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10月4日

唐風萬里

1009    唐風萬里    20251003

 

九龍公園內的文物探知館有展覽《唐風萬里》﹐由內地十省28個文物單位選出文物298/套經精心安排展示﹐讓觀眾對唐朝這個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有更直觀的認識。展期至今年年底。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離開內地藏館到港展覽。當中唐玄宗與妃嬪打馬球PoLo的畫卷則因太珍貴需要保護﹐僅展出三個月至九月底﹐欲看從速。今次還展出本港出土的唐代文物29件﹐以彰顯香港跟內地唐代文化的關聯。

中國的唐代(618907A.D.)是歷史上極為璀璨的朝代。吸引我的﹐除了其典章文物豐盛外﹐更有其包融中外華洋文化的社會風貌,其影響普及世界以迄今。今次展覽分八個單元﹐從多角度呈現大唐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我最喜歡的是介紹唐人衣食住行娛樂等生活的展示與描述。例如唐人如何品茶飲酒﹑穿衣理髮﹑跟外國人商貿來往﹑文化交流等。

今次在接近入口處有赤金走龍一只﹐是1970 年陝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幾條小金龍之一。體型小若姆指﹐工藝非凡。展品又有女士陶俑若干﹐髮式跟沙田文化博物館所示的非常相似﹐應該是當年流行的髮型。展品中有多面銅鏡﹐都將鏡背面的紋飾向著觀眾。使到多數觀眾都難以想象如何「照鏡」。(正面光滑才可以照鏡)看來這種展示方法己成傳統﹐難以改變了。

又展出了西亞/波斯風格的金屬酒壺酒杯﹐使我想起當年唐人跟外國人把酒談歡時溝通語言問題。據載﹐唐時與外地交流較頻繁的有波斯(伊朗)﹒新羅(朝鮮/韓國)﹑日本﹑真臘(柬埔寨/越南)﹑天竺(印度)﹑大食(泛指阿拉伯諸國)﹑拂菻(羅馬帝國)﹑安國(今烏茲別克)…等。安祿山是烏茲別克人﹐史思明是生於遼寧的突厥人。二人都精通五六國語言。

 

 

 

 

2025年9月27日

對症下葯

1008    20250926

 

教學工作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果效﹐特別是要知悉學生常犯錯誤並對症下藥﹑撥開迷霧﹐澄清其混淆的原因﹐突出關鍵要點。

    其中﹐參考過去歷年公開考試的考題﹐是重要資訊來源:例如多年前物理科考試曾問及以下課題:哥爾夫球場上﹐球手持棒擊打小球。問:小球所受的力大些?還是球棒受的力較大?同理﹐一架12噸大貨車正面撞向一噸重的小型客車﹐問哪輛車受的力較大?不少學生常以為小球和小車受的力較大。卻可能忽略了牛頓第三定律(作用與反作用力定律):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在同一直線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類課題在其他科目也常有。

    又例如:棟樑﹑衣裳﹑基礎﹑潮汐﹑窗戶﹑關鍵…等詞語常兩字並用。其實該兩字意義不同﹐不宜混淆。例如:

    「樑」是屋舍上方的橫木﹐「棟」是屋頂最高的橫樑。荃灣的三棟屋﹐是指這建築物有三「進」﹐即有三條大橫棟。

    中國古時穿衣服﹐上身穿的是「衣」﹐下身穿的是「裳」, 也就大概是今天的裙。

    建屋築牆的牆腳是台「基」﹐墊在木柱下的石躉是「礎」﹐用作增強柱腳的承受力﹐也減少木柱腳被水浸或潮濕霉爛所破壞。

    地球上多數地區主要因月球吸引力﹐每天都有兩次潮漲﹐兩次潮退。白天水漲是「潮」﹑晚上水漲是「汐」。很多人誤以為汐是潮退。

    窗是牆上開的洞﹐主要用作通風透氣和採光;「戶」字﹐是一片門板﹐兩扇門板合成一對門。人們出入屋舍﹐不從窗洞而由門。

    /鍵都是古時門鎖的器具。橫的稱閂﹐即關。豎的稱楗/鍵﹐是用直木頂住門﹐使門不能向內開啟。門外則有門檻﹐使門不能向外開。

 

