢成康莊大道時,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己探路尋幽的樂趣和能力。

2013年11月22日

真實的學習

教育心語 20131122 

發生在新界一間中學的真實故事。
學生會新閣選出後兩個月﹐學生會會長約見校長﹐商談關於校內飲水器的衛生問題。 學生代表認真地指出﹐校園裡各樓層的飲水器的水有異味﹐已近兩年了。 以致同學們都不敢再飲用飲水器的水。 上屆學生會曾要求校方改善﹐例如更換飲水器。 校方雖然徇學生要求﹐暑假前責成飲水器工程商人更換過全部濾水器﹐但異味仍存。
新任學生會決定從各樓層的飲水器中採摘水樣本作測試﹐並對比由洗手間水龍頭採來的水樣本。 將各樣本拿到生物實驗室去﹐得到生物老師和實驗室技術員的協助﹐作細菌培殖﹐並作對比實驗。 結果發現:飲水器的水樣本含菌量高於洗手間水龍頭的水樣本。 學生代表拿出製作精美﹑厚厚的實驗報告﹐並要求校長更換各飲水器。
校長詳細問及實驗過程﹐是否符合「公平測試」fair test 的標準。 學生代表細緻解說整個測試的設計和程序﹐如何控制各樣本的質素不受污染等。校長收過報告﹐答應跟進。 一方面與教師商議﹐另方面再與飲水器承辦商交涉。
最後﹐校長發現飲水器的水因有異味﹐故學生們一年多以來都沒有人使用過了。 很可能是水管內積水長期沒有流動﹐故異味與細菌增加。 便著人每天都定時放水﹐連續一周﹐水的異味果然消失。
校長請學生會代表再試嚐飲由飲水器的水。 味道正常之後﹐校長請學生再作一次水樣本測試。 一個月後實驗報告顯示:飲水器的水可以飲用。

這是真正的學習。 包括科學知識技能和民主認真的處事態度。

2013年11月15日

上班的地點

教育心語 20131115

          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校長領着一個斯文英偉的師弟來對我說: 「這位師弟主修地理,正在找工作。」她轉頭對師弟說: 「好好向大師兄請教一些心得吧。」原來師弟大學畢業兩年了,做了七份短工。最長的一份工也僅四個月。大多是主動辭職,理由是「悶、無趣、無嘢學、薪水低、辛苦……」
          問他可有申請過什麼工作?他說申請過很多工,大多無回音。我問:既然修讀地理,有否考慮過申請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工作?例如濕地公園或郊野公園的工作。他即說: 「沒有。天水圍,太遠了。如果派到郊野公園當值,就更不知是大帽山還是八仙嶺……我唔想周圍走……」
          太遠?香港有多大,有多遠呢?廣州、上海、新加坡或紐約有公司機構聘請你,你會去嗎?如今有哪一行不是四圍去呢?建築或工程也好,時裝、旅遊或地產也好,化妝、物流或金融也好,都免不了離開辦公室往外面跑。
          年前,一個世侄女想向商界求職,我介紹她到一老友的跨國公司試一下。她一看到地址是葵涌貨櫃碼頭,便面有難色: 「不是在中環尖沙嘴麼?」
          無知!
          原來時下有些年輕人對什麼是求職和工作真的無知,也有錯誤的幻想。有些女孩子大概受到電視劇誤導,以為當上班族,必定是打扮入時地出入中環辦公大廈,根本不知青年人首要過的第一關,是虛心刻苦學習、接受培訓,爭取出色地完成任務。如能在中小企裏一腳踢,更是鍛煉的好工場、木人巷。

          學校裏的就業輔導工作,實宜多向學生介紹職場實况,丟掉幻想迷思。

2013年11月8日

教學生行禮

教育心語 20131108

在學校工作幾十年,也參加過多間學校的畢業典禮,但見不少學生上台之行儀不當,千奇百怪,不少甚為失禮!學生上台的禮儀,學校不教,誰教?
學生做不好,學校要負首要責任。
典禮要讓學生參與綵排。屆時要不厭其煩,耳提面命,切莫掉以輕心。既要講清道理,最好還有實習錄影參照模範比較。讓學生得以見賢思齊,知所抉擇。
多年來教導學生領獎的基本禮儀,列出數點僅供參考:
1. 衣著要整齊,以示尊重典禮場合,莫失禮於學校和嘉賓。頭髮要束好,否則鞠躬時披頭散髮,被人誤為「貞子」重現。
2.   領獎者要快步上前,不能懶懶閒般拖着腳步。不宜讓長輩嘉賓久候,也使典禮節奏緊湊
3. 快步上前顯示對領獎殷切期望;否則讓頒獎者覺得做着一件無意義的事
4. 既是領獎,應面帶笑容,直至台下座位。此之謂「帶戲上場、帶戲落場」
5. 握手時要眼望嘉賓,身體微向前傾並鞠躬以示謙卑,口中輕說感謝之言和回應嘉賓的祝賀
6. 握手時要稍稍用力,讓人家感到你真誠做了一下握手動作
7. 握手時,與嘉賓距離要適中——約1824吋,好讓彼此可以交談和握手(倘學生沒有經驗,教師可在台上地面標明站立的位置)
8. 握手或拍照後,小心選擇合適路徑到台下,不要阻礙嘉賓的下一個行動
9. 如需向台下鞠躬,要讓台下觀眾見到你的頭頂或眼望自己腳尖,鞠躬時切莫同時望台下觀眾。否則就不是鞠躬,而像將屁股後抬一下而已。不信的可以試試,讓學生見識評分。

