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

假菠蘿.草海桐

815   nnnn  20211224

      領著學生到荔枝莊野外考察。作為地理教師﹐當然會講點地理常識。

      由馬料水到荔枝莊船程中﹐向學生介紹沿途所見地標地名外﹐也解釋兩岸植被的疏密成因﹐山坡上山泥傾瀉/滑坡的遺痕。講解海鳥追著船尾浪花覓食的原理。遇上拖網漁船便解釋其作業原理和對海床生態的影響等。

      上岸後見到奇岩異石便講一點地質和礦物ABC。主要是印証課堂上已教過的岩層摺曲﹑岩石風化等現象。

      依據石灘上垃圾堆積位置便推斷高潮線和風暴潮線的高度。見到「多腳的」紅樹林便指出其發達的支柱根系統如何與海浪搏鬥。水筆仔如何繁殖等。

      見到熱帶海濱常見粗生的草海桐群落便要學生留心細看其根莖葉花果等耐旱植物的特徵。根系發達橫生以期獲得更多水份外﹐根系也有固沙功能。其肉質葉可儲水﹐葉面有腊﹑葉底有毛以減少水分蒸發。學生疑問:生在海邊也缺水?便解釋此地無河溪水源﹐水源主要靠雨水。但沙土鬆散不能蓄水﹐兼且風大故蒸發量大﹐土中常乾涸。

      旁邊有蘆兜樹﹐也有耐旱特徵。其根部有成堆的支柱根以免被海浪摧毁捲走。樹上有假菠蘿。民間傳說可治高血壓云。也趁機介紹巿面還有大樹菠蘿和常見的「真」菠蘿﹐並指出其不同特徵和生態。

      隨行的教學助理問:你是地理教師﹐何以懂得這麼多生物常識?答曰:其實這都是普通常識而已。事事留心皆學問。平日多留心觀察﹐多聽親友講解各行業的故事﹐融會貫通記牢備用。不懂就向高人請教﹐或翻書查網。

      如有可能﹐最好跟不同的生物老師去野外考察﹐專注其導賞內容偷師學習﹐自然獲益良多。專業教師不能只懂一門學識﹐而要一專多能。






2021年12月19日

The Last, the Least & the Lost

【814】   20211217 

 

         明愛是天主教會在香港的社會服務組織,特別關注社會上最末後無靠、最卑微無助和最失落無救的一群 (The last, the least ,and the lost) 的需要與訴求。

         曾在亞皆老街眼科醫院後面的明愛樂務綜合職業訓練中心做教職員培訓工作。原來該中心為智障人士的就業提供培訓課程外, 並相關的轉介服務。其中包括餐飲﹑辦公室﹑物流﹑酒店房務﹑包裝﹑基礎美容﹑數碼錄影﹑清潔洗熨等不同工種。

         智障人士就業困難出路狹窄。該中心採用常態化的訓練原則,在培訓中盡量設置主流商企的工作環境和規範﹐致力培訓學員的職業技能,養成良好的工作態度和社交技巧以適應「嚴苛」的真實世界。又爭取於商企中實習崗位﹐讓學員有機會進入普通職場工作。

         德叔曾參觀過其洗熨部門﹐知悉其學員已可到酒店工作。不少學員則於物流公司就業﹐自食其力。深感社會上實在需要有心的僱主能接納傷殘或智障人士﹐給予機會正常就業。特別是輕度弱智者的某些工作能力與忠誠度﹐不下於一般員工。我校有SEN學生不善辭令﹐輟學後在附近茶餐廳做「水吧」﹐做奶茶咖啡蛋治等勤懇熟練﹐甚得同事贊賞。後來他為求多點薪水到鄰近大廈當通宵看更。幾個月後茶餐廳老闆出更高薪資召他回巢迄今。

         在特殊學校做培訓時接觸過一些教師﹐其中有人連甚麼是庇護工場﹑展能中心﹑日間服務中心或智障人士宿舍都不清楚﹐更遑論就業出路﹑生涯輔導了。

         特殊學校的教師要有意識使學校與社區連結﹐讓社會各界認識並接納我們的學生。因為教師工作之一是為學生的將來籌謀。

    有一個普遍接納各類能力學生的共融社會﹐智障者明天的日子才會過得好一些。



2021年12月12日

躺平輟學

813 nnn   20211210

 

