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12月29日

香港科學館

557 nnn 《教育心語》20161230

  香港科學館開幕廿五年﹐部份展品太舊﹐適宜更新了。 最近科學館上層在裝修﹐展品在更新﹐希望新展品能吸引觀眾﹐發揮教育功能。
  科學館曾被國內遊客譽為香港三大主題樂園之一。 事實上﹐不少遊客和本地市民帶著孩童到館參觀﹐小孩在館內跑跑跳跳﹐開心雀躍。 受兒童喜歡的主因是約七成展品是互動式展品﹐受父母喜歡是覺得「學點知識﹐不光是玩」。
  然而多年所見﹐不少家長帶子女參觀時﹐多只是「陪伴」﹐事前沒有引導﹑其間鮮有參與﹑事後沒有解說。 其實﹐家長也不一定明白展品其中的原理和奧妙﹐當然做不好導引解說。 故館方宜認真考慮﹐針對家長和教師﹐舉辦一些實地導賞課程。 既使參觀更有教育效益﹐也減輕導賞員的工作壓力。
  過去舉辦的教師導賞班﹐多為專題展覽而設。 其實常設展導賞﹐更切合教師和家長的需要。 教師培訓﹐必須分開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教師組別。 因為這三類教師的背景和工作對象殊異﹐知識重點有別﹐興趣和切入點亦不同﹐不能籠統湊合﹐否則勞而少功。 幼童家長可併入幼稚園教師組。
  館內有些展品老少咸宜﹐雅俗共賞;高有高的理解﹑低有低的感悟。 可以成為培訓的共同核心。
  例如不少觀眾根本不知道:吊在半空的大飛機有何特點﹑如何入館?貫穿全館的「能量穿梭機」其實說明甚麼原理?怎樣觀看和理解?有些資料雖可在網上查閱﹐但要結合現場指示﹐教師和家長才更清楚和體會﹐才會跟學生解說。 免得入了寶山空手回。
  
  
  
  

2016年12月22日

《湊孫樂》課程

556 ¾¾¾
《教育心語》20161223

父母參與孫輩養育的「跨代教養」已成大勢。 其中三代間的互動和相關難題矛盾或影響﹐早已引起社會關注。 社會福利署於2016年託付社福機構舉辦《為祖父母而設的幼兒照顧訓練課程》試驗計劃五百多名額全滿﹐反應熱烈。
我服務的機構也有開辦這個課程﹐內容豐富而細緻。 請得專業育嬰護士介紹最新育嬰知識和技巧﹐如手抱/沐浴/皮膚清潔 (大小便後) 技巧﹑換尿片﹑口腔衛生護理等。 也包括嬰兒常見疾病及意外處理﹑探熱方法﹑甚至嬰兒車的認識﹑餵哺(母乳和奶粉)技巧﹑嬰兒掃風和按摩﹑奶具清潔消毒與日常飲食的配合等。
課程裡也有家居常用急救常識﹐如發燒﹑抽筋和窒息的處理;澄清家居安全﹑健康檢查及預防疫苗的迷思和謬誤等。
年青父母知道祖輩掌握這些技巧知識﹐有利增強交托孩童給祖輩的信心。
課程也包括孩童生理/心理/智力發展﹑遊戲在成長中的功能。課程中的藝術工作坊﹑親子繪畫﹑小手工之類﹐其實是增進三代間溝通的手段和話題﹑甚或留下美好記憶。
以上關乎知識技巧的內容﹐靠護士指導和努力讀書也易解決。 最具挑戰的﹐是兩代間對養育兒童的重點﹑期望如何拉近甚至統一﹐端視兩代彼此的坦誠溝通﹐不是單方面來上課便解決。 故課程刻意插入一些三代同堂的活動(例如拍全家福照片/生日會等)﹐讓各持分者(包括家傭)同場出現﹐專業社工適時介入瞭解﹑促進溝通﹐用心良苦。 課程完結後六個月﹐社工還會跟進解難﹐照顧周到。


