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8月27日

大鄉里入城

教育心語2010826
 

時維2004年深秋。
為了增加學生見聞,教師安排了中四級修讀旅遊科的學生去參觀郵輪。地點是尖沙嘴海運大廈。學校在馬鞍山,十數個中四學生站在校門口,徬徨地商議思索著怎樣去海運大廈。當年馬鞍山鐵路未通車,由馬鞍山到海運大廈要轉車三四回。德叔便拿了紙筆寫下交通轉乘資料,送她們上路。
我奇怪她們平時沒有「入城」麼?學生回答:我們也有入城,但極少到中環尖沙嘴或銅鑼灣。「入城」也者,就是去沙田新城市廣場。
每年暑假,不少中產家庭背景的學生都會遊學美加英國,經濟一點也到澳紐一行,沾點洋水。但新界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生,家庭經濟拮据,莫說到澳洲,就是到澳門也成問題,教師們只好組織他們到西貢大澳門或船灣大美督、到中環看IFC、到灣仔會展看金紫荊,一開眼界。
從來都知道學生的社經地位影響學習深遠。惟到馬鞍山當教師,才深明其中差異超乎想像。如果學校教育有促進社會階級平等發展的作用,則每到暑假,學生各自由家庭照顧,其差距或不平等又會再擴大。加上平日生活圈子不同,家長文化資本和家常閒話內容迥異;這種差異累積十八年後,到孩子中學畢業時,其間差距以千里計。跨代貧窮就難以避免。
有人爭議:用關愛基金支持學生到國內旅遊是否必要。平情而論,各種扶貧方法也未必可以根本性地改變社會階級境況和矛盾,但資助遊學,卻不失為先易後難的治標之法。
止痛丸只能暫時止痛,而非根治病源。 但頭痛時﹐難道就連止痛丸也不配服麼。

2011年8月18日

學生手冊改革


【教育心語】 20110819


  學生開學日均獲派一本《學生手冊》。其主體部份各校不同。以前比較簡單,約廿頁左右,多為64開本(約1/4張A4紙)。近年趨向既大又厚,多為32開本,更有過百頁者,主因是內容多了家課欄。
  手冊中多有列出校規獎懲細項,旨在將規則公告天下,立此存照,提醒學生(甚至家長),以知所遵循,毋事後爭議。某些學校更細列干犯校規的各類罰則上百條,畀師生依「章」辦事,既免有嚴寬不一之爭,也免卻執法「偏私」之嫌,以示公允。
  不少學校更要求各生每天上學都需要帶備手冊,否則作犯規論。理由何在呢?大抵是方便校方教職員驗明其身份。或者以為學生每天隨身帶著校規出入,便會格外留神,潛移默化而入腦,不會犯規?但手冊中滿載規條和罰則,就像一本法律書。可有想過,世間有哪個社會和組織要市民或成員隨身帶備法律書生活?
  是以德叔當了校長後,逐步改革學生手冊。將校規和獎懲規章之類不再放在手冊之中,代之以學生應有的行為守則和承諾。又參照不少學校做法,在手冊頁面邊緣的「空白天地」,加印若干雋語警句。後來更採納同事們的建議加入趣味小常識和箴言小品。有學生問:封面可否彩色印刷,加添生氣?故後來便有了學生手冊設計和選舉比賽,讓學生增強手冊之擁有感。
  學校中不少傳統事物,彷彿是自古已有、理所當然,往往少了一點自省。教育工作者,宜自覺利用各種機制,作為培育學生的手段。手冊只是其中之一。

2011年8月13日

新進老師經歷 (1-4)

【這是2008年九月我在明報<教育心語>刊登的第一篇短文。隨後的三篇則發表於一年後2009年八九月】

教育心語 20080905
【心驚】新進老師經歷 (四之一)

因德叔參與師訓的工作﹐不時收到年輕教師求救 日前一位有兩年教齡的教師給我電郵﹐節錄如下:

今年九月﹐我轉到一間收取第3組別學生的學校任教 於中一迎新營中﹐認識了這批中一學生﹐其表現令我十分悲傷和驚訝 以下是一些我的體驗:

l  他們很認真地用了差不多50分鐘填只有一頁的個人資料表﹐但仍然有很多漏空和錯別字
l  部分學生未能用中文寫30字自我介紹﹐原因是他們不懂寫:開心﹑玩耍﹑一起﹑朋友﹑高興...
l  部分學生不懂寫他們父母的的名字﹑他們的小學校名和所屬區域...
l  「爸爸」的書面語對他們來說是「老豆」或「牙爸」
l  部分學生未能成功計算出2002+2=2004...
l  他們寫出生日期和入學日期時﹐其資料不包括年份...
l  當他們寫自己的缺點時﹐常見答案是:很多/英文...
l  他們填寫自己的優點時﹐不少答案是:沒有/P.E./不知道...
l  要他們寫自己開心的事﹐不少答案仍然是:沒有...
l  當他們寫自己期望的中學生活﹐不少答案:沒有或不用留級...
l  他們不懂得笑﹐時常陰沉沉;有些則充滿殺氣﹐好像要與世界為敵... 

