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9月13日

導賞敦煌


645nnn《教育心語》20180914


        卅多年前初到敦煌。 當時年幼無知。 雖云是跟著美術界的大師走﹐又得當年的館長親自接待﹐卻因根柢差弱﹐真的聽不明﹐看不懂。 猜想當時自己的一面惘
然﹐必也失禮方家。 無知﹐就連問問題也不懂。 只能拍照到此一遊作紀念而已。 簡言之﹐入了寶山空手回。
        最大的得益是知道原來有這樣的一個寶藏和自已的無知。 卅年來﹐在忙亂的教學生涯中﹐斷續地﹑雜亂地﹒點滴地修習佛學美學史學的外圍入門知識﹐方稍知道敦煌學的博大精深。 自知無力探索這個寶庫﹐卻一直想著如何讓年輕人早一點認識敦煌﹑愛惜保護敦煌。 如機緣巧合﹐或會多幾個年輕人得以參與探索承傳的功德。
        近四年三訪敦煌﹐在香港也參觀了兩次敦煌的展覽。 長了見識外﹐也喜見內地和香港在普及敦煌方面﹐花了不少心血而取得成績。 德叔一直在想﹐怎樣才可以把寶藏的精妙向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介紹呢?
        在莫高窟和香港﹐聽了多個不同背景的導賞員和專家解說導賞﹐益覺這是個艱巨的挑戰。 一般民眾背景各異﹐起點目的不同﹐因緣際會聽同一個導賞員的解說﹐而要各得其所﹐真的難以想象其果效。
        一直有一個感覺:任何博物館展覽(包括莫高窟) 的策展人要在豐富的館藏中挑選展品組成專題﹐已經是極難之挑戰。 而每個導賞員都是一個分判的「策展人」。他要在眾多展品中﹐因著參觀者的特點和水平﹐淘選適當的展品﹐設計導賞的路線﹐因人而異地講不同的故事﹐提供不同的資訊﹐偶爾還要要回答各類千奇百怪的問題。 難啊!
        導賞員固然最好是學富五車的專家﹐但更重要的是:毋須向觀眾演示其學問之淵博﹐而在能導引觀眾對展品或主題有進一步的瞭解﹐生歡喜心好奇心。
        校園裡的教師亦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