2016年12月15日

病榻和靈堂

【555】 ¾¾¾《教育心語》20161216
修讀了多少個學位﹐大都未學過怎樣去探病和跟垂死者道別。
有人說,人情世故而已﹐要學嗎?
要學。在學校正規課堂學不到﹐就在生活中學。
從來怕去探病。 既怕擾人安靜養病的「大業」﹐又怕人家小器﹐因等不到你的出現而焦慮敏感和不滿﹐更怕人家說你無心﹑不體貼。 尤其是探望危重病人﹐大家都知道凶多吉少﹐不敢多言﹐以免棹忌。
曾有患癌朋友坦言心情不好﹐更不想以衰殘病容示人。 又曾有臨終老友身體虛弱﹐精神很差。 他明言只想見哪幾個朋友﹐其他的都不要來了。 這倒有利於親友們安排。 也免了增加重病者的負擔。
嘗有電台節目﹐講及去殯儀館鞠躬前後﹐對亡者家屬應說些甚麼。 其中不少過來人的聽眾參與交流﹐現身說法﹐表示在靈堂裡最不喜歡人家說「節哀順變」之類的套話。 覺得太「行貨」而顯得不真切而虛偽。 她們寧願你不說話﹐默默點頭握手﹐心照便算了。 事實上﹐有時真是無聲勝有聲。
去靈堂告別﹐不少是做給生者看的。 有人說,喜酒賀宴不現身尚可﹐靈堂致哀祭禮卻不能輕忽缺席。 皆因有些人會數算紀錄﹐刻骨銘心。
這等可大可小的禮數﹐歸屬學校哪個科目課程?
這類教學內容﹐大概不會是系統性地按章節安排﹐師長宜藉時事新聞和生活事例﹐插個單元之類﹐借題發揮﹐伺機而教。 近年不少學校設立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或探討善終寧養的課題內容﹐不單講生命意義﹐也可介紹各種宗教文化傳統禮儀與人情世故。
不過﹐師資培訓呢?
  
  

2016年12月8日

知識是欣賞的基礎

554¾¾¾《教育心語》20161209


體藝科老師問:怎樣教學生欣賞藝術作品和體育運動?
欣賞的層次雖有高低﹐但知道相關的基本知識和技巧﹐是欣賞的起點。包括一些傳統的規範和和技巧要求﹑遊戲規則。
學生認識這些規矩和資料﹐方談得上欣賞一件藝術品或體育比賽。 亦是培養一個良好觀眾的基本要求。 
例如:馬術﹑拳擊和草地滾球賽事怎樣分勝負?曲棍球﹑手球或壘球有何規例?英式跟美式足球各有甚麼遊戲規則?西方的歌劇和中國的京劇演出有何不同的劇場禮儀?交響樂或協奏曲的曲式結構﹑巴洛克時期與爵士樂的音樂各有何特色?東西方宗教建築有何異同?中國傳統民居與園林建築特色跟歐洲的有何分別?粵劇的伴奏樂隊如何組成?如何理解社經文化背景與藝術作品的關係等﹐都主要屬知識範疇。 懂得這等知識是欣賞的入門。 中小學的體藝課可按學生的水平﹐選擇相關資料入手介紹。
  教學法方面宜多體驗。讓學生有機會親自嘗試。
  有些知識或技巧﹐不經過親身實踐經歷不會明白和欣賞。 
  例如:靜心聽辨京胡﹒二胡﹑板胡與高胡音色有何特點?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嘗試製作拉坯﹐方明白製作優美線條的薄胎白瓷工藝的卓絕。 觸摸到結他音樂家指頭的厚﹐方知美妙琴音是幾許苦痛的成果。 在粵劇體驗課上﹐讓學生背後紮上了四枝靠旗並拿起了大關刀﹐方體會到台上翻騰起舞動作的難度。 在視藝課上讓學生試著控制水墨的濃淡﹐方懂得讚嘆人家技巧的高超。
  網上很多跟藝術家和體育明星訪談的文章和視頻﹐都可以是好教材。
  
  


