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9月27日

回鍋翻炒


647 nnn  《教育心語》20180928《教育心語》20180921 



        應邀為學校做校本培訓廿多年了。 培訓的主題雖時有更新﹐卻也不少是舊題翻炒﹐歷久常新。
        不時更新的﹐當以目前熱門的STEM教學﹑翻轉課堂﹑生涯規劃﹑評核素養等。 歷久常新的包括:班級經營與訓輔﹑中層行政﹑校園法律﹑大龍鳯教學法與一堂好課之類。 近月有學校要求安排一個十多年前的舊題「提問技巧」。
        為何重提這個「老掉牙」的課題呢?
        十多年前學校被外評隊指課堂裡教師多單向滿堂灌。 因此學校便要求師生多互動﹐於是便出現了滿堂問。 由於提問沒有細緻準備設計而靠即興﹐便出現單字對答 (是否/大小/前後…)﹐方向不明﹑愈問愈淺﹑答後無跟進等弊病。 於是興起學習「課堂提問」這個課題。
        提問﹐其實是課堂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 每天每節都用﹐日久便可能忘了初衷﹑掉以輕心。 忘記了為何要問?條件具備嗎?如何安排方有效﹑如何回饋才使學生得益?其學理根據何在?主事人告訴我:「不少資深同事可能忘記了﹐新入行的可能根本未聽過或印象不清﹐也沒有多少實戰經驗支撐。 最近幾間學校的外評報告又再次出現相似的評語。 可見溫故知新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來也參與過幾個在職教師脫產五星期的複修課程。 行內戲稱「回鍋翻炒」。 主題內容除了各科教學外﹐還包括學校改進﹑教育行政﹑校園法律﹑全方位學習等。 學員複修後都覺得內容似曾相識﹐卻又有點陌生。 這個陌生﹐就是「新」。 雖說是複修課程﹐內容實在有不少回應社經新動向的新資訊和觀點。
        在校園相對穩定的環境中久了﹐實有必要出外走走﹐吸點新鮮空氣。 我較喜歡除了課堂討論外﹐更安排參觀不同的機構和友校﹐廣結善緣﹐拓濶視野心胸。


2018年9月20日

科普與謠言


646  nnn 《教育心語》20180921


        颱風山竹吹襲港珠澳期間﹐網絡上有很多謠言和假新聞。 一般民眾無知誤信固然可惜﹑以訛傳訛甚或製造恐慌就更可怕。 這就得政府﹑權威機構或學者傳媒站出來澄清作點科普才行。 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平日的課堂上﹐教師宜多將知識結合新聞時事﹑聯繫坊間誤解等一併解說﹐果效會更有針對性﹐學生也學得更深刻。
        今次颱風來襲時﹐有人將NASA拍得吹襲美國的佛羅蘭斯颱風說成是山竹。 又有人說山竹的風速堪比高鐵等。 內地中央氣象台在短時間內作出了澄清。 這是很有必要和負責任的做法。 因為這等訊息﹑在兩天內已經轉發了十萬次以上。
        又有人誤傳登陸時的風力。 事實上山竹在經過呂宋後﹐風速經山脈削弱,登陸我國時己由超級颱風減弱為強颱風而己。 更有人在網上散佈一張相片﹐說是在飛機上拍到颱風山竹的相片﹐而且颱風中央竟然像個水果山竹剝開後的樣子。 相片旁還見有飛機翼的模樣﹐似乎頗為真實。
        其實當飛機在飛行航線上遇到颱風時,為了安全,都會繞開飛行。 所以普通人根本不會有在颱風中飛行的經歷。而攝得颱風全貌的﹐一般要在對流層以上很高才可以。 何況一架飛機跟颱風山竹比﹐就像一隻螞蟻趴在一張12人圓餐桌上﹐根本不可能拍到颱風的全貌。
        固然有人弄虛作假﹑更多是無知誤傳。 據說謠言止於智者。 然而當一般網民的科學知識水平低下﹐「民智未開」﹐謠言只會瘋傳成病毒。 關鍵還是平素的科普工作要做好。 相關機構也要重視闢謠的工作﹐這是公眾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2018年9月18日

罕見的志蓮景象


 志蓮淨苑平素雅淡﹐僅農曆新年這幾天才得見門前暖簾換上鮮紅色。罕見
大雄殿後齋堂平日不開放。訪客容易錯過。
 淨苑遊客眾多﹐難得像大年初一這種少人景象
 望天王殿旁重檐叠瓦﹐氣派非凡
 淨苑山後有萬佛塔﹐塔外觀七層﹐內實五層。不開放。故不少遊客都錯過了。此圖攝於其旁邊的志蓮中學頂樓課室。其下方為志蓮安老院。