         現今全港小學生會按升中之前兩年的學業成績調整後排名﹐分成三個組別BAND。然後按其組別次序派往所選學校。收到第一組別學生的中學﹐其學生一般實力強﹑基礎堅﹑有自信﹑能自律﹑家庭支援較豐足﹑同儕都是較能適應學校生活的乖仔乖女﹑上課環境較安靜﹑學習進度較快。第三組別學生則多因基礎弱﹑學力差﹑多缺自信與自律。因諸般原因未養成良好的學習常規﹑未能適應學校合模的要求而顯得三尖八角;家校配合普遍不足﹐上課環境常有阻延﹐進度較慢。

         如此生活在中學六年﹐結果是強者愈強走得愈快﹐弱者跟強者差距日增而拉開。這些第三組別學生倘不知校外情況﹐尚或會自我感覺良好﹐生活如「常」﹐一旦知悉公開考試的要求﹐便會容易泄氣而沮喪。因為原來準備六年﹐將要打一場差不多是「必敗之戰」﹐意義何在?動力何來呢!故不少學生進入高中不久﹐打開歷年會考試題之後﹐心中無力感油然而生﹑頓萌輟學之意。

         當學生看不清升學前景﹐前進動力不足﹐轉向其他途徑尋求生涯出路﹐理所當然。有些會於其身邊已經就業的親友中尋嘗試兼職﹐致使其精力分散﹐學業更加落後。最終輟學變為全職。

         故教導差生的教師必須超越自已走過的青雲直路﹐學習做好弱勢學生的生涯輔導﹐讓學生覺得有前進之道﹐方有繼續上進求學之心。否則便會「躺平」放棄而輟學﹐甚或走上歧途。

         向盡責協助第三組別學生的教師致敬!你們既要補足學生過去缺失的基礎知識技能和學習常規﹐又要追趕前面的進程﹐復要解決多年積累下來的自信不足等心理缺陷﹐談何容易!

 

 


2021年12月5日

四 i 課堂

812   i課堂

德叔 nnn  20211203

 

         教育界朋友都說喜歡聽葉祖賢校長演講。他演講時沒有任何影音媒體輔助﹐只見他坐在桌後﹐手上只有幾頁講稿﹐講演兩個小時﹐聽眾如醉如痴﹐跟著他講的內容心潮起伏﹐更不時會心微笑﹐若有所得。

         曾聽過他講《一堂好課》的﹐都知道他提出的「4 i課堂」。其實他的演講就是符應其「4 i」的好課標準。德叔不才﹐試闡釋說明﹐畫蛇添足﹐作續貂之舉。

         他提出的四個i 是指: informative, interesting, interactive inspiring.

1. Informative: 好課首重有料到﹐信息量夠﹐含金量大。尤其是能讓聽眾學員長知識﹐拓闊視野﹐聞其所未聞﹐知其所未知。這包括新數據﹑易忽略的訊息﹑細節中的魔鬼等﹑慣見湖光山色中的黑天鵝﹑或大路上正面奔來的灰犀牛。

2. Interesting有趣味:最常見的是講故事﹐情節起伏懸疑吸引注意;故事中所示的人情世故﹐人物間有代表性的精警對話;或吸睛的圖象視頻﹐大開眼界都是趣味所在。然而是否有趣﹐關乎受眾的生活文化背景﹐故掌握受眾(學員)的心理很重要。

3. Interactive 課堂有互動﹐其實是是希望學員有參與。參與不一定有大動作﹑多說話﹐更重要是有思考﹐思想上有交流有衝擊。

4. Inspiring:富啟發性﹐與受眾思想有碰撞。例如引起衝擊﹐動搖了舊的固有想法;澄清了一些誤會;提供一條線索;辨清兩者的異同﹑廓清混淆而生恍然大悟之感﹐心中暗叫:原來如此!也就是一般所謂課堂上學生眼中閃光﹐感到雀躍的興奮點。

         以上均建基於講者對受眾(學生)心力的瞭解和需要。故教師平日要認識學生的生活和心思。是經年累月關心學生﹐知其喜樂與艱難﹐方有此功力。

         至於演講者的表達技巧不在話下了。

 

 


2021年11月28日

不是評課

811   ﹀﹀﹀  20211126

   

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的。

即使經過千錘百煉﹑設計周詳的教案﹐也只能是個「教學計劃」。實施時有點偏離﹐都是正常不過。因為上課不是教師按劇本唱獨腳戲的演出﹑不是精準地按既定語速依書直說/自說自話﹑不是按劇本(教案)唱做唸打一遍便成。課堂乃是有學生在課室裡學習﹐「教」是為了學生學得到。教師要應對學生各類學習差異﹐要解決處理學生提出的疑難﹐其間的師生/生生互動往往出乎教師意料之外。

