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1月26日

寺廟祠堂

975       叔20250124

 

    帶領學生參觀傳統的寺廟道觀祠堂﹐宜事先向學生作點說明Briefing﹐作為基礎知識和背景材料。因為現今學生多數分不清佛教﹑道教和宗族祖先崇拜﹐哪些是傳統宗教及其特色。

    寺廟宗祠觀院的存在﹐既是求神問卜祈禱平安之所外﹐也包含了大量世俗的功能。不僅反映了傳統民間信仰﹐也是認識今昔民俗的良好工具和教材。

    首先﹐昔日交通不便﹐山高皇帝遠﹐民間爭執矛盾﹐若非關乎命案﹐多數不會事事都交付官府衙門處理﹐而交由當地士紳族長在寺廟祠堂中主持公道﹐調解糾紛﹐兼行司法執法機關的功能。例如鴉片戰爭前夕在尖沙咀發生的林維喜案﹐要到位於今天深圳南頭的衙門報案﹐由有司辦理。

    而民間多崇尚敬畏天命﹐諸事也求神明庇佑。故傳統寺廟祠堂的功能也包含以下諸種事務:

    平素生活中生兒育女的登記紀錄(即所謂添丁/上燈﹐男丁可以分豬肉)﹑青少年的教育求學﹑鄉里集體聘請學校/書塾的教師﹑組織和培訓團練更夫﹑處理市場鄰里間的商業交易糾紛﹑鄉約民間的贈醫施藥﹑疫症水火災難的善後與救死扶傷﹑甚至義務殯葬等民生的福利事宜。

    故知寺廟宗祠既是宗教場所﹐也是一個兼具多種功能的社區組織或會堂。例如:本港的文武廟不光是供奉文昌帝君(專司功名)和關公(講義氣的武財神)﹐當年也兼有商會平議紛爭的功能。在大埔文武廟中更設有「公秤」﹐以平息在市場中買賣的小型糾紛。

    當然宗族祠堂也往往要處理宗族集體拜祭(春秋二祭)﹑土地買賣承繼買賣的登記﹑修編族譜﹑公眾水利維修﹑修橋補路之類的公益建設等。

 


2025年1月18日

以秋代年

974            20250117

  

一直沒有深究「一日不見﹐如隔三秋」裡為何是秋而非春夏冬呢?以秋代年﹐是何緣故呢?

《說文解字》說:「秋,禾穀熟也」。農業社畲視百縠初生為春﹐熟為秋﹐故秋是收穫的季節﹐也許視秋為是一年農務生產周期的結束﹐故以秋代年。

春秋合為一詞﹐也是年的意思。人老了﹐便說春秋已高,就是年齡老大了。

劉禹錫讚劉備的詩句:“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千秋﹐就是千年。祝頌人家千秋萬歲﹐就是長壽堪比南山了。祝頌事物歷久常新﹐便說流傳千秋萬世。

英語中Autumn與中文「秋」都有凋零老謝的味道﹐有悲涼傷逝之意。。李白有句「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顏」。陸遊《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衰老使人悲哀。故「秋」往往引申為悲或愁。杜甫詩「萬里悲秋常作客」,辛棄疾的“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秋後處決﹐則可能始於漢代的天人感應論﹐人間因秋冬是肅殺的時段﹐故除了謀反大逆等「決不待時」外,其他死刑都等到秋後才實行。

記憶中讚頌秋天的﹐有秋收帶來喜悅。范成大詩:「村村籬落總新修,處處田疇盡有秋」。此外﹐讀中二時國文課:易君左的《可愛的詩境》。開頭是:多謝西風﹐她把後園的桂花一齊吹放了, 桐葉的飄零與黃花的憔悴, 是詩人的形容詞, 這裡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莊嚴和純潔﹐以及一切秋虫的歌唱。…

記憶真奇怪﹐竟然記得半世紀前的白話文。

 

 

 


2025年1月11日

粵語詩

973            20250112

 
     小學五級教中文的是我們當年心目中最有學問陳用衡老師。他不時在課堂上念誦詩詞﹐引發我們這些小毛頭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有一天﹐他說粵語也有入詩的例子。他舉了廣東新會縣的梁啟超的一首詠項羽的詩《垓下弔古》為例:

又高又大又嵯峨.臨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長犀利劍.八千靚溜後生哥.
既然禀躉爭皇帝,何必頻腍殺老婆。
若使烏江唔鋸頸,漢兵追到屎難痾!

