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3年12月30日

慈悲正生

【919】      n     20231229

  

    多年前修讀 PS33主辦有關青少年吸毒/危害精神毒品的課程。知悉絕大多數吸毒者首次吸毒前都知道吸食的是有害身體的毒品。明知是毒卻仍然吸食﹐多因環境使然﹐包括在朋輩壓力下,半推半就﹐難以抗拒﹐從而泥足深陷。

    從醫學角度看﹐生理上戒斷毒癮不困難。但世界上成功戒毒後再上癮的佔七至九成。主因是促使吸毒者吸毒的環境因素沒有改變﹐戒毒後仍然生活在相同或類似的社交圈﹐人際網絡依舊。加上個人維生技能與心態無變。於是重操故業﹐以致重蹈覆轍﹐再墮毒海。

    廿年前認識了位於離島的正生書院陳兆焯校長﹐更邀得他到課堂上介紹正生的工作。該校學生戒毒後再走上毒路的僅約一成﹐主因是他們為學生做了一個艱巨的造命工程:既要改變學生的學識﹑信仰和增強了謀生技能﹐更花了大氣力和資源為學生離校後提供新的生活環境 (包括搵工﹑住宿和社工/心理輔導跟進等) 可以想見﹐這是一個相當昂貴而勞動力密集的長期工程。讓這些曾有毒癮的學生有機會切斷或減弱跟過去毒網的聯繫。

    學生過上不再被毒癮綁架的生活﹐當然跟學校老師同食同住的身教薰陶有關:長久持續的校外新生活環境也不可或缺。

    近日在油麻地廟街見到一間由神父辦的「慈悲食堂」MercyHK Canteen﹐招聘員工的條件是「曾有案底」的人。這也是一種造命工程。給予更生人士有機會連結上新生活。

    市民和青少年對未來有期盼和希望﹐我們社會實在需要更多這類踏實的工程。

 

 

2023年12月24日

撞鐘

918 撞鐘】  20231222

  

參觀了在美國巴爾的摩市的國家水族館 Baltimore's National Aquarium。內容豐富而具教育性。館中安排了兩個有趣環節:可以讓觀眾親手觸摸「鱟」和「水母」。觀眾反應熱烈﹐排隊參與者甚眾。因為一般觀眾較少見過鱟 (香港俗名「馬蹄蟹」)﹐更莫說能用手接觸這種比恐龍更早出現的化石級生物。

我們自小便知道水母的觸鬚有毒。游泳時倘被水母「炸」了﹐便會紅腫和劇痛。是以見水母而遠避。救生員見到也會提醒泳客躲開。如今可以親手觸摸﹐到底有何訣要呢?水族館的導賞員解釋﹐如果用手按摸水母的頂部是安全的﹐切莫接觸其下面的觸鬚便好。我遵囑按其背﹐真的像平素我們吃的「海蜇」一樣。我跟導賞員提及我們中國人喜歡食水母﹐使他驚奇不已。

我留意到觀眾對鱟感覺好奇﹐卻鮮有深入提問相關有趣的問題。原來懂得提問的先決條件﹐是對其中特點有些基本認知。例如:導賞員拿起一只鱟的標本﹐反轉來展示其中有十隻腳﹐我便問及世上除了鱟之外﹐還有否十隻足的動物嗎?它跟蟹和蜘蛛(都是八足)是近親嗎?導賞員解釋鱟跟蜘蛛是親戚﹐卻與蟹無親屬關係。我又問及鱟血真的是藍色嗎?他確認了。但他的解釋因我欠缺化學常識聽不明白。

中學時讀過《禮記》的《學記》比喻學習如撞鐘: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善問善答方能學得好。

曾陪伴教師參觀博物館或機構﹐教師都專注留心聽講解﹐卻少有提問。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教師的缺失----太乖了﹐不敢也不習慣問。也許是事先的準備不足﹐腦裡一片空白﹐不知從何入手﹐未能把握哪裡是關節點。於是往往入了寶山空手回。我想:教師陪伴學生參觀就要協助學生發問﹐示範做一個好的學習者。

