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1年5月30日

開筆禮 憶舊

785 n 開筆禮憶舊  202 10528

 

    家父在中山農村長大﹐未上過學。母親是筲箕灣水上人﹐據說十歲時曾在東大街一間二樓學校上過半年學﹐後來借了人家的身份証進入馮強膠鞋廠當做鞋工人直到日軍侵港。他們儘管少有上學的機會﹐卻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想盡辦法安排我們各兄弟姐妹入讀好學校。

    德叔入幼稚園前﹐父親在家中的騎樓安排了一個「開筆禮」。依稀記得大概是香案上備有香燭向天 (沒有神像)﹐我則坐在矮桌和小木櫈﹑桌上有毛筆墨盒﹑描紅簿和一札紅紙包著綠色的植物之類。請來一位有學問的長者﹐(據說是昔日村中學校的陸姓校長)﹐說話或訓話一番後便捉著我的手拿毛筆在描紅簿上寫了「上大人.孔乙己」等若干字。向天作揖三次便禮成。

    問起差不多年齡的同學和朋友﹐原來不是人人都有此經歷。有人則記得當天清晨他母親孭著他由深水埗搭船過海﹐爬到上環荷里活道文武廟跪拜文昌帝君後﹐封了五毫子「大利是」請廟祝主持開筆。另一位在赤柱長大的同學﹐家中無人識字﹐他入讀小一前﹐父母便到街坊福利會找個書記為兒子開筆。

    一位年近八十的長者記憶:當時在鄉間﹐因為是嫡孫較為隆重。天未光便被大人叫醒﹐先去鄉中最大的廟宇拜康公﹐然後回家拜祖先﹐由老祖父捉著孫子的手寫描紅簿。香案上放著紅紙包著一札蔥﹐芹和蒜﹐意指盼他聰明﹑勤力和會算。還有一餅糯米做的「薄罉」放在紅色的小椅上讓他坐著﹐大意指孩子會黐著屁股坐定定專心讀書。

    這個儀式內容﹐各地或稍有不同﹐然都寄托了家長對下一代的期盼﹐反映了華人社會重視教育求學的傳統﹐不因文盲或書香豪門有異。

2021年5月23日

師範沒有教你的…

784 n 師範沒有教你的 n 20210521

 

    修讀過師訓課程並取得出任教師相關的証照﹐只是作為教師的最低要求﹐距離當一個稱職或出色優秀教師還很遠。是以要不斷進修交流學習﹐要不時自省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會感悟到為人師表的真義﹐走向良師之路。。

師範裡修讀的課程有局限。不可能全面涉獵教育的諸般議題﹐學懂古今中外﹑宏觀與微觀的理論與實戰技巧。其中有些課題﹐值得教師認識掌握﹐在師範中卻未必有機會修讀﹑即使讀了也大致得個概念而未必融通而知其精要。

在大學工作時有個剛從英國回來的研究助理﹐已經取得特殊教育的碩士學位﹐他跟著德叔到本地特校做支援時﹐卻茫然無所措手足﹐頻說大開眼界﹐基本上是從頭學起。

也嘗跟約20歲讀本科學位的準老師講《教育行政》實務經驗﹐他們多是一臉問號﹐仿如聽天方夜談的故事。

不少學問﹐在實戰現場方學得實在﹐在教學前線才學得深刻。故在職培訓是師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有學界老前軰指出:校園才是師訓的關鍵場地﹐每個校長都是教師培訓的把關人。

在大學的師資培訓課程裡﹐倘若缺失了若干關鍵範疇﹐致使教師進入校園面對實際難題時﹐很可能會缺乏信心甚或踩入陷阱。這些缺失區域﹐包括又不限於:教育歷史和教育哲學﹑跟家長對話溝通要義﹑校園法律議題﹑網絡教學相關的理論和技巧﹑腦神經科學跟學習的關係﹑訓輔工作中跟學生的「肉搏」散手﹑跟校內同事合作互動的宜忌﹑課外非正規課程的實踐和理念等。

所以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無論是補漏試新﹑或溫故知新都好﹐對教師持續成長和提升學校效能都非常重要。

2021年5月16日

本地師訓課程

783本地師訓課程20210514


    近年在大學的師訓課程或校本培訓工作坊中﹐跟同行交流時﹐發現不少年輕的教師對教育史的ABC不清楚。例如: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科舉制度在當今世界中的影響﹑對現代學校制度的發展沿革流變基本上不知。又例如對於廢校論Deschooling﹑另類學校(包括夏山 Summerhill, 華德福學校Waldorf Schools 等) 或森林學校之類的特點﹑在家教學Home Schooling的討論等都似乎一面茫然。更不用說古希臘和歐美的教育哲學﹑中國近七十年的教育轉變和本地教育政策的宏觀動向了。

