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6月27日

聽故事.學道理

【789】    20210625

  

        人的學習﹐大體上是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實踐到理論。兒童的學習﹐往往通過直觀生活現實﹐或聽故事來明白生活上的各種道理。故世界各民族﹐都把講故事視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

         無論是《伊索寓言》或《愛的教育》﹑或由杯弓蛇影﹑風聲鶴唳到孔融讓梨﹐從雞鳴狗盜﹑野人獻曝到曹沖稱象﹐都是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孩童明白待人接物的道理。

         認識中國文化價值觀﹐不一定通過學校課堂而得。我們先輩不少儘管未上過學﹐但通過戲曲或電影﹑說書人講故事所用詞語﹐都明白不少傳統文化的內容和常識﹐一樣也有家國情懷。

         家中老傭人三姐常自嘲是文盲﹐大致只認得麻將枱上幾十個字而已。但她通過看大戲和電影﹑聽戲曲的戲文唱詞﹐累積下來﹐往往也出口成文﹐還能解釋不少成語故事。

         回想自己學習中國語文文學藝術等文化知識﹐不少都是通過課外戲劇小說電影隨機散亂地耳濡目染﹑各種電台電視書本媒介或觀賞演出﹐潛移默化而習得。其中尤以通過大量成語故事﹐學到不少文史常識﹐填充了歷史課堂聽來的枯燥理念框架。歷史人物故事和藝術作品中的七情六慾﹑恩怨情仇﹐豐富了歷史名詞以外的事物因果脈絡﹑知道了帝王家譜之外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

         通過聽故事﹑時事實例學文化和價值觀﹐既易於吸收﹐印象亦較深刻。精煉的人物故事﹐會更深入人心。無論宗教的主日學﹐村口榕樹頭下講三國水滸的說書人﹐電子媒體中的故事﹐都是通過大量有血肉的人物故事來講道理。

         對著孩子﹐教師不必急於說教﹐講人生哲學﹐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2021年6月20日

自然體驗師

788 n n  20210618


         自從電子奶咀盛行之後﹐孩童的「玩具」就變成了電子玩具和手機﹑平板電腦。不少廿歲以下孩童甚至連積木也未見過﹐只見過積膠LEGO

         追深一層﹐現今玩具多是買回來的﹐而非自製的。五六十年代物質匱乏﹐用錢去買玩具是有點奢侈的。所以小時的玩具總是執拾一些「無用」的物料自製成玩具。例如布碎縫成小豆包或執些小石塊用作「搲子」﹐汽水蓋做成襟章﹐再加繩成飛輪﹑剪紙皮成足球員和龍門,舊報紙搓成足球﹐串橡筋成繩﹑用磚石在地上刻劃線條寫字跳飛機或「天下太平」等。無錢買紙鳶﹐便用竹條和漿糊自製﹐甚至自製玻璃線。

         當年不少玩意是眾人共樂的集體遊戲﹐如十字鎅豆腐﹑兵捉賊﹑搶軍旗﹑紅綠燈﹑狐狸先生幾多點等。現今小學生這一代大致失傳了。集體遊戲培養的守規﹑體諒﹑誠實﹑試錯﹑爭勝而要認輸的胸懷﹐不因勝負而失了玩伴的友誼等﹐可能要靠其他活動補足了。

         玩﹐不一定要有玩具﹐在大自然裡跟玩伴觀看魚虫花鳥﹑想像風雲變幻﹐試嚐花葉果實的酸甜苦澀﹐經歷風吹雨打﹑均是珍貴的經歷。記得初次發現了貓頭鷹的巢和樹上蟻窩時﹐不說甚麼知識學習﹐光是彼此猜度交流吹牛﹐也會興奮幾天。

         教師家長即使有心﹐可能亦不知門路如何導引孩童跟大自然相處。據悉這個暑假有【自然體驗師】課程開設﹐衷心向有心人推薦。負責課程是《鄉師自然學校》的前輩﹐是富自然教育經驗的有心人。他說不會忘記,1996年一次帶孩童在藍田公園體驗自然後,一個高小女孩說:「估唔到咁好玩,好鍾意,我第日唔使去商場玩啦!」

    孩子需要大自然,可他們就患了「自然缺失症」!

