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飲電視奶的嬰孩長大了

教育心語20110429

  七八十年代成長的嬰孩一邊飲奶,一邊看電視,故被稱「飲電視奶長大」的一代。在「前電腦互聯網」年代的港澳居民,有整整卅年基本上以「電視送飯」。有部分家庭迄今仍有此習慣,故亦稱「電視餵大」的一代。
  電視節目除了色彩繽紛、綜藝影像活潑、資訊多元外,更有一個潛隱的特徵:節奏短促!
  兒童節目如卡通片,固然不會長過十分鐘便完結;電視劇每隔十分鐘左右,便會插播廣告。電視新聞報道也點到即止,每單新聞長度僅以秒計,大頭條才會播放超過一分鐘,分鏡也多以秒計;半小時的新聞資訊節目,都插播兩三次廣告或歌曲。每首流行曲的長度多為三至五分鐘,不像古典交響樂般動輒三刻鐘至一小時。電視台播放的電影不斷被廣告插斷,已然被視為常規。
  電子傳媒的短促節奏,長期潛移默化使年青一代的專注力和耐性變得短暫。對於長篇大論的文章和說話,忍耐力下降。所以「八十後學生」多數難以忍受一節長達40分鐘的課堂。倘若教師「齋講」直落卅分鐘,真的要有「頂級棟篤笑」藝員的超凡功力,加上精心計算的「劇本」,學生才會留心。
  港澳娛樂休閒事業發達,有不少世界級的表演節目:既有動感十足的真人現場表演,也有利用電腦與數碼科技、機械與聲光化電製造4D視聽效果的,讓觀眾得以體驗地動山搖和急轉飛馳等刺激。現今港澳學生對這類表演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教師就更必須要花心力,更新教學法和設計適當的教學流程,方能上好課。

2011年4月22日

短頸鹿與7-11

教育心語20110422

  非洲中部有一種動物,名OKAPI,有人譯之為短頸鹿。其體形碩大如馬,棕褐色為主,腳有如斑馬的黑白紋。據說其特性是每天只睡五分鐘,更有一雙大耳朵,聽覺靈敏。故此台灣最大的網上書店「博客來」以此為誌,以示其網上業務的全天候營業特性。因為網上訂書,沒有時間限制,全年無休,一周七日每天24小時不停運作。該網站以OKAPI為號,象徵為讀者找尋資訊時,不眠不休,消息靈通。
  在台灣,以電腦通過網絡訂書後一天,便可於你指定的(最接近你家或辦公室)7-11便利店取書,一手交書,一手交錢。這種銷售方式,充分利用了現成的零售系統和物流網絡。減少了另加的零售開支(如租金和售貨員等),接近零成本。結果在2010年賣出書籍1132萬本,平均每天賣書31000本,等於每2.8秒就售出一本書。2010年該書店營收40億台幣。沒有一家實體書店可以跟它匹敵。這固然是由於台灣7-11店的人口密度是世界之最——平均每4900人就有一間7-11!
  尤有甚者,通過購書登記,這個系統更掌握了全台灣六分一人口的資料。這批基本上是台灣知識水平較高或購買力較強的潛在消費者。由此可見,未來的營商模式,會更多元化或超出我們的舊思維。不掌握新趨勢,根本無立足之地。
  這種營商模式,未在香港流行;反而網上「團購」、格仔舖和地鐵站「面交」等交易方式則在青年一輩間方興未艾。過多幾年或到2026年時,市場結構和交易形式又會是何種光景?
  教師和家長不瞭解新形勢,又如何培育未來的棟樑或與之溝通?