    我明白修讀一個只選修十科的PGDE 教師文憑課程﹐不少教師會傾向選修一些「必要」或「流行」的課題﹐例如自己主力任教科目的教學法﹑課室管理﹑青少年心理﹑STEM SEN等熱門應急之用的即食麵課題。自然會較少人修讀看來「沒有用」的教育哲學﹑教育統計或教育社會學等。有人更告訴我:「我讀教育文憑時,大學根本沒有開設這一科。」

    原來大學是否開設以上科目有時也有其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職的教授班底中﹐根本就沒有人精於此道。即使學生想報讀也無門。其實這類課程﹐有助於教師明瞭教育現況大局的成因和影響﹐對教師自省優缺﹐尤其是遇上困難要作抉擇時﹐都極有參照價值。

    學院裡教授人數不少﹐但台柱不均致有短樁形成課程結構傾斜。有人則認為大學聘請教授時﹐可能過份重視其論文生產能力﹐而較少考慮學員的需要。我不知此說是否屬實。但我更關注的是:教育從來都非常「本地」的﹐培訓本地師資的教授﹐必須熟悉本地教育實況﹐才能導引所培訓的教師成長得更好。

 

2021年5月9日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782  n 20210507

 

約十年前﹐一次教育界的飯局中﹐大家高談濶論﹐無所不談。中有提到華人社會中對人的成長和成就﹐有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座中有時任香港大學校長的徐立之教授﹐大家都想聽一下他的看法。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談及基因和命運的關係。他指作為一個研究基因的科學家﹐當然會信「命」。原來先天的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性別高矮肥瘦樣貌﹐甚至一些器官的功能﹐包括心血管和學習最重要的器官---腦等。

「運」﹐可以理解為機會或概率。雙胞胎的基因很接近﹐但仍有隨機出現的差異﹐成長期間就受到更多偶然因素干涉﹐致使取捨不同而發展方向各異。例如二人一同走到街上﹐有人望左﹐有人望右﹐接收的訊息剌激便不同﹐學習所得當然有異。

「風水」統指環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長期影響甚至影響基因變異。人文環境包括社會文化和家庭社經狀況就有更多中短期的影響﹐教育界可以舉出海量的例証。所謂家學淵源﹑孟母三遷﹑近朱者赤﹑幼承庭訓等都是此意。簡言之﹐環境育人。

「積陰德」是做好人做好事。實踐善行不光對人和社會有益﹐其間的感受和互動體驗﹐因果業報更對自我的心理成長﹐人脈關係有積極的回饋。做壞事者否。

「讀書」泛指教育﹐包括正規和非正規教育。課堂和校園內外都是廣濶的學習天地。有人選擇名校﹐不是欣賞其課程教學﹐而看重其校風文化。當然﹐各人秉賦機緣有異﹐如何把握因應﹐致使學習果效大不同。

以上諸般因緣和合﹐造就千百樣人﹐各有成就。教育工作者要接受個別差異﹐不宜強求一致。

2021年5月2日

學生受傷入院

781  n  n  20210430

  

在教師培訓的法律課堂上﹐學員分享彼此經驗。得悉以下案例。

年輕的陳老師獎勵小一學生﹐如果完成今次功課任務的﹐可以到課室前方蓋上圖章﹐以作鼓勵。幾個學生興高采烈走上前蓋印。其中一個小孩被同學放在地上的書包帶絆倒﹐隨即再爬起來上前蓋章。然後回到座位上課﹐到下課前並無表示不妥。

課間小息時﹐班主任發現學生的手臂骨移位﹐連忙聯絡家長並送院醫治。原來該生是玻璃骨(成骨不全症)患者。該生最終要留院治療。

出事後,入行不久的陳老師非常担心和不安﹐怕家長和學校追究責任。

校方查明經過後﹐校長﹑班主任與資深老師並社工組成應急小組應對。一方面立即報告教育局和保險公司備案﹐另一方面安排同班同學繪畫問候卡送贈住院的同學。校長帶領學校領導層到醫院探望病童和家長。更查明該生喜好﹐特意買了一個她最喜愛的大毛公仔﹐交給陳老師帶入病房贈與該生。

此個案兼顧情理法﹐堪作處理學生在校受傷的範例。

補充一點:每年學期初家長交付學校的醫療指示非常重要﹐學校作為學童的監護人/ 代父母﹐切莫掉以輕心。因為這是家長給予學校的正式文件和資訊﹐﹐班主任必須細閱並記錄其中學生的特殊狀況和要求﹐包括食物/葯物敏感或隱疾之類。校務處亦要整理全校學生的資料﹐製作一容易翻查的列表﹐以備應急之用。因為事故出現時﹐校方同事知悉概況﹐心裡有個底﹐知所避忌﹐以定行止。送學生入院時﹐更必須將家長的醫療指示內容向醫護人員交代﹐免被指疏忽。

幼童不善表達和避忌﹐幼稚園和小學教師宜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