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6月28日

班級經營的核心

教育心語 20120629
  因為曾經服務於收取第五組別學生的學校,而後來學生的成績和行為有了改善,學校通過了質素保證的「特別視學」,得到教育局的認可,取得所謂Q 嘜。不少友校校長和師訓機構便著我到其學校分享經驗,要我談談如何做好課室管理。多數情況下,我都將主題由「課室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 改為「班級經營」Class Management
  前者重點大概在怎樣使學生安靜坐好、遵守秩序、留心聽書、擺平矛盾之類。但有經驗的教師都明白:如今要學生乖乖坐在課室,聽教師用平淡的語調,齋講與其生活脫節的知識或人生道理,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
  對於差弱生或經常出軌的行為,昔日教師大可用嚴刑峻法、大聲打罵、高調諷罰,甚或留堂留級踢出校,靠著高壓恐嚇「解決」問題。
  學生為了怕麻煩,又缺支援和資源,往往便暫時收斂,表面順從,心底卻用盡千般惡毒粗話詛咒教師、學校和整個教育制度。他們為何要遵守這等經常詛咒的校規和生活?為何要聆聽教師「無聊的」聲音呢?即使成績優異的學生,生活也有各類的挑戰和疑惑,心裡也有各類憤懣和感受,都需要師長的關心與開導,發揮其潛能、發泄其情緒。
  故教師除了課堂上教得生動有益有趣外,更要在課堂外,與學生良好溝通,建立彼此信任的人情關係;建立彼此認同的生活和學習常規,甚至要倚仗同儕的群眾壓力處理越軌或情緒行為。有了這些亦師亦友的關係,體諒關懷的態度,嚴而有愛的氣氛,學生才會遵守課堂常規。這就是「班級經營」的核心。

2012年6月22日

升學求職:向北

教育心語 20120622
  十年前轉職第五組別學生中學後,對差生的學習和生活多了關注,對她們的出路就業,才較多認識。
  今天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教育界中的成功一族,都是能適應教育制度遊戲規則的人。這批人對於制度中失敗者的生活和學習特點、心態和抉擇、尋找出路的門徑和困難,瞭解不多、感受不深切。學校裡的升學就業輔導老師,不少是在教育制度中平步青雲,過關斬將的過來人,對於失敗者如何徬徨求職、如何適應就業環境的尖新要求、如何面對失業待業的焦慮心情、如何在資訊不全、支援網絡鬆散崩離的環境中作決定,大多沒有實際體驗。而且社會急變,升學就業門路大異從前,我們的確要重新學習,方可勉為其難,作點建議提示,而心底裡仍是不很踏實。
  四年前新高中箭在弦上,曾與當時全港中學負責人分享實施新高中的新挑戰之一是:解決學生的出路和學習動機。因為新制度讓全部中學生都有機會讀上高中,甚至有機會應考大學入學試了,但其實只得約 20% 可以入讀資助大學。在新高中,我們必須要面對絕大多數輸在起跑線上的「失敗者」無心向學的局面;要設法讓學生們覺得,即使升不上大學,但繼續回校上課學習,仍然有益有趣。
  在全球化和中國崛起的背景下,愈來愈多教師校長關注海峽兩岸的升學就業機會,並組團到兩岸交流,探索本港學生的出路。部分已與當地大學結盟並建立保送機制。這是健康和富遠見的措施。香港下一代的前途,焉能與兩岸分開呢?

2012年6月15日

班級經營與土改

教育心語 20120615 
  朋友闢地種菜,成果漸豐。他說是屢敗屢戰,不斷改善土質的勞動成果。其菜園中土質本磽薄,原來是由建築廢料填高,鋪上泥土而成。下面有挖不完的殘垣斷壁,堅硬枯瘠。四年前胼手胝足,幹了大半年,手腳磨繭起泡,勞筋折腰,土性低劣難移。
  試盡幾許施肥方法:堆肥、漚肥、草葉灰、化肥等,均成效不彰。後來從土中掘出磊磊磚石,搗碎硬塊和黏土後,倒入果皮菜葉,澆水覆蓋掩埋,又把廚餘直接埋在田底,輔以落葉草木灰,才似乎有點成績。原來要菜田變肥,不能只顧施肥、埋入仙丹補藥,更在改善其結構。
  多年來反覆剷鬆切細硬土,拌入砂礫草灰,讓土壤有毛管孔隙,可以呼吸透水,微生物才能做功夫,滋育營養肥力。後來有蚯蚓出現,就更加放心。因為有蚯蚓幫手,土壤更鬆柔油亮,收成便好了。若人性如土性,加以涵養改良,三五年便可生出豐碩果菜,那有多好。
  不少老師嗟怨努力授課,所花氣力,恍如泥牛入海,使人氣餒。園丁努力施肥,固然重要,然而學習環境風氣不變,差生品性難移,成績也難有進步。改善學生學習環境,不是多加幾塊電子白板或改用電子教科書;更需調適課程、以適切教學方法授之、改變班級群體的士氣和文化,方有改善的可能。此所以我們長年鼓勵老師做好班級經營的工作。
  班級經營,是改善土壤結構的工程,土壤結構不改,施肥再多也無甚作用。要讓班中積極的同學,擔當土中蚯蚓,發揚正氣,團結土壤。