內地的觀課專家前輩曾說過:每一課都總有點遺憾。且不談課堂秩序的問題﹐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舖排輕重﹑教材的設計和使用﹑影音媒體展示技巧的掌握﹐都沒有必然的標準做法。而要因應學生的水平和即時反應而臨場轉變適應﹐旨在克服學習上的障阻是關鍵。

 所以我觀課前總跟任課老師求取共識:上課時講了﹐不等如教了﹐更不是學了。教法沒有模範答案﹐沒有不二法門。主要看學生學到了沒有。

課後的議課傾談﹐我總想先聽一下任課教師的想法:
~ 這節課預算教甚麼?希望達到何種目標?
~ 上一節課已經教了甚麼?按計劃﹐下一節預算做甚麼?
~ 為達到這節課的目標﹐你設計了甚麼教法手段?為甚麼?
~ 學生在這節課的表現如何呢?跟平日有甚麼不同?
~ 學生有哪些表現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 現今下課了﹐覺得教學成效如何?滿意或不滿意甚麼?

以上各點其實都不是評課﹐而是蒐集資訊作稍後評議的基礎﹐是導引思考﹐共同探索求解的框架。總提醒自已不要急於發表自已的看法﹐要先讓任課教師多說幾句﹐瞭解其設計構想。

 

 


2021年11月21日

積極建設性回應

 810   nnn 20211119

 

      日復一日的備課上課﹑出測驗和工作紙.批改作業試卷﹑還要處理班務﹐計分﹑安頓學生的糾紛﹒見家長重重複複﹐按時交分﹐日久易生怠倦煩厭之意﹐再柔軟的心也難免枯冷乾硬。

         入世未深的教師跟家長和學生交流時﹐會因經驗不足﹑或不自覺地掉以輕心﹐給予他人消極被動漠不關心的感覺。即使資深教師﹐經歷整天搏鬥之後﹐疲累之際還要換上笑臉﹐跟學生傾談輔導﹑警覺地跟家長周旋﹑跟同事角力﹐難免疲態畢露。回應學生同事或家人時﹐或會堆個笑臉﹑「嗯/唔」一聲﹑「啊﹐是嗎」﹑「幾好」﹑OK…之類的應酬話。原來這些漫不經心的回應﹐卻會給予對方一種負面的感覺。

         正向心理學指出﹐對話時的回應可分為四種。例如學生或家長興高彩烈地訴說她的經歷/故事/計劃時

1.積極建設性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眼神有接觸﹐熱切地附和:勁正!你怎會想到的﹐跟著又如何要求她詳細闡釋﹐希望知多一點。

2.消極建設性Pass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不附和﹐間中點頭表示明白﹐默默支持。

3.積極破壞性Active Destructive Responding:潑冷水﹑提出缺點﹑擔憂和疑問﹐例如:這樣做很花氣力和資源﹐你準備好沒有?萬一反應不如理想呢?配合不到又如何?

4.消極破壞性Passive Destructive Responding:冷漠而不耐煩地左顧右盼﹐迴避講者的眼神﹐甚至直言:你講完未啫我們不如談一下XYZ…

         都說「回饋」是溝通重要的環節﹐是課堂教學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活動後的解說Debriefing的關鍵。然而偶一輕忽﹐便壞了果效﹐真的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我們明白不可能凡事都用積極建設性回應。然而這框架卻可有提醒自省之用。

 

2021年11月14日

評課之前

809  nnn  20211112

 

         觀課事小﹐評課事大。皆因評課易得罪同事﹐傷了和氣﹐壞了關係﹐日後如何相處?是以評課時都傾向客氣﹐說些無關痛癢的﹐打個哈哈了事。

         評課其實是一連串操作的後段。前面要解決幾個非常重要的大問題:

         一﹑甚麼是「好課」?這個標準要先有共識。評課者與被評者沒有好課的共同標尺﹐各持已見﹐各言其是﹐未評課便知沒有好結果了。

         二﹑為何要評課?評課者的評價對被評者有何利益關係?會否影響職位升遷或薪資增減?利益攸關﹐未上課便彼此心存芥蒂﹐易生抗拒之心﹐遑論評課了。若是同儕專業交流﹐商議改進教法解難﹐則彼此都較易接受。

