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8日
劉翔的會考成績
教育心語 20110729
新高中以職技為主的應用學習課程,不受歡迎,原因複雜。
一、這類課程多由校外專業人士講授,而這等專家雖長於某一職技,卻鮮有課室管理的訓練或經驗,故不少課堂頗為混亂。甚至有些學校要派原校教師在場鎮壓「睇場」,以維持基本課堂常規。這批專家,雖或學藝專精,卻不一定善於講授溝通,以致常見沉悶冷場,學生難以忍受。
二、為了滿足「課程水平與學位課程銜接」,就要達到大專院校承認的學術水平。不少職技課程中紙筆考核的比重不輕。其中不少更對學生的語文水平要求頗高(例如法律、航空、心理、醫務化驗、運動管理與教練等),致使不少學生的實作表現儘管不弱,卻被紙筆考核拖低「成績」。致使部分原有志於該科的學生意興闌珊。因為掌握技巧解難是一回事,將過程描述清楚卻另有學問。例如要求世界冠軍劉翔以文字表達跨欄的技巧、要求碧咸或美斯捨足用手,清楚寫下其於球場上的判斷和策略竅門等內隱知識,就極為困難。其難度一如要廚藝享譽街坊數十年的順嫂執筆寫下如何煮出精美菜餚、要求遊戲機天王執筆寫「打機攻略」。
行家笑云:碧咸、美斯、劉翔或姚明來港參加體育科會考,未必合格也大概不會高分。廚神韜或黃金商場的砌機王,也不一定可在「應用學習」科目考試中合格。故各相關持份者應該考慮調校一下期望或將這類課程重新定位:「應用學習」的關鍵在應用、在實際情境中解難,可否減低紙筆考核的比重。
2011年7月21日
以生命折磨生命
教育心語 20110722
職技性質為主的「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 不是額外﹑補充或輔助部份﹐而是新高中學制的重要元件。 因為設計新高中學制時﹐已經充份考慮到新高中課程內容必須足夠寬廣﹐讓各類型學生都有出路﹐那就必須有足夠多元的課程供學生選擇。
考慮到未來香港人力資源需求和學生的就業出路;又已經確知不少學生未能適應傳統「文法中學」的升大「學術型」課程;即大多數學生不會進入大學;新高中就必須有大量職技培訓性質的課程供學生修讀。 否則﹐只有18%學生可以入讀主流大學學位課程的局面下﹐肯定絕大多數中學生是「陪太子讀書」而已。
特別是收取學業成績較弱學生的學校﹐如果不能提供多元化的職技應用課程﹐卻要與Band 1學生競逐珍稀的大學學位﹐參加同一的考試﹐其無奈和失敗可以預見。 是以不少弱勢學生(包括其老師) 都清楚其前路不通﹐便會或明或暗地放棄打這一場「必敗的戰爭」。
然而華人社區的家長﹐非迫不得已﹐都不會容許子女輟學。 癡盼子女可以走過「升大」的獨木橋﹐藉此而爬升社會階梯。 所以估計香港新高中輟學率應低於美國的30%。 這就出現另一個更富挑戰性的難題:校園和課室成為活力充沛卻不甘陪太子讀書的青少年聚集的場所﹐其間充滿無奈的情緒和失敗的怨氣。 無心向學的學生在家長逼迫下繼續上學﹐就使到課室成為「困獸鬥」的刑場﹐師生以生命折磨生命﹐彼此也在捱。
應用學習本是出路之一﹐卻因家長不想子女學﹐多數教師不懂教﹐前景不樂觀。
2011年7月14日
好學生也難教?
