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0月11日

認知學徒制

【753】    20201009


       師徒制中﹐師徒不單是示範和模仿﹐還包含了師徒間的關懷與尊敬﹑問道和解難﹑責任和義務﹑就業安排和待人接物的態度等多種關係元素。有的甚至包括了安排婚姻生老病死。

         師傅在生產/學習過程中﹐還要適時從旁解說點撥。這就要求師生比例大﹐投入的資源多﹐不適用於「大規模工廠式」生產的現代學校制度。

         傳統師徒制缺點之一是缺乏系統化的課程。而是視乎師傅實作解難時﹐按其實際需要而臨場單向示範。師傅是教學的主導者﹐過程較少靈活性和創新。

         近幾十年來﹐認知心理學興起。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是學員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1989年三位學者Brown, CollinsDuguid結合傳統師徒制﹑在做中學﹑主動認知學說﹐從而提出了《認知師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認知師徒制認為學習還是應該有系統的課程比較好。藉由系統性的學習活動與專家的示範解說,讓學員體驗到實際解難時的思慮歷程﹐在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中學習如何取捨。學員有實際操作與體驗的機會﹐並從中「自我詮釋」與吸收﹑轉移和應用所學。過程中可以跟師傅詢問溝通﹐則果效最佳。自我詮釋 是整理思緒﹐向師傅問道求証﹐是大聲想 thinking aloud 的過程。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環節。

         如果應用到現今學校制度﹐仍可沿用系統的課程﹐不一定要師生一對一﹐但要大量增加實踐體驗課﹑解難課。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表現﹐適時點撥和解說Debriefing。教師不能將「講了」當做「教了」。而是陪著學生走跌跌撞撞的路﹐從旁摻扶解說輔導。不只能示範﹐還要明瞭學生成敗的因由﹐從而導引向前。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