          這位年輕老師嘆道:「這批學生﹐大都不是新移民 我不知他們在小學學了什麼﹐更不知他們的小學老師為什麼容許他們什麼都不懂...... 面對這班學生﹐我感到無助﹐不知從何入手 希望你給與我一些意見。」
            各位看官﹐我該怎麼回應呢?


【一年前】2009.8.
新進老師經歷(四之二)

          去年今日﹐年輕的黃老師給我電郵﹐訴說她剛進一間收取弱生的中學的經歷。她驚異學生的態度和學業程度之差﹐甚至有點惘然:在小學時他們學了甚麼?去年九月﹐我曾把她的見聞刊於本欄。
          最近﹐又給我一通電郵﹐回顧一年來的衝擊和適應:
l   每次入課室前都會深呼吸﹐擔憂這一課學生又會出甚麼事﹐令我手足無措...
l   班中有不少SEN學生﹐有視障﹑聽障﹑自閉﹑過度活躍﹑讀寫困難﹑有限智力﹑學習遲緩….不一而足。 教學舉步維艱....
l   學生寫字十分慢。 對他們來說﹐自己的中文名字太多筆劃了...
l   有些學生來自兒童之家﹐有些則來自寄養家庭。 他們很怕找家長或監護人簽名......我亦很難找他們的監護人....
l   有時經過走廊﹐聽到粗口﹐看見打架﹐令我有點害怕離開教員室...
l   男生數目遠超過女生﹐不知如何安排座位...
l   有次入課室見到一位學生痛苦的倒在地上﹐原因是給一位同學揮拳擊倒。 打人的學生完全沒有悔意﹐對我說:「他太弱了﹐一拳就倒下。」 仿彿錯在對手太弱而已。 我對他的歪理感到十分無奈...
l   由於學生太「活潑」﹐開學不久﹐我已練成了一眼關七﹐但黑眼圈大了很多。 由於學生太好動﹐便要衝上前或大聲喝止他們的行為﹐故我走路變得很快﹑聲音變得沙啞...
l   為遏止課堂吵鬧﹐我曾很大力一拳打在黑板上﹐學生的靜默卻只維持了數分鐘...
l   這裡令我變得易怒﹐失去了幽默感和理性...
l   以前我不喜歡用咪﹐但這裡無法不用...

          一年後﹐應該身心疲累的她﹐看來沒有倒下。

【地獄】2009.8
新進老師經歷 (四之三)
          於弱勢學校中﹐教師面對三教九流差弱學生所受的壓力﹐絕非任教名校的教師所能明白。 每天上班﹐其實都是危機處理的考驗。 年輕女教師入世未深﹐每天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卻要強作鎮定﹐笑容親切地進入「虎狼之穴」。 用盡各種法寶安頓學生的情緒和秩序﹐方能教授課程內容。 下課後﹐更要負上爸媽或兄姊的責任﹑踐行社工和警察的角色;要處理的是社會和家庭矛盾﹑要解決的是青少年成長的難題:毒品﹑性﹑欺凌﹑貧困﹑茫然﹑絕望與自暴自棄。 
          年輕的黃老師於這種環境掙扎跌撞一年後﹐在胼手胝足歪倒爬攀之後﹐她儘管仍然焦慮和不安﹐但看來成長了不少。 她感受最深刻的﹐是播放台灣第一位盲人律師李秉宏的童年經歷的影片。 在播放中途﹐不少學生說:「世界上有冇咁好的媽媽?」播完後﹐很多學生對她說:「這套片是騙人的。」
          這些學生不相信世界上有好人﹐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親人是好人!黃老師說:如果你問我﹐我最希望他們改變什麼呢?我肯定地答:「盼他們相信世間有好人!」
         這批學生是3L學生。The Last, The Least and The Lost 他們不單是學業成績排名最後最弱的一群﹐也是資源最貧乏的一群。 匱乏的﹐不單是物質資源﹐更包括了文化資本和鬆散脆弱的社會支援網絡。 他們喪失的﹐不單是自信﹐更包括對世情﹑親人的信心﹐喪失了對社會和前途的希望和期盼。
          但丁《神曲》裡描繪的地獄門口寫著:「你由此進入,便棄絕一切希望」。這批學生似乎連對生命的希望都沒有了!