教育心語20110715
孟夫子有明訓:天下有三樂,其中不包括做皇帝。此三樂者,一是雙親健在,兄弟姊妹相處和睦;二樂是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人;而三樂則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來教師們搶著教「好學生」,自古已然,於今尤烈而已。
精英學生之「好教」,在其話頭醒尾、能舉一反三、師生對答得頭頭是道、同儕討論得有板有眼、匯報說明時則條理分明。功課交齊外,更會自行閱讀課外資料。
教師無料無聊之時,則會沉默啞忍而自習;講解混亂或單調重複之際,卻能睜大眼睛而魂遊太虛,或繼續「沉靜守規」地微笑點頭,從不會「多言好動」地干擾教師課堂運作。老師教不好,則自行回家問家長或補習老師,或到補習社聽天王再講一次。簡言之,卅年來﹐能夠忍受教師沉悶教學法是「好學生」的必要條件。
近日與幾位廿多年前出身於「賢妻良母訓練營」的名校「好學生」閒談,她們畢業後一直任教於著名英中,不約而同地感嘆其學生難教。皆因今天的學生遊歷見聞未必遜於教師,思考轉速可能尤勝師長,翱翔互聯網的能力和技巧比教師更純熟,牙尖嘴利挑戰教師會得到同儕拍掌鼓勵。所以昔日淑女乖學生如今當了「名校闊太」後,不諳 e-世代學生文化潮語,不明何謂 cybersex,不理解學生明目張膽穿著校服吸煙的心態,掌握不了影像一代的學習模式,仍然沿用昔日「間書」、「打星」、「齋講」教學法。所以覺得學生難教。
教21世紀的學生,得用21世紀的方法。
孟夫子有明訓:天下有三樂,其中不包括做皇帝。此三樂者,一是雙親健在,兄弟姊妹相處和睦;二樂是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人;而三樂則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來教師們搶著教「好學生」,自古已然,於今尤烈而已。
精英學生之「好教」,在其話頭醒尾、能舉一反三、師生對答得頭頭是道、同儕討論得有板有眼、匯報說明時則條理分明。功課交齊外,更會自行閱讀課外資料。
教師無料無聊之時,則會沉默啞忍而自習;講解混亂或單調重複之際,卻能睜大眼睛而魂遊太虛,或繼續「沉靜守規」地微笑點頭,從不會「多言好動」地干擾教師課堂運作。老師教不好,則自行回家問家長或補習老師,或到補習社聽天王再講一次。簡言之,卅年來﹐能夠忍受教師沉悶教學法是「好學生」的必要條件。
近日與幾位廿多年前出身於「賢妻良母訓練營」的名校「好學生」閒談,她們畢業後一直任教於著名英中,不約而同地感嘆其學生難教。皆因今天的學生遊歷見聞未必遜於教師,思考轉速可能尤勝師長,翱翔互聯網的能力和技巧比教師更純熟,牙尖嘴利挑戰教師會得到同儕拍掌鼓勵。所以昔日淑女乖學生如今當了「名校闊太」後,不諳 e-世代學生文化潮語,不明何謂 cybersex,不理解學生明目張膽穿著校服吸煙的心態,掌握不了影像一代的學習模式,仍然沿用昔日「間書」、「打星」、「齋講」教學法。所以覺得學生難教。
教21世紀的學生,得用21世紀的方法。
2011年7月7日
第137個原因
教育心語20110708
學生成績不佳、無心向學,甚至行為有「偏差」,教師們總有各種歸因分析。例如:其家長社經地位低、文化資本薄弱、以往學業基礎不穩、自信不足、誤交損友、家庭支援少、缺乏人生模範、同儕不濟,甚至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等等……總之,無論有47種正確的原因,還是有136種更正確的因由,但仍然應當提出第137個原因:教師的教法差、技巧不足,甚至學科知識不足,打擊了學生學習意願、未能引發和保育學生的學習動機,以致壞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或未能使用適切的教學方法以對應學生的需要等。
在傳媒中白紙黑字地公開指出這些原因,並不聰明,因為政治上不正確。這會引來教師群體的自衛,指稱會打擊教師的士氣,不體諒教師的辛勞。然而教師群體中的的確確有本科知識不足、能力技巧差劣、心態不對應的教師。
德叔坦承,在四十年教學生涯中,也曾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雖然無心卻真的曾經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或不自覺地說話重了;誤會了學生的動機;或甚至個別內容教得不準確。氣在心頭之際,處理學生的問題,往往因一念之差,而作了錯誤的決定。
有一個後來當了我同事的學生跟我說,我十年前的一句話,使她決定不再修讀我教的科目。我心裡由衷的不安。因為我完全沒有印象說過那一番話;更完全沒有意識會傷害到一個學生的心。
教師總要有自省的心力,因為教育是用真人的生命、學生的歡笑與眼淚做實驗的工程。
