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 nnn 20220701
例如:唐代歷史二百餘年﹐在中二級僅用六七節課講授;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山川大勢,地理老師要用兩節課說清楚;音樂科中有粵劇入門﹐如何用四節課介紹?教師都要按學生的特點精選教材和教法以達教學目標。
最近於一間小學「中華文化周」的開幕禮中﹐為全校孩子上一節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面對幾百個六至十二歲的孩子,時限約45分鐘,說些甚麼好呢?既然是開場白﹐應該旨不在深入﹐而在引發興趣;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對未來的生活和學習多點大膽的探索。
跟老師商討後﹐決定講一點孩子感興趣﹐與其生活相關的範疇:《中國古代的衣食住行》。但這範圍仍然太大了。因為:「古代」由夏商周到元明清,上下五千年,聚焦哪個時代?南北和內陸沿海的地理氣候環境不同,對住屋的需求、建築的理念便大異。更莫說種族文化、士農工商、貧富階級、男女老幼、節慶禮儀和平時生活,衣飾飲食千差萬別。長短途出行的海陸交通工具跟當時的資訊流通和科技有密切關係。猶有甚者﹐學生由6-12歲﹐水平相差極大﹐先備知識殊異,這一課應如何選擇重點呢?也就是說,要放棄或避開甚麼呢?
最後,決定在衣食住行四方面各問一兩個情理之中的問題,講些意料之外的答案。由經常接觸卻容易忽略的事物入手,引發他們今後會主動大膽提問,至少日後也多了一些有趣的話題。
主要的思路還是刺激思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