          學生學習時最需要的﹐是對生命有好奇與期盼。 對前路有希望﹐才會有動力去學習。


【一年後】2009.8
新進教師經歷 (四之四)
 
 
          經過一年的努力﹐黃老師漸覺有些學生起了變化:
l   學生初時只喜歡坐在課室角落﹐現在不介意坐在課室的中間﹐甚至願意為班會出賽...
l   一個很易衝動發怒的學生﹐當其他同學批評他的不是時﹐他會立即反擊。 可現在他開始懂得沉著...
l   初時學生常在課室「自由行」﹐上課時易被同學的行為吸引﹐現在開始懂得安坐...
l   一位女學生與男孩子玩得很癲﹐行為粗魯﹐現在稍有收歛...
l   原來壁報板做得漂亮時﹐愛破壞公物的學生都會主動修補壁報板...
l   當我將學生的作品貼在壁報板時﹐學生十分開心。 中文老師將班中最好的作文貼堂﹐這個學生很高興﹐因為這是他的第一次。 儘管他只取得100分中的25分。
l   原來學生會愛惜我所送的東西﹐他將我送給他的生日禮物放在電視機頂...
l   同學告訴我:學生傾談時﹐亦會提起我﹐讚我...
l   單看學生的成績﹐我會認為他們沒有認真溫習。 通過與家長談話﹐才知悉有些學生在家中也曾努力過。 分數有時未能反映學生的努力...
l   學生開始與父母分享學校的趣事...
l   不喜歡影相的學生﹐原來會將他們開心時拍下的相片好好收藏﹐ 甚至與媽媽分享...

          年輕的黃老師回顧這一年:我的學生成長了不少﹐我也成熟了許多。 也許﹐這一切不會計算在考績表內﹐但這些事情會成為我永遠的回憶……這一年的經歷﹐使我更相信「教育是信念的實踐」:你信甚麼﹐便會做甚麼。
          作為老兵﹐德叔樂見教育生力軍中又添一員有心的同志。 但我更清楚:路漫漫其修遠﹐艱險荆棘滿途﹐今後更需師友的支援和鼓勵﹐才可以走得穩﹐走得久。

課室管理

教育心語 20090424



        針對學生上課時不守課室秩序﹐有校長問﹐有何課程或請甚麼人到學校開壇說法﹐搞個「教師專業發展」講座或工作坊之類﹐讓老師學得課室管理的一招兩式﹐以應付學生的違規行為﹐以遏止學生無禮越軌和失控的行為。
        如果當今真的有如此能人﹐搞個甚麼工作坊或講座﹐便可使老師好好管理課室﹐學生們都會乖乖坐定﹐專心學習……那必定是神仙降世。
        其實﹐多數教師在師範或教育學院裡﹐都修讀過「課室管理」的課程﹐一般相關的理論都知曉﹐經考試合格甚至拿個甲等優良之類了。 但在校園實踐時﹐卻似乎用不上﹐對於學生的違規案件﹐不知從何入手﹐或覺得種種努力都如泥牛入海﹐化作無形。
        然而我們同時見到﹐不少教師儘管面對無心向學的學生﹐卻又能使頑石點頭﹐能遵守課堂的規範﹐甚至會盡力交齊功課而有寸進。 以德叔看來﹐這批老師的能力﹐主要不是多讀了甚麼文章﹐多出席了甚麼工作坊﹐而來自他們在課室內外﹐跟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使班級內同學養成了基本的課室規範。
  這裡講的「關係」和「規範」絕非三時兩日便可竟事﹐而是長期細水長流的成果。 所以單學些即食麵式的止咳散手﹐不犯某些明顯錯誤而致局面惡化﹐固然有必要﹐但關鍵是長久的校風營建﹐校內教師間互相支持的文化。 非洲有諺語:要整條村的人才教得好一個孩子。
        所以應該重視的﹐是班級經營class management﹐其所花心力雖較多而果效常滯後﹐卻是管教學生的根柢;有此根基﹐課室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事半功倍。