 

2023年12月17日

地球儀

【917】   德叔   20231215

 

上周由韓國的仁川機場乘飛機往紐約。航程跟兩年前不同。以往是向北經中國和俄羅斯進入北冰洋﹐進加拿大到美國。但今次卻往東飛﹐經日本入太平洋﹐經阿留申群島到加拿大西岸再入美國。此航線比經過北極圈的航程長可能是美國因俄烏戰爭而制裁的結果。

俄烏戰爭起﹐美國禁止俄國航班入境﹐俄也禁止美機過境作為反制。這就使美國航班要繞路而增加了飛行燃料和成本。美國更希望盟友的航班也不經俄國﹐甚至傳說要求中國的航班也不經俄羅斯﹐免得美國航空公司失去競爭力。這就可能使到有些航班走較短的北極﹐而太平洋航線。

北極航線為甚麼會較短﹐就要向學生解釋何謂「大圓航道great circle route在立體球面上任意兩點距離()也就這兩點地球圆心形成的大圆周的距離學生讀者可能難以理解這一句話但只需在地球儀上用一條繩量度一下便清楚明白了。

教學方法要考慮學生背景和實際需要而變化。一般人如果能用一繩量度便憑直觀明白答案結果﹐便不一定要用數學術語﹐詳細繪圖解一個立體球面的幾何特。對初中或小學學生來說尤其如此。故教師用哪種方法和教材講解﹐要因時制宜。

互聯網興起﹐網上地圖類型多多樣而且不斷更新。故二十年前當校長時便取消了書單上最昂貴的地圖集這個教材。

 

*** 有一點題外話」。飛機航線的選擇﹐是個複雜的專業課題。不宜在此框短文說明。其中有一點或可知道:由亞洲往美國的航線﹐有機會受由西向東的高空的噴射氣流 jet stream 而順風飛行﹐得以減少燃料消耗。由美向亞洲的西向航程便沒有這個好處了。

 

2023年12月9日

金花娘娘的契仔

916 n 20231208

  

       跟同學介紹人口地理時﹐總喜歡引用身邊的新聞時事數據﹑自身的經歷故事說明。除引起學習興趣﹐也更加生動有趣﹐予同學的印象也特別深刻。

    筆者是二戰後嬰兒潮的一員。我出生後﹐父親回家鄉﹐向村口的金花廟祈福﹐把我上契給金花娘娘﹐盼望娘娘照顧嬰孩﹐快高長大﹐健康成長。因為父母親經歷戰亂﹐眼見不少嬰孩「養唔大」﹐便只好求神明庇佑。父母都未上過學受教育﹐在他們的世界中﹐知道村口的金花廟有神明專門照顧幼童﹐便將我交托給金花娘娘了。

    1949年以前,中國的嬰兒死亡率非常高,約200‰左右。1954年抽樣調查知道嬰兒死亡率為138.5‰;1981年,降到34.68‰。農村地區高於城市地區。城區為23.10‰,鄉村為37.02‰。全國嬰兒死亡率由2020年的5.4‰下降到2022年的5‰。本港嬰兒死亡率由 1951 年的91.8下降至 2021 年的 1.7。屬世界最先進地區。

    嬰兒死亡率會大幅拉低人均預期壽命。昔時不少孩童因腹瀉脫水而去世。如今內地環境衛生和營養水平大幅提升﹐基本醫療保障網實現全面覆蓋。徹底消滅了如天花之類等疫症,瘧疾不再有本地感染病例﹑碘缺乏等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所以人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增長到2021年的78.2歲。

