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4年8月31日

學到了?

954       202408830

 

 

    上周在廣州一所學校跟三百多位教師講《一堂好課》。其中提到課堂的「含金量」。也就是上課要「有料到」。這個「料」:對學生來說是新資料﹑新數據﹐新體驗和感受。然而如何「過料」﹐學生才真的掌握﹑而非左耳入﹑右耳出﹑水過鴨背﹑過眼雲煙?這就不單是教師如何展示傳授資料的方式﹐更關乎學生如何接收才有效的問題?

    這就得明白並應用到一些「學習的科學」。也就是要符合人的學習規律。

    教師講解固然要清晰有條理。傳統課堂為了保証學生接收﹐就設計教室與外界隔絕﹐裡面要安靜﹑減少學生接收信息時受干擾。John. Hattie 的研究指出﹐教師清楚講解的效應值effect size非常高﹐達0.75以上。學生失眠無精神﹑課室混亂﹑教師沉悶的講解則是負數﹐會打擊學生的學習。

    但教師聲音洪亮有條理也會無效。原來新知入腦時﹐不只是聽到看到感到﹐更關乎新資訊怎樣跟舊有的知識觀念系統整合成一新的知識架構﹐才是「學到」。連結錯了﹐就是「搭錯綫」或誤解了。

    當然也可以是:要改變調整原有的架構 (即變更原先的舊觀念和成見)﹐把新舊資料的關係重新接駁﹑聯通起來。經過反覆試驗應用(即練習)都通暢能行了﹐才會成為腦袋裡的新架構。這就是「學到了」。

    然而每個學生腦中原有的架構都不同。故教師要大約知道學生原有哪些先備知識﹐便提點學生:新資料應放在舊架構中哪個位置﹐如何跟其他知識點連結。學生不做這一步﹐就學不到。

    至於基礎薄弱的「差」生﹐其原有知識架構散亂或有很多缺失﹐教師的工作就得花心力填補其空缺﹐重新接駁散落的知識鏈條﹐重組成應有的架構。學生才能「學到」。

 

 

 


2024年8月24日

普及教育/班級經營

953     n  20240823


953       普及教育/班級經營

德叔n  20240822

 

 

 

    一位有心的教育局負責人知道我在學校推行「班級經營」﹐便問為甚麼我們讀書年代﹐似乎沒有聽過班級經營這個詞?其實班級經營的具體內容或做法﹐也就是當年盡責的「好」班主任所做的。只是如今要特別提點教師花心力做好而已。

    香港在1978年普及強迫教育。之前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考上中學或高中畢業。1962年首次升中試﹐全港幾萬個小六學生經過激烈競爭的「升中試」篩選後僅4312人可獲派官津補助(即受政府資助)的中學學位。(派不上的要自尋私校)。迄1991年之前﹐全港只有兩間大學。每年收生佔全港同齡人口約2%。那是篩選式的精英教育年代。學生考不上中學大學是常態/多數。考得不好﹐要認命﹐是自己不夠專心勤懇﹑不是讀書的料子或運氣不佳。校園裡互相競爭﹑每天焚膏繼晷﹑挑燈夜讀﹑生活枯燥﹐乃是應有之義﹐是以有「學海無涯苦作舟」之說。怎會奢望教師噓寒問暖﹑殷切關顧你的情緒和動機﹑舉辦班會活動?

    如今學生受教育是公民的權利﹐是政府的責任﹐不上學是犯法。學校和教師要千方百計吸引學生來上課﹐否則是不盡責。於是提供多元的課程和教學法以適應天賦異稟﹑性向和能力不一﹑基礎參差﹑社經背景迥異的學生。甚至要避重就輕地告訴家長和學生:上課無壓力﹑但有出路﹑是愉快的學習樂園。既提供幾十種課外活動之外﹐甚至可以半費/免費到外國遊學。

    當然更強調學校有安全和諧無欺凌的學習環境,朋輩師生關係融洽﹑互相接納﹑互信互勵。校園裡有規有序有愛有情。即使是無心向學的﹐都樂意回校上課。因為學校是生活中最乾淨明亮﹑有趣有長進﹑有朋輩同哭共笑的回億。

    要達致以上目標﹐班級經營是必須的措施。

 


2024年8月17日

Marzano 教學九招

952         20240816

 

     2002年買了一本書:Marzano’s 9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馬山勞九種教學策略》。書中Marzano團隊按大量教育研究報告用統計學方法作統合分析(元分析 Meta-Analysis)。他們按數據﹐指出以下九種在課堂裡常用的教學措施都顯著高效。出版以來﹐一直成為教育界的暢銷書。內容雖然看似老生常談﹐卻是教師歷久常新的寶典之一。現在網上有各類PDF, PPT版本免費下載。

    九種教學法如下:

1, 辨識事物的異同:用T表格或Venn Diagram圖示的效果表達更好其實是讓學生留意其間的細節﹐增強記憶。

2. 突出重點用顏色筆間書劃重點抄筆記都好。尤其是學生能用自己語言總結整理成句子。

3. 對其努力付出給予肯定和鼓勵。不是空泛地說他聰明﹐宜彰顯學生付出的努力。

4. 佈置適量家課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和鞏固。對強生可加挑戰性課題。

5. 非語文的展示方式:知識可以文字和圖象存儲。圖形影象(視頻)展示會剌激大腦﹐更吸引學生。故宜多用圖表協助教學。

6. 合作學習。堂上鼓勵同學交流分享﹐讓學生知道同儕的想法和怎樣解難。

7. 設定中短期學習目標和提回饋。因為學生在知識迷宮裡﹐容易迷惘和焦连慮﹐甚至泄氣和放棄。需要有人鼓勵和指引。讓學生知悉其所在的位置與進度(取得哪些成果)﹑犯了甚麼錯誤。更重要的是向學生提議解難的方向或走出迷宮之路。

8. 以演繹推理設計「假設」﹐並測試驗証。使學生印象深刻。其實是由教師「設疑誘思」。讓學生嘗試尋路求解。

9. 提示或提問已掌握的知識﹐活躍思考從而擴展其探索新知。可用腦圖或導引圖象advance organizer協助學生整理思緒。

     以上方法都不需額外投資購買科技工具。而多是教師的經驗和關心學生的表現﹐適時調校教法便可提高教學效能。

 

 

 

2024年8月10日

全村的力量

951          n    20240809

 

 

    據說非洲有個說法:教育一個孩子需要全村莊的力量。這裡所謂的力量,包括主動自覺的社會政策﹑宣傳推動和潛隱不自覺的價值觀﹑群眾壓力。除了金錢物質的投放以外,更包括了社會的文化氛圍和傳統習慣。

    「村莊」指的是一個國家﹑城市﹑學校﹑社團組織﹑家族/族群等不同層級範圍的社群集體。社群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影響極深﹐甚至決定了人們對行為習慣的養成和抉擇。

    各種族裔文化傳統對教育的觀點不同。本港中學常見有南亞裔女生在十五歲左右輟學﹐原來是回鄉嫁人去了。華人文化圈(有稱之為筷子文化圈) 的家長則較重視孩童教育﹐故OECDPISA測試中﹐東亞各地廿年來都經常名列前矛。

    歐美不少傳媒宣揚LGBT的多元選擇性別觀點。美國有些學校教導中小學生可以決定自己將來的性別。不少傳媒宣揚吸食大麻毒性很低﹐有些國家或州政府已經立法「大麻合法化」。我在紐約探親時﹐街上不時都嗅到大麻煙味。美國有些城市又成立吸毒「安全屋」﹐讓吸毒者注射毒品時有專人指導不致過量。可以想見在這種氛圍力量感染下﹐學童受的教育會培養出甚麼價值觀來。

    香港近年進一步擴濶禁煙範圍﹐又立法禁售或藏有電子煙/加熱煙﹑禁止18歲以下青少年買煙等。故香港吸煙率由80年代初的23.3%下降至2023年的9.1%﹐成為世界吸煙率最低的城市。計劃中希望2025年再下降到8%以下﹐我們希望屆時18歲以下人口不再吸煙。

    近日全城關注奧運﹐介紹奧運體育相關知識﹐培養了新一代的體育活動觀眾﹐都是培養未來體育精英打下了寛廣的基礎。社群中有高水平的觀眾﹐是提升/培養文康體藝水平的基石。

 


2024年8月3日

外來蔬果

950            n    20240802

  

    不少中學生怕修讀歷史科。理由多是討厭死記硬背。其實修讀任何科目都要牢記若干硬資料﹑乾數據﹑枯知識﹑重要或必要的人名和地名﹑必要的公式等。

    關鍵是懂得掌握哪些是「重要」的資訊;如何把這些的資料連結到周遭相關的事物﹐理順彼此的時序/ 排列/ 對比/ 等級/ 歸屬關係。對一般非專業民眾來說﹐連結﹐主要是找到其與生活事物的關係﹐與日常解難應用相關﹐也可以連繫某些故事趣聞。我更喜歡把政治史內容結合文化史/交通史/藝術史史的資料﹑甚至不同科目﹐既增趣味﹐更易聯想記憶。

    以下是中國古代蔬果歷史的例子。

    古時運輸不便﹐保鮮技術簡陋﹐人們食的多是本土蔬果。秦漢的《黃帝內經》載當時中原的菜蔬有葵////葱等﹐稱「五菜」。果則有桃//////////山楂/柑橘/枇杷/桑椹等。古書中提及的投桃報李﹑杏壇﹐橘過淮為枳等成語故事可為証。

    漢朝張骞通西域和明朝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極大豐富了中國人餐桌上的食物。張骞由中亞/西亞引入了葡萄、石榴﹑胡椒﹐番瓜等。研究指出宋朝才傳入西瓜﹐元朝引入蘋果﹐明朝傳入菠萝﹑番木瓜﹐清初才吃上草莓、番茄﹑辣椒等。香蕉原產東南亞﹐戰國時已傳入華南。今天我們買到的木瓜﹐是原產美洲的番木瓜﹐跟《詩經》裡提到的木瓜無關。

    可見運輸和保鮮科技的發展﹐使到今天我們平民百姓的口福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好得多。至少選擇豐富得多了。

    如今一般小學生都能說出610 種蔬果名中有番/西//胡的﹐大都不是原產中國本土的食材。例如西芹﹑西洋菜, 洋葱﹑番石榴﹑胡蘿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