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隱蔽課程:考評

609《教育心語》20171229


       華人社會重視考試。 故學校的考試明顯佔重要地位, 考試測驗的影響無人不知。 但平時師生交往中﹐教師對學生的評量卻往往被忽視﹐教師也不自覺﹐成為隱蔽課程中重要一環。
       測考後教師打分派卷之時﹐如何在口頭上/面容上/行動上回饋學生﹐學生感受殊深﹐入心入肺﹐影響深遠。
       嘗見有老師依成績高低順序派卷﹐優先良次差後劣末。 我問她意欲何為﹐答曰:表揚優良﹑打擊差弱﹐望差生「知耻近乎勇」!最近知道內地某些學校﹐每次考試後會重新編排座位﹐優前劣後﹐目的也相同。
       差弱生受到打擊後﹐真的會知耻近乎勇麼?成績差弱再受公開羞辱﹐會心懷怨恨﹑無精打采﹑羞愧難當而放棄的例子還少見麼?測考表現差弱﹐教師不是應該更多關注扶助鼓勵麼?教師的工作不光是拔尖﹐也要補底。 公然打擊羞辱差弱算是補底的有效手段麼?把優良學生放在前座﹑放上舞台﹑給予機會發展潛能﹐合情合理。 差生其實也需要或更需要這種機會﹐方能扶危匡正﹐導於正途。
       教師派卷尚可視作個人不自覺的行為﹐按成績編座位關乎學校政策﹐校長領導責無旁貸。 
  醫者臨床診症﹐開方治病﹐要關注藥性的副作用﹐是專業素養。 多年來我反覆強調:殺死學生方法很多﹐大多兵不血刃﹐殺人於無形。 教師對此應有足夠的專業自覺。
  
  

2017年12月24日

學生需要舞台

608  nnn《教育心語》20171222


        無論差生或強生﹐都需要舞臺方顯出其潛能。
        強生學習習慣好又較專注﹑語文基礎佳﹐表達能力強﹐學習一般知識或概念等﹐困難不大。 但卻未必能處理高層次思維範疇的課業﹑能適應高壓力下解難與創新。 未必能滿有自信地迎難而進﹐遑論遇強愈強的氣度﹐進深探索的心思了。 面對強生﹐教師大可在平日課業中給予富挑戰性的課題習作﹐讓她們多參與校內外課外活動﹐學習適應不確定性的場景﹐爭取面對實時解難的機會。 只有見過實戰場面﹐方可培養出自信。 這些富難度的課業和活動﹐都是學生演練和成長的舞臺。
        差生更需經歷舞臺經驗和挑戰﹐方更認識自己。 故不少學校把周會交給各班負責﹐畢業禮﹑開放日﹑校慶或運動會的儀式典禮﹑接待嘉賓等都讓學生站到台前﹐製造機會放飛孩子。 當然教師事先要做不少培訓功夫﹐才可以退居二線﹐做支援扶持鼓勵的角色。
        有問:把舞臺交給差生﹐她們真能挑起重擔﹐真能把戲演好?
        學生的責任感來自曾經承擔過責任;其自信來自曾經受到人家的信任;他想爭取成功﹐因他曾嘗過成功的滋味;她不甘心在泥淖中爬﹐皆因她曾經飛過。
        沒有歷練﹐怎會有迎難而上的信心?成功地踏過舞臺板﹐出過虎度門的學生﹐對學校老師會心懷感恩﹐也增進自我效能感。 老師亦喜見樂聞吧。
   
  

2017年12月15日

隱蔽課程

607  n 《教育心語》20171215

       都說「環境育人」。
  教學環境中影響最深遠的是學校的隱蔽課程。 它能深入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靈魂和價值觀/是非觀﹐驅動學生的行為﹐進而形成其世界觀。  
       學校的隱蔽課程中﹐最顯眼的是學校的評量系統和測考制度。 特別是在華人社區或筷子文化圈﹐一向重視測考﹐其影響深遠不在話下。 由於紙筆形式的測考評量太重要了﹐以致往往忽略了紙筆以外的評量其實也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校規的制訂和執行﹐是學校評量系統的重要環節。 校規明文寫清楚如何便是犯規﹐但學生清楚知道校規的執行因人而異﹐有頗大彈性:黃老師較寛鬆﹐張主任較嚴緊﹐胡老師根本就視而不見和見而不理 教師用實際行動示範了校規裡有些是來真的﹑有些只是說說而已。 更有的徒具虛文﹐從未實行。 
  教師間的差異又向學生說明了教師的價值觀不同﹑取態各異﹐就像社會其他成人一樣﹐各持己見﹐各行其是。
       學校生活的評量多不能量化﹐其間標尺信度低﹑差異大。 平日課堂上教師如何處理答錯的同學﹐如何讚賞或批評導引同學前進﹐在在顯露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和評價﹑顯露了教師是鼓勵學生嘗試創新﹐還是只求循規蹈矩說個既定的答案。
       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 是掌控權力和評量的專家﹐教師在校園和課堂跟學生的評核互動﹐深入人心。

