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3月30日

知恥近乎…

984    n 20250328

  

    在澳門一所中學觀課。年輕的數學老師上周做了個小測﹐今天在堂上派卷。她仔細評卷後﹐還多做了一項:把各生的考卷按其得分順序重新排列﹐才順序派卷。同學們都知悉她這個習慣﹐大多都顯得有點緊張。頭幾位同學固然興奮﹐當她宣佈以下同學不合格, 全場便靜下來了。

    課後﹐我問老師:你採用這種派卷方法﹐想產生何種果效呢?她說:讓取得高分的同學有光榮感;至於低分的同學﹐則希望他們「知恥近乎勇」﹐下次考核時更努力。

    今次低分的同學﹐下次真的會因知「恥」而更努力嗎?努力就會取得好成績嗎?尤其是自己的差成績被公開示眾後﹐也許有羞恥感﹐就會改善成績嗎?

    在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促進學習的評量》課堂上跟資深教師討論這做法的果效。多數人對此舉都抱懷疑態度:資深教師們認為學生「知恥」之後﹐採取放棄躺平的機會很大﹐大概只有少數會因此而「勇」。

    這個做法的基本假設是學生成績不好﹐不是「不懂」﹐而是不夠「勇」﹑不夠勤懇﹑不夠努力。這個恥﹐是自知不足﹐有點自責﹐有心想追上去補救。但知恥而沒有解決學生錯在哪﹑「不懂」的原因﹐再努力也未必能提升其成績。

    對落後的同學而言﹐他們需要的是有針對性的輔助﹐具體指導解決其心理或技巧性缺失;讓他知道錯在哪裡﹐如何補救。

    如想讓強學生有榮譽感﹐在派卷時可否只順序派前五名或十名呢?

    現今教育理論似乎少有鼓勵教師公開打擊差生﹐讓其有羞恥感。

 

 


2025年3月22日

有了電燈後

983      

n 20250321

  

    《漢書》有記載:“高奴有洧水可燃”。洧水是今天河南省延河的支流。北魏晚期的酈道元著《水經注》裡說“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這「水」其實是宋代的沈括把它稱為石油的東西。他更指出石油可以代替松枝不完全燃燒而得碳粉﹐可做墨。然而實際上,當年用原油作燃料也難以點燈,因其煙太濃。

    中國人燃燒油脂照明幾千年後﹐迄十九世紀末才用上電力﹐有了電燈。

        19世紀末,先後在廣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用上電燈。香港第一盞電燈於1890121日黃昏由灣仔的永豐街發電廠生產的電力驅動。(電廠位於今天的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電氣街附近)。澳門則於1906年開始有電力供應。這改變了幾千年來燃燒有機物直接發光照明的歷史。

    但燈泡仍然是以高溫物體 (鎢絲) 的輻射作為光源。墱泡發出可見光外,還有熱量和我們看不見的紅外線、微波等非照明產品。故就發光效率而言﹐效率仍不算高。

    後來出現了螢光燈 (本地俗稱光管)。它主要不是靠高溫發光﹐而是靠螢光物質受高能射線 (如紫外線) 照射後引起的發光現象。所以用手摸上去不及燈泡熱。現在,又應用了發光二極體 (LED)﹐就是把電路中電子的能量直接轉化為光能,其發光效率比螢光燈又高約十多倍﹐即更慳電了。

    太陽能發電分光伏電板和反射光能聚熱發電。尤其分散的建築物頂部裝設光伏電板吸收太陽光能經轉換器轉換成交流電儲存於蓄電池備用。這就使得未有發電廠或電力供應的落後地區得以用上綠色電能。極大改變了當地的生活狀況﹐由日入而息的原始社會跳躍進入廿一世紀的世界。

    光源和燈具進步﹐延長了人們工作和學習時間﹐促進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更增長了人的壽命。

 

2025年3月16日

電燈之前

 


    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燈用以照明﹐增長人類活動時間;等於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先民燃木起篝火,用以取暖、煮烤食物和照明。人們在室外燃燒火炬照明,這是專用的燈火。《詩經》裡稱為「庭燎」。

    漢代室內則點燭。大柢是燃燒動物脂肪。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借宮女的金屬長袖通道截流燒脂肪生成的部分黑煙。(見附圖)

    張騫從西域帶回胡麻籽(芝麻)榨出來的液體稱之為,應是中國人燃燒植物油之始。從此﹐取自有角動物的脂肪稱脂,取自無角動物的稱膏。至於脂肪、油脂等都是晚出的詞語。植物油較易得而價廉﹐也易儲存﹐是一大進步﹐也易普及到百姓家。家貧用不起植物油﹐就有了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的故事。燃燒蠟燭照明﹐用的是礦物﹐成本更高﹐初時僅限於貴族富戶人家。

