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2月25日

見家長:以終為始

教育心語  20160226

        如今校園生活中﹐「見家長」是教師的常規工作﹐甚至有時成為一項「高危」任務。 特別是年輕教師﹐入世未深﹐對人情世故的敏感度不足﹐就容易在見家長過程中落陷阱﹑踏地雷。 然而本港各大學師訓課程鮮有將「見家長」作為必修的《核心課程》。
  我們明白﹐即使修過「見家長」相關理論﹐技巧方面的掌握最終也只能在職場培訓﹐在校園的實戰環境中體驗經歷才學懂﹑才精熟﹑才能夠得心應手地隨機應變。 年青教師宜多留心資深同事如何跟家長講電話﹐怎樣面談。 倘經驗信心不足﹐可找多一位同事陪傍﹐互相提點﹑支援或包抄補鑊。
  總結多年經驗﹐有幾點心得供參考。
  首要「備課」。 會面前要蒐集家長背景的相關資料﹐學生生活上的特點﹐例如最近拿了甚麼獎項或參加過甚麼活動等。 然後決定今次會面主題希望有何結論或做法。 再估計面談時情況﹐將會有何種局面或矛盾﹐從而訂一些基本對策。 此所謂「以終為始」。
  初見面﹐宜先說明會面的時限。 「稍後五時正我要主持一個輔導會議﹐所以四時五十分左右我要離開了。 我們抓緊時間」因為有些家長很長氣健談﹐拉扯閒聊般沒完沒了﹐既浪費時間﹐又達不到目的。
  有些家長是情緒不穩想找人傾訴心事。 「小明媽媽﹐距五時開會還剩廿分鐘﹐我們言歸正傳」更重要是拿時限做個比較自然的下台階。 因為有些會面不容易有即時結論﹐再糾纏下去也不易解決。 「對不起﹐我要開會了。今天就談到這裡﹐稍後再約個時間
  (其他各點待續)
  
  

2016年2月20日

數學不光是計數

教育心語 20100226


        德叔由初中起便害怕計數﹐故在預科時便放棄數學而選美術。 入了大學後﹐跟數學系的同學吹牛﹐竟然生了點興趣。因為跟他們談的是:無限小的定義和無限可分的概念﹑無限大加無限大為甚麼等如無限大﹑1是否形容詞﹑鷄兔同籠問題的實用性﹑形的定義﹑-1-1等如+1的生活實例。 也從數學發展史中知悉一些極具趣味的問題。 例如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兩個井被陽光直射到井底的時間差異﹐測知地球圓周……等等。 這些全都不屬考試範圍﹐卻引起我對數學的興趣。 讓我知道原來數學不光是運算﹐而且有實際的應用﹐也有哲學思考的元素。
        後來到跟數學老師學習和接觸多了﹐知道不少數學家的故事﹐都極富趣味。 是以我常想:如果當年數學老師在課程中﹐引入一些「無關重要」的數學趣味問題和活動﹐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許會大一些。我認同中大黃毅英教授的意見:在數學教學中引入一些「數學史」的元素。讓學生細味前人如何面對混沌﹐克服成見的過程﹐也重蹈經歷巨人前進的足印和軌跡。
        1991年﹐我讀了瑞士籍華人地質學家許靖華教授寫的書﹐內容是描述他由抗拒板塊構造理論到接受的過程。其中談到當年被邀請﹐親自做實驗推翻自己多年來的信念和自己的論文中的論點﹐盡顯一個科學家在真理面前的心路歷程﹐極為動人。
        其實各科都應該教點該學科的歷史。既可知前人篳路藍簍開拓科學之路的艱辛﹐復可讓學生知道書本知識和結論不是天掉下來﹐而是通過歷代先賢在失敗中堅持探索方有所成。