2011年4月16日

讓她在2026站起來

教育心語20110415

  2026 年有何特別?如果你的子女今年正在讀小學一年級﹐那2026年就應該是她大學畢業的年份!也就可能是她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份!你可知道2026年香港的職場結構特徵嗎?她到時會做甚麼職業呢?她會遇到甚麼難題?用何種科技或工具方法去解難?
  屆時﹐她的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是甚麼人?來自杭州抑或新竹?來自印度班加羅爾還是愛爾蘭的都柏林?她會在哪裡上班?是武漢還是吉隆坡?是三藩市還是銅鑼灣?
  按照中國近廿年的發展速度推算﹐保守估計2026年中國的經濟實力會是今天的3倍!當中國經濟實力三倍於今日﹐香港作為其沿海的一個城市﹐其社經文化政治聯繫必定比今天更密切﹐這是定局。 你有否作好心理準備﹐讓貴子弟到時離開你身邊﹐踏出鯉魚門﹑跨過深圳河﹑越過太平洋去上班或談戀愛?
  家長和教育界如果對2026的社經情況沒有足夠的估計﹐對全球化沒有認識﹐那麼屆時你會否放心貴子弟孤身上路去打拼?他不再會有你在身旁耳提面命﹐你或許只能通過視象鏡頭噓寒問暖(如果他仍肯見你的話)。她要學會在飯菜中挑揀魚骨;要自行處理頭暈身熱喉嚨痛;要懂得執拾房子搬屋和修換輪胎。她要學會獨處﹐學會自得其樂﹐懂得交朋結友和在情緒低落時重新振作。當然﹐最終她要懂得找職業和消閒。
  如今﹐父母可以影響子女的時光﹐主要是她十八歲前跟你相處的日子。親子關係差一點的﹐可能更早就如同陌路。當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日﹐讓她們在你身邊學習跌倒後和自己站起來。

2011年4月9日

孔明揮淚斬馬謖

教育心語20100826

  三國演義有這麼一個故事:魏蜀對壘﹐街亭是咽喉要地。 諸葛亮正思量調兵遣將。 馬謖是孔明好友﹐素有戰略才智﹐甚得諸葛亮器重﹐每與他談論通宵達旦。 馬謖請纓守街亭﹐孔明擔心他雖有謀略﹐卻不善實戰。 但馬謖願立軍令狀﹐若失敗就處死全家﹐諸葛亮才勉強同意他帶兵﹐并指派資深將軍王平隨行﹐更交代在安置完營寨後須立刻回報﹐遇事要與王平商量。 馬謖一一答應。
  可馬謖到了街亭﹐卻不聽王平的建議﹐執意扎兵山上﹐ 而且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司馬懿派兵攻街亭﹐圍兵山下切斷糧水﹐使得馬謖兵敗如山倒﹐街亭失守。事後諸葛亮為維持軍紀而揮淚斬馬謖﹐并自請處分降職三等。
  有論者謂:馬謖之敗﹐是他不守紀律。 我卻以為是諸葛亮用人不當。 馬謖雖謀略過人﹐卻非戰將。 資治通鑑有載:劉備臨終前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騏驥日行千里﹐捕鼠不及貓蛇。 有些人可憑三寸舌逞強﹐卻未能仗三尺劍行事。 人各有專擅﹐能力卻未必可以遷移。
  這等事例﹐在學校中屢見不鮮。 上課有趣有料而有心的好老師﹐未必是行政長才。 升級當了主任﹐減了課節﹐實在是削其專長﹐暴其所短。 好主任當了校長﹐有可能是少了個好主任﹐多了個差校長。 這就是企管界反覆提醒的用人陷阱﹐稱「彼得定律」Peter's Law:機構裡有能力的人﹐最後都會被擢升到他不合適的位置。 在有上無落的制度裡﹐日久﹐機構便由一批不適當的人當上中層骨幹。 帝國於焉崩壞。

為何要守規?