 

 

 


2025年9月20日

知錯而後教

1007     20250919

  

    教師宜知悉學生常犯的錯誤﹐方能有針對性地教授指定知識。尤其是學生經常誤解或混淆的概念或技巧。至於學生常犯哪些錯誤?就得靠長期積累的教學經驗。所以﹐資深教師對此比較有利。

    幾年前在此框提過我犯的一個錯誤:曾誤以為麻將枱上的東南西北跟地圖上的東南西北相同。就覺得懂得打麻將的文盲都懂﹐便掉以輕心。經過測考﹐竟有半數學生錯了:才知道麻將枱上的方向是逆時針方向﹐而地圖的方向是順時針方向的。經此一役﹐明白教師只有掌握了學生誤解的原因﹐方能點撥解開學生認知中的糾結。

    學生容易混淆的例子很多。以下是學生常錯的成語例子:按步就班﹐各施各法﹐莫明奇妙﹐責備求存﹐灸手可熱﹐再接再勵﹐朿手無冊﹐叱吒風雲﹐鬼斧神功等。不宜光是指出其錯誤﹐打個交乂扣分﹐更要解釋犯錯或混淆的原因。如上例杛:按()就班﹑是逐步進入部門和班子﹑各()各法﹑指是向不同老師學習﹐便得到不同的方法﹑莫(名其)妙是說不清楚其中的奧妙﹑﹑責備求()﹑是苛求人家做事周全完美無缺﹑()手可熱的炙是以火燒肉﹐不是針弥﹑再接再()是磨利咀巴再次戰鬥﹑()手無()是被縛著雙手而再無計策可施﹑鬼斧神()是指神級工藝或產品﹑叱()風雲則是誤認了叱和咤兩個字。

    有些成語源自典故﹐不能按字面解釋而可能需要先講典故的源起﹐學生方知道故事的意思。如:汗牛充棟/ 洛陽紙貴/ 尺蠖之屈/ 斷袖分桃/ 沐猴而冠/ 三人成虎/ 五日京兆/ 明日黃花/ 亢龍有悔/ 項莊舞劍/ 雞鳴狗盜…之類。



2025年9月13日

樂器.八音

1006        20250912

 

    幼時讀《三字經》: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中國古代大概用這八種材料製作樂器。八音﹐就是八大類樂器。

    其中匏﹐是葫蘆瓜﹐也許應包括今天椰子殼等﹐挖空中部可作樂器的共鳴箱。土是黏土燒製的有孔穴樂器﹐例如有七千年歷史的塤﹐中空使空氣振動致音量增大。笙和胡琴的基座具有相同的功能。

    木製的樂器有木魚、梆子、拍板。革是指牛皮,可以製成鼓面,敲打振動發聲﹐多用作打節拍。調校鼓皮鬆緊可得高低音﹐如定音鼓。金屬打鑄成的樂器有鐘﹑鈴﹑鑼﹑鈸、鐃﹑三角鐵等。石類樂器如石磬,中國樂器的土木革金石基本上都是敲擊樂器。編鐘是由數十個大小不一的鐘組成音程不同的樂器。可以奏出旋律。

    古時用蠶絲作弦索,故「絲」是弦類樂器的總稱,有琴、瑟、箏以及西域傳入的胡琴﹑阮﹑琵琶、三絃﹑月琴﹑揚琴﹑箜篌(即小型的豎琴) 等都是弦樂器。用竹管穿孔製成吹奏的樂器,如橫吹的笛和直吹的簫﹑排簫﹑竽﹑笙﹑箎﹑管﹑籥﹑笳等是。從中亞/西亞傳入的嗩吶(本地粵語稱為D)﹐管口有金屬的「碗」﹐聲音明亮。

    有人認為: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原來早期中國弦樂器主要彈撥發聲﹐叮叮咚咚之聲不及管樂器連續組成旋律那麼動人﹐後來胡琴傳入中原﹐弦樂器的表現力不下於管樂器了。但始終與人聲(喉肉)的婉轉動人還有點差距。