2013年11月1日

好老師

教育心語 20131101

香港教育界中,有不少認真的好老師。
陳老師,主教中史科。他對學生要求甚嚴。一九八三年因抗議日本刪改教科書,在校內帶領學生集會,更帶唱義勇軍進行曲,被校長禁止,遂辭職以明志。同事們都不捨得。一般同事對他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曾是火紅年代的戰將。他生活樸素,衣著簡單,每天均素衣皂褲,數十年如一日,往往因跟學生談心而枵腹從公,沒吃午飯。
據同學反映,為了盡用上課時間與學生探索問題,他從不在堂上測驗考試。所有測考都在放學後,將測考題目交給班長公布,學生自行在課室作答。他因屬訓導老師,課後總有不少工作要跟進,所以他從不「監考」。測試畢,各生將試卷交付班長再交給他。因為受他風尚人格的感染,據說從沒有學生於測考作弊。
          某年,學校於體育課發生更衣室失竊事故。老師們便設下陷阱:以硝酸銀塗於紙幣,放於更衣室內的衣物中,又故意露出一角,引誘小偷再犯。果然,有一小偷落網。眾師均沾沾自喜,他知道後即大為光火,對同事作為表示不滿;指出為人師表不應引人犯罪,儘管目的善良,手段不道德便不可接受。可見其對核心價值堅持之一斑。
          六四事件之後,他大概對人性有點失望,便想辭職不再當教師。全體同事簽名挽留,他只肯多留一年,跟着便退隱而去,據說到倉庫做管貨,寧願對物,不再對人了。然而畢竟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幾個月後便累壞身體,退下火線。

          如此好師,不再教人,可惜。

2013年10月25日

自主學習.翻轉課堂

教育心語 20131025

       自主學習的講座上﹐我喜歡比較下列兩項作為引子:一是國內「杜郎口模式」的課堂;一是美國的「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山東杜郎口模式或江蘇「洋思模式」或相類似的教學方式﹐我在本欄已經簡略介紹過﹐不多談了。 有興趣參考美國的翻轉課堂﹐則可以在互聯網搜尋器中打入相關字詞便有大量資料。
       美國的翻轉課堂簡言之是: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在網上先行(甚至反覆多次) 觀看教師預先安排的視頻和資料文章﹐不明白的﹐還可在網上提出疑問由教師在網上作答;減省了課上教師的講解時間。 在課堂上則通過個別指導或小組互動﹐集中處理學生在學習上的困惑和難點。 換言之﹐翻轉了過去的教學模式:教師堂上講﹐學生聽課抄筆記﹐回家做家課﹐嘗試做解難的練習。
學生以往在家課解難時沒有教師在旁協助﹐「翻轉課堂」的解難部份在堂上﹐有同儕和教師在旁協助。 這對沒有家庭支援的弱勢學生﹐應該有些好處。 當然這種教學模式﹐建基於網絡和電腦的普及﹑也視乎教師處理視頻和網上資料的水平和功力。
       中美這兩者有相同特點:都重視學生在課室外的學習﹐特別是按照教師安排的教學計劃﹐參看相關資料﹐希望學生自行解決了學習內容梗概﹐並嘗試以此進深解難。 解不了﹐教師也早一點知曉﹐得以在課堂上點撥。
  兩者其實對教師的要求都很高:教師必須對課題重點的拿揑準確﹐選取教學手段精準﹑充分掌握學生學習困惑所在。 總之﹐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 (PCK) 仍是關鍵。

2013年10月18日

網癮神醫

教育心語 20131018       

十年來,筆者出席過不少探討網癮的講座。拍檔的有學者、教師、社工、家長、臨床心理學家,也有曾經沉淪網海的「機神」。
        講座的聽眾,不乏家中有上網成癮孩子的家長,當然也有深受困擾的教師;大多是深知其害卻束手無策。出席講座,志在尋找應對之法。每次講座之後,總有聽眾追着講者專家,希望得到一些具體的做法,拯救其溺於網海的子弟或親人;結果多是失望而回。
        原因是:孩子們情况各異,要求講者憑藉三言兩語,便即場針對某一案例而提出具體的對策,並不容易,也不公平。何况成癮之事,不是三時兩刻養成,又焉有快速高效、即時見功的萬應靈丹?就如四十吋肥肚腩都因長期生活習慣而成,又焉可三周兩日便瘦身成功?
        上網成癮的青少年,多與以下特徵有關:於實際生活中,自我形象低落、社交能力或經歷乏善足陳、生活環境單調少出路、學業成就偏低、家庭關係疏淡等。以上各項與網癮,難定孰因孰果。美國有研究,除了青少年外,上網成癮最嚴重的群組,是卅餘歲、低社經地位的家庭主婦。細心分析,這群網癮者的特徵與上述青少年相同。
        關鍵是:網癮者在網中有機會做一個「新人」;在網中﹐少了不可改變的歷史包袱﹑不再關乎社經出身,多了成功的機會﹑多了愉悅的感覺。他們喜歡「網上的自己」多過現實中的自己。現實網外生活,又實在不易提供一個新的身分和經歷替代。是以沉淪網海,難以自拔。
        有人不明:網上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是假的﹐為何會如此投入?朋友﹐電影也是假的﹐但看電影時的激動﹑眼淚和心跳是真實的。 網上與魔鬼身材的美女親熱無疑是假的﹐但網下的衝動快感和射精是真的!