         三﹑備課。備課時按照甚麼標準?若備課時想著評課者的尺﹐自然會傾向依著評課者的指揮棒起舞。如果好課的標準是適切學生的需要﹐解決學生的困難﹐自然會思量怎樣安排方能讓學生學得有趣有效。最怕是評課者不知學生實況﹐不知教師的心思﹐只拿著自定/既定的標尺來評。近日有年青教師課後來問:學生進度慢﹐我不能完成教案怎麼辦?我答曰:改變教案或改教學方法。

         四﹑觀課觀甚麼?不少觀課者拿著評課表格手忙腳亂地在表上找方格上打「剔」給「分」。我頗懷疑有否足夠空間心思去觀察課堂裡的互動?我則傾向留意學生的專注度﹑投入度﹑興奮點﹑回應教師的面容和堂課作業的表現。觀的是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記錄下來。

         五﹑被評者解課自評。下課後應讓任課教師解說課前設想和計劃﹐實施的困難和果效﹐省思下一節課如何跟進和改善。

         最後環節才是評課。我更傾向:雙方一起議課。

2021年11月7日

不是路人甲

808      教師不是路人甲   nnn  20211105

 

         古聖賢教導我們不單要為自已的言行負責﹐也要考慮一已言行的社會影響。教師不只是《售課員》﹐更被視作靈魂工程師﹐為人師表者豈敢不謹言慎行。因為教師不是路人甲﹐而是社會上被視為專業人士,被社會授權擔當起重要的任務:塑造社會的下一代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法國思想家米歇爾.傅柯 Paul-Michel Foucault  指出精神病院、監獄、學校、軍隊、醫院等社會機構的重要性﹐並深刻地描述和分析了這些作為社會控制機構的無所不在的“權力的眼睛”和無孔不入的微觀權力。行使這些權力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而深遠﹐施行者和被施行者都可能不自覺地欣然接受﹐視為理所當然並傳揚。

         學校中的教師應有專業自覺:自已每天上學上班﹐乃是執行一項重要的社會行動;日常依時按章工作﹐是整個社會工程的一個環節。

         傅柯指出上述幾種權力機構有相似之處。在於:被送進這些機構往往不由自主﹐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於其間起居生活要遵從指定規範或時間表;過程中的行為會被監察甚至紀錄;紀錄的資料會用作評量;評量的後果對其日後的生涯有深遠影響。

         教師應自覺:自己不單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更是上述監察工程的執行者﹑評量者﹑甚至是細節的設計者。

         學校評量內容﹐不只關乎學生知識的增長狀況﹐學習進度﹐也包括其價值觀營建和待人接物的行為表現。這些評量回饋予學生後﹐會深入學生心肺骨髓﹐塑造孩子的靈魂和將來。受評者視教師的評語是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之言,絕非路人甲插咀閑話。

         教師要警覺:對學生的評語﹐會「做低佢」也會「做起佢」。  

        

2021年10月31日

培養孩子的對手

807     【培養孩子的對手】  20211029

 

         內地補習社門口掛出大張觸目驚心的廣告: 《你來﹐我們就培養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對手》

         這是直入家長心肺的訴求﹐是教科書式的經典廣告!

         我的娃固然不可以輸在起跑線上﹐更不可以輸在因我吝嗇而作出的錯誤決定。每個月省吃儉用少花一兩千元後﹐至少我不會睡不著覺﹐因為我已經盡力把孩子送了去補習班。我的娃也許仍會輸給他的競爭對手﹐然而至少不是因為我的不作為﹐不因為我不為孩子犧牲。

      全世界有個龐大的影子教育系統:補習。重視考試的筷子文化圈中尤其重要。世界補習王國:韓國2019年學生整體補習的比率為74.8%,其中中學生為71.4%,小學生更高達83.5%。韓國家庭不僅每月平均為一名學童花費42.9萬韓元(約2,834港元)補習﹐有些甚至高達家庭收入的兩成

         內地課後補習風氣不下於韓國。尤其是一二線大中城市的中產階級﹐家長每月花多一兩千是應付得來的。然而﹐花了錢就真的可以提升成績﹐考入名校嗎?

