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4月26日

科普

676  nnn 《教育心語》20190419

        科普是個總稱。 其內容不一定跟自然科學或數理化生有直接關連。 其中包括日常的衣食住行或生活常識﹐也跟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相關。
        就以最近失火的巴黎聖母院為例。一般人也許知道是座世界著名的建築﹐但有何特點?甚麼是哥德式建築?其在文化上有甚麼意義和價值等﹐其間都大有學問。 一般人毋需是建築專家﹐也應該借此機會﹐對世界文化瑰寶有點起碼的認知。 更進而關心世界各著名文物的保養保護。
        近半年來在電台一個以小學生為對象的節目﹐跟孩子們談生活的常識﹐也是科普的工作。 半年來選談了冷氣機抽濕和滴水的原理﹑家庭污水(洗澡洗碗洗頭水和屎尿)的處理﹑火山爆發的趣事﹑飛機餐飲和廁所的設計﹑航空燃料的相關知識﹑家居建築的門窗設計等。 牽涉到環境和房屋座向的關係﹑天窗天井和牆壁的功能﹑屋頂的形狀﹑香港污水處理一些鮮為人知的基建和環保故事﹑火山爆發的影響等﹐都是我們生活中應有的知識。
        此外﹐關於歷史地理文化的基礎常識也是科普的內容。 例如古代港人上京赴試考狀元﹐是怎樣由元朗走到北京的?沿途說的是甚麼語言?花的甚麼貨幣?同理﹐唐朝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沿途又說甚麼方言?吃甚麼東西?武俠小說裡的人由少林寺走到天山採雪蓮救傷治病要走多久?當時旅途上用甚麼生火和照明工具?吃的是甚麼糧和菜?古代雨衣和泳衣又是甚麼樣式?
        這類知識在基礎教育未必覆蓋﹐有待社會上科普補足。 故社會上的科普教育極為重要。

2019年4月19日

正規教育和科普


675 n nnn 20190412


        科學普及工作是教育的重要環節
        科普作品多種多樣﹐包括文字媒體的文章﹑小說﹑現在更多是電影電視紀錄片﹑電子媒體的視聽節目﹑綜藝節目的視頻 這不一定是打著科普的招牌﹐而可能是媒體中的烹飪秘訣﹑旅遊趣事﹑新聞背景﹑醫護常識﹑健體養生經驗﹑體育比賽評述﹑博物館導賞等 其出現或接收大多數是隨機﹑零散﹑滲雜著多種元素而來﹐伴隨著生活出現
        基礎教育正規課程其實也是科普教育而非專家學者的高大上研究 其主要特點是「套裝知識」 教學內容按深淺或時序依次線性排列﹑按知識系統分類﹑精煉教材﹑減刪枝葉﹑嚴選例証﹑務求言簡意賅﹐聚焦教學目標 學員接收時﹐傳統上更多是安靜專注﹑冷靜單向而少互動 教師分科分節﹑按時間表將知識切割成小片喂飼學生 這可能缺少了一點溫度和激情﹑與即時身邊生活有點脫節
        教師應有專業自覺:明瞭學校教育和正規課程的不足﹐宜多關注並善用課室窗外的教材﹐校園門牆內外的廣濶天地作教學場景﹑課本以外多采多姿的素材﹑教師以外各行各業的眾多師傅教練﹑教室以外的教學環境和氛圍
        科普一般零散而欠缺系統﹐卻可能更鮮活﹐像正餐以外的零食而更吸引和可口。用以補充正規課程的不足﹐在課外生活裡提供例証 從而為正規教育建構的框架增添血脈
        筆者不時介紹或模仿坊間科普作品/節目的持徵﹐結合生活時事﹐用學生此時此地的語言﹐講先賢蓽路藍縷的故事﹐澄清容易混淆的概念知識
       


2019年4月5日

歷史大框架很重要


674 nnnn   20190405


        中學時讀中史﹐由北京猿人到辛亥革命﹐在初中高中循環共兩次﹐方對中國歷史框架有點概括的認識 後來由電影小說戲曲或電視劇裡補充了一些枝葉和故事﹐對歷史才有點興趣 因為要備課﹐稍為涉獵一些教科書沒有的補充材料﹐對歷史中的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起了探索之心 於是興起了看一些較正規的專著﹐更覺趣味盎然 近年在互聯網上增加了大量各類高水平紀錄片﹐學習起來更具像立體了  
        個人學史之路﹐深覺學校課程提供的只是個大框架而已 這框架缺了血肉溫度﹐頗為乾澀枯燥 樂趣情味部份則主要來自離開學校以後﹐課外生活的非正規學習機會﹐隨機零散地補充
        有框架是重要的 有了它﹐後來散亂的知識點線才得以附繞增長縺接﹐偶爾理順其中關係﹐省悟其中巧妙玄機更增加新趣味
        如果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不讀中史﹐沒有了基本框架概念﹐不知甚麼是春秋戰國﹑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或唐宋元明清的治亂興衰框架﹐又怎能將西施/商鞅/諸葛亮/鄭和與秋瑾排上適當的時間軸呢?從小說電視或戲曲文學野史裡得來的零散人物和故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讓梁思成/曹雪芹/沈括/法顯或張騫的事蹟散落在浩瀚的歷史迷霧之中﹐甚至跟外國的童話故事沒有分別﹐只是故事而已
        個人經驗:中學時學歷史﹐不必強求精熟 有點矇矓模糊缺失也不打緊關鍵是有個基本的概念 人生漫漫長路中﹐社會機構傳媒娛樂界和互聯網﹐會提供大量素材填充其中﹐形成血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