 

2021年6月13日

網課基要常規

 787【網課基要常規n  20210611

          專業教師都知道:教師課上講了﹐不等於教了﹐更不等於學生學了。是以評議一節課是否有效﹐關鍵還是「學生學了麼」?

         觀課後議課﹐「學生學了麼?」是主旋律。網課是否有效﹐所用的標準相同。

         上課的效能效率﹐與教師學生是否投入密切相關。教師不認真﹐敷衍馬虎交貨﹐只求講了﹐「話之你明定唔明」,我評為「不及格」。

         學生網課時散漫旁騖不留心﹐抱著寵物躺在床上﹐平板上看網課視頻﹑同時看著電視﹑又用手機同步跟朋友WhatsApp 群組中聊天﹐不掌握課堂教授內容…..家長不懂督促或管理孩子上網課尚或可說自已外行。號稱專業的教師﹐怎能明知卻縱容視若無睹。尤有甚者﹐教師自已不開鏡頭﹐學生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你安心出糧受薪?

         觀察所得﹐不少網課缺乏「網課常規」。課堂常規需於平日由師生互動養成﹐由校方權威加持。但竟有教師說﹐不敢要求學生開鏡頭和音訊﹐怕泄露學生私隱云云。學生上課﹐跟教師同學相見﹐有何私隱?何況現今科技發達﹐鏡頭人像背景可加模糊效果或加置虛擬景像﹐根本不見其家中實況。

         網課常規中如何準備好文具書簿﹑如何應答交功課﹑如何小組討論﹑如何於硬盤或侍服器取用/呈交教學講義和工作紙﹐是網課基本知識﹐是現今網課環境中﹐全校師生的上課ABC。學校有必要在政策上保証﹐給予教導說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知5-7吋手機屏幕不利於網課學習﹐學校就應盡力協助學生用上平板或桌面電腦屏幕。以當今香港的社經條件﹐政府和社福志願機構有能力解決。事在人為﹐決定因素還是教育工作者的心態。

 

2021年6月6日

寫《周記》

寫周記  n 20210604

 

         當了廿多年班主任﹐最令我回味的﹐是跟學生在《周記》中的交流溝通。素來不喜歡評卷批改習作﹐因為內容多是千篇一律。但每次收到周記﹐似乎有點急不及待﹐都會任性地放下手邊的工作﹐先睹為快﹐並細作回應。皆因《周記》內容篇篇不同﹐因人而異﹐多采多姿﹐而且是師生間彼此交流的實錄。

         也許有些學生不喜歡寫周記﹐或視作額外負擔﹐但亦有不少學生在周記中跟班主任細談生活感想。我也不時寫下長長的幾十至幾百字回應﹐講一下由學生周記內容引發的所見所聞所思。學生在周記中所談的既有生活瑣事﹐也有講新聞時事。我尤喜看他們講家庭人情故事。

         後來當上會考班的班主任﹐也許因學生功課忙了﹐教師間提出可否改為雙周記。我個人不贊成﹐但考慮到強迫也沒甚好處﹐周記;貴乎真心交流﹐也就順著同事的意見改為雙周記。未知近年中學校園裡還有否寫周記的規定或文化?翻查網上資料﹐只見有小學教學生如何寫作周記的視頻。如今時移世易﹐也許會改為WhatsApp或電郵交流?

         教師平時工作繁忙﹐跟學生傾談的時間不多﹐能以紙筆交談也是好事。也遇過一些內向或不善言談的學生﹐在周記裡侃侃而談﹐每篇有六七百甚至上千字﹐使我有點驚訝。

         無論如何能跟學生有點功課習作以外的交談﹐總覺得是賞心樂事﹐尤其感恩得到學生的信任。所以即使再忙﹐也會在周記中寫上幾十字﹐而非一個「閱」字應對。

         當上校長後﹐也不時特意於小息/午飯時到小食部跟學生一起吃泡麵或咖喱魚蛋﹐聽一下學生的生活瑣事﹐如何消閒之類﹐免得跟學生太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