         內地網民說:可以肯定的就是讓你的孩子吃了更多的苦。須知全國所謂985/ 211/雙一流大學總共就110所。每所名校每年收生最多約5000-10000人。這些名校一年總合只收50萬人左右。而全國高中生至少二千萬。四十挑一的競爭註定失敗者佔多。

         黃土高原偏鄉鎮上的老師微信告訴德叔:《雙減》迄今對我們影響不大。因為學生都來自鄰近農村﹐寄宿在校內過著集體生活﹐從來沒有補過習。我猜:貧窮農村孩子沒有條件而已﹐否則其家長也會讓孩子加入補習大軍。大學入學試(高考)仍是教育系統的「指揮棒」。我們都盯著高考改革的到來。

2021年10月23日

雙減下的對策

806     nnn  雙減下的對策

20211022

          內地教育雙減工程﹐改革手筆之大﹐有點出乎意料。蓋教育體制的上層設計和基層操作之事﹐既有長久文化歷史根基﹐復關乎千家萬戶下一代的長短期利益。而現今的體制﹐至少是過去幾十年政策的叠加累積而成﹐改革談何容易。中國地大人多﹐體制間架構互相牽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城鄉差距﹑東中西部差距﹑偏遠地區和民族政策的差異﹑都使到各地地方政策多樣﹐不能一概而論。不在實地﹐不易看清實況﹐更遑論評說了。

         今年八月剛巧換了新的教育部長懷進鵬﹐有人誤以為雙減是他的新政。其實早在2018年中央開了個教育大會﹐領導人已提出雙減的方向。討論諮詢醖釀了三年﹐今年初政策陸續出台。不少政策如何落實﹑地方政府措施和操作細則如何修訂﹑學校和教師層面如何因應改變﹑家長學生有何感受﹑沒有一年半載,不會見得清楚。

         特別是學校裡如果落實不許設重點班(精英班)﹑沒有高強度的家課﹑補習和考試﹐校園生活的生態有何變化呢?教師如何處理班中的學習差異呢?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現狀如何有序變革呢?

         雙減中重拳打擊的校外補習機構是門大生意。據說全國有近一百萬間補習社﹐1500萬從業人員。他們如何轉型謀生呢?坊間即時對應的便有各種變異補習型態:一對一私家補習、高端家政﹑住家教師等隱形補習行為﹐聽說政府也明令打擊。
        九月初德叔在邊境的沙頭角訪校時知悉:因疫情封關﹐不少住在深圳的學生只能於線上上網課。為了保証孩子於網課時較為專注﹐由家長出資請內地補習社提供人員看管/輔導港生上網課。


2021年10月17日

雙減工程

805  【雙減工程】 n 20211015

 

         世界各地教育改革幾十年此起彼落﹐未嘗稍息。因為教改目標要適切不同時勢﹐而目標不斷變更。改革阻力極大﹐每次都是修改某一部份﹐不可能一步到位。香港﹑內地如是﹐世界如是。

         最近內地出重拳改革教育體系﹐影響兼及學區房的地產價格﹑平台經濟﹑電子遊戲﹑校外補習社等範疇﹐影響廣泛而深遠。

         港人一般會留意到在香港和紐約股市中的內地補習機構股價如《新東方》等大跌近九成﹑京滬廣深等城市改革分區派位制度以致學區房價大跌;騰訊因電子遊戲受限而跌價。其實教改的主旋渦變革更大﹐影響更深。

         早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已經提出要「雙減」。討論諮詢了兩三年﹐今年初相關政策陸續出台。雙減就是:
1
、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家課。
2
、堅決壓減補習機構﹐不許上市融資謀利。法定節假、休息日及寒暑假不得補習。

         這雙減也減輕家庭教育支出﹑家長精力負擔和焦慮。有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對學校來說﹐具體措施包括小一、二年級不可有考試﹐不可有書面家課。三至六年級家課量平均限60分鐘內,初中則不超過90分鐘。又嚴禁將學生成績分數排名和公佈﹐而用適當方式向學生和家長通報。又不容許將學生在校內編為「重點班」(即本港的精英班)等。大城市已試行各校師資校長有序輪崗制﹐即教師校長輪流任教不同學校﹐打破名校壁壘和學區壁壘。

         課後輔導看管孩子服務結束時間原則上要遲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方便家長接送。

         也禁止了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和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名目的實體班組。

 


2021年10月10日

退一步換標尺

 804 n 20211008

 

       視藝課上有學員問:為何傳統上評賞書法時有所謂:「字最怕吊」之說。

       原來我們初學書法時﹐多關注每個字的筆劃﹐橫豎鈎撇捺點折等筆劃如何起筆收結﹑注重是否剛柔有度﹐莫要釘頭鼠尾等標準。 進而關注整個字的結構﹐左右上下勻稱抑或要上緊下寛﹑輕重有致之類。 再而注重字間的牽絲引帶﹑筆劃盤纒﹐關注篇幅的行氣佈局和留白﹑署名落款﹑印章的選擇和位置等。