    當年只覺有趣﹐卻僅記得前幾句﹐到中三時從大會堂圖書館借得《飲冰室文集》﹐在最後部份才找到此七律﹐並其他若干用廣東話寫的詩。

    梁啟超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省城廣州鄉試中考第八的舉人。古文學根柢深厚不在話下。這首七律雖用粵語方言﹐然而平仄對仗都嚴遵格律。

    另又記得革命先輩廖仲愷(廣東惠州人)的兄長廖恩燾旅日時與胡漢民唱和﹐亦有詠漢代人的詩。中有詠蘇武的粵語詩:

麒麟犽乍後生哥,磨利張刀去講和。
狗屁檄文攻鼻辣,龍頭拐杖甩毛多。
既然飲奶都能飽,使乜吞冰得咁傻。
精仔亞陵唔識趣,偏偏提起個番婆。

     我們日常雖講粵語﹐卻常不懂寫廣東話的字詞。從這批由梁啟超﹑廖恩燾等精通古文化的大儒寫出來﹐有利我們今天參考認識粵語字詞的寫法。

    例如:靚溜後生哥~青靚白淨﹐皮膚滑溜的青年(指項羽從江東帶來的八千子弟兵);禀躉~認真踏實;頻腍~倉卒匆忙; 鋸頸~用刀劍自刎;屎難痾~唔得閒到不能去大便;重唱歌~還唱歌。現今坊間多錯寫為「仲」。

    犽乍~放肆橫行致人感到不安;攻鼻~氣味強烈而刺鼻;甩毛~毛髮脫落;使乜~用不著;咁傻~如此愚笨;精仔~聰明小伙子(指李陵);番婆~外國女人;唔識趣~不諳大局﹐不知忌諱。

 

2025年1月4日

學生財物失竊

972        20250103

 


    
學校裡偶有學生財物如金錢﹑手機或一些貴重物品失竊。失竊時間多數是小息或午膳時﹐物主離開自己書包﹐回來後財物失踪。

    小偷盜取財物後﹐不會把財物留在自己身上或書包﹐而多將贜物收藏在以下地方:課室一些隱蔽角落或無人用的書桌內﹑廁所水箱背後﹑消防喉轆柜中消防喉後面﹑操場某個花盆底下等。待風頭火勢過去了﹐放學後少人留意時﹐再靜靜取走贜物。取回贜物前即使給人家找到贜物﹐也無法証明何人是小偷。

    故富經驗查案的教師﹐失竊後會留意在校園裡一些容易收藏贜物的地方。即使找到了失物﹐也會不動聲色﹐靜待小偷來取失物。如果報了警﹐警員也會指示學校教職員莫要私下處理証物﹐而應告知到校調查的警察﹐由他們處理﹑蒐集﹑保管﹑移送﹑交接﹑鑑定以至送到法庭。因為執法部門對於處理証物有特定程序﹐以保障証物鏈 Chain of custody 的合法和完整﹐以便証物可以作為呈堂的証物。

    卅年前某烄在體育課時﹐更衣室有多次財物失竊。師生都猜想竊物者應是同學。有人想出在更衣室設阱誘小偷上釣:把有記號的紙幣放在褲袋內﹐卻露出一角﹐誘使小偷下手。果然有同學被拿﹐人贜並獲。教師群中有堅決反對學校此舉。指學校是教育機構﹐不應設陷阱害人。何況即使今次拿到的竊物者﹐也不能証明以往的失竊與他有關。

    據法律界專業人士的意見:本港社會和法庭對於青少年犯法﹐多數都採取從輕法落。原則以教育為主﹐給予生路﹐免得他們因在青少年時期因一時誤入歧途﹐而抱憾終生。故社區中的連鎖超市抓到高買偷竊等學生﹐一般都致電學校由教師校長領回學校教導而不是送去警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