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

科普教育

598 
《教育心語》20171020

       中小學的科學教育﹐旨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活科學知識﹐向青少年介紹過去人們已經取得哪些科學成果。 引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知識有好奇﹑對生命有期盼﹑對未來有憧憬與關懷。 本質是科學普及教育。
       學校課程是經教育課程專家﹐提取知識海洋中的精華﹐系統地循序漸進的安排﹐制訂課程綱要。 用台灣大學前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的說法﹐學校裡的正規課程基本上是「套裝知識」。 其優勢是結構嚴謹而系統化﹐冷靜精煉而抽象。 卻少了一點人間生活的熱度﹑少了即場生成的鮮活味道﹑少了社會互動和針對性等。
       科普教育往往不是依著線性系統章節順序而授﹐而是隨機以生活解難為本﹑常以時事議題為切入點﹐信手拈來﹐借題發揮。 故受眾感到的印象比較深刻。 雖或如蜻蜓點水不一定深入﹐卻與生活結合成為其主要優勢。 學習者在生活中體驗學習﹐一樣也有於混沌中明悟而得的興奮﹐有因難題得解的雀躍。
       中小學教師如明白系統性課綱的冷漠枯乾特點﹐宜加入社區生活和實用的生氣和趣味﹐由學生思路角度切入教學內容。
  《十萬個為甚麼》網上版不斷增加和更新內容﹐可供教師參考。 例如:
為甚麼……
- 固體冰川會流動?
- 防毒面具能防毒?
- 要用砂鍋熬中葯?
- 長頸鹿的脖子特别長?
- 貓喜歡捉老鼠?
- 太陽系行星家族開除了冥王星?
- 鋁金屬不會生锈?
- 多數人的右手氣力比較大?
- 甚麼是巡航導彈?
- 靜電從哪裡來?
- 跑步比賽為何要逆時針跑?
- 香蕉和菠蘿有沒有種子?
- 無核西瓜是怎樣繁殖的?

  這類問題多由生活出發﹐答案也使人豁然明白而趣味盎然。也正是學生所喜見樂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