 淨苑規矩不燒香燭。空氣清新。

2018年9月13日

導賞敦煌


645nnn《教育心語》20180914


        卅多年前初到敦煌。 當時年幼無知。 雖云是跟著美術界的大師走﹐又得當年的館長親自接待﹐卻因根柢差弱﹐真的聽不明﹐看不懂。 猜想當時自己的一面惘
然﹐必也失禮方家。 無知﹐就連問問題也不懂。 只能拍照到此一遊作紀念而已。 簡言之﹐入了寶山空手回。
        最大的得益是知道原來有這樣的一個寶藏和自已的無知。 卅年來﹐在忙亂的教學生涯中﹐斷續地﹑雜亂地﹒點滴地修習佛學美學史學的外圍入門知識﹐方稍知道敦煌學的博大精深。 自知無力探索這個寶庫﹐卻一直想著如何讓年輕人早一點認識敦煌﹑愛惜保護敦煌。 如機緣巧合﹐或會多幾個年輕人得以參與探索承傳的功德。
        近四年三訪敦煌﹐在香港也參觀了兩次敦煌的展覽。 長了見識外﹐也喜見內地和香港在普及敦煌方面﹐花了不少心血而取得成績。 德叔一直在想﹐怎樣才可以把寶藏的精妙向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介紹呢?
        在莫高窟和香港﹐聽了多個不同背景的導賞員和專家解說導賞﹐益覺這是個艱巨的挑戰。 一般民眾背景各異﹐起點目的不同﹐因緣際會聽同一個導賞員的解說﹐而要各得其所﹐真的難以想象其果效。
        一直有一個感覺:任何博物館展覽(包括莫高窟) 的策展人要在豐富的館藏中挑選展品組成專題﹐已經是極難之挑戰。 而每個導賞員都是一個分判的「策展人」。他要在眾多展品中﹐因著參觀者的特點和水平﹐淘選適當的展品﹐設計導賞的路線﹐因人而異地講不同的故事﹐提供不同的資訊﹐偶爾還要要回答各類千奇百怪的問題。 難啊!
        導賞員固然最好是學富五車的專家﹐但更重要的是:毋須向觀眾演示其學問之淵博﹐而在能導引觀眾對展品或主題有進一步的瞭解﹐生歡喜心好奇心。
        校園裡的教師亦然!

2018年9月7日

學籍表


644】《教育心語》20180907


        開學了。 學生或家長在學期初大多要填寫一份表格﹐向學校填報一些學生的資料。 這份或稱為《學籍表》的內容實有必要與時俱進﹐以適應社會變化和學校的需要。
        表格中必有的包括學生姓名出生日期和居住地址外﹐也包括了家長或家庭的資料。 其中蒐集的資料種類﹐宜按實際需要增刪﹐不能千古不變。
        例如幾十年前有一欄是籍貫。 如今孩子即使懂得填上廣東惠陽或湖南長沙之類﹐其實很可能根本從來都沒踏足過祖籍的家鄉。 鄉裡也沒有甚麼親戚聯繫。 即使校方知道其祖籍又如何?有何功能用途?所以這欄不要也罷。
        倒是或可增加一欄詢問學生或家長的國籍。 如今全球化的情況下﹐跨國婚姻和移民漸成常態:李宗偉可能是中韓混血兒﹑阮文淸可能是越南人﹑蔡浩明原來是新加坡人﹑王康與杜明則分別是澳洲籍華人與加籍尼泊爾人。知其家境國籍﹐有助家校溝通外﹑平日言談也亦可知所避忌或展其優長。
        據統計﹐過去卅年來﹐本港單親在學學生數目增加了十倍。 知悉學生家庭狀況﹐有助輔導學生和家校合作。 故不少學校在表格中加添了「詳列同住人的關係」一欄。 收回的資料多式多樣﹐例如:姨媽和表姐弟共七人;媽媽菲傭和小狗;三姑姐和祖父;社福機構的家舍;媽媽和外婆……這都算正常﹐有時則要向學生查詢才明白其中底蘊。
        由學籍表與學期中蒐集來的大量資訊﹐班主任是第一把關人﹐要花點時間細閱﹐甚至要與相關同事溝通﹐互相提點警覺。 留意其家長職業/住址﹑電郵或網絡社交群組﹑緊急聯絡人﹑醫療指示與敏感葯物列表等﹐均可見到很多重要訊息。 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