2016年2月18日

學校的關係資產

《教育心語》 20160219

  學校的智慧資產中﹐除了人力和結構資產外﹐還有關係資產。
關係資產》包括了:學校的社區聲譽﹑學校各持分者的關係網絡資源﹐例如校董和辦學團體﹑教師和校友﹑家長和學生的社交生活網絡﹐並由這等網絡帶來的正反助力。 正面助力包括通過人脈關係﹐引進人才和財物資源﹐拓濶學生經歷和眼界﹐協助學生就業進修等。
  社區聲譽乃由學校歷年的產出表現逐步形成。 倘師生在社區生活表現不佳甚或有負面紀錄﹐就成為學校的負資產。 嘗見有教師因與校內同事或校長有恩怨﹐便在社區散播負面消息﹐或在網絡上攻擊同事;甚或以偏蓋全﹐抹黑學校﹐旨在對學校做成惡劣影響。 這種負資產極為沉重﹐一經傳媒放大渲染纏繞﹐不易消卸﹐影響往往可達十年以上。
以往學生多尊師重道﹐會感恩師長的教導。 即使有些不滿﹐對外也多隱惡揚善。 自己不濟﹐頂多指個別教師教法不善﹑偏心某些些同學而不會埋怨學校﹐更鮮有公開惡言攻擊。 近年卻多了指責校政不明﹑制度不公﹑透明度不足﹑教師態度不佳﹑缺乏專業和愛心等。 學校管理層必須認真提升管治水平﹑慎重應對各種投訴和意見﹑管理好持分者的期望﹑敏感地回應傳媒的查詢等。 要以應對危機的心態來處理這些常務。 倘處理不善﹐影響校譽外﹑更抵消了師生努力和成績。
良好的師生關係﹑師生在社區生活表現有禮富愛心﹑對家長的耐心溝通﹑對弱勢家庭的支援和關懷等﹐會成為口碑﹐成為學校的珍貴資產。
  
  

2016年2月11日

學校的文化資產

教育心語》 20160212

          《結構性資產》中的文化組元﹐包括了:學校的價值信念﹑人際互動規範﹑思維習慣﹑處事方式﹑英雄故事﹑儀式典禮﹑神話傳說與符號器物等。 是影響學校決策的思維假設﹐是機構應對危機和解難時的深層潛規則。 優質的文化﹐是學校的珍貴資產。。
          這等元素不必在歷史悠久的學校裡才見到﹐幾年新校也有。 其內容是在學校生活運作中內化認同積累﹑籂選﹑沉澱和凝結而成﹐不易改變。
          有一年﹐畢業禮一切籌備就緒﹐主禮嘉賓卻於23小時前告知因要主持重要會議﹐而只能出席前半場典禮。 我們決定縮短典禮時間以遷就﹐ 即是要刪減典禮內容。 這時的決策就彰顯了學校重視甚麼?哪些項目無論如何都要保留﹑必不可少? 我們有共識:既然學生才是畢業禮的主角﹐學生領受証書當然最重要﹐其他項目都可刪省。 結果保留了最花時間的傳統環節:二百多位相關學生﹐每個人都逐一上台領畢業証書並拍照留念。
          又例如:選拔晉升哪位教師影響極為深遠;因為反映了學校看重的是年資人情關係還是變革能力或教學表現?嘗見某校教師討價還價般要求升級加菥才肯接任務﹐有些學校則做好任務才敢希望晉升。 決策前後﹐校園裡必有各種傳聞或流言﹐最後都會成為這間學校的故事﹑成為其文化的組成部份。
          學校文化更包括了無文字的規範和思維假設---信念。 例如:差生是否可教並會轉好﹑學生聯課活動和家長教育是否份內事﹑學生的情緒和學習跟教師有何關係等。 學校多數成員關於這些想法的共識﹐就是學校文化。
  
  



2016年2月4日

學校的結構性資產

教育心語 20160205


  學校的《結構性資產》指:學校操作的規章制度﹑文件檔案系統﹑也包括組織的文化常規。
  不少教師同行常不喜歡花時間在所謂「文書工作」上﹐認為浪費時間。然而將一些資料紀錄下來﹐是機構的重要措施。否則操作行事全無紀錄可稽﹐文件無存﹐不利管治;遇上法律爭議﹐更可能是百辭莫辯﹐擔上疏忽的責難。
  將一些重要的經驗總結﹐見諸文字或紀錄﹐就是將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的過程。將經驗心得紀錄﹐集思廣益後總結成為制度規章﹐好讓同事或後繼者知所遵循或參考﹐是知識管理﹐是推廣承傳。這是資深同事的重要責任。
  卅年前初上學校行政課程﹐前輩教導:所謂學校的行事常規Routine﹐就是歷年經驗總結所知不能不做﹐不做會出事故的重要事情﹐便會訂為每日的常規。例如每天的出勤點名﹑招呼行禮﹑依次排隊等。
  這等規章制度乃多年行事成敗的果實﹐是無數師生的歡笑眼淚心血凝聚的結晶﹐焉能掉以輕心?不少學校擁有外人求之不可得的優良制度和文化﹐﹐羡煞旁人。
  香港地鐵的管理優良﹐世界聞名。約十年前開始出售這些珍貴的管理經驗和規章制度予外地﹐為港鐵公司賺了不少收益。不少工業機構生產的關鍵數據﹐工程圖則﹐都視為機密﹐皆因這都是珍貴的資產。
  各校文化殊異﹐起點不同﹐各有背景因緣。管理和教學心得跟友校和同行分享後﹐於己無損﹐友校要抄襲也有困難﹐倘或能有益於友校學生﹐何樂而不為。故營建學校間交流共享文化﹐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