2016年12月3日

培養優質觀眾

【553】 《教育心語》20161202

  上周跟中小學體藝科老師探索體藝課程的教學目標。
  學生有學習差異﹐是應有之義。 但體藝科課堂的差異堪稱各科之冠。 體育課班中有學校代表隊員﹐甚或香港代表隊成員﹐亦有好靜怯動﹑手腳不協調的學生。 班中有八級鋼琴的音樂專材﹐亦有五音不全﹑不知半音階為何物的。 有喜歡「畫公仔」或很有耐性專注在陶藝課上拉坯的美術愛好者﹐但亦有拿著矩尺都畫不成一條直線的。
  面對差異﹐集體上課的教學目標﹐我定位於面向大多數﹐少數尖子留在課外提升。不少體育教師﹐在課堂上都有請尖子當小教師示範﹐即使小學的尖子也可帶領同學們做好課前熱身運動。 視藝課上尖子幫著提點同學使用水墨份量的竅門﹑混和顏料的方法等。
  整體的目標﹐不是培養專業運動員﹑音樂家或藝術家﹐而在培養優質的觀眾。 體藝課能為社會培養一批懂得觀賞京崑戲曲或粵劇的觀眾﹑懂得遵守劇場和音樂會禮儀的聽眾﹑懂得欣賞藝術家細緻經營的成果﹑明白台上一分鐘之前的台下十年功﹑知道運動員百步穿楊的技藝﹐是十幾年汗水換來的成果﹐都已經是教育的功德了。
  學校宜爭取多點機會讓學生開眼界﹐無論是請進來或走出去﹐總之就要安排學生多點機會觀賞一次芭蕾舞或現代舞﹑或目睹藝術家的示範﹑親炙大師的風範或聽一下他們的經驗談﹑好好的帶領學生去一趟博物館﹑存留一次難忘的觀賞經歷。

  普及教育制度下﹐學校的體藝課程目標﹐應是普及體藝知識和播種的工作。
  
  

2016年11月24日

世界發展 7 趨勢

整理自梁錦松2016 《教育三問》
  
1.     新科技:新機會,財富更不均、原有就業機會減
2.     市場全球化:大市場,強者愈強,弱者全輸
3.     法定貨幣:資產持有者財富增加,受薪和退休者購買力受損、貧富更懸殊﹐金融危機常態化
4.     一人一票選舉:財赤、借貸,年輕人負擔前人開銷
5.     人口老化:壽命長了,年輕人負擔重了
6.     世界多極化 + 中國崛起:顛覆舊秩序﹐不穩定
7.     新一代價值觀改變:代際間的衝突增,個體賦權

1.【科技發展】
大數據.人工智能機械人.電子人.納米技術.3D打印.基因工程
改變:生活模式改變 (改善?)
企業形態/ 市場
職業工種.2032年全球將有20億工作崗位消失
發展機會
2【市場全球化】
網絡化:對手是世界最強的
全勝/全輸
強者愈強 à 大到不能倒下
弱者只能鬥平價.低工資
3.   【一人一票選舉】
民主將繼續存在﹐直至有一天﹐選民發現他們可用手中的選票從國庫中為自己取得不俗的禮物。                 ---Prof. Alexander Tyler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On The Fall of Athenian Rephblic (1787)
發達經濟體的政府財政赤字嚴重﹐倩台高築
寅吃卯糧﹐借債.花子孫的錢
4.        【法定貨幣】
1971年,美元脫離金本位,全球貨幣無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各政府/中央銀行量化寛鬆/ 印鈔票/ 增加信貸
鈔票增加 > 實體經濟增長
金融資產 ~ 3.75 x GDP
消費物價上漲
資產價格上漲 ~ 以錢搵錢 > 努力工作
無產者更無望
5.        【人口老化 + 家庭轉型】
香港是全球最長壽地方    (1971)  男:67.8   女:75.3
                                                (2014) 
男:81.2   女:86.9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有人預計人均年齡可達120
扶養比率 (Dependency Ratio) 將大幅惡化
中國  6:1   à    14:1
家庭結構改變:離婚率 2015 香港:34%, 單親家庭孩子的比例1981-2011增十倍
家庭結構改變對教育工作的挑戰
6.        【多極化與中國崛起】
兩極 à 單極 à 多極:不穩.多變
美國.蘇俄.歐盟.日本.中國.新興經濟
7.        【新一代價值觀】
從嬰兒潮到新生代
工業經濟 à 知識經濟
滿足低層次需求 à 自尊/ 自我實現
新事物挑戰傳統思維想法價值觀
婚姻和家庭觀念改變
社交網絡化
個體賦權的興起.挑戰權威和權力架構

需要軟實力 (能力/ 情商 / 軟技能 / 質素)

l   創造力 Creativity
l   領導力 Leadership
l   團隊精神  Teamwork
l   自我驅動力 Drive
l   自信 Confidence 但不自滿 à 懂得贏 Humility
l   堅毅 Grit  不輕易放棄              à 懂得輸 Perseverance
l   自我約束力 Self-Discipline