負面文化

教育心語 20090424
        學校行政ABC或老生常談:不少失效的學校﹐皆因形成了負面文化。
        表徵如:在工作上遇到矛盾或不順暢的時候﹐首先出現在當事人腦中的是指責他人﹐找個人揹鑊。或者是首先猜度他人的出發點是不良的:是由於他人或領導人的不公平和偏私!又或是人家不給面子﹑輕視我!存心整蠱我!有人為了私利而不顧他人利益等﹐不一而足。
        總之﹐就是將一些工作上的不方便和困阻歸因於人家的「不良動機」
        其實學校工作上出現矛盾﹐甚至紪漏錯誤﹐其出發點往往都是做好工作﹐只是由於思慮未周﹑掛一漏萬﹑溝通不足﹑甚或是能力不足而已。大可體諒人家一時不慎﹐忙中有錯﹐百密一疏或未能及時提早通知以致出現了矛盾和引致不便。又或者是:解決方法不會只得一個﹐彼此處事習慣取向不同而已。
        多從正面思考﹐往往便會即時包抄「補鑊」﹐體諒地一笑置之﹐也可以主動向對方反映提點﹐好讓對方善後跟進。
        負面文化裡﹐同事彼此猜疑﹐將點滴的不便和不愉快經驗﹐記掛七年五載。積累下來﹐成了糾纏不清的恩怨情仇死結。不開心之餘﹐更阻礙了學校的進展。
        學校文化經歷長時間才形成﹐要改變也要時日。 除非遇到生死存亡的大難式震蕩治療﹐否則也只能耐性地由成員從小處做起。
        我認識有幾間學校﹐這種現象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但由於位處生源充足的區分﹐故學校再差﹐士氣再低﹐同事們再多爭執﹐年復年地負增值下去也未致收生不足﹐成績再下滑都不會因缺少生源而倒閉。但生活其中﹐苦哉!

學習謙卑

教育心語 20090417



  艾力絲是德叔大學的同班同學。 畢業後當了修女。 最近有機會在修院工作晚餐後﹐跟她談起我在智障學校的見聞﹐她告訴我一個故事:
        畢業後加入修院受訓﹐老修女安排我到澳門一間由修院運作的嚴重弱智院舍工作。 每天就是替那些多重殘障的宿友抹身沐浴﹐此外就是安排並協助他們進食一天三餐。 所謂進餐﹐其實是「餵飼」食物給他們;具體一點:就是以小匙將食物抹入他們的口中。 因為他們不少口肌發育不良﹐不懂進食和咀嚼﹐部份人甚至連吞咽都有困難。 食物從左面口角抹入﹐約有一半從右口角流出。 餵了幾匙﹐便要用濕毛巾將口角流出的食物連同口水等抹走﹐清潔一下掛在頸項的塑膠盆-(口水肩)﹐然後又再餵抹食物進其口腔。 如是者﹐過了三四個月。 我每天都詛咒天主:為何要安排這些無意識的可憐的生命在世上﹐為何要安排我做這些無意義的工夫。 我是大學畢業生﹐知識豐富﹐大可為教會和修院做更有意義的事業。
        四個月後﹐我很高興﹐因為修會通知我將會調到另外的工作單位。 在最後的一個晚上﹐我跟那些無知無覺的宿友抹身時﹐並自言自語地道別說:我走了﹐你們以後好好生活﹐希望天主保佑你。 我發現﹐他們竟然流出眼淚。 他們這批無知無覺的人原來竟然聽得懂我的說話。
        原來上主安排了這批天下間似乎最沒有智力的人教導我這個自以為聰明的人:「天下間有一種語言﹐人人都聽得懂﹐都明白﹐那就是愛的語言。 ……從此﹐我懂得謙卑……

畢業禮的主角

教育心語 20081128


          一直不明白﹐有些中學的畢業禮﹐為何要安排在每年十一二月。
          一般答曰:學校傳統如此!再追問:如果畢業禮是課程或教育的一個環節﹐則其教育理據何在呢?如此﹐則多數人都答不上來了。
          我曾出席過元朗區一間收生以第二三組別學生為主的中學畢業禮﹐日期在十二月中某個周四下午二時半。 其畢業生出席者不足卅人﹐佔全體畢業生一百六十人的百分之十八。 皆因畢業生多已就業﹐難以請假回校。 而且學生離校已經幾個月﹐髮飾儀容與當年當學生時迥異﹐回校時當然不會穿著校服﹐而是時下流行服飾。 母校的老師覺得不宜讓這奇裝異服「不符規定」的畢業生上台﹐免得有失觀瞻﹐「做壞招牌」。 故此﹐即使回校參加行禮的學生﹐也未必有機會上台領受畢業文憑﹐而只能坐在禮堂後排觀禮。 因此﹐學生們便更加沒有動力參加畢業禮。
          偌大的禮堂﹐沒有畢業生﹐便指派低年級同學充撐場面。 但低年級學生與畢業禮何干?故多數無心參與﹐便需要老師在席間來回巡查鎮壓﹐方不致失禮。 畢業証書嘛﹐則由數名仍然留校的班代表上台接領﹐鞠躬如儀便算禮成。
          數年前﹐德叔到沙田區當中學校長﹐將畢業禮改在暑假前舉行。 更向學生申明:只要穿著整齊校服﹐每一同學都單獨上台領受証書。 又安排專業攝影師拍攝領受証書的相片。 結果:畢業生出席率逾九成五﹐不少更興高采烈與家長一起出席﹐找老師拍照留念感恩。因為畢業生都珍惜一個真正讓自己當主角的畢業禮。

