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 n 20230929
禮貌不是法律規條﹐而是人際相處約定俗成的規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即使不嫌繁瑣﹐也關乎大量社會文化冷知識﹐在實踐上牽涉變化萬千的細緻微妙技巧。既不能背誦規條行事﹐又要因時制宜鑑貌辨色臨場應變。故禮貌的教學﹐除了在課室裡或網上取得硬知識外﹐更重生活中的體驗式學習。當然最核心的是:踐行禮貌是個人價值觀和心態的表現。如果您尊重對方和重視彼此的關係﹐便會用心思和時間精力踐行外顯的禮貌行為。
家長論壇上﹐家長主動提出禮貌宜「身教」。每天送子女上學﹐在住房樓下見到保安清潔的叔叔阿姨﹐家長主動示範打招呼:光叔早晨﹑群姐早晨。上落小巴﹐也有乘客會主動說「唔該(謝謝)師傅」。記得兒時隨爸媽到商店購物﹐臨走時都會講句「好生意」的祝福語。這不單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也是向孩子示範營建社區氛圍的行為。
曾到訪某校﹐剛好遇到一個足球滾出球場到行車道上了﹐一個學童跑過來執波。大概學校基於安全原因﹐規定學生不准走出行車道﹐學生便向門房的工友說:「張先生﹐可否替我執個波」。我有點愕然﹐因為很少學生會稱學校工友為「先生」﹑而且知道他姓張。我猜想極有可能是模仿校內教師平日的稱呼。
嘗於婚宴場合見有男孩吵鬧﹐屢勸不改。被父親拖入厠所教訓一頓。臨走時﹐向孩子解說在厠所教訓他是不想在公眾場合「失禮」﹐更要他清理涕淚﹐回復笑臉才回到宴會場地﹐免得又再失禮。
家姐是城中修院名校學生﹐學得西方儀禮﹐回家傳授與弟妹。生活中常臨場耳提面命﹐是我學禮貌的導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