祖父母的教育

【552】教育心語201611

  過去十年香港平均每年註冊結婚約三萬對,正式離婚的則有一萬對,離婚率約34%。據政府統計,由1981 年至今,本港二十歲以下的單親學生增加了十倍。這尚未計算貌合神離,同牀異夢,有名無實的破碎婚姻。家庭傳統功能失效,教師要照顧的學生,跟從前大異。
  十多年來各校推行家長教育,對象多是學生的父母。近年開始多辦一些講座面向祖父母,皆因隔代教養,已成大勢。最近更有祖父母要求社福機構跟學校合作,開設外籍家傭輔助學生的講座。
  隔代教養原因包括:雙職家長謀生無暇照料、父母住在外地;父母離異、喪偶:父/母入獄服刑、父母身心障礙、吸毒或嚴重病患、父母棄養等,很多時便由祖父母照料學童起居生活。香港的實況:半天或周日看顧的更多。
  且不說祖父母的體力、意願和經濟不一定能夠照料好孫輩,婆媳父子兩代間的教養方法理念也有不同,矛盾頻生。更常接到爺嫲嬌縱溺愛孫輩,造成難題的報告。故現今學校教師要花精力面對隔代教養的問題。
  綜合華人社區的資料,學校和社工向祖輩提供支援包括:
  一、跟祖輩探索定位重操故業(再湊一次孩子)的心理調校和準備。
  二、在公嬤疼孫的心情出發,介紹新時代的育兒理念和方法。對弱勢家長更要提出具體的方法和社區支援網絡,提升親職教養功能。
  三、祖輩和子女的父母在教養責任和方法上要有共識。父母不宜將責任全放到祖輩。特別是孩童生活和自理習慣方面尤其重要。故工作坊或講座最理想是父母與祖輩一起出席。
  

  

2016年11月17日

電子奶嘴之外

【551】教育心語 20161118  

       在中學工作了三十多年,深明不少中學生的學習和行為難題均源自小學的生活習慣和學業基礎,故從來都很珍惜跟小學家長交流的機會,很願意向小學家長介紹一些經驗和小故事。
       最近與某小學家長談到「上網成癮」難題。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實踐都說明: 「網癮極難除」。處理方法有二:一是預防式的「不要上癮」;二是上癮後提供比上網更吸引的生活「取代網上生活提供的快感」。
       然而,現實中,不少家長主動提供「電子奶嘴」,讓孩子沉迷於手機或網上遊戲之類,免得打擾成人的談話和活動。日久,孩子覺得在手機或網上得到其需要的「多巴胺」多而容易,而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家和父母共處時的歡樂卻極為難得。父母的話,來來去去都只得:做完功課未?明天默書讀熟未?勤力啲啦!生性啦!
       本來準備跟家長談論「協助學生學習的方法」,但臨場發現,他們的難題不單在不懂輔導子女學習,而更在於平日與子女共處的生活枯淡乏味和乾硬的相處方法。其實平日多跟子女一起上街購物買餸、傾談一下時事新聞、關心一下子女最近的學習內容、知悉子女同學們的生活趣事、談一下自己兒時生活的苦樂、介紹最近自己工作上的困逆和解難過程,讓子女明白父母工作上也有很多難題,並非一帆風順。
       不宜以為子女尚幼不懂事,便將家中生活難題矛盾隱瞞。其實子女與父母共處一室,焉會不知?讓他們知悉搵食艱難,人心叵測,世事難料,不如意事常八九,孩子才會「生性」。
         
  

  

