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4 nnnn 20190405
中學時讀中史﹐由北京猿人到辛亥革命﹐在初中高中循環共兩次﹐方對中國歷史框架有點概括的認識。 後來由電影小說戲曲或電視劇裡補充了一些枝葉和故事﹐對歷史才有點興趣。 因為要備課﹐稍為涉獵一些教科書沒有的補充材料﹐對歷史中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起了探索之心。 於是興起了看一些較正規的專著﹐更覺趣味盎然。 近年在互聯網上增加了大量各類高水平紀錄片﹐學習起來更具像立體了。
個人學史之路﹐深覺學校課程提供的只是個大框架而已。 這框架缺了血肉溫度﹐頗為乾澀枯燥。 樂趣情味部份則主要來自離開學校以後﹐課外生活的非正規學習機會﹐隨機零散地補充。
有框架是重要的。 有了它﹐後來散亂的知識點線才得以附繞增長縺接﹐偶爾理順其中關係﹐省悟其中巧妙玄機更增加新趣味。
如果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不讀中史﹐沒有了基本框架概念﹐不知甚麼是春秋戰國﹑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或唐宋元明清的治亂興衰框架﹐又怎能將西施/商鞅/諸葛亮/鄭和與秋瑾排上適當的時間軸呢?從小說電視或戲曲文學野史裡得來的零散人物和故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讓梁思成/曹雪芹/沈括/法顯或張騫的事蹟散落在浩瀚的歷史迷霧之中﹐甚至跟外國的童話故事沒有分別﹐只是故事而已。
個人經驗:中學時學歷史﹐不必強求精熟。 有點矇矓模糊缺失也不打緊﹐關鍵是有個基本的概念。 人生漫漫長路中﹐社會機構傳媒娛樂界和互聯網﹐會提供大量素材填充其中﹐形成血脈精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