是以在講座中,我總要講一句真心殘忍的誠實話:網癮難除!

2013年10月12日

想要和需要

教育心語 20131011

          家長為了維護良好親子關係﹐滿足子女的希望與要求﹐不惜花了大量時間氣力和金錢﹑甚至犧牲個人的享樂﹐改變自己的習慣﹐關心子女的言行和待遇﹑為子女提供各種活動或資源。 然而不少父母卻因此被詬病:驕縱子女成為草莓族的怪獸家長和直升機父母。 有些家長為了子女能在安穩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特別挑選標榜少功課﹒無壓力﹑多活動的貴族私校中就讀﹐期盼子女有個快樂的童年。
          其中﹐有些家長容易誤判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她們的「需要」(Needs)和「子女的要求」(wants) 孩子也許「要求」吃雪糕﹑汽水﹑薯片和炸雞翼﹐其實家長明白﹐他們的基本「需要」是食物﹑營養﹑清水和蔬菜。 她們「要求」的﹐也許是名牌波鞋﹑最新型號的智能手機和錦衣美食;實際上「需要」的可能是儉樸的生活習慣和心態﹑知道世途險惡﹑搵食艱難。
          中產家長經濟上買得起孩子想要的雪糕薯片﹑最新手機或花膠鮑魚以滿足子女即時的「要求」﹐也宜考慮長遠一點的「需要」:例如儲蓄的習慣﹑生活自理的能力﹑待人接物的禮貌﹑溫習功課的常規。 孩子們成長需要壓力和學會面對壓力;面對矛盾和處理矛盾;面對競爭和懂得競爭的規則和風度;需要懂得面對失敗的沮喪並懂得如何重新振作。
          懂得辨賞紅酒鮑魚或魚子醬的產地品牌﹐固然是錦上添花的好事﹐然而處理困逆險阻﹑風浪顛簸﹐喜怒哀樂的情緒等卻是生命中的必然。 無骨魚柳固然易食﹐懂得吐出魚骨﹐更是孩子必需的技能。


2013年10月3日

化作春泥更護花

教育心語 20131004

本港幾個辦學團體不約而同,都將一批剛退下火線的退休校長組織起來,成立某種形式的顧問團隊,繼續為教育界服務;特別是支援新上任的年輕校長,大概是期望可以出謀獻策,指點迷津之類。
其實現今醫療健康水平比以前改善,不少年滿六十的朋友身體健康和精神還過得去,不說老當益壯,應未至於老態龍鍾。
經驗豐富之餘,不少還有點老驥伏櫪之心,雖不一定志在千里,仍尚可發揮餘熱。特別是以往日理萬機,無暇整理寶貴的經驗、未盡理順人情事理的關聯。退下火線,多了空間思量歷年的成敗因果,或可總結出一絲頭緒,三兩宜忌,供後來者參照。
然而,時勢急變,往昔經驗不可恃、過去做法不一定適用於今天。老馬所識之途,未必是明日要走之路。况江山代有才人出,年輕一代有其聰明智慧,自有其應對之道。退休校長愛校之心可鑒,恨鐵成鋼之意明彰,卻不宜越俎代庖,垂簾聽政,陰魂不散,阻人前進。新校長上場,要作改革,天經地義。所改者,必然是前人所立之章,先輩所訂之制。倘舊人經常出沒校園,新人焉能放心大步向前?
清人龔自珍辭官還鄉之時,寫下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花開花謝,天道有時。人生中,當綠葉時,快快樂樂做好襯托的任務。落葉殘花,化作春泥,聚於低位,顏色暗啞,卻起着滋養新苗的功能。校長顧問也者,借耳目尚靈而通風報訊,藉網絡尚通而鋪橋搭路。