       寫字之時﹐一般眼睛離紙筆不外一兩尺。 要關顧後面幾項﹐便得後退幾步﹐離開字畫幾尺甚至十尺之遙﹐方可以綜覽全幅字畫的整體佈局和結構。 我們將字幅「吊」起來掛在牆上看之後﹐所關注的不再是個別筆劃的尾有否開叉或字的構結﹐而在於全幅字畫的整體印象。 所採取的評賞標準﹐不是微觀的個別筆劃﹐而是較宏觀的結構氣度。 尤有甚者﹐字畫掛在牆上﹐觀者可能關注的是這幅字畫裝裱後放在這裡與周遭環境的風格是否配襯協調﹐相得益彰呢?

       將字畫吊起來後再看﹐自然會退後幾步。視野和關注點不一樣了﹐採用的評量標準不自覺地也改變了。

       教師天天埋頭苦幹﹐往往被枱頭三尺的文山簿海淹沒。 三尺以外的事物視而不見﹐聽而罔聞;少有空間閒暇退後一步﹐檢視自己工作在整個科組中的作用﹐課業在學年的課程地圖中處於甚麼位置。

       學校每年最少有三整天留作教師進修日。 我則喜歡稱為「退修日」。為人師者﹐實在有必要抽空撥冗﹐停一停﹐退一步﹐換個視角﹐開闊視野﹐重新定位再出發。

       管理層的科組主任或校長所處的位置不同﹐關注點評價標準當與前線教師有異﹐理所當然。



2021年10月3日

四訪慈山寺

803    n  20211001

 

         曾四訪八仙嶺下慈山寺。

         每次雖蹈著相似的路線﹐卻因自已對佛學的認知水平所限﹐而不同的導賞員的介紹又各有重點﹐故每次學習得益均大不同。深明同一教材(慈山寺)在不同教師手中便有不同教學果效。

         初遊時首重拍照。只留意到相關名號詞目配置到具體實物。回家後連忙翻書查網﹐多方徵引注解﹐方知何謂洛迦池﹑彌勒殿﹑啍哈二將﹑四大天王﹑韋馱護法﹑十八羅漢的由來﹑觀音智珠在握的是甚麼法寶等。基本上學的是佛學入門ABC。倘連這些都不知﹐其實就能算是到此一遊打卡留念而已。

         第二次參學則關注建築特色。建築師如何利用選址的地理環境作空間佈局?如何借鑑中日兩國遺存的唐風建築特點結合現代科技而打造這座21世紀的現代寺院。並以此跟志蓮淨苑﹑奈良東大寺﹑廣州光孝寺重建後的格局作比較。也留意到一些建築細部的設計(如柱座)﹑怎樣安排通風採光﹑傷殘人士出入提供方便等。

         三遊時則留意並知悉大雄殿中的三個佛像﹐跟彌勒佛有何關係?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信仰是其麼?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有何意涵?佛像頂上華蓋跟昂坪寶蓮寺有何異同?彌勒殿前扁額「一生補處」是甚麼意思﹑為何庭中種的是羅漢松﹑菩提樹?記得在斯里蘭卡佛寺中見善信供的是蓮花﹑此地供的是清水﹐到底漢傳佛教何時開始供奉香燭?

         最近一次得明星級法師導賞。他借建築事物喻理﹐以年青人生活通俗語言講佛法﹐其實是個傳教的歷程。他講出家人生活與紅塵的關係﹑解無常之道﹑生命因緣的妙法。他很重視要向青年人普及弘法的工作。


2021年9月26日

三文治式回饋

【802】 nnn  20210924

 

         給學生回饋要具體明確和及時外﹐也要考慮如何「平衡正反果效」。這一點其實也適合成人間「提意見」﹐例如同儕觀課後的議課環節﹑教師與家長傾談等。因為同樣是給他人提意見。

         有人提出用「三文治式」回饋較穩妥。因為回饋旨在改善學生的行為表現﹐要聚焦於未來。一開口就批評斥責﹐可能會打擊其士氣或引起反感。故態度宜展示善意。誠懇給與肯定其努力嘗試之類。結語也宜正向鼓勵﹐因為回饋之目的在使到學生接收訊息後有動力有意願做得更好﹐而非心存抗拒或意氣消沉。

         三文治的中間層是回饋的核心。無論讚或彈都不宜以猜想或推論出發﹐要基於具體資料和觀察所得實況。例如:

【*】你的回答大致正確﹐但太簡短了﹐可以詳細一些。如舉個例支持你的看法。

【*】你解這方程的前三步都正確。但在這裡卻把先後步驟亂了。你知道亂了甚麼嗎?

