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5 20190830
導賞員介紹展品﹐可以其製作的物料或設計意念和風格入手。 這些資料雖或高深專業﹐亦可簡單而有趣﹐一般觀眾會接受而有得著。
北京紫禁城乃中華瑰寶﹐建造有很多有趣的學問。 而參觀者多未留意到。 例如:故宮的窗是否玻璃所做?何時才換上透明的玻璃?
又如:中國傳統古建築多磚木結構而少石頭。 優點是輕巧靈活﹐卻易毀於水火虫蛀﹐難以保存長久。 跟歐洲相比﹐我國很少有上千年的房屋能保留下來。 故現今唐代木構建築已是鳯毛麟角。 故宮在明清時期也屢遭焚毀。 現今所見的天壇﹐就是火劫後光緒皇重建的版本。 由此而引申到古建築的消防概念和設施﹐再導引參觀者參看故宮古今消防設備。
石窟彩繪壁畫(如敦煌石窟中的經變圖)﹑隨葬俑(如秦俑)身上的色彩﹑古畫(如清明上河圖)上的礦物顏料和絹布﹐經多年化學變化﹐不少都失去原來色彩和明亮度。 例如含鐵的朱砂顏料﹐如今已「生锈」而變為褐黑色﹐白絹已變得啡黃。 今天的觀眾要加點想像力才知其原貌。
不少文物捐贈者的身世和故事﹑建築設計者的心意顧慮﹑畫家創作時的身心狀況﹐有時也很值得介紹。 文物的流轉易手﹑贋本真本之爭﹑掠奪調包或拍賣搶救復修等故事﹐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 例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富春山居圖等在千年間的爭奪易手﹐ 觀眾如有興趣﹐也可加以講解。
這類文物掌故﹐會增添觀眾聽講的趣味。 我認識的導賞員﹐平日都廣泛蒐集軼事趣聞﹑觸類旁通並加整理﹐故可以隨時在肚子裡拿出相關的故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