    北京大學和倫敦大學合作的調查指出家中出生的初生嬰孩比在醫院出生的死亡率高四倍。是以政府鼓勵母親在醫院分娩。

    筆者出生証明書上列明:嬰孩是在油麻地彌敦道一間二樓留產所由助產士F二姑接生。據媽媽說﹐樓上三樓是醫生的住家。萬一有困難﹐也較快得到醫生協助云。如今年青一輩也少人知悉甚麼是留產所了。


 @@(請留意單位是「千分率」, 不是百分率)

2023年12月2日

舉頭三尺

【915】   20231201



 

 

    訪校時跟年青教師閒談﹐方知她們多不懂校旁的北帝廟供奉的是何方神聖。他們與一般市民相似﹐分不清儒釋道﹑神仙佛。因而未能善用社區宗教文化資源﹐導引學生正確認識或參觀境內外的宗教道場;甚或視之為迷信﹐敬而遠之。

    到殯儀館參加喪禮出來﹐不少人也不知剛才所見的是道教還是佛教儀式。也難怪﹐也許喪禮主人家亦分不清。後人但求心安﹐全交由殯儀商代辦喪禮﹐也未必會深究。其中也許已滲雜各類宗教儀軌。

    倘教師想引領學生關注認識社區的宗教文化﹐可參考網上線下豐富的資料﹐其中有不少相關的歷史說明和趣味故事。但宜先向學生澄清一些基本概念。

    佛教由印度傳入。在港澳的佛教場所大多稱為寺﹑禪院﹑精舍﹑淨苑之類。道教的則多稱為「觀」。敬奉祖宗先烈的多稱為「祠」。稱為「廟」的﹐一般多是中華本土民間宗教供奉的神明或歷史上有德行的聖賢。包括:孔子﹑魯班﹑華光師傅﹑楊侯﹑關公﹑康公﹑車公﹑包公﹑文昌帝(掌管功名)﹑金花娘娘(能照顧孩子健康快高長大)﹑藥王﹑財神﹑二伯公/土地公﹑城隍。三聖﹑七姐﹑呂洞賓﹑黃大仙.哪吒﹑王母娘娘等﹐其中有些更是小說人物。至於譚公﹑洪聖爺﹑龍母﹑北帝﹑天后都是水神﹐掌管水陸平安。

    更有敬拜古樹和石頭(石敢當)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當然會拜毋需姓名形象的天和地。

    觀音﹑地藏王等本來是佛教的菩薩﹐但日久漢地民間演化成為多種職能的神明。慈悲普渡眾生的觀音菩薩不只由男性變為中性或女性﹐更可以向她借貸或祈求多生兒女。

    民間宗教﹐大體都反映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祈盼。

 

 

 

2023年11月25日

匡智《藝.遊記》

914 n 20231124

 

 

   十一月中旬在演藝學院觀賞了音樂劇《藝‧遊記》。劇情與玄奘找尋孫悟空一起取西經有關﹐劇長二小時。演員是匡智會屬下全港十八區21所為智障人士而設的服務中心近一百位學員。中心導師們和編導團隊排練了18個月。

由於智障人士各有不同的心理生理障阻﹐編導團隊和匡智的工作人員要克服的困難超乎想象。

    要一般演員記住台位﹐由A點去B點停下來轉身開口說台詞﹐做表情動作﹐已有一定難度。要求智障者聽著音樂完成這一系列指令更絕不簡單。匡智中心職員在18個月裡﹐領著自己中心的成員排練﹐後來更要與其他中心的演員併砌成一齣戲﹐所花心力和堅毅實在令人敬佩。

    為了讓更多朋友參演﹐編導團隊安排了幾場天兵和仙女的群舞。其中有些天兵只是依序走圓台,搖動手中旗幟。留意到其中有個天兵坐在由他人推著的輪椅上﹐笑容滿面努力搖旗。又發現仙女群中有一位演員動作特別富節奏感的﹐旁邊的校長告知:那是中心的職員/導師。為了給演員壯胆安心﹐便粉墨登場陪著學員演出。導演陳華亮全場坐在第一排座位前的地板上﹐提點著演員的動作舞步並敲擊鑼鼓音效。有導師混入兵中跟演員對打刀槍﹐以保證舞台效果。