耳順之年,應知莊閒,進退有道。

2013年9月27日

油麻地步驚雲

教育心語 20130927

       網吧負責人指出﹐其常客之男女比例約九比一。 女生的喜好﹐與廿年或卅年前課餘社交活動相似﹐主要是交友閒話。 現今聊天多借網絡﹐卅年前用電話﹐四十前則以信函交筆友而已。
男生則喜歡電腦遊戲。 受歡迎的電腦遊戲﹐廿年來不出以下幾類:足球﹑賽車﹑擊殺互攻﹑歷險奪寶等。 電腦遊戲吸引青少年﹐原因多項。 以足球為例﹐同伴可以選擇世界級名將C朗拿度或美斯﹐對手是皇馬曼聯國米任擇。 賽車遊戲固然可以在巴西賽場血拼﹐亦可在灣仔中環馳騁。
遊戲動作影象迫真﹐音效色彩高清。 就以最近發佈的「暗影之王2」為例﹐是西班牙與日本國際團隊制作﹐並以多種文字﹑X-box/PS版本全球同步發行。 首發式安排在美國動漫展﹐展場有真人現場造型演譯;並設網上試玩版﹐推廣手法與大型影片無異﹐包括製作秘辛( the making of)等。
曾探訪設於工廠大廈的電腦遊戲設計公司﹐他們精心計算其遊戲的各項設計與果效。 並於製作期間﹐聘請十多個青少年試打﹐依他們提出的建議修訂後﹐方會正式推出市場。 其老闆坦言﹐投資龐大﹐不能有失﹐否則血本無歸。 故知市面的電腦遊戲﹐均是各類專業菁英千錘百煉的心血成果﹐不但畫面精美﹐想象豐富﹐更針對玩家的心理和需要而設計﹐難怪可以吸引玩家沉迷其中。

重要的是﹐遊戲中﹐玩家可以有個新的身份:可以是三國名將馬超﹐或是六塊腹肌的油麻地步驚雲﹑腳法瀟灑的慈雲山美斯﹐其起點與名校高材生平起平坐﹐地位甚或過之。

2013年9月19日

論政的知識基礎

教育心語 20130920

教育政策﹐關乎千家萬戶的生活和期盼﹑關乎社經人力資源的質素和供應﹑更牽涉到大量長期資源投放。持分者極多。 而教育系統的輸入和過程變數繁雜﹐不能或不易控制﹐產出(即學生的質素)不易保証。
大家都關心教育﹐不時對各項教育政策多所評斷﹐然而對這些政策的來龍去脈所知不多不全。 評論前﹐特別是專業的傳媒工作者﹐不妨多查究一下各政策的沿革背景:當年諮詢和決策時﹐各類持分者的理據何在?當年贊成的是甚麼人﹐今天他們又怎麼說?例如:
1.     將升中學生按小五六成績分為五組﹐為何十一年前﹐改變為三組?這不是擴大校內的學習差異麼?
2.     小五六的男生生理上較女生遲熟。成績普遍不及女生。 卻要男女生共排一隊升中是否公平?
3.     以往將社會上「不適應主流文法中學」課程的學生﹐入讀職業先修學校﹐為何會取消「職先」?
4.     甚麼人最堅持(或反對)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融入主流學校?
5.     為何要將中學大學的學制由五二三改為三三四?
6.     通識科是如何出現的?當年的設想與今天有何差異?為甚麼?今天的批評論點﹐當年有否考慮和回應?
7.     為何會出現直資學校?當年有否考慮過會擴大貧富懸殊?
8.     幼稚園學券制如何產生。 為何不適用於中小學?或為何不將幼稚園轉為資助學校?
9.     TSA有甚麼功能?有人要求取消﹐表示了甚麼?有何影響?
10.  學校外評行之十餘年﹐當年是如何產生?今天有人要求取消﹐意味著甚麼?

政策沿革的知識﹐是理性討論的基礎。 評論教育政策的﹐無論是教師﹑傳媒界或意見領袖﹐都宜做點功課﹐方不致誤導或被誤導。

2013年9月12日

參與 專業團體

教育心語 20130913

如果重新入行,我會堅持再做的,是參與教育專業團體的運作。
有心的教師工作繁重勞累,容易淹沒於枱頭的文山簿海,傾注全副精力於明天的課堂、後天要交的試卷之類。但努力低頭拉車之餘,還要抬頭看路。
卅年前參與了「課外活動主任協會」的創建和運作以來,交了不少良師益友。更因要處理全港同工的專業發展事務,參與了幾個較完整的調查和分析、出版了數十期的通訊、協同編輯了幾本書。因而瞭解同業工作的多樣性,便會更慎重地考量各類學校的脈絡實况,不輕易妄下結論。又因要與各階層接觸交流,學會體諒照顧各持分者的觀點和想法,決策時要有理有利有節,更關顧大局。
由於要推動行內的專業成長,跟同業主辦了多個進修課程。不時要主持講座和作點經驗分享,甚至負責教幾節課。因為聽眾都是業內行家撥冗而來,當然要言之有物,推陳出新,那就要多看書學習備課,方能過關。此舉莫說利人,肯定利己。
因着人脈網絡擴大,通過非教育界的朋友轉介,曾擔任一些跨界別的工作。個人而言,曾參與了廉署、政務署、演藝發展局、漁農自然護理署、康文署和大量民間社福機構的義務工作,因而有機會認識各行業的專家翹楚,眼界大開。工作之餘,能與行內外的諸色人等,廣結善緣,固有利於建立事業的網絡,更重要的是,與高人共事,學會謙卑慎言,學會靜默觀察,體會紅花綠葉的關係。得聆高人談話,學其思慮框架、鋪排技巧、故事和金句的穿插。這等經驗,千金難買。