2016年11月10日

C:DxVxF>R

550 n 《教育心語》20161111


  學校變革﹐跟人的改變有很多相似之處。
  大體符應這個模式:Change: Dissatisfaction x Vision x First Step > Resistance 
  變革:不滿現狀 x 可達的願景 x 第一步行動 > 阻力
  學校由人組成﹐人的改變當然要先行。
  當年學校面臨殺校﹐飯碗或將不保;多年努力付出卻少見成效﹐老師們不甘心不滿意而有求變之心﹐理所當然。
  改革真的可行嗎?有成功先例嗎?長期失敗﹐如非見到成功曙光和希望﹐很難有動力迎難而上。 我們請來友校教導差生有成果的老師﹐現身說法﹐傳經送寶﹐用實証說明前路雖艱辛﹐卻仍有可為。 我們的願景不求脫胎換骨升Band﹐而盼能逐步改善校園氣氛關係。 不強求全校齊步改革﹐而是由個別班級科組先行。
  具體思路和策略都要更新。 以往教導差生﹐多假設其懶惰愚魯﹑心散不專注﹑拒絕學習。 空泛地提「先管後教﹑賞罰分明」。 但先管哪一範疇?用甚麼方法管?嚴刑峻法行之多年而果效不彰﹐反惹來仇視對抗和衝突;情緒不穩之下行為更加粗魯;甚至自暴自棄自殘。
  友校行家和大學專家無私地送來具體道具﹑文件表格﹑做法細則﹑在暑假前後指導同事們一起動手籌備﹐親身示範模擬。 同行專家的熱誠﹐消融不少抗阻。
  教師主要的改變在於對差生有更多理解和體諒﹑耐性和接納;給予更多關顧﹑容忍與扶持;提供更多成功的機會。 對差生的寸進﹐給予鼓勵和肯定。 以上各項﹐不是理念口號﹐而是實際行動。
  改革在初中做了一年﹐成效初見。 師生都感受到校園新氣象﹐嘗到甜頭。 第二年焦點視學和外評隊給予高度評價﹐更獲邀跟友校分享經驗﹐同事們更有信心改革了。
   
  
  
  

2016年11月3日

危難中反求諸己

549  n 《教育心語》20161104

       行家都好奇問:當年我跟同事克服千難萬阻﹐成功救校於死亡邊緣﹐有何法寶?
       學校當年收生全Band 5﹑會考成績差弱﹑同學在社區裡的行為表現不理想﹑負面新聞經傳媒重複報導﹐學校在社區聲譽不佳﹐家長都不願把孩子送來學校﹐是以收生不足。 當人口下降﹐缺口擴大﹐就成了區內最早縮班的學校。 按趨勢﹐三五年內學校就要關門。
       同事心焦如焚﹐士氣低落。 因為縮班就要裁員﹐老師即時面對的是失業生存難題。 在你死我活﹑利益沖突的關口﹐如何齊心救校?
  內憂外患相煎迫﹐跟同工分析:校舍設備不比人家好﹑沒有知名校友往績支持或可供宣傳﹑同學的學行乏善足陳﹐都是不可變的事實﹐也不可能即時改善提升。
  要在家長和社區中建立良好聲譽﹐唯一不用靠外力而可以自控的﹐是教師的表現改善了!包括:教師對同學的關懷和扶助愛惜更明顯了﹑學校的課程和教法變得更適切同學的需要了﹐考核的方法改變了﹐給予同學在課外發展的機會多了﹑甚至校內設備更完備了等。
   我們只有相信學生會公道地向家長和街坊反映﹐建立口碑。
  在危難面前﹐不再責難學生家境複雜﹑家長文化資本稀缺﹑不懂管教;埋怨學生水平低下﹑基礎薄弱﹑無心向學﹑教育政策不公等﹐都無補於事。 反求諸己:我們可以或應該做些甚麼。
  我認為:教師的改變是首要的。 故上任第一年﹐便做了八次教師進修活動﹐邀來友校前線行家來校傳經送寶﹐又探訪友校作交流﹐讓同工知不足﹐開眼界﹐注入改革的因素。
  
  