    智障人士生活質素與社會人士如何接納智障人密切相關。他們與一般市民都需要多姿采的生活﹐展現他們的藝術潛能。

看到演員們認真的演出﹐可以想象到近百個家庭的成員和數十個台前幕後導師們非凡的付出。我們深信﹐在18個月的排練陪伴中﹐各人都會有成長。

    我們的社會就是需要關顧弱勢社群的有心人。

 

 


2023年11月18日

探索社區

913    n 20231117

 

     

    不少老師反映苦於尋覓適合的全方位學習的地點。其實﹐學習除參觀外﹐也可以是訪問﹑參與或服務﹐甚至到實地現場玩半天食一餐﹐感受當地的環境氛圍氣味﹐聆聽鳥語虫鳴或喧鬧的市聲﹐細看動植物的姿態﹐細味世態人情。也可以關心環境污染或老人服務的供需等。這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關鍵在教師如何結合課程目標而導引組織安排而已。

    例如:可引導學生認識一下附近社區的市政大廈/ 街市各層售賣商品的特點﹑尋找一些街巷集中某一類商業活動的沿革和原因。例如有整條街都售賣波鞋/ 布匹衣物配飾/ 寵物/ 汽車零件/ 裝修建築用品等。

    也可以瞭解區內各種宗教建築:廟宇/ 教堂/ 社壇(土地公)/ 墳場等﹐都會拓濶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俗稱大堂) 的建築特徵﹑供奉的聖人聖物都饒有趣味。在紅磡馬頭圍道有座北帝廟﹐廟後面小學的師生都因為認識社區活動才知道校前街角的北帝廟供奉的是何方神聖﹑為何是個黑面神﹑有何功能或法力。曾到跑馬地某小學陪著教師設計認識社區活動﹐她們才首次知道跑馬地的發展歷史﹑區內竟有六個不同宗教的墳場﹐馬場中央原來是個大型蓄洪池﹐疏解了灣仔銅鑼灣一帶暴雨時的水浸難題。

    也試過要學生留意地產中介店所示資訊﹐比較由紅磡殯儀館區到黃埔花園的樓盤租金售價﹐學生從中學到調查的技巧﹐也知悉地價差異的因由。

    用心設計一套校本探索課程﹐可用上多年。很值得呢!每年四年級的學生都去山頂﹑五年級去長洲﹑六年級去一間博物館…。每年因應展品更新作小量調校﹐事半功倍。

 


 

 

2023年11月11日

教師晉升

913     20231110

 

 

    學校教職員招聘和解僱的相關條例﹑則例指引已經非常成熟﹐也有大量案例可供參照。校長在其培訓課程中已有修習﹐理應依章辦事便可。然而有兩點值得學校管理委員會IMC成員特別關注。

    原來本港資助學校的教師﹐一是「易請難送」﹐二是「易升難降」。晉升員工﹐不宜單以其年資長短而定。更要考慮到擢升過程其實是向全校員工展示學校重視甚麼﹑珍惜甚麼價值。作為校董﹐宜花點精神跟校長或同事們商量查核﹐慎而重之把好關。

    資助學校解聘教師手續非常繁複。行內戲稱要做足「五部曲」方可正式解僱。稍一不慎或會纏繞多年也不能成事。教師晉升為主任副校之後﹐發現其不稱職﹐也極難要求她/他降回原職。

    在管理學上﹐有所謂《彼得原理》The Peter’s Law:機構中表現良好的員工會被擢升直到其「不稱職」的位置。簡言之﹐員工表現好會升職;然而在原職工作良好﹐不一定在晉升後擔任新職務也稱職。一個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師﹐不一定善於管理人事﹐未必是個能夠帶領同工迎難而上的主任﹐。一個好的科組主管﹐也未必能處理好全校錯縱複雜﹑糾纏交叠的人際矛盾。更未必是個能創新解難的好校長。