2013年9月6日

假如我重新入行

教育心語 2013

 有學校要我跟教師同工談一下「假如我重新入行」這課題。我欣然受命。作為接近退休的老兵,趁機作點省思,跟仍在行裡打拚的同事們打打氣,談一下撞板心得,分享三兩項宜忌,也許可讓後來者無需重蹈覆轍。
 幾十年來行走大中小特學校五百餘間,所見所聞的故事和自己的經歷,無論其成或敗、悲或喜,大概可寫幾十萬字。在三小時的講座中,只能壓縮為三六九點,刺激同工思考。
 先談三點自覺做得尚可,如果我重新入行,仍會堅持再做。一是關注並適應整個社會和教育大勢的發展、明瞭並掌握教育政策的來龍去脈。二要參與教育相關專業團體的運作,拓闊視野心胸,增加對行業的瞭解。三是花心力細緻備課,上好堂,提升學生的潛能和成績。以上三點互有關聯,不能截然分割來談。
 第三點似乎理所當然,是教師應有之義。但事實上,行內大樹的確有枯枝,有人以炒股營商為主業,視教學為兼職,尸位素餐;或精力花在營私結黨,冷言冷語破壞團結。也有不諳世情急變,仍以卅年前入行時的模式教學;自設低標準,講了當作教了,教了當學生學了;學生學不到是學生的事,自覺與己無關,置身事外。有些人則有心無力,追不上社經文化和學生特性的轉變,每日嗟嘆世風日下之餘,卻無改教法,成為等落堂、等放學、等退休的三等教師。

 參與專業團體,與同行高手切磋,便知天外有天,不致夜郎自大,敝帚自珍,興見賢思齊之心,借他山之石以自勵,方能上好課幫學生。

2013年8月30日

殺死學生的兇器

教育心語 20130830 

暑假末段﹐教師們又再歸隊準備開課。 但有些學校八月十五日高中部已經全面依正式時間表上課了。 大多數學校都有零散的補課。
前日到某校工作﹐在操場上有五六個打籃球的高中學生滿頭大汗﹐躲在樹蔭下稍休閒聊。 過去搭訕:「你們不用補課嗎?」其中兩人瞄我一眼﹐垂頭不語。 一個語氣顯得勉強﹐卻故作輕鬆:「我們不用補課的!」另一人搭咀:「我們這一班﹐無得補。」另一聲音:「垃圾班係咁架啦。」言談語氣中﹐聽出有點酸味。
差生成績不易提升﹐教師要把精力資源用到「較有效」的骨節眼關鍵處﹐是以補課加料之事﹐不會雨露均沾﹐多數只會施諸某些基礎較好的學生。 潛台詞是:那些病入膏肓﹐行將就木的﹐醫都嘥葯費﹐無謂花心血投資。
但學生看在眼裡﹐點滴在心頭﹐清楚明白:我們已被評定為垃圾了。 心裡雖有點不甘﹐然卻也無奈﹐誰要自己早前不做好﹐淪落到垃圾班。 學校的政策和教師的行動﹐無須明文與註疏﹐卻明明白白。
有教師曰:「試過要他們回來補課﹐出席者只有小貓三兩﹐懶懶閒又不專心﹐心淡!」
差生在課堂睡覺﹐老師走到身邊輕敲桌面提醒;無交家課﹐老師下達天涯通輯追殺令般追收。 學生也許都不高興﹐嫌煩﹐甚至有時顯得忟憎。 然而有一天﹐他在堂上睡覺再無人理會﹐功課不交再無人追收﹐走廊上遇到老師﹐老師卻視若透明陌路﹐一臉漠然﹐無瞋無恚﹐無怨無怒。 學生非常清楚:我已經死了。
殺死學生方法甚多﹐大都兵不血刃﹐無表面傷痕。

2013年8月23日

靈堂上的生命教育

教育心語 20130823

       靈堂喪禮儀式﹐各有所宗。 道教﹑佛教﹑基督教的﹑甚至是混合或無宗教的儀式雖異﹐但都反映了死者或行禮者的期盼和心願。
有些儀式﹐大概相信死者靈魂會另有歸宿的﹐送別之外﹐也望他一路順風﹐早登仙界﹐便送上行李衣裝﹐並銀兩盤川﹐以求陰安陽樂;更邀請靈媒引路﹐趨吉避凶﹐或儘快輪迴。 有些則善頌善禱﹐奉香唱詩﹐祈禱祝願死者安息天國,享有永生。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儀式中﹐一般都有講道和述史的環節。 近來見到即使採用道教或佛教儀式的﹐於原有的祭祀超度活動外﹐於靈堂上也安排親友或子孫述史﹐以懷緬先人善行﹐以謝先輩劬勞。 這等述史懷念的環節﹐形式多樣﹐或借後人之言﹑或文章照片﹑或電子視頻﹐配以音樂詩歌﹐展示死者生前音容言行﹐以作追思。
可能是當教匠的職業病﹐在靈堂上常思想著如何用好靈堂這個教室﹐推行生死教育。 個人總認為:喪禮由在生者所行﹐主要還是給在生者體會。 年輕人或在生的﹐因著這等儀式安排﹐得到甚麼教訓?
靈堂上述史或紀念演講﹐實在是對先人生平的總結簡釋debriefing;給後人一點關於行事為人的啟示。 生命壽元由天定﹐然而生命意義與色彩卻由人賦。
近月送別的幾位老人家﹐都是沒受過正規教育的草根婦女﹐歷盡戰亂煎熬﹑人亡家破﹐卻樂觀堅強﹐胼手胝足勤儉持家﹐將兒女供書教學成材。 這些先人的生平﹐反映了大時代蟻民不平凡的一生;後人紀念尊敬之外﹐也許對人生會有點感悟。