教育心語20100902

  出任一間收取「差生」為主的學校校長時﹐一天裡最寬心的時刻﹐就是放學後看著學生在操場上玩耍打球。 在籃球場上看著學生努力練習﹐真誠地踐行公平的競賽﹐心中總有點感觸。 他們在球場上揮汗如雨﹐認真勇敢甚至擦傷;努力求進而氣喘如牛甚至流血。 為了一個動作不理想﹐心中自責而重複多做幾下剛才的動作﹐以求下次不再重蹈覆轍。 他們會為自己的失誤向隊友道歉﹐會自覺地遵守球賽的規例:自己觸球出界﹐便讓對方開球;自己攔截時「打手」便舉手示意是自己犯了規;球証指某人「持球走步」﹐當事人也二話不說接受裁決。 倘有人犯規「起㬹」之類﹐全場都喝止:「有冇搞錯!」
  然而﹐為何有些老師總是投訴你們課堂上「不守規矩」?
  所有比賽和遊戲都有規矩。 如果不守規例﹐球賽和遊戲便不能進行下去。 學生想玩這個遊戲﹐便得守這個規矩。 即使球賽會輸﹐他們仍會守規地打下去。 他們明白﹐過程有趣的話﹐勝固欣然﹐技不如人﹐敗亦無話可說。 最重要的是﹐通過比賽﹐他們得到實戰經驗﹐有得益而進步。
  看來﹐願意遵守規矩與否﹐關鍵在他們是否想玩這個遊戲。 如果遊戲於他們必敗而無益﹐過程又沉悶而無趣﹐他當然不想參與﹐也不會守相關的規則。 若是被迫參加﹐頂多是勉為其難虛應故事﹐或是消極抵制﹐魂遊物外而自尋樂趣﹐甚者更搗亂「翻枱」﹐一拍兩散。
  學生只有覺得學校課程適切﹐生活和教學有趣有益﹐才想參與﹐才會守規。


留級奬學金

教育心語 20100909

  會考放榜後﹐接到澳門教育界的朋友來電查詢﹐他想瞭解本港某名校是否只得一間﹐並無分店。 因為數名該校中五畢業生到澳門申請重讀中五。 這幾名學生雖然出身名校﹐但會考只得兩分至六分﹐與他的想象大不同。 尤其使他驚異的是﹐其中兩個學生校內的成績多年來都不合格﹐操行不佳﹐但卻仍然每年升級。
  我如實告知:該校確實只此一校﹐並無分校。 而入讀傳統名校﹐絕非品德學業良好的保証。 名校學生於會考中僅得五分以下者﹐不在少數。 按教育局的增值指標而言﹐有些名校中英數三科與最佳六科的表現都減值﹐(或稱負增值)。 用行外人都明白的說法:經過該校五年教導之後﹐學生畢業時在全港成績的排名﹐對比中一入學時的排名下降了。
  而香港的留級制度亦與澳門不同。 首先﹐香港實行強迫教育﹐未足十五歲的學童﹐必須入學訧讀。 用一般人的說法﹐學生十五歲前﹐不可被「踢出校」。 此外﹐教育局有規定:每年的留級人數不超過學額的百分之五。 也就是說﹐以一班四十人計﹐只有兩個留級名額。 故此﹐並非所有成績不逮的學生都有留級的機會。
  在義務教育體制下﹐每個學額都由政府津助開支。 留級名額增多﹐公帑負擔便增大。 以目前香港中學為例,政府為每個學生每年津貼約四萬元。 換言之﹐每一留級生獲取一個四萬元的「獎學金」。
  教育界中人都明白﹐留級不應是懲罰手段﹐更非改善成績的唯一或最佳措施。 如何善用「留級」這個使到生命有take 2的獎學金﹐值得細緻思量。

縮班殺校

教育心語 20100916

  近日不少朋友討論中學縮班殺校政策時有些誤解。 作為過來人﹐願提供一點看法和資料供各界參考。

.誤解一:第三組別學校就是辦得不好的學校﹐殺之不足惜。 Band 1名校就是辦得好的學校﹐就讓他們安樂過日子﹐不須縮班。
  澄清:Band 3學校不是製造差生的學校﹐而是協助差生的學校。 這類學校中﹐不少有心有力的老師﹐艱苦地堅持著肩負著沉重的教學任務。 一刀切殺之﹐是絕對不專業的做法。 坊間市民誤解﹐尚可原諒;傳媒﹑教育界和政府有責任作出專業的澄清和決策。 所謂Band 1名校﹐只是收取小學時優良學生的學校﹐其教學表現和產出效能並非如一般人所想也必屬一流﹐其中不乏「教學失效」者。
.誤解二:如果Band 1學校縮班﹐就會縮減Band 1學生入讀這些學校的比率。
  澄清:全港學生人口下降時﹐Band 1學生也下降。 按下降的比率﹐名校五班縮為四班﹐減少百分之二十而已。 2007-2016年間﹐中一學生人口下降近百分之四十。 各家長毋須擔心入讀名校的機會率下降。
誤解三:小班教學會提升教學效能。
  澄清:小班教學有助提升教學效能﹐是高效教學的有利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即是說:小班教學不一定是高效的教學。 對於弱勢學生而言﹐小班會增加教師對個別學生的照顧。 弱勢學生倘能得到更多關心和瞭解﹐可以稍為補救家庭關係缺失﹑不利的社經地位所引致的薄弱文化資本難題。 也可以作針對性的補救教學﹐以匡扶差生重新起步。
  所以應考慮:全港中一都縮為四班﹑弱勢學校行小班。