    無論如何﹐多種樂器奏樂要調校音準方能構成和諧的音樂旋律和效果。音準由樂隊中的管樂器定調。現今管弦樂團開始時﹐樂團首席指示雙簧管手吹奏標準音「A」讓全團樂師調音。

 

 

2025年9月6日

強制舉報虐兒(二)

1005n  20250905 

 

    強制舉報虐兒條例下﹐教師在工作過程中察覺有合理懷疑兒童正遭受嚴重傷害或正面對嚴重傷害的實際風險, 在切實可行的範圍內盡快作出舉報。

    教師關注以下虐兒類型:性侵﹑疏忽要顧﹑身體和心理虐待。具體案例在網上課    程單元一二或研討會有更多實際例子﹐教師宜留心分析。如有疑問﹐應主動探詢澄清。

    因為教師的成長背景各異﹑見識認知各有不同。有些案例出乎教師認知﹐缺乏了警覺性﹐以致臨事而不知所措。宜跟資深同事和校長商議。例如有學童遺尿﹑語言發展遲緩﹑身體孱弱﹑害怕跟其他人接觸﹑嚴重皮疹或皮膚病﹑自扯頭髮咬手指甚至自殘等﹐不一定是性格內向﹐宜進一步跟進瞭解是否有心理障礙﹑被疏忽照顧甚至被虐。

    性侵一般難見表面傷痕﹐又多跟其親人朋友相關。故要特別關注孩童表示下體痛楚﹑肛門或陰道腫脹﹑懂得超乎年齡認知的性知識或性行為﹑透露曾與成人玩秘密遊戲之類﹐都宜提高警覺﹐旁敲側擊查詢。舉報前作點調查是必要的。

    在一個研討會中有人提問:放學後(非工作時間)在校外見到家長虐打其子女﹐該孩童又是你的學生﹐應否舉報?不同講者的意見有點不同。有一位社工認為在非工時非工作環境下知悉虐兒﹐或可不報;但有律師指教師的專業身份不會因下班而消失﹐故宜跟進一下。

    無論如何﹐作為專業教師﹐平素要多觀察留意學生的生活特點﹐多跟學生溝通交流﹐以掌握更準確的資訊。即使向社署警方舉報後﹐不是從此「闗閉檔案」﹐而應作點跟進﹐關懷孩子的後續情況。

    學校領導層不宜遮掩或阻止同事舉報﹐而多協助瞭解真相。畢竟目的在維護兒童的福祉。

 

 

 


2025年8月30日

教師舉報虐兒

100420250829

 

    《強制舉報虐兒》條例已經通過。將於明年初實施。法例指明25類專業人員須舉報有合理懷疑嚴重虐兒個案,違者須承擔刑事責任及罰款。法例旨在讓政府相關部門可及早發現和盡早介入個案,達致保護兒童的目標。教師是指定25種專業人士之一。近來筆者參加了若干個相關的講座和研討會﹐盼更深入明瞭條例內容和案例。

     講座多數由兩類人士講解:律師和社工。各從不同角度切入﹐故重點有點不同﹐值得教師兼聽瞭解;並聯繫自身經驗和實況﹐謹慎處理。

    這條例規定「兒童」的定義是18歲以下人士。大致上中小學學生都在此範圍之內了。教師包括學校的教師/校長/宿舍舍監與職業訓局青年學院的教師。

    講座中探討的主要問題包括:何謂嚴重虐兒?怎樣才是合理懷疑?被虐兒童有哪些類型和表徵﹐致使教師得以察覺?有哪些具體案例供參照?有否哪些免責條款?教師發現可疑案例﹐學校管理層如何處理或協助?發現事故後﹐校長/教師或社工舉報前要做哪些調查嗎?因為虐兒多與其庭成員相關﹐如果家長反對或辯解﹐教師應如何何處理?

