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20190621
教師或導賞員在博物館介紹展品﹐基本上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蓋知識寶庫浩如煙海﹐在參觀時間和精力有限條件下﹐必須有所選擇。
博物館教育的學者總結﹐通過文物展品學習﹐可以介紹以下各方面:背景意義﹑生產﹑設計﹑用途﹑物料﹑聯想和其他。 後者可能包括展品的出土發現﹑收藏修復﹑流轉易手的故事等。 有時文物流轉的故事﹐吸引力不下於文物本身。。
對青少年或學生而言﹐由於知識基礎一般較薄弱﹐導師宜多考慮多介紹展品的背景或歷史。 甚至在參觀之前已經在校內(通過展覽或課堂講解) 提供相關資訊。 有些教師把資料放到工作紙/學習單中﹐也是可行的做法。 近年有些老師/導賞員﹐除了用一個自備裝滿補充資料的百寶袋或資料冊外﹐更備有平板電腦﹐即時向學生觀眾展示相關資料。 特別是圖像或視頻﹐對觀眾來說﹐既增其直觀感受﹐復補其知識背景的不足。
這些補充資料可以是背景地圖﹑展品另一角度的影像﹑相似的物品﹑今昔對比的相片﹑同一畫家的其他作品﹑展品的細部放大影象﹑解構圖表﹑古跡遺址的復原圖等。 我喜歡用PPT簡報展示﹐因較易操作而減免了技術的阻滯。
例如:展示不同恐龍的牙齒形狀﹑佛像不同的手印和裝飾特徵﹑不同建築的柱頭裝飾或柱樑結構﹑建築物的鳥瞰圖﹑展品或歷史背景數據圖表等。 例子:孩子們少見稻草人﹐參觀之時﹐就可以展示不同環境下的各類稻草人的圖像(包括現代化的光碟或或反光汽球等)。 在英國石陣Stonehenge前﹐能展示其復原設想圖﹐當會更清晰明白石陣的意義或功能。 這都讓觀眾更全面而立體認識展品的來龍去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