    

2017年12月7日

向家長介紹其子女

606明報副刊《教育心語》20171208


  難道父母還不認識自己的孩子?
  父母把寶貝送到學校﹐就因為家裡提供不了學校特有的環境﹐例如群體互動﹑遵守集體紀律﹑專業教師的輔導﹑學校特有的實驗室或教材﹑學校方會提供的學習經歷等。 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和氛圍中﹐會因外來的剌激而有不同的反應和表現。 明乎此﹐家長最想知多一點其子女在家庭以外﹑在校園大群體的生活狀況和表現。
  教師「見家長」﹐與家長溝通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向家長介紹其子女在校生活。 學業表現在成績上已經大致描述了﹐那就多談該生平日校園生活中的特殊表現﹐在集體生活中的優缺長短。
  故此教師見家長前﹐必先要備好課。 蒐集一下孩子各方面的資料。 溝通時要講得具體細緻配以實例﹐方顯得誠懇而熟悉這個學生﹐絕非空泛陳腔濫調地說:他如果更努力﹐成績會更好。
  大可輕拍著孩子的肩膊:「我們的明暉嘛﹐課堂上發言時聲音太小啦﹐可能怕錯了吧。 但上周在班會活動後主動協助清潔課室﹐搬枱搬椅﹐非常落力。 還有﹐以前我以為他打籃球還不錯﹐卻原來他唱歌還真有一手。 這兩周見他在書包上掛了個鈴鐺﹐我還未有問他是誰送給他的呢
  教師細緻的觀察和描述﹐給家長信心安心:他的孩子在老師眼中不是一個號碼﹐而是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得到老師關注的學生。
  
  


2017年12月1日

課外活動1967

605 《教育心語》20171201


       不少人視1967年為香港課外活動歷史關鍵的﹑轉折的一年。
       因為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和1967「反英抗暴」的社會動盪之後﹐政府發現戰後新一代已經成長﹐她們對社會上的不公義而產生的情緒會引爆社會危機。 戰後本地出生的一代不同於其長輩般﹐視自己為香港的過客﹑視香港是其去終點的中途站。 年輕一代對本地的歸屬感﹐致使對政府和社會的要求和期望大大提升了。
       故此﹐當年政府清晰提倡全社會都要辦青少年課餘活動﹐安頓青少年的心﹐疏導其「過剩」的精力﹐導引其關心社會的情緒向正面發展。 於是﹐在卜公碼頭辦青年舞會﹑舉辦香港節宣揚愛香港﹑辦清潔香港運動打垃圾虫﹑辦少年警訊鼓勵舉報罪案。 長遠一點的﹐社會上陸續成立各類形式的青少年社會服務機構等等。 教育界方面則鼓勵學校多辦課外活動﹐導引青少年的身心往「正途」。 學界更大力推動校際體育比賽﹐校際音樂比賽等。
       香港學校裡有組織的課外活動之源起﹐大致是由各校內外體育比賽﹑辯論演講比賽﹑音樂或戲劇表演而來。 校內學生活動的組織﹐一般是興趣小組為主。 中學裡較大型而正規的學生組織﹐則有兩個源頭:一是來自英國的寄宿私校 (public School) 的舍堂組織 House;二是來自美國的級社 Grades (承傳自國內的美國教會相關學校)
       由全體學生組成的學生會﹐迄八十年代中期才開始增多。 現今差不多每間中學都成立了。
             
  