    虐兒較常見有四大類:性侵﹑疏忽照顧﹑生理和心理虐待。

    多年前學校已經明令禁止體罰﹐如發現家長打駡子女(例如以籐條或木尺打手板或屁股罰企罰不准食飯做不完功課不許睡覺之類)﹐教師是否需要舉報?

     性侵和心理虐待往往未必有表面傷痕﹐教師如何辨識?法例有何指引?

    家長因「搵食」/上班或落街購物而獨留子女在家中﹐這類「疏忽」﹐如何界定是否嚴重虐兒而舉報?

    心理虐待或朋輩欺凌﹐孩童表現出沮喪和退縮等徵狀﹐教師又如何辨識?

    以上各類問題﹐教師都要有心理準備適切回應!

 

 

2025年8月23日

南海休漁期

1003n 20250822

 

16/8 中國南海的休漁期完結了。沿海各漁港千帆競發﹐揭開了今年漁季的大幕。18/8到街市想買海鮮。魚販指我太心急了;漁船仍在回港航程之中。市場現在供應的主要是人工漁場養殖的海魚。我曾參觀過在港島黃竹坑工廠大廈裡源源不絕生產﹑供應市場需要的多寶魚﹑盲鰽﹑藍星斑和老虎斑等海鮮。據知有少量遠洋漁獲或急涷魚類上市。

      作為一個地理教師﹐我每年都把握時機向學生介紹一下《休漁期》這個概念﹐以增強學生關於生態環境的理解。

      先秦古書:春三月﹐山川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用現代語譯就是不要竭澤而漁,給魚蝦休養繁衍的時間,保障海洋生態平衡,人類方有用之不竭的漁獲。

     由於捕魚科技不斷改進﹐對海產需求不斷升高。野生海產資源已屆捕撈上限,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行動保護海洋資源,海鮮數量會在未來數十年內顯著下降。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規定,廣東省每年1/516/8實施南海「伏季休漁」。粵省休漁管轄範圍北起閩粵海域交界線至南中國海海域。域內只可用釣具釣魚。其他所有捕撈作業類型和配套服務都「應休盡休」。這包括了拖網﹒圍網﹑蝦拖等全都禁止操作。

     世界上多國(如澳、美﹑印/巴、日/韓等)普遍實施休漁管理措施。旨在育護漁業資源﹐讓海洋生物有時間繁殖與休養生息﹑避免過度捕撈﹐即為海洋生物提供恢復和繁衍的機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自1999年起,廣東在南海實施休漁措施﹐迄今據悉效果令人鼓舞:在實施休漁期後,個別品種的漁獲率及平均漁獲量均有增加。故休漁期由最初的兩個月到如今為三個多月。

 

 

 

 

 

 

 

 

 

 

 

 


2025年8月16日

北京故宮北院

1002     北京故宮北院

n    20250815

 

    北京故宮紫禁城於1925年改為博物館﹐公開讓民眾參觀。今2025年是一百周年紀念。經十年爭議計劃﹐三年前決定:為了保護這座古建築群﹐於北京西郊離    紫禁城30公里的海澱區旺鎮西玉河村,建一座全新的「故宮北院」。這是一所三面環水現代化正規的博物館﹐按計劃將於今年十月開館增慶。

    故宮現存文物1863404/套﹐每年展出的僅是其中很小一部份。甚至有些從未展出過。原紫禁城本身就是文物﹐要小心護養。其建造目的本來就不是展覽﹐不是供每年過千萬人參觀。也不利於保護展出的文物。估計北院開幕後會接納300万中外观众,以缓解故宫博物院的接待压力。

    新建的「北院」﹐包括: 12間文物展廳﹑文物庫房﹑文物修護醫院﹑數位故宮文化傳播用房﹑地下車庫﹑觀眾服務和綜合配套設施等。佔地面積為62.01公頃。(香港維園面積是19公頃)。因而每年能有23萬件文物走出庫房,重見天日。這將是故宫本院每年展陳量的2-3倍。

    為了護養古建築﹑觀眾的安全﹐保護文物防濕熱﹑防蟲蛀、防光照﹒防氧化,甚至需放置在特殊氣體內。故宮北院提供更好的儲存和展覽條件。紫禁城現今開放僅佔總面積的75%。將故宮裡的眾多辦公室﹑庫房和工場遷走了後﹐可增加開放面積。

