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4月27日

由玄奘和林徽音入手


626《教育心語》20180427
        多年來﹐中國歷史課堂教學以政治史為主軸﹐談的即使不盡是梁啟超所言的帝王家譜﹐然大都是國家的治亂興衰大框架﹐少講人民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 致使學生覺得教學內容偏向乾硬﹐遠離學生生活和思維。 即使如此﹐教師仍覺課時不足﹐又焉能抽空講及文教娛樂﹑科技交通或社經貿易等內容?
        在有限時間內教中國歷史﹐就真的一定要以政治史為綱麼?特別是考慮到青少年關於歷史的先備基礎知識淺薄﹐生活和學習背景大異於三五十年前的教師成長經歷。 教學內容又可否不一定嚴格按時序由古到今﹐而由其他方式切入?
        例如內容大可由近代至遠古;由個別人物故事入手(如玄奘﹑商鞅﹑秋瑾或林徽音)﹑由某個事件入手(如甲午之戰﹑明初下西洋﹑科舉或秦漢時統一度量衡)﹑又或以某種事物沿革入手(如枕頭﹑熨斗﹑城牆或弓弩盔甲之類) 教學過程中當然會輔以大事年表與地圖﹑相片視頻或考古文物之類的教具對照參考﹐方便學生在教師協助下拼砌出歷史的大格局。
        我們都明白﹐傳統學校課程基本上是線性結構的「套裝知識」。 優點是由學科專家理性冷靜地籂選設計精煉而成﹑卻可能缺了一點與今天生活的溫熱和感情聯繫的興奮。
        我常想:通過連串活生生的事例或有七情六慾的人物故事﹐觸動到學生的心靈﹑引發她們探索的興趣﹐積累起較多素材後﹐才梳理重構成概念框架﹐形成歷史的大勢史觀﹐是否更符合認識的規律﹑學生會學得更加有趣和高效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