    更嚴重的是﹐升級後不稱職卻沒有降下來﹐繼續佔了領導之位。莫說開拓發展﹐就怕阻住個地球轉。

    故行內有個說法﹐好教師不一定是個好主任﹐更不一定是個好校長。把好教師升為校長﹐往往少了個好教師﹐多了一個不稱職的校長。

    中國內地教師升職行雙軌制﹐或可參考。教學優良可升為高級教師至特級教師。專心總結教學心得分享推廣﹑幫扶帶好後進同事;不必擔負行政職務。

2023年11月4日

校董

911   n 20231103



    筆者先後出任六所資助學校的法團校董會IMC成員﹐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校董。校董是做甚麼的呢?

    法團校董會是根據《教育條例》設立的。主要是制訂學校發展的大方向﹑與教育局的關係﹑檢視和監督學校的運作成效﹑尋找資源支持學校的發展﹑作為教職員的僱主處理紀律﹑升遷和任免事宜﹑與各工程商/供應商的合約……等。故每次開會都要花很長時間閱讀文件與查問檢視部份細節。

    就以最近兩次會議為例﹐討論的事項就包括:香港人口下降與收生數量/質素轉變並相關教職員人手刪減變動的策略。去年改變上課時間表:逢周五下午不上課而作活動的安排。如今推行的成效如何呢?政府推行「課後托管服務」的先導計劃﹐希望讓學童在校內完成家課﹐本校的狀況檢討。校本三年計劃主要關注重點的實施成效和調整‥我校作了何種培訓?

    校舍雨天操場和STEAM課室改善工程驗收和跟進事項。與內地姐妹學校交流的行程招標和財務支出事宜。因新冠疫情未能舉辦的活動,因而剩下的金額將會退回教育局。建校百周年的慶祝活動的財務安排……等

    全港招聘實驗室管理員和會計文員出現困難﹐本校也不例外﹐有何因應方案。下年度會否有合適同事晉升﹐如何甄選﹐要成立甄選小組處理有關事宜。。

    可以想像﹐當一個稱職校董真不容易。從中牽涉教育實踐和理念的方方面面。平日更要跟前線教職員交流聽一下風聲雨聲﹐在學校活動中趁機與家長學生傾談﹐把一下學生和家長的脈搏。

    還有﹐校董是義工。

 

 

 

 

 

 

 

2023年10月28日

事不關己

【910】 20231028

 

    學校行政矛盾內容複雜﹐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然而大體少有是甚麼學術流派的爭議﹐而多是人際關係的處理理念和方式有異。故我常在課堂上跟教師說:有一天﹐如果你拍案而起辭職甚至離開這個行業﹐多不會因教導學生的方面有大難題﹐而是因為處理「大人」間的關係出了問題。

    這點與教師所受的教育學歷關係不大﹐而是對其工作職務認知有誤﹐亦與其個人的處事方式有關。例如有人喜歡埋頭苦幹﹐不善亦不喜歡與人溝通。有人追求精準卓越至被同事評為吹毛求疵。有人則為了維持同事良好關係而對其工作表現差劣視若無睹﹐既不會提點匡正﹐更不會舉報﹐甚至包庇隱瞞。

    見過有些科組主任未能稱職﹐不因為其疏懶而更可能是他對工作的標準跟學校的要求不同。例如有些科組主任對組員的教學差劣表現不敢表態﹐皆因怕傷了彼此的友情關係。又或有人認為指出同事表現差劣不是其任務﹐而是校長的工作等。總之就是怕做「醜人」﹑怕得罪人而不執行紀律﹑無視規章﹐其實是制度廢弛的凶手。把個人感情因素置諸學生福祉之上。