    新建的北院將會是一座綠色低碳建築。屋頂有光伏發電系統﹑外牆是發泡陶瓷圍護牆、屋面,是泡沫玻璃保溫層及低碳長壽命混凝土等。其中光伏發電量很大﹐造價是市價的三倍。據說是為了適應未來龐大的用電量。

    德叔認為:這是一座承傳千年文化﹑將持續運作百年以上的建築﹐值得花多一點心思資源。

2025年8月9日

尺牘雜憶

1001             20250808 

 

    讀小學時候﹐語文科有一課程內容叫「尺牘」﹐就是學習寫信。印象中有一本薄薄的教科書。據說古時寫信多用一尺長的木牘或竹簡來書寫而得名。課程主要是學習寫信的內容﹑格式與字詞的規範。

    信函分「公函」和「私信」兩大類。公函如刊於報刊的尋人啟事或學生報的徵稿啟事﹑家長給學校為子女請假的信函﹑學校給家長學生關於旅行安排的公告等。

    私人信函主要學寫信給父母長輩﹑親戚﹑平輩朋友甚或後輩等。其中給父母長輩﹐如何稱謂﹐甚至如何自稱﹐都有一定的法度。例如:母親大人膝下敬禀者…..這個膝下﹐基本上用於子孫向()父母輩寫信開篇所用。對不同對象則可用:道鑒/台鑒/座右/壇席……之類。對平輩後輩則用:惠鑒/大鑒/足下/青鑒/如晤/如面…等。當年老師特別指出:對並非自己學生的後輩卻仍然要抬舉對方而稱為「兄」。後輩卻千萬不可因對方客氣稱兄道弟而「回敬」對方。

    信封上收信人則寫:XXX先生收/啟﹐往往在啟字前有敬語如:台啟/鈞啟/惠啟/道啟/安啟…等。

    信函後面發信人落款時﹐會客氣地請安問候﹐多為敬候鈞安/秋安/時祺/道安/安好…等。

    對親戚的稱謂(尤其是長輩)更要慎重。記得當年花了兩節課學習對親戚的稱呼:姑丈/姨母/舅父/姑婆之類﹐最後還得靠父母和家中的老傭人指導才過關。如今家中兄弟姐妹少了﹐家族關係便簡化﹐少了表親和堂親﹐也就少了甥舅姑表等關係。加上近年西化稱呼普及﹐統稱Uncle/Auntie 或叔叔阿姨等﹐甚至無大無細﹐直呼其名。

    AI普及﹐電腦代筆將成大勢。尺牘書函市場大大縮細了。

2025年8月2日

推銷靈育

1000          n    20250801

 

 

    在此同框的湯才偉博士周前在此提到有理念的﹐卻未必懂得推銷。德叔深有同感。多年來在學校工作﹐經常接到各類宣傳信函和素材。其中不乏有用的好料。但收信時間卻在暑假前一兩周到九月開學期間。需知暑假前後是學校的休整期。不少同事都放假或忙於批卷﹑出成績表﹑總結﹑收新生﹑開學﹑編班和時間表等。較少有閑參閱外來新材料﹐或作稍後的工作規劃。除非能在推廣宣傳上把握到一些關鍵痛點或時下熱門吸睛的話題﹐否則信函往往石沉大海。

    推銷活動﹐宜多從受眾角度看事物。與家長有關的﹐宣傳對象首先不是家長﹐而是校內「搞家長活動」的負責人。與推廣閱讀有關的﹐可能是圖書館主任。與參加校際比賽的﹐要找相關科目的負責教師或活動主任。推介人工智能知識和技能的﹐不一定找電腦科主任﹐也可以找負責教學的主任﹐甚至語文科或訓輔德育的老師﹐因為AI這等跨學科的內容﹐似乎要突出這個活動相關的目標和重點﹐好讓校長知悉並推介給合適的負責教師。