差生最尊敬的老師

教育心語20101001

  學業成績差的學生﹐不一定蠢﹐甚至聰明不下於老師。當教師「無心向學」﹐學生也心知肚明。學生的學養一般不及教師﹐大概很少於知識範疇向教師挑戰。但老師是否「有心」﹐則有諸內而形諸外﹐他們倒是感受得清楚。何況關懷與愛護﹐主要還是個動詞﹐學生大都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差生們不會忘記﹐好老師課後緊張的補課﹐耐心的解說﹐耳提面命﹐囉囉囌囌。他們多次提起你在生日當天贈予的心意咭;走廊上偶遇的問候;或言簡意賅的SMS。她們盡管情緒上和聲調上﹐表現出不願意被您早上的陽光電話吵醒﹐但仍感激你提醒她準時回校的好意。她們仍會感激和有幸知道你的電話號碼﹐可以在緊要的關頭找到你。你聲聲的叮嚀和喃喃的埋怨﹐他們會感激背後的關心和忍耐﹐忟憎和囉囌是恨鐵不成鋼的焦急。
  以前我在馬鞍山服務的學校﹐學生多來自弱勢家庭﹐社經支援系統和網絡稀鬆脆弱;不少老師都將手提電話號碼告訴學生和家長﹐好讓他們在需要的時刻可以求救和得到輔導。近年訪校多了﹐原來這個做法在弱勢學校中相當普遍。新界地區一間特殊學校﹐更成了校本政策:放學後﹐每天都有一位輪值教師到校務處領取校方的手提電話﹐負責當天晚上的支援工作。因為特教學生的問題複雜﹐晚上出事而想得到專業支援﹐老師的電話往往成了關鍵的途徑。
  我認識的老師中﹐從未有一位曾經給予學生手提電話號碼的﹐接過學生和家長無聊惡意的電話。

最不尊敬的老師

教育心語20100924


  跟一批被稱為差生的同學們閒談﹐提及遇到的好老師和差老師。其中意見值得參考。
  好老師的標準﹐大抵是有料﹑有趣﹑有心。這幾點都容易明白﹐也易取得共識。當然做起來並不輕鬆。因為有料易得﹐教得有趣便難求。不少著名學者﹐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文章觀點擲地有聲﹐確是學術泰山北斗。然而就是不懂得表達﹐喃喃自語﹐聲調低沉。不少後學慕名而來聽課﹐算是親炙大師風采而已。現今學生出生在數碼世代﹐自少慣於急促的節奏與影像媒體﹐很難接受只見粉筆和單向齋講的老師。故今天的「好教師」要渾身法寶﹐聲色藝俱全﹐庶幾近矣。
差生心中最不尊敬﹑最差的老師是怎樣的呢?