    有科組主任覺得其工作是上好課教好書﹐不包括為學校發展出謀獻策﹑與社區建立關係﹑營建學校的健康形象﹑做好家長教育等不是其工作範疇。既然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乃理所當然。

    出任科組主任前﹐宜先搞清職務範疇。這可能是學校的晉升制度中﹐沒有清楚說明晉升後的任務和要求。

    見過不少學校要求申請晉升的教師先交一份升級後的工作計劃和對學校發展策略的分析之類。個人認為﹐晉升後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但寫一份這類「承諾」或理解表白﹐還是應該的。

 

 


2023年10月21日

909       20231020

 

     中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兩千多年來﹐不少專家學者皓首窮經做了大量解讀注疏﹐文獻汗牛充棟﹐現今後學卻往往不知從何入手。作為學生總想知道﹐可有一個雞精版本﹐簡要說明儒家學說的要義。

    孔子有一個得意門生複姓端木名賜﹐即子貢。是個能言善道的商人﹐孔門三千弟子中的首富。他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國。他曾直接問過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_衛靈公)

    按此﹐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是「恕」。這裡的恕﹐不是原諒饒恕﹐而是「如心」。用今天的語言﹐大概是將心比己﹐以自己心忖度他人的心意﹐體諒明白人家的感受﹐也就大概是西方的「同理心」empathy 。用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自己不想人家如此待你﹐便不用這個態度方式待人。

    儒家重視現世生活的人倫關係。孔子強調:不知生﹐焉知死。故「子不語怪力亂神」﹐也不談生前死後。故怎樣處理好平日生活中人與人的關係﹐成為核心。

    與人相處的原則()﹐不會難明難求。孔子認為「道不遠人」。正如詩經《伐柯》所說:『用斧頭砍樹木製做斧頭柄,它的式樣尺寸就在你的身邊』(柯就是斧頭柄)

    孟子》說: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同理心﹐積極一點的﹐是推己及人。

    中五時讀《中庸》﹐中文科馮炎華老師提示「執柯以伐柯」這一段於答題時引用﹐會予人「有料到」的感覺而得分。是以記到今天。

     

 

 

 

 

 

 

 

 

2023年10月14日

親師溝通

908    n  20231013

 

 

    在校本家校/親師溝通工作坊上﹐提到要理解親師彼此的特點和差異。須知多數家長都是未學過怎樣教子女﹐便要上陣肉搏。新手家長經驗不足﹐隔代家長經歷可能過時﹐面對心肝寶貝﹐進退失據﹑手忙腳亂﹑犯點錯誤﹐可以理解。而教師則是號稱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專家﹑每天又面對著幾百個青少年學童,甚至有十多廿年的經驗。相形之下,社會人士要求教師交出的表現,明顯高於家長。

    何況學校教師是一個專業團隊,可以集思廣益﹑互補長短﹑合作包抄。是以明知家長也許有點不足也宜心平氣和,一齊商量完成任務。

    與家長溝通,其中之一是要明白家長的背景和心態﹐要有同理心empathy。換言之,親師溝通前,要對這位家長背景作點調查研究﹐要知彼知己﹑不能空槍上陣。例如其職業社經狀況﹑家庭婚姻資料等,平日就要旁敲側擊瞭解一下。崩口人忌崩口碗,哪點不宜提及的﹑哪些可以多講幾句的,都要心裡有個底。

    這就使我記起傳說中孔子借傘的故事:孔子遇雨,手邊無傘。旁人建議問子夏借傘。孔子說,子夏家貧(或一說他吝嗇小器)。他不借又怕人家說他不敬師長,無謂使他難做,還是不要問他了。這就是同理心。

    家長的資源能力各有長短,不宜強人所難。心態又各有死穴或興奮/閃光機掣,一觸即發。故溝通前的「備課」不可或缺。倘能展優揚長,或會助力學校教學。如家長信心不足﹑視域有盲點﹑需旁觀者點撥的﹐教師應支持幫扶一下,陪伴走上第一步,應對當前急務,增其信心。