    室外有風﹐燃燈就要防風。這就發明了燈籠:用薄的半透明的紙﹑絹紗或明瓦(薄的貝殼)來防風。這等物料會擋亮光﹐使燈火更昏暗,卻是當年科技條件下最好的方法了。唐宋時在元宵節前後在街市張燈慶賀成為制度。武則天時期有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燈火通明﹐只能偶一為之﹐成本太高了。

    19世紀,西方工業化普及了石油工業的煤油代替了植物油。燈具方面,有了可以調節燈芯上下的裝置從而控制燈火的大小,以及用於防風的玻璃罩。當年稱為「洋燈」。如今大概只能見諸博物館了。

解放初期﹐家父知悉家鄉(中山三鄉)開始有電供應﹐特意從香港買了大札電線回家鄉﹐讓家裡點著了電燈。

 

 




2025年3月12日

少娃生態

981      20250307

 

    廿多年前﹐香港人口下降致出現了一輪縮班殺校潮。小班化後局面相對穩定下來﹐近年人口再降﹐殺校潮又再起了。

    出生率下降是世界大趨勢。2022年澳門每名育齡婦女只生育1.11人﹑新加坡則是1.04人﹐香港更低至‌0.70‌人。

    2023年本港出生人口總數共33,288名,比2022年的32,950名多1%338名,終止六連跌,但仍比2021年的38,684 13.9%。教育局《幼稚園概覽2024-25》指出,全港有983間幼稚園/幼兒園,較2023年的縮減26間,是2014年後最低數字。其中南區﹑黃大仙﹑觀塘和東區生源跌幅較大﹐分別是79%69%65%54%。估計要到 2027年才會回升。

    稍為樂觀的是2023年疫後生活復常,有47518對新人結婚 按年增58.3%。希望未來幾年﹐適齡學生會增加。

    2021/22學年有1.3萬位幼稚園教師,較上年少約4%,若按學生人數推算, 2024/2025學年幼師人數或將跌至1.1萬人,5年減逾2000人。

    內地人口也急降。2019年全國出生率仍有10.48‰2023年人口出生率已經降到6.77‰,新生人口數首次跌破千萬,僅為956萬人。人口縮減﹐幼稚園生源最先受到衝擊。內地重慶市市區﹑成都市不少幼稚園收生有困難﹑ 湖南常德市﹑長沙市亦如是。比幾年前收生減半以上。家長因選擇多了﹐選校更要貨比三家。汰弱留強大勢出現。跟著﹐小學生源也會減少﹐小學縮班殺校之風將會出現。

    東亞人口已經進入負增長階段。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ffairs)人口司的預測:20202050年間,中日韓台人口將分別減少8%18%12%8%;。東亞各國為搶救生育率也各出奇謀。韓國仁川每名新生兒可領1億韓圜。日本政府則明言生夠3名子女 未來可以免費讀大學。

 

 

 

2025年3月4日

旅遊香港

980     n 20250228

 

 

       中一地理課上習作:要求學生安排內地訪港旅客兩三天的行程。他們感覺有大困難。主要是他們難以從外地遊客的角度﹐理解甚麼是「值得」一遊。學生缺乏的﹐就是由遊客的角度和需要安排行程。簡言之﹐就是未能知彼知己。

    知己﹐是知道本地有何特色﹐值得向外地遊客介紹。知彼﹐要知悉遊客少有見過嘗過的新鮮事兒。學生年紀小﹐經歷不多﹐就難以設計合適的行程了。一般本地學生要更多留意遊客的行為和訊息來源﹐才知道其新風尚。

    內地遊客首次來港去的景點大概就是:海洋公園.大熊貓.昂平360.天壇大佛.萬宜水庫六角形火山岩石柱.尖沙咀星光大道.中環摩天輪.太平山頂看維港夜景.在購物區買點手信.在景點打卡。近年多了到茶餐廳吃個冰火兩重天的菠蘿油﹑雲吞麵魚旦粉﹑吃個港式ABCD早餐或經驗一下港式飲茶文化﹑品嘗一次廣東式的燒臘或港式快餐店﹐也許走一回女人街或廟街。其實三四天行程也挺密集的。

       安排訪港行程﹐要知道旅客是第幾次來港?留港多少天?花費預算幾何?有何特別喜好等。

    如果是重遊香港﹐可能要介紹深入一點的節目。例如到離島 (長洲坪洲大澳) 見識一下昔日漁港郊野風情。到著名宗教勝地 (如志蓮淨苑/心經簡林/堅道主教座堂/慈山寺等)或博物館戲曲中心細味文化細節。到深水埗鴨寮街逛電器攤檔或電腦商場﹑到中環上大館看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等。

       近年增加了不少內地「網紅」介紹香港深度遊﹐她們喜歡發掘或跟著小紅書的風潮在街頭雪糕車買一個軟雪糕﹑買一盒曲奇餅或老婆餅﹑在路牌或地鐵站名前拍照留念﹑在街頭巷尾食肆內邊吃邊拍邊評美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