2016年10月29日

丹麥中國學生比試



【548】 教育心語20161028

  OECD 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測試PISA (2015)共有七十多個國家或經濟體參與。中國以更廣泛的地域參加。 其結果將吸引華人以至全球教育界的注意。 完整報告將於今年十二月初正式公佈。然其初步數據或眾人關心的所謂排名之類﹐業界其實早於去年底己知其大概。 教育行家宜多關注測試背後提示的要點和意義。
  上一屆(2012)結果公佈之後﹐丹麥一電視台牽頭﹐於2013年選取了中丹兩國教育水準相約的兩所中學 (丹麥胡奧斯市一個9年級和中國哈爾濱市69聯中初三級)的學生再作一個比試。 內容除數學﹑閱讀外﹐還加了被視為中國學生弱項的「團隊合作能力、創造力、英語能力」共五項。 全程拍成約4小時的紀錄片 9 Z mod Kina。 詳情可以參看Youtube相關視頻。 國內將此片配上中文字幕。
  中國學生長期被視為死讀書﹑不夠靈活變通。 而PISA結果亦顯示﹐重視快樂自由的丹麥學生自信心比華人強﹐自我感覺良好。 不少人都相信丹麥學生在創造和團隊合作方面應該有優勢。
  結果﹐ 69聯中學生除英語能力不如丹麥對手外﹐其他各項包括團隊協作和創新方面﹐均獲得壓倒性勝利。
  值得深思:沒有堅實和廣濶的基礎知識﹐就如無米炊﹐怎能有創新的成果?
  丹麥教育行家指出﹐中國學生團隊協作表現較佳﹐原因在中國學生執行任務時高度專注,又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相互促進。而丹麥社會開放,不容易相信權威,因此學生在團隊中更想表現自我,不太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
  這視頻還探討了中丹教育多面的問題﹐值得一看。
  
  

2016年10月20日

孔子教育本土解

547 教育心語20161021

  孔子學說博大精深﹐義理解讀莫衷一是﹐褒貶不一。其中錯綜複雜﹐不易簡單講清楚。 本文旨在將孔門教育特點用現代本土語言作點簡略通俗類比介紹。
  孔丘﹐春秋時代的山東人。 他搞的是成人教育﹐從沒有教過兒童。 他的學生有政府官員﹑商人﹑平民各式人等﹐但全是男人﹐未見女士。
  有說「束脩」是束髮修飾的弱冠男子,他都肯教。
  「束脩」另有解作收取臘肉作學費 (因當時未有冰箱﹐臘肉可以放得久些﹐不致腐壞) 如是﹐則他搞的不是義務教育。
  孔子的學生均帶著難題主動求教﹐不是强迫教育。 沒有今天教師抱怨的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問題。
  孔門課程﹐約分六個學習範疇Key Learning Areas:禮樂射馭書數。其中「馭」是駕車﹐以便周遊列國。 屬職業相關經歷或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 其弟子約三千﹐六科都得5*級的通才僅72人。
  孔子不用教科書。課程不是線性系统結構﹐而是學生帶著難題來求解。 故教學內容以生活事例為主﹐算是難題為本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材則隨手拈來而富彈性。例如:爸爸偷了人家的羊,兒子應否告發指證他?
  因各學生的性格與問題不同﹐故教法不一﹐多是個別教學﹐而非大規模集體上課。 照顧個別差異﹐採用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 沒有考試﹑無標準答案﹑更毋須趕進度。。評核學生是孔子個人主觀多元評核﹐無量化分數。
  孔子重視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嘗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十多年﹐實踐並考察。
  老師給學生意見,學生也有不遵指引的。例如宰我不想守孝三年,嫌太長了。孔子生氣地駡:你心安便做吧!
   
   


2016年10月13日

內陸鹽湖的海鷗

【546】教育心語20161014


  古人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因為現場學習有親身經歷﹐能用五官綜合感受體驗﹐又因得以觀察環境脈絡的互動﹐得出比較立體的印象﹐對事物的認識多了一層感性的認知﹐甚至有了情緒的起伏而得的情意關聯。
  行萬里路的得益多少﹐關乎觀察感受時是否專注動腦﹐並能懂得將新舊知識聯繫整合。 否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談不上學習了。
   最近在美國西部山區匆匆走了七個國家公園﹐增廣見識﹐不在話下。 但同行者中有在美國多年﹐亦有初到貴境者。語言文化背景差異大﹐喜好不同﹑經歷各異﹐各有因緣與先備知識﹐因而各有重點﹑各取所需。 所得均不相同。
  過往的學習習慣﹐對導師就有不同要求。 今次同行者中的華人和韓國人自小慣在課堂留心聽講﹐較少發問﹐靜候導賞員講解。 歐美來客則踴躍提問﹐風格大異。
  例如在鹽湖城探訪摩門教總部﹐其實是瞭解摩門經典與教義的上佳機會﹐華人組則只聽不問﹐歐美組互動頻繁﹐超時仍欲罷不能。 後者成員均覺獲益良多。
  提問內容與其先備知識有關。 當我拍攝大鹽湖海鷗群時﹐腦中不禁奇怪:海鷗為何不遠千里從海岸飛越洛磯山脈到山間的封閉盆地生活呢?大鹽湖水太鹹故少魚﹐海鷗又如何維生呢?經同學提醒歷史上海鷗曾因吃蝗蟲救了摩門教徒的莊稼﹐迄今仍為猶他州的州鳥。 可能這些海鷗不吃魚而吃蟲。 而不少水鳥是候鳥﹐雨季方來聚居。
  可見學甚麼﹑問甚麼﹐各有前因。同班同學﹐思路不一﹐學習成果自當不同。
  