  原來不是嚴格要求學生品學上進者﹐而是尸位素餐﹐不認真教學的老師。他們的看法是:「我自己差劣與無心向學是我不好﹐但你不認真教學便不應該;你枉為人師!你呃錢!」的確﹐有些老師上課時以為對著差生﹐講都無謂!便講三講四﹐言不及義﹐就是不教書﹐只吹水;經常講家事和時事﹐不認真花心思將課文和內容介紹得清楚﹑講得有趣。
  學生們尤其不喜歡老師整堂駡人﹐「單單打打」。一堂四十分鐘﹐遲到幾分鐘﹐駡人十來分鐘﹐閒聊十分鐘﹐就是不教書。剩下五七分鐘﹐依書直說﹐然後將作業答案抄在黑板﹐要學生抄在作業上﹐大家好交差:學生有功課交之外﹐教師也可以向校長交代﹐「我有給功課﹐也有收功課。」
  學生成績雖然差﹐卻並不蠢。他們心中明白:「呢條友混飯吃!」

2011年4月7日

玻璃天花板

教育心語20110408

  玻璃天花板是個比喻。指機構裡的晉升階梯中,有無形的規限和障阻。員工明明看到有此進階,卻總不能逾越。因為其間有一透明不可見的「玻璃天花板」,使到下面的人無法晉升到更高階的層級。
  在歐美社會中,這玻璃天花板多是指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而造成的無形障阻。這障礙雖無明文規定,卻真實存在。現今多不承認性別與種族是能力分異的因素,故這玻璃天花板被視為歧視。當女權高漲,少數族裔權益也非常敏感,估計這透明天花板也許在減少中。
  但若然障阻是一種「能力的玻璃天花板」,就值得注意了。
  據一些歐美的管理學文獻中提到,大企業的頂層多出身於市務營銷、財務和法務管理部門,而較少由生產線的技術官僚擔任。生產操作的黑帶級技術專家在晉升路程中會較曲折,也許他們因為平日較多關注生產技術細節,較少在企業的宏觀政策上有矚目表現而受頂層領袖的注意。
  此外,有些人的確更喜歡或更擅長處理機械、電腦和統計數據、較少向管理層展示其管理人事的能力。而精通業務細節、熟悉操作竅門,不一定善於管理與培訓員工或提出適切的宏觀策略。
  同理,教育界中努力勤懇的教師,未必能總結和推廣有效的教學點子;少有提出成敗的經驗理據;也未必喜歡或善於處理員工矛盾與監督同事的工作表現;更未必是綜觀大局的領袖和營建組織文化的規劃師。
  是以在教師培訓的課程中,經常向學校的中層管理強調,莫讓這種「能力的玻璃天花板」,成為其事業進階的障阻。

2011年4月2日

井蛙

教育心語 20110401

  教師被稱為井蛙﹐似乎不好受。 自問不是文盲﹐每天看報章和電視新聞﹐也經常上網查資料﹐怎會是井蛙呢?然而有否醒悟:報章電視編輯的眼﹐就是我們的井口?
  人貴有自知之明。 應自問:我們是通過甚麼渠道認知世界?教師用甚麼望遠鏡或放大鏡看世界?戴著甚麼有色眼鏡與天生的老花或近視眼球看世界?
  人皆受其過去經歷和識見影響其視野﹐會用不同的稜鏡去觀察生活﹐以不同的工具去發掘其感興趣的事物﹐從以得出相異的結論。 教師每天傳道授業解惑之時﹐同時也向學生演示其看到的世界和周遭生活﹑示範她如何看事物﹑展示其價值觀和個人品味。
  教師一般的強項﹐是其把握的過去知識和經驗﹐不一定是對今天的分析﹑更遑論未來發展的趨勢。 若要教導下一代面對她們的未來﹐教師就得掌握時代的脈搏﹑對當今社會與科技發展有更多瞭解。
  學生往往通過教師的眼睛看世界﹐教師就是學生的井口。 倘教師不想當井蛙﹐那就不可以經常依賴某一份報章雜誌或電視台的新聞。 查資料也宜醒覺多用幾個不同的搜尋器----也就是自覺通過多幾個不同的井口看世界﹐免招管中窺豹之譏﹑毋陷瞎子摸象之阱。
  教師工作忙碌﹐朝夕埋首於文山簿海﹐每易誤墮井中﹐以舊眼光看新世界。 驀然抬首﹐方驚覺世上已千年。 故每多鼓勵教師同行﹐與界外精英交流﹐爭取到業外機構參觀﹐甚至短期借調﹐至少也到友校蹲點幾天﹐或影隨友校資深同工數日﹐其得益當大於聽低水平的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