    家長是我們的工作夥伴,不是死敵。培訓家長﹐少一個差隊友,便少一點阻力。

 

 

2023年10月7日

地理不是甚麼

907     20231006



    親友閒談提到秀茂坪公屋的環境﹐我補充了附近的學校和商場的狀況。座中有人便認為皆因我是地理教師﹐所以懂得當地的環境。也曾有朋友認為地理老師便應該知道街巷的位置﹑知道下周會否有颱風襲港﹑土星有多少個衛星﹑翡翠的礦物成份﹑渡輪班次時刻和格魯吉亞的首都等。這完全是對「地理」的誤解。

    現今「地理」的研習內容﹐大概是地球表面各圈層(水圈/氣圈/岩石圈)相互作用關係﹑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通俗言之﹐就是人類活動與地表環境的互動關係。

    香港高中地理課程範疇包括:地殼板塊運動和相關地貌/自然災害(包括火山、地震、海嘯);關於水、海塑造的河盆與海岸地貌﹑河流與海岸管理;本港和中美等國各類工業的區位和變動;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土地利用﹑城市規劃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乾旱和半沙漠區的發展與農業科技/饑荒問題;由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概念看保育與開發的爭議;氣候變化、全球暖化等。這當然要接觸一些岩石循環、本港地貌地質、填海、山泥傾瀉﹑氣候系統、氣象災害的常識。也有少許香港物流運輸規劃、交通管理﹑工商業發展、環境污染等概念。當然還要懂得善用地圖這個重要的工具。

    可見地理科是一門跨學科﹐廣涵社經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學問。中大地理系在十多年前已改名: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畢業生就業非常多樣化﹐遍佈各行業。除教師外﹐不少任職於金融工商企業﹑城市規劃﹑資訊/物資流動管理﹑在郊野/濕地/地質公園和國內外國家公園推廣保育與導賞管理工作等。

    總之﹐不是記誦地名﹑擅長派送郵件的學問。

2023年9月30日

身教

【906】 n 20230929

 

    禮貌不是法律規條﹐而是人際相處約定俗成的規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使不嫌繁瑣﹐也關乎大量社會文化冷知識﹐在實踐上牽涉變化萬千的細緻微妙技巧。既不能背誦規條行事﹐又要因時制宜鑑貌辨色臨場應變。故禮貌的教學﹐除了在課室裡或網上取得硬知識外﹐更重生活中的體驗式學習。當然最核心的是:踐行禮貌是個人價值觀和心態的表現。如果您尊重對方和重視彼此的關係﹐便會用心思和時間精力踐行外顯的禮貌行為。

    家長論壇上﹐家長主動提出禮貌宜「身教」。每天送子女上學﹐在住房樓下見到保安清潔的叔叔阿姨﹐家長主動示範打招呼:光叔早晨﹑群姐早晨。上落小巴﹐也有乘客會主動說「唔該(謝謝)師傅」。記得兒時隨爸媽到商店購物﹐臨走時都會講句「好生意」的祝福語。這不單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也是向孩子示範營建社區氛圍的行為。

    曾到訪某校﹐剛好遇到一個足球滾出球場到行車道上了﹐一個學童跑過來執波。大概學校基於安全原因﹐規定學生不准走出行車道﹐學生便向門房的工友說:「張先生﹐可否替我執個波」。我有點愕然﹐因為很少學生會稱學校工友為「先生」﹑而且知道他姓張。我猜想極有可能是模仿校內教師平日的稱呼。

嘗於婚宴場合見有男孩吵鬧﹐屢勸不改。被父親拖入厠所教訓一頓。臨走時﹐向孩子解說在厠所教訓他是不想在公眾場合「失禮」﹐更要他清理涕淚﹐回復笑臉才回到宴會場地﹐免得又再失禮。   