2017年11月23日

澳門博物館

604 n 《教育心語》20171124


       參觀博物館的課程﹐可以參照原有校內課程作框架﹐亦可就展館內容特點選擇適當展品組成一個課程。但都同樣要教師作出專業的判斷﹐挑選展品和經歷組成學習的旅程。
  教師可設想自己作為一個學生﹐時刻從年青觀眾角度思考﹐哪些展品有趣有益?怎樣介紹才會吸引她們的注意並思考追尋?問甚麼問題會挑起好奇心?在千百件展品要略去甚麼﹐把重點放在哪裡?能夠結合相關課內知識則更好。 可以嘗試事先跟導賞員打個招呼﹐說明學生的特性和學習重點﹐列出你選的展品﹐希望他能多介紹幾句。
       最近陪著澳門的老師在澳門博物館設計參觀課程。 有幾點經驗可分享。
       澳門博物館的標徽由東西兩種建築物的輪廊組成﹐正好突出了全館的主題:多元文化匯流。 博物館入口處的兩位武士(秦俑和葡萄牙西北出土盧濟塔尼亞武士像)的及其背後的展櫃內容﹐已經點出全館的策展思路:強調中西文化交流為主線﹐突出澳門作為東西文化交融所結的一顆明珠﹐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折點重鎮。
       個人就喜歡選取最能體現中西文化交流的明清外銷瓷:克拉克瓷器﹑以中國畫筆 觸描繪西洋人生活的漆器屏風等或相類的中西合璧商品﹑中葡不同文化融合而生的風俗產品﹐包括禮儀服飾﹑建築風格﹐甚至其家具裝飾和食制等。 不少教師都選取了在萄國未必吃得到的澳門「葡國雞」﹐彰顯葡人東來時由沿途帶來的印度(咖喱)﹑馬來亞(椰子)和中國文化的結晶。
   
  





2017年11月18日

先備知識

603 ¾¾¾教育心語20171117


       學習新知﹐就是把新資料跟其個人原有的知識系統結合。 把新資訊放到原有系統中適當的地方﹐而且要與原系統中的其他資料建立鏈接。 否則日後就會尋不回這個資料﹐而「沒有印象」。連結愈多﹐記得愈牢之外﹐聯想也就多﹐有利融會貫通。
       例如新知是「白雪仙女士」﹐在檔案總管中應該放到傳統戲曲/粵劇/仙鳯鳴劇團之類的資料夾。 超連結à任劍輝/梁醒波/帝女花/唐滌生/雛鳯鳴/白駒榮 放錯地方或連結錯了﹐就會發生「誤解」。 但如果連「傳統戲曲」「粵劇」這些資料夾也沒有﹐則新資料無處容身﹐或胡亂放到其他資料夾去﹐便會印象模糊﹐發生「誤解」。 簡言之:學不到﹐或搞錯了。
       最近在教師培訓工作坊中﹐跟年青教師談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天井」﹐發現部份教師連取水的「水井」也沒見過﹐在城市長大的青少年學生對「井」就更沒有概念了。
       所以教學前要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先備知識。 倘其缺乏必要的知識﹐就要作點準備和補充﹐或在其知識系統中找出相關的事物或重喚其記憶﹐方便連結。 例如在其生活中找到相關或類似的經驗﹑故事中提及的事物情節﹑電視電影節目中出現過的影像﹑電腦網絡上的視頻等﹐都可以採用。 
  由於學生背景不同﹐先備知識各異﹐故教師必須要有多手準備。




2017年11月9日

參觀傳統民居

602《教育心語》20171110

      
       因參觀課程沒有嚴格規範而有很大彈性﹐故首要選定學習重點和知識點。 選擇原則可以結合相關課程﹐也可因參觀地點本身的特性而設計。 茲舉參觀考察傳統民居建築為例﹐說明參觀設計的訣要。
       建築是一門可以很深奧的學問。 要求中小學生通過參觀認識傳統建築的特點﹐其實要學甚麼呢?
       由學生視角出發﹐可以問一些衣食住行古今對比的問題入手。 例如:中國古時沒有電力和電器﹐們當時如何解決照明或採光﹑通風或遮雨﹑保暖或防寒﹑供水和排水﹑防洪或防旱﹑消防和排污﹑維護環境衛生等生活需要。 單是以上這幾個問題﹐已經足夠學生在房子裡忙上好幾十分鐘﹑觀察與發揮想象力以探索答案了。
   古人要解決這類問題﹐在當時的條件下﹐因時制宜充份利用各種物料和空間設計﹑形成了相關的生活習慣和規矩模式。 這類知識有共通性﹐適用於百五年以上的建築﹐包括省港澳地區的古蹟文物如:羅屋/三棟屋/西貢的上窰村等華南的客家民居;也包括較具規模的大宅如澳門的鄭家大屋/盧家大屋﹑新界的大夫第和曾大屋等圍村等。
      有了這些基礎常識﹐以後參觀國內其他古建築也可循此思路參照融通移用。 包括廣州的陳家祠﹑屏山的鄧氏家祠;甚至黃土窰洞﹑華北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腳樓等﹐都有個參照框架了。
  
  