學生成績不佳、無心向學,甚至行為有「偏差」,教師們總有各種歸因分析。例如:其家長社經地位低、文化資本薄弱、以往學業基礎不穩、自信不足、誤交損友、家庭支援少、缺乏人生模範、同儕不濟,甚至有讀寫障礙、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等等……總之,無論有47種正確的原因,還是有136種更正確的因由,但仍然應當提出第137個原因:教師的教法差、技巧不足,甚至學科知識不足,打擊了學生學習意願、未能引發和保育學生的學習動機,以致壞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或未能使用適切的教學方法以對應學生的需要等。
在傳媒中白紙黑字地公開指出這些原因,並不聰明,因為政治上不正確。這會引來教師群體的自衛,指稱會打擊教師的士氣,不體諒教師的辛勞。然而教師群體中的的確確有本科知識不足、能力技巧差劣、心態不對應的教師。
德叔坦承,在四十年教學生涯中,也曾犯過這樣那樣的錯誤,雖然無心卻真的曾經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或不自覺地說話重了;誤會了學生的動機;或甚至個別內容教得不準確。氣在心頭之際,處理學生的問題,往往因一念之差,而作了錯誤的決定。
有一個後來當了我同事的學生跟我說,我十年前的一句話,使她決定不再修讀我教的科目。我心裡由衷的不安。因為我完全沒有印象說過那一番話;更完全沒有意識會傷害到一個學生的心。
教師總要有自省的心力,因為教育是用真人的生命、學生的歡笑與眼淚做實驗的工程。
2011年7月2日
草莓的家長
明報教育心語 20081219
例如經常將子女的功課和學業的成績﹐當成家長的成績。 孩子拿了不及格﹐父母就氣忿填膺﹐細心找出老師的錯處﹐索回那三五分﹐既為子女爭榮譽﹐也為自己的努力平反。 子女拿了個滿分﹐自己也沾沾自喜﹐忙不迭向親友宣揚。 父母比孩子更緊張子女成績。
這就將孩子學習的責任﹐包到自己頭上。 最常見的是:將「你的」﹐變成「我們的」。例如問孩子:「我們現在做功課了﹐好嗎?」本來是孩子的責任﹐彷彿便成了父母家長的責任。
「你做不好功課﹐我們便不出街/開飯。」
「若你默書不及格而被老師罰﹐我們都不開心。」
「你練琴不好﹐浪費了我們的心血和金錢。」
日久﹐孩子發現:每天做的﹐都是為了父母而已﹐與自己無關。
因為事事都有家長飛身頂承解決﹐孩子都成了溫室長大的草莓﹐性格「士多啤梨化」-- 表面紅紅綠綠很好看﹐一受壓力便扁得一塌糊塗﹐不忍卒睹﹐更不可還原。
家長對於兒女之事﹐關乎心肝﹐故難以理性處理。
近年「少子化」下﹐出現了一個名詞:「直升機父母」。 這是指父母關顧兒女無微不至﹐就像直升機一樣經常在孩子頭頂上盤旋監視﹐見到孩子遇到難題﹐便慌忙下降介入支援。 平日有事無事都到學校找老師﹐查問這﹐查問那。 代學童收拾書包﹐代替兒女蒐集資料協助做功課等。
直升機父母不少是中產﹐更不乏專業人士﹐惟愛子心切﹐做了一些平日在其專業(事業/職業)上都不會做的過份關注的行為。 當冷靜下來﹐也會自覺有點奇怪。
這就將孩子學習的責任﹐包到自己頭上。 最常見的是:將「你的」﹐變成「我們的」。例如問孩子:「我們現在做功課了﹐好嗎?」本來是孩子的責任﹐彷彿便成了父母家長的責任。
「你做不好功課﹐我們便不出街/開飯。」
「若你默書不及格而被老師罰﹐我們都不開心。」
「你練琴不好﹐浪費了我們的心血和金錢。」
日久﹐孩子發現:每天做的﹐都是為了父母而已﹐與自己無關。
因為事事都有家長飛身頂承解決﹐孩子都成了溫室長大的草莓﹐性格「士多啤梨化」-- 表面紅紅綠綠很好看﹐一受壓力便扁得一塌糊塗﹐不忍卒睹﹐更不可還原。
地圖集
明報教育心語 20081205
香港中學生的購書單裡﹐往往有一本地圖集。 這本書雖云是二百多元一本﹐但都是一次過購買﹐可用上五六年甚至十年以上﹐因為畢業後也不時可以翻查。 我喜歡放在床頭或廁所﹐閑來無事﹐翻看一下最近熱門時事提及的地點等﹐都偶有所得。
德叔作為一個地理老師﹐深知地圖集的功能。 其中除了地圖之外﹐還載滿了豐富的地理資訊﹑圖表和數據。 但地圖集這種工具書﹐其作用正在下降。 因為世事急變﹐圖集中提供的資訊很快過時。 而今互聯網發達﹐提供的資料訊息更新迅速﹐功能更強。 網上地圖不只大中小比例齊全﹐細緻處甚至見到學校裡的樓梯有多少級;街道交通圖中﹐有甚麼巴士或小巴站﹐都一目了然;甚至有實地照片和立體影象可供參考。 德叔在互聯網上輸入親友在美國的地址﹐便可看到他屋前的籃球架﹐見到停在他屋前的車是紅色的...。
課堂教學上﹐大可由互聯網下載相關地圖﹐放大縮細加工突顯其中重要事物﹐比地圖集更方便。 實物投影機更可將教師手上的圖片即時展現予全班同學一齊觀看。 這就無須學生人手一本地圖集了。
前幾年當校長時﹐為了舒減家長的經濟負擔﹐也減輕同學書包的重量﹐便由學校斥資購買地圖集80本﹐交地理科管理。 上課如需用地圖集﹐悉由學校派發提供﹐用完收回﹐效果良好。 預計六七年才換一套﹐既環保﹐也經濟。
好學生
教育心語 20091003
老實說﹐不少老師上課一點也不精彩有趣﹐甚至頗為沉悶。 整天要在課堂裡專心聽著沉悶不堪的課﹐大概只有極為自律﹑求知慾極強﹑耐性上佳﹑情緒智商與逆境商數爆棚的學生才可以捱得過。 其間如有魂遊太虛﹐同學間眉來眼去﹐或亂筆塗鴉﹐苦中作樂者﹐乃合情合理。 間中發一點白日夢﹐與同學談話以調劑刻板的課堂生活﹐或爭取走動一下和發出聲音﹐大概也是人之常情。 倘若老師滿堂灌﹐「齋講」幾十分鐘﹐除非是棟篤笑演員級的表演﹐否則如何支持下去?