    家姐是城中修院名校學生﹐學得西方儀禮﹐回家傳授與弟妹。生活中常臨場耳提面命﹐是我學禮貌的導師之一。

2023年9月23日

禮貌怎樣教

905          20230922

 

 

    教師要教導學生「有禮貌」。但有時我們教師家長自己的表現也不很「有禮貌」﹐甚或也許不知道禮貌是甚麼。

    在百度翻查甚麼是「禮貌」。答曰: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傳統、風俗和習慣等方式固定下來。禮貌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它可以幫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很多問題。維基百科裡,禮貌再細分漢文化圈、日韓、西方世俗、伊斯蘭等宗教文化圈等不同的傳統和淵源。

    禮貌是個大學問。牽涉到大量社會學、道德標準、文化歷史風俗等複雜的內容,而且因時地人而變。其中行為分寸掌握微妙﹐其效果影響更有天壤之別。難怪師長有時也表現得不那麼好。要教學生就更不容易了。因為學生背景殊異,內容固然不宜一刀切,教法也無不二法門,不能靠背誦規條而需應變執生。

    禮貌既然是人際間相處之道,可能最適宜教學的環境就是真實的生活現場。校園是孩童成長中最重要的環境之一,是學習禮貌的最佳場所。更重要的是:學生即使做錯了,有師長臨場指導解說和體諒。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例如課外活動﹑集體生活如:比賽/表演/觀賞等體驗彼此有禮貌的互動、親身經歴或近距離旁觀「缺禮貌」的生活結果與影響,就是上佳的「群育」教材。

    教師倘能適時加添古今中外的故事實例並加解說,學生的印象就深刻了。群育德育一般少有教科書,故教師要準備大量多樣文化背景的故事例証,適時拈來就成教材。這就是富經驗教師的「功力」所在。

2023年9月16日

中國古代尺寸

904     20230915

 

 

    《漢書》說項羽身高八尺二寸。《史記》說孔子高九尺六寸。古時度量衡標準跟今天不同﹐須向學生澄清。

    尺﹐最初多是男人的手由姆指至中指伸展的長度。女子一般手指更短﹐稱為咫。後人以咫尺表示很短很近。因各人手指長短不一﹐故長度從來是個約數。

    史家從存世的出土實物考証知道:夏朝一尺平均相當於今天15.8 cm;商尺平均約19.7 cm;周朝尺長約21.5cm。戰國時各國出土的尺長短不一。商鞅二次變法(350 B.C.)定秦尺;秦兼併各國而陸續推廣秦國的尺﹐平均為23.1cm。漢隨秦制,但似乎控制不易而逐漸鬆弛,尺長也就緩慢增加;新莽復古,校核尺長回歸23.1 cm,被視為善政。

    其實要統一度量衡是非常艱巨的世紀級工程。需時往往要百年以上。因為昔時沒有電子影像傳輸﹑傳訊不暢﹐具體尺寸﹑升斗﹑訂定重量的石斤兩所用的「權」(即砝碼)等﹐要靠中央政府製訂大量實物﹐廣傳各地方政府衙門仿製並推廣到全國偏鄉﹐可以想像非花上百年不為功。

    中國戰亂分裂時﹐制度控制不嚴謹﹐又會增加混亂。東漢、三國的尺長快速增加,西晉統一時將尺長規整至 24.6 cm。南渡之後南朝各國維持該尺,但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混亂近三百年﹐尺長猛增,竟達30 cm。隋統一時規整大尺29.6 cm而小尺 24.6 cm並用於世;唐官市沿隋用大尺。天文和音樂專業計算要更精密﹐則採用小尺。北宋沿用唐制﹐南宋和元朝時曾用金尺﹐總之﹐整體尺都長了。民間裁衣尺和土木泥水匠所用的尺又稍有差異。

    1928年民國參考清代一尺32 cm﹐便訂1/3米即33.3 cm為一市尺,作為“將來使用米制”的過渡。如果你家中仍有存世的中式裁衣市尺應長33.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