2017年11月3日

對教科書的誤解

601【教育心語】20171103



       每年暑假﹐傳媒和家長都關注教科書的價錢﹐並評論買書開支對家長的影響。 其中關於教科書有些誤解﹐值得社會人士留意。
       香港大體是自由市場﹐教科書由書商訂價﹐是商業行為﹐基本上與政府無關。
       教科書是每年數以十億元以上的大生意﹐入場門檻高﹐市場往往由若干大出版商瓜分。 大出版商更配以附加練習和作業甚至附送電子/網絡教材﹐方便教師使用﹐成本就更高了﹐小出版商難以入場。
       選用一套教科書﹐中小學多各至少用三至六年﹐而且不會輕易改變。故得一校採用﹐其慣性市場相對穩固。 是以每次課綱改革﹐改版後的市場大戰成敗﹐往往決定未來幾年的收入。 是以過去更出現送贈電腦/投映機等作招徠。
       政府教育部門只負責審訂書本是否符合課程綱要的要求﹐不表示該套教科書的質素有多高。 筆者也曾應教育當局作義務的審書人﹐我們對照課綱與書稿是否符應﹑並指出其錯誤和不足﹐在其謬誤旁邊貼上標紙明示﹐使其知悉而更正。 所以我們常自嘲是高級校對。 審書人不會提議其作出何種改善。 否則我們便是作者了。
       在自由市場中﹐教科書的真正把關者是前線老師。她們要憑專業知識﹐決定用哪套書﹐用不用其配套的教材等。據所知校長很少插手選書的決定﹐一來不一定是熟悉該科的專家﹐也宜避瓜田李下之嫌。
  
   

  
  


2017年10月26日

校外活動課程設計

600 ¾¾¾ 《教育心語》20171027

       帶領學生離開課室到社區環境中學習﹐對教師最大的挑戰是要自行設計課程﹐全盤考慮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雖云教師在師訓期間修讀過課程理論﹐但真正自行設計課程卻極少見。
       由於校外環境狀況常變﹐各校學生背景與基礎殊異﹐學習主題多樣﹐坊間實難有現成的教案供參考。 即使是同一主題也會因班級水平差異而有不同的學習重點。 故校園外學習﹐既無教科書作指引﹐也不宜複製他校的做法和經驗。 也就是說﹐教師要作出多重專業判斷﹐並不斷檢視修訂以適切變化。 對於欠缺經驗或慣於照本宣科的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大挑戰。
       近年參與了一些學校的《認識我們的社區》課程設計與教學。深深感到教師設計課程的基本功不可少。  
       設計課程一般要解答的幾個問題宜想得特別細緻:希望學生學甚麼?範圍和重點是甚麼(即要放棄甚麼)?選取哪些教學素材/經歷?此課節與前後課程有甚麼關連?怎樣將教材資訊呈現給學生或讓學生有何種經歷和體驗?次序和時限如何?期間學生的心理情緒和生理狀況有何變化?期間如何維持基本的行為規範和安全?如何維持學習的動力?如何方可有效地將學生的經歷心得鞏固?回到校園後有何跟進活動?如何展示其學習成果等。
       學生的課前準備指【1】心理狀態和【2】前備基礎知識。 這包括了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形式規範雖與平日課堂不同﹐但仍然要珍错機會﹐認真學習。 前備知識是學習的基礎﹐切莫輕忽﹐如學生能力所及﹐可交付任務作點備課。
  
  

  

2017年10月19日

科普教育

598 
《教育心語》20171020

       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旨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科學知識﹐向青少年介紹過去人們已經取得哪些科學成果。 引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知識有好奇﹑對生命有期盼﹑對未來有憧憬與關懷。 本質是科學普及教育。
       學校課程是經教育課程專家﹐提取知識海洋中的精華﹐系統地循序漸進的安排﹐制訂課程綱要。 用台灣大學前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的說法﹐學校裡的正規課程基本上是「套裝知識」。 其優勢是結構嚴謹而系統化﹐冷靜精煉而抽象。 卻少了一點人間生活的熱度﹑少了即場生成的鮮活味道﹑少了社會互動和針對性等。
       科普教育往往不是依著線性系統章節順序而授﹐而是隨機以生活解難為本﹑常以時事議題為切入點﹐信手拈來﹐借題發揮。 故受眾感到的印象比較深刻。 雖或如蜻蜓點水不一定深入﹐卻與生活結合成為其主要優勢。 學習者在生活中體驗學習﹐一樣也有於混沌中明悟而得的興奮﹐有因難題得解的雀躍。
       中小學教師如明白系統性課綱的冷漠枯乾特點﹐宜加入社區生活和實用的生氣和趣味﹐由學生思路角度切入教學內容。
  《十萬個為甚麼》網上版不斷增加和更新內容﹐可供教師參考。 例如:
為甚麼……
- 固體冰川會流動?
- 防毒面具能防毒?
- 要用砂鍋熬中葯?
- 長頸鹿的脖子特别長?
- 貓喜歡捉老鼠?
- 太陽系行星家族開除了冥王星?
- 鋁金屬不會生锈?
- 多數人的右手氣力比較大?
- 甚麼是巡航導彈?
- 靜電從哪裡來?
- 跑步比賽為何要逆時針跑?
- 香蕉和菠蘿有沒有種子?
- 無核西瓜是怎樣繁殖的?