  

2016年10月7日

九因歌vs閃咭

教育心語20161007

  記起兒子不足三歲時的學習情況。
  我們發現﹐他說話雖仍未達意﹐但竟然會唱廣告歌﹑流行曲﹐而且字正腔圓。 有一天我放工回家﹐發現他𠵱𠵱喲喲的用日語唱起日本卡通片的主題曲。 他在無壓力下﹐每天浸淫在電視機的訊息流中﹐耳濡目染﹐日久便「學到」一些他不明白的歌曲。
  為了不浪費時間和時機﹐我夫婦倆決定每天陪他洗澡時﹐跟他唸些童詩﹐果然過得半年﹐他也懂得唸若干詩歌﹐如: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床前明月光……之類。
  後來﹐又跟他唱九因歌﹐他也啷啷上口﹐雖然他不明白甚麼是三七廿一﹑三八廿四。 我兒幼稚園高班時便懂得唸九九乘數表。
      這種先背誦後理解的「學習」成果﹐到初小學乘法時﹐便顯現出來。 他比同班同學更快和有自信地掌握乘法的運算。
      華人孩子念乘數表﹐是用聲音聽覺協助掌握乘法﹐外國人沒有這個文化﹐到底怎樣記乘數表呢?卅年前在澳洲時﹐一位數學系教授告訴我:她的媽媽自製了一叠閃咭 Flash Card﹐正面寫了3X7﹐背面寫21﹑正面寫了9X7﹐背面寫63… 每天上學放學在校巴上﹐便反覆看著﹐自己考自己﹐很快便掌握過了關。 用閃咭﹐其實是以視覺策略協助記憶。
      後來知道看閃咭學乘法﹐是外國常用的方法。 近日在紐約街角小店見到有售這類閃咭教具﹐原來是從淘寶入貨;其實自製也容易便宜。或可用諸非華語學童與有特殊需要的學生。
  多元教學方能適切多元需要。各師各法﹐達者為師。
   
  
  

  

2016年9月28日

教而優則仕?

544 
《教育心語》欄 201610930


香港學校中的「細科」(如圖工音體﹑理化生或史地經等)科主任全科可能只得兩三人(甚至全科僅得一人)﹐故管人難題可能較小。 但科裡的物資的購置和維護﹑財政和特別室的管理等仍不簡單。 而多數學校都要求這些「小科」主任要兼領另外的非課堂任務﹐如:家長會﹑校友會﹑學校刊物編輯和宣傳﹑教師專業發展﹑網站維護更新﹑學生招募﹑課外活動﹑訓輔工作﹑開放日/校慶/畢業等典禮﹑管理工友職員﹑維修校舍設備﹑校董會和宗教活動﹑環保﹑旅行﹑水陸運會﹑公民教育等。
       故此﹐科組主任負責的範疇﹑思路格局跟一個普通前線教師很不同。 一般相關知識只要肯學大概都學到﹐但思維模式和處事心態胸襟卻可能礙於性格或長年形成的文化習慣﹐往往覺得既繁且煩而未能勝任。
對升職誤解誤用在國內由幼稚園到大學也多見。 常聽國內幼稚園園長感歎:沒有好老師了!好老師被提升當了級組長、教研組長或副園長,不上課了。
大學更是「教而優則仕」﹐讀個博士或幹得有點成績就得提拔(或稱獎)當個官(學院副院長之類的)。 在國內文化﹐領導認為這個「獎」是應該的﹐有些人更是理直氣壯的「要」獎!
國內教育圈裡視升職為「獎」的心態﹐形成了所謂「高級後現象」:部份教師升為高級教師後﹐便放軟手腳﹐享受福利﹐不復升職前的認真搏殺。 在國內校長培訓班上﹐校長們多次提出這個難題﹐問我們有何拆解之道。
倘風氣己成﹐文化積習和體制不改﹐要拆解﹐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