我現今的工作之一﹐不時要到學校觀課;曾經一天要觀上六七節。 因觀課時要作記錄﹐課後要給意見予老師﹐故需極為專注。 一天下來﹐放學時疲倦的感覺﹐不下於自己講六七節課。 由是驀然驚覺:老師要求學生全日都專心上課八九節﹐其實有點「苛求」。
老師們不妨找個機會﹐坐在學生的座位上﹐正襟危坐地做一兩 天「好學生」﹐嘗試體驗一下當學生的難處﹐或者可以促使自己改善教學的方法。
觀課期間﹐深感課間的小息時間﹐是全日裡稍可鬆弛的珍貴時刻。 每當老師到時而不下課﹐心裡總希望快些完結﹐好讓我可以去吸一下新鮮空氣。
經過多年的教育生涯﹐愈來愈清楚:傳統所謂「好」學生﹐大概就是能忍受沉悶教學法的學生﹑能在沉悶環境中不動聲息地自得其樂的學生。
難怪德叔自少便被老師評為「多言好動」﹐操行常「丙」的「不好學生」。
在校午膳
教育心語20081031
所謂陪膳﹐就是照顧學童吃午餐;又或與同學一起在課室裡吃飯盒。 老師陪膳之功能﹐以維持秩序和增進師生情誼為主。 期間當然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維持秩序﹑並借機與個別學生閒談和教導學生收拾清潔﹐方算是上好「午餐」這一課。 餐後﹐老師們還要為學生組織各類活動﹐免得孩子們無所事事而生事﹐故「膳後活動」也是老師的工作之一。
陪膳老師反映學生午膳有若干現象﹐值得留意:
其一:學校提供的健康午餐常有青菜或水果。 但多數學生都不喜歡而剩下浪費。 多間學校反映:餐後學生每拿蘋果當球來踢。
其二:學生若不喜歡吃當天的餸菜﹐便整盒不吃﹐然後到小食部再掏錢買煎炸香口的雞翼薯片之類當午餐。
其三:老師告誡學童不要浪費食物﹐竟有小一學生連蘋果的芯和核全都吃了。 老師查問方知道:該生自己從未處理過食蘋果----以往都由家傭或父母削皮﹑去核﹑切成細塊才進食。 唉﹐驕生慣養而無知有至於此者。
德叔當校長時﹐初中學生也須老師陪膳﹐後來發現同學的表現尚可﹐便交由高年級的「學長」(領袖生) 陪膳兼維持秩序﹐以減輕老師的負擔。
其中更有一不便公開的內因:為了協助個別家境清貧學生﹐經商議後﹐便安排他們去陪膳﹐以減輕其日常開支。
只盼女兒比我早死
明報教育心語 2008.10.24
不少智障學生的肢體都有機能障礙﹐未必能自理生活。 在校安全便成為學校的難題之一。 加上他們不善溝通﹐不時又有情緒脾氣﹐所以每天都考驗著教師的耐性與愛心﹑體力和技巧。
最近﹐有一位智障學生的家長心存感激地說:「老師們有愛心﹐就像個執垃圾的垃圾婆﹐在街上執「垃圾」回來教…」
但是﹐與主流學校一樣﹐本港特殊學校也面臨縮班削減資源的壓力。 一方面是因為人口數量下降﹐也因近年推行融合教育﹐不少輕度智障的學生進入了主流學校﹐致使輕度智障學校生源缺乏。不少中度智障學生的家長卻把其子女送入輕度智障學校﹐致使中度智障學校收生不足。 撇開學生數目不談﹐教導這等學生的資源和設備便出現錯配了。 於是﹐不只教師與專業治療師的資源捉襟見肘﹐就是支援的職員工友﹑校車司機﹐都要協助早操﹑午膳派飯和排隊等工作;更要隨時候命到課室協助處理緊急事故。