    我曾在一間天主教學校經歷一堂好課﹐負責聖經教學的神父辦了一個很成功推介《茶藝》的活動。邀來的客人是台灣佛教慈濟機構的師姐。她穿戴灰黑色整潔的「制服」﹑全程祥和而專業地以電腦簡報協助介紹由種茶﹑炒茶﹑運輸包裝到沖茶﹑品茶。讓師生一起經歷一場心靈洗滌的好課。既長知識﹐又滋潤心靈。

    慈濟師姐推銷的不是茶葉﹐神父需要的也不是茶湯。她們推介的除了品茶知識之外﹐更有安靜心靈的體會﹑感悟感恩眾人業力共聚的成果。

    …原來﹐靈育也可以推銷。

 

 

2025年7月26日

抄襲功課

999             n    20250725

 

 

       年初內地某大學建校百周年大慶﹐全國各地大學祝賀信函紛至。卻發現不少賀信內容雷同﹐甚至除了下款署名各異外﹐信中百多二百字竟然大體相同。使人覺得堂堂高等學府的宣傳部門負責人似乎有點疏懶。雖說賀辭之類﹐幾乎來來去去都不外如是﹐但原文照抄卻顯得這部門負責人稍欠心思。也許眾人都用相同的AI大語言模型﹐產品自然大同小異。

       記得中小學時的習作功課﹐老師要求學生的﹐大致是按教師指示而做﹐依樣畫葫蘆。各生的產品相同甚至跟老師期望一致的便是上佳之成品。我當年任中學教師時﹐不喜歡評批試卷作業﹐主要原因就是厭其千篇一律。當年我反而喜歡看學生每周寫的《周記》﹐因為其中可見不同學生的生活所見所聞所思。也喜歡在周記末端回應學生﹐甚至寫得比學生所寫還要長。

       如今大學生的功課習作如果用AI製作﹐教師如何辨識呢?除了用大學提供的機器對照檢視其「重複率」外﹐就得在命題上花點心思或要求。作為大學裡教育學院的教師考慮的﹐學員主要是在職教師。故此在習作上﹐或會要求學員要以其任教學校的具體實例為証﹐或加上其個人體驗為例﹑甚或要求教師學員舉出其學生的回饋﹑困難和反應﹐結合理念而形成習作等

    絕大多數教師到大學裡進修﹐都是希望學有所得:或溫故知新﹑或有新的感悟﹐或因課堂上知悉一些專業新知﹒或拓濶其專業網絡。我相信學員也不喜歡抄襲。學員在做習作時的省思和學有所得的喜悅/成就感跟抄功課的心情完全是兩回事。

 

 

 

2025年7月23日

放學之後

997        n 20250711

  

    曾多次在不同的教師校董諮議會中﹐討論過教師的放學時間。

    記得筆者剛從大學畢業入職中學教師時﹐老校長對我說: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從今天起﹐你就是我們學校的成員。以後﹐24小時都是教師了!驟聽起來﹐以為是客氣的套話﹐也不以為意。

    在學校工作卅多年之後﹐才明白「24小時都是教師」的意義﹐才感受到教師這頂帽子的壓力不輕。

    任職教師多年﹐從未認真思考過每天要工作多少時間才「放學」。下課鐘聲後﹐只是沒有時間表或轉堂鐘聲的限制而已。工作未做完﹐便回家繼續做﹐甚至經常到凌晨才睡。

    因為放學後﹐除了備課﹑設計和評改習作與測考試卷外﹑還要見家長或開家長會﹑籌備各種典禮儀式(畢業/結業/開放日/周會等)﹑課外活動練習或對外比賽和表演﹑各類科組會議等。所以教師的工作時間絕對不會按時間表「放學離校」。小學教師放學後還要打理學生上校車的工作。倘若要在平日辦公時間內到銀行或機構辦點甚麼手續之類﹐就得把握午飯時間跑一轉。

    我家住在任教學校旁邊。閒時想買張報紙或甚麼的﹐往往不修邊幅穿著內衣拖鞋之類落街購買。試過幾次放學後或晚上時份在街上碰到家長或學生﹐他們跟我打招呼﹐頓時覺得自己有點衣履不整﹐太隨便了。所以課後都要穿戴整齊一點才敢到街上走動。