明朝的太監

教育心語 20081121


       十四五歲中三學生﹐生平第一次讀明史﹐既無先備知識﹐也無疑難想問 何謂明朝﹐茫然一片。 對明史沒有學習的迫切性﹑基本動機欠奉。 老師就要問:學童要從明史中掌握何種知識技能和態度?怎樣教才有效﹑有趣?
       專家們指出教學要引起動機﹐可由生活化﹑實用化事例入手﹐但落實在某一具體課題(例如明史)﹐又如何實施呢?如何方可達致掌握史實﹑又能以史為鑑﹐讓學生覺得讀歷史有趣?
       原來現今少年根本就不知《帝女花》﹑《遊龍戲鳳》﹑《龍門客棧》和明教丐幫為何物;老師不可能以這等野史傳說或小說故事電影引起動機
       跟歷史科專家商議後﹐決定用大部份時間講一些明朝人物的故事﹐通過這些人物和當年的生活場景﹐說明一些明史的特別現象
       我們發現明朝的宦官(太監)﹐影響力極大。 由鄭和﹑劉瑾﹑王振﹑張永到魏忠賢等﹐都對明朝政經和外交起著重要作用。 故我便以明朝的太監為入手點﹐跟學生討論明朝的治亂興衰。
        早預計同學們會對太監制度感興趣﹐但想不到課上討論也頗為積極。由皇權到人道主義;由廢宰相到對外交流;由女性地位到錦衣衛特務系統﹐都主動表達意見。 同學更不時連繫到現代的政治制度和人性的黑暗面等﹐反應熱烈。 由同學們對歷史和人性的悲觀看法﹐既氣憤卻無奈之情緒﹐德叔窺見同學們的正義感和對世情的關注。 便趁機插一點東林書院「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故事介紹對聯的常識﹐多數學生都學得趣味盎然。

課外的歷史

教育心語 20081114

史科老師腳傷請病假。 德叔雖非主修歷史﹐卻一直對歷史有興趣。 打開教科書一看﹐原來是教《明朝歷史》﹐內容尚似曾相識。 便請纓上陣﹐權當六周十二課節中三級歷史科老師。
檢視課程大綱﹐再望一下中三級那班 Bottom 10的 學生﹐便感到要將這十二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是高難度的挑戰。
首要思考的問題是:一班十五歲的少年人﹐要認識明朝歷史的那一部份?關鍵的知識是甚麼?要習得那些史觀?要學得甚麼能力呢?換言之﹐老師要教甚麼給學生呢?
         如果依書直教﹐由1368 1644年﹑自元末群雄並起﹐教到崇禎自殺﹐中間加一點張居正或王陽明﹐學生最後又會掌握多少呢?他們會有興趣﹐肯在課上守秩序專心學習嗎?
         與幾個不教歷史科的資深老師談起:現在都四五十歲了﹐概念中的「明朝歷史」是甚麼呢?不約而同﹐我們的集體記憶只是:朱元璋開國﹑鄭和太監下西洋﹑東廠西廠錦衣衛﹑奸太監魏忠賢﹑崇禎皇帝煤山自縊等個別人物的故事。 而且都是因為記得《帝女花》中的長平公主(或獨臂神尼)才連帶記得崇禎帝;記得《龍門客棧》裡穿紅衣的東廠﹑遊龍戲鳳的正德皇 還有武俠小說裡的明教﹑丐幫﹑袁崇煥﹑吳三桂與陳圓圓等。 其中一位老師則因有興趣於明式家具才對明史多一點認識。 簡言之﹐我們所知的明史﹐大致上都來自課外﹐特別是傳媒如電影﹑戲曲﹑電視或小說。
          有個想法:一般人所擁有的歷史知識﹐基本上都不是來自課堂或教科書﹐而是靠課外的文化素材補充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