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8月26日

展品的細節

694 n n 20190823


        盡管站在同一展品面前﹐因取態不同﹐觀點各異﹐看的重點﹑聯想和期望會有很大差異。
        然而﹐畢竟觀眾多是首次觀賞這件展品﹐未必留意到其中的精妙之處﹐導賞員可指出一些看似平凡不過的東西﹐卻原來大有學問。 更可指出其中一些細節或容易忽略的地方﹐解說其中要點﹐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細節可以是展品的細部﹐例如古銅鏡邊沿細小的文字印記﹑唐朝婦女頭上的髮簪或面上的花顏裝飾﹑敦煌隋唐時期壁畫中﹐彈奏琵琶的樂人均與今天大不同﹐樂師皆橫持琵琶彈奏﹐頗類今天彈結他的模樣。 又如:甘肅武威出土的青銅件《踏燕飛馬》的重心全在一隻後足。 在羅浮宮裡﹐我就特意提點觀賞者留意二千年前用大理石雕出的女神像﹐身上所披濕水紗布中的氣泡等。
        細節也包括容易忽略的大背景。 在長沙《簡襩博物館》裡﹐庋藏最多的是三國東吳官民用的簡牘。 須知改良造紙而著名的蔡倫(63-121 AD)﹐是東漢初期的宦官﹐距三國東吳(222-280)至少已有百多年了。 如今卻大量出土東吳的竹簡﹐說明紙張在三國時仍未普及。 是以當時官衙的正式文件(如升調官員的記錄)仍寫在竹簡上。 這或可說明在當時通訊條件下﹐科技知識工藝的傳播頗為緩慢。 西晉左思寫《三都賦》據說成於280 AD﹐因而洛陽紙貴。 可見洛陽文人家中很少備有紙張﹐才需上街購買﹐而扯高紙價。
        最近大英博物館《百物看世界》中展出坦桑尼亞出土舊石器時代(約一百萬年前)的石斧﹐形狀竟然對稱﹐英國的專家便指出這是超乎實用功能﹐可能有炫耀的性質。
  這些細節﹐沒有導賞員的介紹,一般觀眾多會忽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