  

2025年7月19日

親師雙劍合璧

998】親師雙劍合璧


    本周初到澳門做教師培訓。知悉因人口下降﹐已出現縮班殺校潮。據澳門統計當局資料顯示,2024年終澳門總人口68.83萬人﹐按年微升0.7%,但九成以上由外勞居澳增加所致﹐其中外勞女性過半。2012年出生人口有7315, 2024年只有3607人﹐縮減過半了。

    2023/24年度,澳門學生總數為87127人,其中高中畢業生4,621人。記得2010年我初到澳門工作時﹐當時高三級一級人口約六千。現在下降約一千多人了。其中4,424人選擇繼續升學大專,升學率為95.7%

    人口下降致縮班殺校而首當其衝者是幼稚園系統。不少學校近幾年已掀起裁員潮了。澳門學校多是私校﹐校長告知:按稍優於勞工法例規定解僱員工﹐絕大多數教師都會接受。

    培訓講座前跟多位不同學校的教師閒談﹐他們表示縮班大勢所趨而有點無奈。他們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質素下降。家長往往誤解了學生的「需要和要求」(Needs & Wants)﹐不懂教養孩子的影響似乎更棘手和困難。

    以我在香港過去廿多年來的經驗﹐向澳門教師提醒:我們教師的工作如今不光是教導學生﹐而要花點精力做好家長教育。因為教師家長本來就是培育孩子的合作夥伴﹐雙劍合璧方是上策。親師折翼焉能行穩致遠。更何況選擇學校決定學校生源﹐關乎學校存亡﹐家長的對學校的看法起閞鍵作用。爭取家長認同學校的培育路徑方向﹑教導方法是救校之本。

    學童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態度﹐受家庭影響甚深。然而﹐多數家長從未學過如何教養子女﹐是教育孩子的新手。受過教育專業訓練的教師﹐應是教導學生的專家﹐宜多做一點培訓家長的工作﹐利己又利人! 


澳門出生率

幼稚園師生比

2025年7月5日

教師的專業敏感

996    20250704

  

    專業教師有責任建立良好的校風。甚麼是校風?教師如何建立?茲舉一例以明之。

    年初某校教師放學後接到學生報告:在男廁嗅到有人吸煙的味道﹐老師立即跟進。根據平日觀察很快鎖定幾個嫌疑學生。在訓導處老師協助下﹐在A學生書包中搜出電子煙和太空油之類物品。經教師們商議後向駐校警民關係主任報告﹐由警長帶往警署查問。後來由警司施行警司警戒令。事後﹐學校更安排警長在周會向全體學生解說吸煙和太空油的禍害和犯法的界線等。

    此事雖小﹐卻展示了該校校風嚴謹﹑教師認真﹑謹小慎微的一面。如果同學對有人吸煙司空見慣﹐視若毋睹﹐根本就不會向教師舉報﹑教師不重視的話﹐聽若罔聞﹐就不會跟進查核﹐就更無後續的檢控和教育行動。

    今年年初立法會已經通過「舉報虐兒」相關法例。其中規定:教師等特定專業人士有責任舉報工作上發現到的懷疑虐兒案例﹐如不舉報要負上法律責任。

    這就要求教師要懂得觀察和判定甚麼是虐兒行為﹐包括虐打﹑故意疏忽照顧﹑心理攻擊虐待﹑性侵等。其中性侵往往無表面傷痕﹐不易發現和辨識。這就更需要教師平素對學生的表現關心觀察﹐跟孩子有傾談互動﹐取得學生的信任方能做到。據悉不少受虐者不敢舉報﹐皆因她們怕舉報後失去親人而無人照枓﹐境況可能更惡劣或不可知﹐以致長期受虐而不敢對外人言。

    可見現今教師的專業表現不限於課堂教學﹑批改作業試卷之類﹐更要關心社會風氣潮流和法例﹑對學生的身心靈各方面的成長﹐有足夠的關懷﹑敏感度﹑適切的對策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