2013年8月16日

自學與預習


教育心語 20130816  

  師長希望見到學生自學的表徵之一是:學生在課前會預習。學生預習後才上課﹐則教師在課上可以更深入探索課題﹐可以針對學生所提的疑惑作說明﹐按理學生應學得更好。
  要求學生課前預習﹐需有幾個先備條件:一是其求知動機強﹐急不及待;二是學生已知預習的任務和要求;三是懂得預習的方法;四是合適的環境(除物質環境外﹐也包括師長和同學有要求或壓力) 當然最好是以上皆備﹐並養成習慣。
  故教師想學生自學預習﹐宜先授以學習任務的目標和預習的方法。 由於預習時並無教師在旁;故教師更要事先提供成敗標準讓學生自行參照評估是否已經逹標。 可見要學生預習﹐教師的工作不少。
  美國教育心理學者Ausubel倡議教學時要充分用好「前導組體」advanced organizer 就是要在上課講解前﹐給予學生一些資料和概念﹐除激發動機外﹐也激活其前備知識﹐讓學生接觸新知時﹐懂得與既有知識基模適切聯繫統整。
  故知要求學生預習﹐教師要給予協助和導引。 要針對學生已有知識和學習特點設計教材。 這包括必要的資料外﹐也要估計學生學習的難點而佈置預習功課﹑工作紙等。 例如容易混淆的名詞概念之異同比較﹑事件的分類和序列﹑教學單元的知識地圖intellectual map等。 學生才會於自學時有所依據﹐心裡有數而情緒較穩﹐知難而進。
  國內近年出現的「自主學習課堂」﹐教師事先要做大量的前導工作﹐並借助留宿學制中「晚自習」時段的安排﹐方能保証預習的效果。

2013年8月8日

行政支援教學

教育心語 20130809

        外甥就讀直資名校中二。其課室前方的百葉窗簾壞了近一年,旁邊座位的同學每早都被太陽曬得坐不安席,而且因陽光射到黑板而反光,致使不少同學看不清楚板書。該生向校方投訴了大半年,校務處全無反應。
        最近外甥被調位坐在壞窗簾旁,他再向校方書面投訴。校方答曰:這要等待五年一度的大維修,才會一併處理,現在還要多等三年。他極為不滿,向我求教,如何是好?我建議他採正常渠道反映不果,則可直接向校長申訴。他向校長寫了措詞強硬一點的投訴信,幾天後,壞窗簾被換到課室後方,而把後面的好窗簾換到前面。這就使到後面座位的同學被太陽曬了。
        外甥很生氣,對校方負責人(包括校長、班主任和校務處的負責人等)都極為反感,在校八年的好感和歸屬差點給消磨殆盡,甚至對學校有點「憎恨」。外甥問我:這是學校行政的常規?還是個別人的作為?作為外人,又僅得一面之詞,不敢輕易結論;如屬實﹐則校方處理應可改善。
        由此小事引發的思考:學校行政規章與教學效益孰重?
        有些學校管理人常以「行政規章所限」,推搪持份者的要求。然而,學校規章的設立,根本的目的是服務教學。規章應有足夠彈性,以協助紓緩前線教學的困難。特別是中高層管理,體察實況後宜酌情動用資源處理這等「小事」,關鍵是管理層有否理順「行政管理」與「教學需要」的矛盾。