2012年6月8日

「80 後」當家長


教育心語 20120608

  近日在新界北區小學工作,發現幾間學校的老師都同時埋怨和頭痛處理相同的難題: 「80 後」當了家長。80 年代出生的,今年約為22-32 歲。早婚生子的,部分孩子已經進入小學了。就出現了以下情狀:
◆小一孩子想回校上課,卻因媽媽昨晚沉迷打機夜睡,早上不肯起床,便不帶子女回校或乘校車,以致孩子經常曠課或遲到。
◆小二學生,校服不整,回校沒帶書包,身上滿是煙味。頭上卻頂著個雞冠式的punk 頭。孩子說:爸爸帶我去剪的,爸爸喜歡,媽媽也說很cute。
◆家長來校投訴:教師給學生的功課太多。「想做死我咩!」
◆小一二學生自理能力弱,家長沒有協助建立做家課的常規,故學生常欠功課。
  教師校長都煩惱: 「怎樣才能教好這批家長?辦個甚麼講座好呢?」
  經常為學校辦家長講座的,都明白這是全港學校的共同難題:最需要出席家長講座的,卻從不出席!出席者都是熟口熟面的常客:關心子女的、會主動聯絡學校的、會找些親子書刊閱讀,尋覓教子良方的。這批家長會常客,已成為學校的家長義工、故事媽媽等。她們甚至會互相介紹家長講座的內容和講者的行情:A 君生動有趣、B 君沉悶冇料到、C 君江湖賣藥,成日掛住推銷其書刊和課程……
  教好家長,應該早在廿年前開工。當年教不好,如今教育界便共嚐苦果。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批家長的子女,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廿年後又會是何種家長呢?難怪同行閒談時都說:要考牌合格,才可生仔!

2012年6月1日

閱讀與迷網

教育心語 20120601

  電腦普及後,學生少閱讀似乎是共識了。
  2011 年英國國家讀寫能力信託 National Literacy Trust 出了一個報告,再證實網站和電子郵件已取代書本甚至漫畫,成為兒童主要的閱讀內容。(文末連結可閱全文)
  研究測驗了超過18,000 8 17 歲兒童,調查顯示:
-- 現在兒童閱讀電子郵件和網站的頻率高於漫畫(當然高於書本);
-- 閱讀興致隨年齡遞減:
-- 有13%兒童表明研究進行的前一個月一本書也沒讀;其中以男孩為甚;
-- 14 16 歲兒童中,在研究前一個月一本書也沒讀的人數是7 11 歲兒童的11 倍;
-- 只有29%孩子天天閱讀;
-- 約19%的兒童從未收到書本為禮物;
-- 有12%兒童從來沒有去過書店;
-- 有7%兒童沒去過圖書館;
-- 女孩愛上網,男孩喜讀報。
  英國15 歲學生閱讀能力在PISA 的排名由2000 年的第5 名跌至2009 的第25 名,故英國教育部長Michael Gove 今年3 月期望:11歲的兒童一年應閱書>50 本,以期扭轉劣勢。
  香港在PISA 的排名較高。但據《全球學生閱讀能力進展研究計劃》(PIRLS)報告,香港學生閱讀能力可改進空間很大。出版界和有心推動閱讀的教師朋友,都指出家長是重要因素外,坊間缺乏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刊也是關鍵之一。
  台灣近年翻譯了不少日韓文的青少年讀物,值得推介。香港的市場狹小,要充分利用海峽兩岸的出版力量,方可提供足夠多樣的合適讀物。然而,這又關乎教師中有多少會先行閱讀,再向學生推介呢?據知目前仍有部分教師不熟悉或不肯閱讀簡體字的書刊,或對國內出版刊物有成見和誤解。
  推動學生閱讀,教師任重道遠。
www.literacytrust.org.uk/assets/0001/1392/The_Gift_of_Reading_in_20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