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4年8月31日

學到了?

954       202408830

 

 

    上周在廣州一所學校跟三百多位教師講《一堂好課》。其中提到課堂的「含金量」。也就是上課要「有料到」。這個「料」:對學生來說是新資料﹑新數據﹐新體驗和感受。然而如何「過料」﹐學生才真的掌握﹑而非左耳入﹑右耳出﹑水過鴨背﹑過眼雲煙?這就不單是教師如何展示傳授資料的方式﹐更關乎學生如何接收才有效的問題?

    這就得明白並應用到一些「學習的科學」。也就是要符合人的學習規律。

    教師講解固然要清晰有條理。傳統課堂為了保証學生接收﹐就設計教室與外界隔絕﹐裡面要安靜﹑減少學生接收信息時受干擾。John. Hattie 的研究指出﹐教師清楚講解的效應值effect size非常高﹐達0.75以上。學生失眠無精神﹑課室混亂﹑教師沉悶的講解則是負數﹐會打擊學生的學習。

    但教師聲音洪亮有條理也會無效。原來新知入腦時﹐不只是聽到看到感到﹐更關乎新資訊怎樣跟舊有的知識觀念系統整合成一新的知識架構﹐才是「學到」。連結錯了﹐就是「搭錯綫」或誤解了。

    當然也可以是:要改變調整原有的架構 (即變更原先的舊觀念和成見)﹐把新舊資料的關係重新接駁﹑聯通起來。經過反覆試驗應用(即練習)都通暢能行了﹐才會成為腦袋裡的新架構。這就是「學到了」。

    然而每個學生腦中原有的架構都不同。故教師要大約知道學生原有哪些先備知識﹐便提點學生:新資料應放在舊架構中哪個位置﹐如何跟其他知識點連結。學生不做這一步﹐就學不到。

    至於基礎薄弱的「差」生﹐其原有知識架構散亂或有很多缺失﹐教師的工作就得花心力填補其空缺﹐重新接駁散落的知識鏈條﹐重組成應有的架構。學生才能「學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