        現今的學生和家長水平已高,不容易被「規章」嚇倒擺佈,而會據理力爭,更會向各方投訴。

2013年8月3日

課堂上的自主學習

教育心語 20130802
如果自主學習大體來說是:沒有師長在場督促,學生仍會主動學習。那課堂上有教師在場,自主學習是甚麼意思呢?教師的功能何在?如何發揮?
近年有些朋友到國內觀課,見到教師不再滿堂灌或滿堂問;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發言,表達所學,爭相展示事先預習好的課程內容;課堂上學生發言佔了大部分時間,就像個小老師;學生的主動積極,歎為觀止。教師似個節目主持人﹐只作些短評、點撥和導引。彷彿就達到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還課堂給學生」的理想了。
跟來自杜郎口中學的教師傾談後,有以下一個想法:這種課堂是展示課:展示學生課前依教師指導所學為主。對促進學生自信和表達﹑對培養學生上課前後也學習的習慣有益﹑對課題加深瞭解有幫助。
但這種展示課,未能全面反映教師的重要作用。包括:教師
  • 針對學生需要解惑
  • 解難思路的進程和操作的示範
  • 學識淵博的魅力  
  • 對求知的熱情
  • 對學生的關顧
  • 道德人格的感染等
  以上這些教師的重要功能,需在課堂內外跟學生互動而影響學生。
教師期盼學生自主學習,不是希望教少些,而是期望可以教得更深入、更針對學生的疑惑和需要。這就要學生知道自己其實需要甚麼?有甚麼已經掌握、有哪些不懂、有哪些混淆不清?甚至希望進一步多知一點哪方面相關資料等。這都需要學生課前預習和主動省思。課堂上教師的示範解說和同學的切磋互動,是學校課堂的重要元素。
課前預習提供了較佳的學習基礎和心理準備﹐值得推動﹐但這又回到學習動機和預習時的自學技巧了。

2013年7月27日

自學的元認知技巧

教育心語 20130726 


          自主學習除了學習動機和技巧外,還要掌握一些元認知(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技巧。元認知可以簡化概括為:一個人對自己學習的自省,包括:知道自己學習的長中短期目標和計劃(時間表和路線圖)、監控學習的優缺進度和成效、調校學習策略以達成目標。
          一般孩童腦部發育未成熟,較難自覺做到以上的思維工作。故家長和成人協助學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重要。故小學時﹐宜集中培訓學童的學習常規和生活常規外,也可以教授一些基本的學習技巧。激發和保育學習動機方面,培育目的導向的延後享樂習慣,也有好處。家長莫讓孩子養成要獲取直接即時的物質性獎賞才學習。生性「立志」為了將來更大的回報當然最好。
          積累代幣印花以延後享樂,是常見的手段。市面上某些兒童遊玩商店也用代幣印花制度吸引並維持小童經常到店中玩樂。養成自省學習的習慣,師長不妨讓孩子溫習時多問自己以下問題:(孩童幼小,不懂自問,家長示範也可。總好過重複問「做完功課未?」)
l   今次測考最困難的是甚麼?
l   今次測考的目標分數是多少?下次高一點的目標又是甚麼?怎樣才做得到?
l   怎樣才是「溫習好、已經明白、已經懂得」?可以綵排一下嗎?
l   用多少時間才「溫習好」全部內容?現在還剩下多少?
l   知道答案在哪裡嗎?何以見得?
l   過去一段時間(例如兩天∕兩小時∕十分鐘)的溫習效果如何?為甚麼?怎麼辦?
l   飲杯水再溫習是否更有效?安靜的環境是否有助溫習效益?
l   今晚早些睡﹐明早五時起來溫習是否更有效?
l   有甚麼實際可行的方法學得更好?如何提升效果?

2013年7月22日

打擊自學的動機

教育心語 20130719

  教師打擊學生學習動機﹐往往並不自覺。
  有位年青教師告訴我﹐她每次評改測驗卷之後﹐再花心機將各生的考卷按高低分排列﹐然後於班上派卷時﹐按高低分次序唱名派發。唱到五十分以下時﹐便公佈:「以下同學不合格!」她坦言﹐此舉旨在剌激學生的士氣﹐希望差生「知恥近乎勇」!
  
  然而﹐差生真的會因知「恥」而改善﹐還是因「恥」而氣餒放棄?對差弱學生的惡劣學業表現﹐駡個狗血淋頭﹐使之自覺不如「一舊乂燒」﹑地底泥﹑死蠢﹑行屍走肉……等等﹐也許是描述實況﹑目的也許只是發泄教師的心中感受﹑或者是想激發學生上進之心﹐但聽在學生耳裡﹐烙在心中後﹐又是何種果效!特別是經過多年失敗的經驗﹐差弱生自覺缺乏能力學習﹐形成低弱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於是為了免於失敗出醜﹐便表現為逃避面對困難﹑拖延﹑稱病不參與甚至搞亂局﹐免得顯示自己真的無能。 這種悲觀絕望﹐自暴自棄的情緒﹐是典型「習得的無助」的表現。
  當學生覺得:任務太難﹐力不能逮﹐無論多努力都不會成功時﹐自然會消沉放棄。 老師便定論:他們拒絕學習!
  正常的學生都不會相信自己會由零分突然變成滿分﹑都不想參加一場必敗的考試﹑不會學習一種永學不懂的外語。 上句所提的「不相信﹑不想﹑不會」全都是其自我感覺。 其最實在的証據﹐往往來自身旁的教學專業人士-----教師。 故欲學生肯學﹐教師宜與學生設訂合適的目標﹑製造成功的機會﹑授以過關的技巧。