【*】你一向下筆前都很細心。但我留意到剛才你沒有把筆揩得稍乾便下筆﹐以致水份太多而墨化開了。

【*】你的ppt設計花了很多心思﹐資料也精﹐故很吸引同學。但白底黑字看得久了﹐太剌眼﹐有否想過用深色底白色字?又:字體稍大﹑字數更精簡一些﹐會讓觀眾更聚集於你的講解。

      回饋不一定評定對錯﹐也包括適時點撥:點出關鍵焦點﹑撥開迷霧和干擾。學生學習時﹐乃處於知識迷宮之中﹐而個別知識點又來得散亂﹐往往因未及整理﹐欠缺全局觀念便易混淆。教師是綜觀全局的知識導遊。不時作點小結也是向學生回饋﹐協助學生整理並建立其知識地圖。讓學生安放好各知識點的位置(即搞清楚其關係)﹐也知悉自已距離學習目標還有多遠。

2021年9月19日

回饋 S.T.B.

801 回饋STB】  德叔

 

         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適切回饋能明顯促進學習。但如何方算是適切?有人指出三項原則:Specific, Timely, Balance具體明確﹒及時和正負平衡。
         回饋時評語欠具體而無效的常見例子如:
好!真精彩。錯了﹐再計多一次!都幾好﹐下次努力一些!構圖散亂﹐未能吸引觀眾的視線。

         回饋要具體指出表現何處優勝或失誤﹑原因何在﹑怎樣改進﹑步驟的先後緩急﹑有何配套輔助措施等。指出成敗時宜舉出客觀實証。教師間同儕觀課後議課時亦一樣﹐要拿出實例。例如:
+  我留意到當老師講到這個經歷時﹐全班同學都很興奮雀躍﹐連最冷漠木無表情的小淵都拍起手來。可見選材正確很重要。
+  剛才你的動作只用了手的力﹐沒有借助腿膝關節的運動協助。 你試一下﹐先稍微曲膝﹐借助腳腿伸直的彈力﹐同時將手上的球射出…
+  小三學生計算三角形面積時錯了。教師:求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底×高÷2。你就先要找出高和底。 這個三角形的底有多長?
+  中三於畢氏定理測驗後﹐指出常犯的三種錯誤:將定理誤用於非直角三角形﹑用目測定直角﹑誤認斜邊。大家以後要留意了。

         明乎此﹐給學生評分7587 ABCD等級更具體。但學生仍然不知道如何取得更高分。所以派測驗卷核對答案時﹐要加上解說﹐指出改卷時蒐集到的普遍誤區和混淆點。當然個別指導更好。
         適時給予回饋主要是趁學生剛完成其表現時﹐印象仍存﹐尚未忘記﹐較易查找失誤的過程和成因﹐當對比正誤﹐回饋效果最佳。故派卷宜快。即使未能迅速派卷﹐也不妨測驗後即時講答案﹐指出常犯的錯誤。



2021年9月12日

有效的回饋

800  nnn  20210910

 

         研究指出﹐諸般教學手段中﹐教師對學生表現作適切的回饋非常高效﹐能顯著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無論是著名的Marzano 九大教學策略﹐抑或是John Hattie十多年來多次的元分析(台灣又譯作整合分析) Meta-analysis都見到:「教師的回饋」的效應值effect suze 常在0.7或以上﹐非常矚目。

         所謂「回饋」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各種表現﹐包括測驗考試的表現﹑課堂上回應提問﹑交出的功課作業﹑操作工具的技巧﹑做出的動作/姿態/聲音﹑甚至出現正負面情緒等﹐教師就其表現作出的回應。

         舉例:學生考試測驗後教師師給評語和評分﹑指正其操作工具的方法或姿勢﹑讚賞其作業有進步﹑對其錯誤的行為或不足之處作出提點或警告﹑安撫其激動的情緒﹑留意其失誤的動作而指出正確方法等﹐都是回饋。

         回饋宜及時﹑能導引前進的方向﹑讓學生知所行止﹑有具體指示或標準而改善其表現等。學生在行為表現後﹐印象記憶仍存﹐教師給予即時迅速的回饋﹐學員較易對比和明白新舊作為的果效。

         空泛的評語而無具體指示﹐使學生無所適從。例如:文句尚通順﹐用詞欠精準!多閱讀會改善作文!多做運動有強健體魄便可將球擲得更遠!要有毅力堅持下去﹐成功在望了!