智障學校校長告訴德叔:「我們的家長不少是單親媽媽。 唉﹐天下好男人不多…生下智障兒後﹐不少爸爸都一走了之﹐剩下媽媽獨力支持﹐真的很辛苦…」
家長照顧智障兒女生活的壓力﹐外人難以想象。 其中苦況確不足為外人道。 原來帶子女到醫院覆診﹑驗眼和牙醫洗牙等﹐都要有幸遇到極有耐性的護士和醫生才可完成。 當這些壓力恒久不斷﹐經年累月﹐每使家人心力交瘁。 難怪有被教師稱為模範家長的媽媽含著淚水語德叔:「…我只盼她比我早死。」
勞工梘
教育心語 20080912
一天﹐來自避風塘的群娣姑拿著一袋「救濟品」對我說:「這條勞工梘真特別﹐味道很怪。」我拿來一看﹐原來是一條「芝士」。 我解釋不了甚麼是芝士乳酪﹐只好告訴她﹐這是可以吃的﹐當牛油搽麵包便可。
對於我們這一輩人來說﹐當年不明白「芝士」為何物的﹐為數不少。 一校長語德叔:她當年也不明白﹐為何有人會將「勞工梘」放進雪櫃。
二○○八年四月六日﹐是馬鞍山一間學校的專題研習日。 蘇老師負責帶領幾位中一同學作校外訪問。 細心的蘇老師發現經常缺課的女生小珠虛弱肚餓﹐便帶到校旁商場的快餐店﹐請各人吃早餐一份。 女生坐下後﹐她指著那片鍚紙包裝的牛油﹐問同學是甚麼。 同學們隨口答道是牛油﹐便各自忙於吃東西。 蘇老師留意到﹐該生一直觀察著同學怎樣用牛油﹐並模仿著將牛油搽在麵包上。 細心的蘇老師看在眼裡﹐跟進瞭解﹐方知她是第一次進大家樂﹐用牛油搽麵包!……這是廿一世紀的香港!
扶助弱勢學生﹐要有愛心外﹐還要細心。
1950年代﹐德叔家住油麻地一唐樓。 樓下是一釘珠片的外發工場。 星期天休息﹐現場便會變身為一個教堂﹐供附近居民「守禮拜」。
當年不少鄰居和油麻地避風塘住家艇上生活的居民﹐都積極出席星期日的崇拜聚會。 其中不乏所謂「奶粉教徒」。 因為每次集會後﹐都有來自歐美的「救濟品」派發﹐常見的有麵粉﹑牛油﹑奶粉和糖果等。 其中麵粉袋那片白布﹐也是極其珍貴的物資﹐因為可以做一件成人的底衫或小孩的外衣。一天﹐來自避風塘的群娣姑拿著一袋「救濟品」對我說:「這條勞工梘真特別﹐味道很怪。」我拿來一看﹐原來是一條「芝士」。 我解釋不了甚麼是芝士乳酪﹐只好告訴她﹐這是可以吃的﹐當牛油搽麵包便可。
對於我們這一輩人來說﹐當年不明白「芝士」為何物的﹐為數不少。 一校長語德叔:她當年也不明白﹐為何有人會將「勞工梘」放進雪櫃。
二○○八年四月六日﹐是馬鞍山一間學校的專題研習日。 蘇老師負責帶領幾位中一同學作校外訪問。 細心的蘇老師發現經常缺課的女生小珠虛弱肚餓﹐便帶到校旁商場的快餐店﹐請各人吃早餐一份。 女生坐下後﹐她指著那片鍚紙包裝的牛油﹐問同學是甚麼。 同學們隨口答道是牛油﹐便各自忙於吃東西。 蘇老師留意到﹐該生一直觀察著同學怎樣用牛油﹐並模仿著將牛油搽在麵包上。 細心的蘇老師看在眼裡﹐跟進瞭解﹐方知她是第一次進大家樂﹐用牛油搽麵包!……這是廿一世紀的香港!
扶助弱勢學生﹐要有愛心外﹐還要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