  這類問題多由生活出發﹐答案也使人豁然明白而趣味盎然。也正是學生所喜見樂聞。

2017年10月12日

帶學生看舞火龍

598 《教育心語》20171013

        有心的年青中史老師計劃中秋節帶中二學生到大坑看舞火龍﹐認識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她在暑假已經草擬計劃和蒐集資料。 ﹐準備開學後實施。 作為前輩/老鬼﹐自當欣然支持參與。
        帶領這等學生活動﹐首要明晰:這不是為活動而活動﹐而是課程一部份。 須有細緻教學計劃:如何準備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習動機)?選取學習目標和具體的知識點?選取哪些教材和學習經歷?設計教學流程(包括課室內外的教學程序) 設計何種學習指引(或稱:工作紙/導學案/學習單)?更要考慮備齊相關的交通/膳食/攝影/紀錄/安全/家長信….)
        籌備過程中發現除了大坑外﹐薄扶林和坪輋都有舞火龍活動。 更知悉參觀紮作火龍過程的門路。 開學之後﹐向學生預告節目活動外﹐更要求學生在圖書館和網上蒐集相關資訊﹐作為舖墊學習的基礎﹐營造氣氛。 開學後更帶了若干先頭部隊參觀火龍的製作過程,並回班上向同學匯報介紹。 舞火龍前一星期﹐我負責為學生上一課:參觀學習的注意事項﹐提點臨場留意的學習重點和相關的先備知識。
        參觀當日放學後﹐先到天后廟道的天后廟觀看傳統廟宇的特點。 晚餐補足糧水後到維園看中秋花燈﹐七時許到蓮花宮看火龍出發前拜祭儀式﹐八時前「霸位」看舞火龍。
        安排參觀活動雖繁複﹐卻是很值得的投資。 因為安排好一次活動﹐日後可以修訂增刪完善﹐重複使用多年。 既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累積經驗的機會﹐也是培訓和展示功力的時刻。
  
  

2017年10月5日

成人夜中學

597 《教育心語》20171006


        鄰埠有夜中學之設。 其學生全是曾經輟學的成人。現職多為賭場荷官﹑的士司機﹑大廈保安之煩。 因為學歷低升職難﹐便回歸校園﹐希望拿張文憑好再前進。 政府也給予相關優惠和支持﹐對學校課程沒有嚴格限制﹐由校方自行制訂。
        然而有些學校仍沿用傳統的課程﹐只是學生修讀少一些科目。 課本跟一般中學相同。 教學內容跟學生的生活和實際需要完全脫節。 是以學生覺得沉悶不堪﹐叫苦連天。 教師卻投訴:學生無心向學﹐就是回到學校﹐也不肯進入課室。 入到課室便趴在桌上睡覺﹐或自玩手機﹐根本就不學習。 測考試題設得很淺易﹐但都不合格。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便責駡…。 卻束手無策。
        這批當年輟學的學生﹐本來就不適應主流課程。 十年後再重蹈覆轍﹐失敗可期。
        我看關鍵是學校要重探辦成人夜中學的目的﹐跟教師明確訂定合適的課程﹐探討成人的學習特點﹐從而制訂合適的教學法和採用切合實際的教材。 決不是拿著給12-18歲學生的主流課本﹐要求曾經滄海的成年人乖乖地背念指定答案。
        這就需要學校領導層有識見和魄力﹐能作出專業判斷。 否則只是尸位素餐﹐胡亂發張文憑給學員而己。 難怪有當地朋友批評有些學校是「領政府的津貼」而已。
       這類夜校的課程首要針對成人學習的特點﹐內容和教材要跟生活聯繫;教法要多互動﹐能善於調動成人豐富的社會經歷的優勢。 例如數學不一定教三角函數﹐大可討論信用卡或供樓的利息;語文則著重職業英語;人文科學討論國內外社會新聞;科學多談應用和趣味實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