         這是「阿媽是女人」式的評語。

         以下是較具體的兩個回饋例子:

1. 今次作文比上次好﹐因為你舉了幾個實例支持你的論據﹐尤其是這個例子既生活化又有趣使人印象深刻。最後的結語﹐可以談一下個人感受….

2. 氣候良好這詞太空泛了。要用更具體的字詞才拿到分﹐如氣候終年高溫潮濕﹐年雨量在2000mm 以上﹐沒有颱風 

2021年9月5日

校長聽我話

799 nn 20210903


          管理學裡﹐有所謂:管理上司或向上管理Managing Up。換言之﹐就是讓上層聽你的意見。在機構裡做事﹐得到上層的認同和支持﹐接納你的建議,非常重要。

         上層作決策前﹐倘能考慮下層的想法和意見﹐好處甚多﹐不用多言。留意:影響決策﹐最好是在領導作決定之「前」﹑尚未拍板﹑尚有轉圜餘地之時。故提意見的時機很重要。如想影響決策﹐要早為之計。倘若米已成炊﹐要求翻案就比較困難了。

     上層領導為何會聽取或接納你的意見?對你信任是重要的。你被信任﹐大概是你的往績和專業成熟度Professional Maturity。故在機構裡營建自已的誠信和專業表現非常重要。使到領導決策時會記起你和你的建議﹐甚至你沒提意見時,也會主動徵詢你的看法。

         專業成熟度﹐主要是指遇事有擔當﹐懂得蒐集有用資訊分析並提出不只一個建議方案。在諸方案中能指出各相關副作用﹑長短期效益和跟進配套﹐供決策群作參考。成熟的態度表現在:不是你提出的意見﹐領導和其他人就必須依從﹐不能異議。要明白不同部門或持分者會考量不同因素。要懂得顧全大局。

         例如學年結束前(六月左右)﹐校長會提醒各科組主任作財務結算並明年的開支預算等。集齊各科組預算後﹐會整合並調校制訂明年的總預算案。各科組按照本科實況作出財務要求預算﹐理所當然。資源充裕時固然可以有求必應。但總合全校數據後﹐因資源所限﹐常對個別科組的預算有增刪﹐亦合情合理。如此有人評說:校長不聽其專業意見。則似乎未能顧全大局﹐表現未夠成熟了。

    當然要問:決策者有否解說決策的理據和來龍去脈?



2021年8月29日

假民主

798   nnn 20210827

 

         周內到訪五間學校做培訓﹐竟有三校的教師不約而同問及極為相似的問題:校長領導層聲稱民主﹐要聽同事的意見。但同事提了建議﹐卻不接納﹐這是「假民主」。

         同事肯提出具體建議是值得珍惜的。比只是一味反對﹑抗拒或怠慢執行﹑拖延﹑潑冷水﹑唱反調而又提不出建設性意見者好得多。然而你提了意見﹐領導層或其他人就得必須遵從照做﹐那麼你就不是獨裁嗎?到底怎樣處理異見才是「民主」?

         校內有不同意見很正常﹐學校領導如何平衡不同的利益訴求和想法﹐思考落實措施的先後緩急﹐即時果效和長遠影響也要思量。部份甚至全部不接納同事的意見也時會出現。在衡量多種因素後的決策﹐總會有些人不滿意。關鍵是學校領導層要作細心解說溝通。

         茲舉一例:一位教師指出:去年網課期間教師不辭勞苦找尋合適的教學應用軟性Apps﹐望能提升同學的學習興趣和效能。試用了幾個月﹐覺得X軟件好用﹐便推薦給校方購買正式的執照﹐每年年費五萬餘﹐可供廿五位同事一起使用。如今開學在即了﹐校方卻無聲無息﹐不接納我們的「專業意見」。

         校長事後解釋要考量多方因素:

      執照每年五萬餘﹐是固定的經常性支出。一經採用則以後每年都要支付。這就要考慮有多少同工會使用?有哪些科目合用?軟件公司會否加價?有何培訓或支援服務?有否其他軟件可供比較?這些資訊都需時蒐集和整理﹐故未能立即購買。

         同事提議未必有錯﹐但評量的標準﹑影響的範圍大小﹑時限的長短﹑跟其他部門的配合等﹐跟領導會有差異。

         看來民主要義之一是良好溝通﹐解釋決策背後的理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