2013年7月13日

自主學習的動機

教育心語 20130712

有教師總覺得學生求學的主動性今非昔比,每況愈下。想當年,自己或同輩如何勤勉向上,焚膏繼晷,懸樑錐股般求學;家課做足之餘更自行加碼多做一點坊間出售的雞精練習、蒐集友校筆記講義等。如今的學生就連只做單數的練習題也叫苦連天,更遑論預習課文、看多幾本課外書了。
1978 年實施強迫教育以前,不少同學因家貧輟學。僅五分一會考生可以升讀預科,入大學者佔同齡者僅2%5%而已。六七十年代的香港,整體經濟水平不高,貧苦者眾。讀書脫貧雖云艱苦,卻是正途;對草根子弟而言,更似乎是可見的唯一出路。為了減輕家長生活重擔也好,為了個人理想或榮華富貴也好,遂肯忍一時之快,延後享樂,艱苦困乏仍奮進。這種內在動機,乃是「自學」的根柢。
如今飯來張口,衣食無憂,家長領綜援借錢也要子女有名牌波鞋和智能手機,免其自卑於友儕。少年遂不識愁滋味,只道幸福乃必然。求學動機大異從前。
以前教師教學之餘,也講些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不時儆醒學生要孝順「生性」,要體諒父母辛勞,免得留班加重負擔;不升學也要早點就業,幫輕家計。如今教師要激發並保育學生的學習動機,要從其他多方入手。
教師在教院師範早已學過各類動機理論,關鍵是自覺並懂得活用於校園課堂,適切學生的生活實況。然而,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被師長和制度摧殘打擊於無形。個別教師一邊嗟怨學生無心向學時,卻不自覺成為動機殺手和幫兇。

 
 

2013年7月5日

自學的技巧和習慣

枚育心語   20130705    

        對一般人來說,學生能自學,表現於沒有師長在旁督促,學生仍會主動積極學習。這除了動機因素外,還要學生掌握自學的基要元素:自學的方法技巧。此之謂「授之以魚外,也要授之以漁的技巧」。這等技巧,不會從天而降,乃是多數與師長或同儕互動中學到。
        故欲學生自學,必先授予自學的工具和技巧,並利其器。故關鍵在教師平日課堂上,有否示之以漁的經歷?這包括了若干雖然古老卻行之有效的基本功,例如:
l  上課時以顏色筆或螢光筆將重點詞句標示(即間書)
l  上課時將教師加添的資訊寫在課文旁邊空間(補料)
l  摘寫和整理筆記的能力和習慣(抄筆記)
l  蒐集資料和懂得使用工具書:如查字典、善用圖書館和互聯網
l  時間管理(自訂溫習時間表並實行之,善用自己最高效的時間學習)
l  溫習時懂得將資料整理轉化成圖像表格,以強印象,以增記憶
l  懂得一些促進記憶的基本功(如諧音法∕聯想法∕規律法等)
l  管理學習的環境(寧靜環境和備齊必需的文具筆記書本等)
l  不懂的時候應向哪個方向求助(師長∕同學∕親友之類)等
        沒有這類基本功,光有動機也只能茫然空着急,有心無力。是以欲想學生自學,教師平日課堂就要讓學生習得其中門路。然而,如今不少教師有感於學生能力日低,無力摘錄筆記等,便將教授內容影印成冊。學生更毋須摘寫筆記﹑不懂間書﹑不知如何整理講義﹑連如何使用工具書或查字典也不懂﹑胡亂剪貼網上資料便算交貨……
  惡性循環下,日久,課堂上的學生就更被動、更難養成相關學習技巧和習慣。只懂飯來張口食魚而已矣。

2013年6月28日

也談【自主學習】

教育心語 20130628

         解決學生無心向學或不積極學習的難題﹐ 是全世界千古以來的老大難題﹐似乎於今尤烈而已。 是以有心人想辦些工作坊或教師專業培訓活動﹐讓教師們懂得一招半式﹐甚或學得某種教學模式﹐使到學生能主動參與課堂﹐樂於學習和善於溝通等﹐以促使學生奮發向上。 倘能成事﹐實天下至大的功德。
        教師們在師範或教育學院早已受訓﹐修讀過相關課程。 看來教師所需者﹐可能是如何因時制宜﹐結合理論與實踐﹐認真花心思備好課﹐與校內同事們一起落實執行。 原來上文這一句﹐對教師來說﹐卻是無底深潭﹐雖努力終身﹐也難保証做得好。 因為優秀有效教學所需要的﹐乃是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學科教學知識」﹐是融合了本科專業知識﹑教學法﹑掌握學生心力和環境因素而成的能力。 是以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者未必是好教師﹑勤懇盡力而不理解學生心力的﹐也幫不了學生進步﹑熟誦教育理念而不諳現實條件和政策者﹐亦不能在學校課堂裡生活﹐遑論化雨春風﹐頑石點頭。
        撇開學者的專門術語﹐對家長和老師來說﹐自主學習就是:當沒有師長在旁﹐學生仍會主動積極懂得學習。 在課堂而言﹐學生更留心專注參與學習。故自主學習不會讓教師少教些﹐而因學生懂自學﹐其基礎更寬廣札實﹐可以學得更多更深入﹐教師要面對更多新挑戰。
要學生自學﹐教師就要掌握好以下三者的關係和關鍵:激發並保育學生的學習動機﹑養成自學方法和習慣﹑營建有利的學習環境和條件。 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