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語 20140502
Adam Grant 最近在紐約時報撰文Raising a Moral Child。談到學童做錯了或有壞行為,師長回饋的評語要小心。因為一個人做了壞事錯事,往往可能產生「羞恥感」或「罪疚感」,此兩者的成因和後果大不同。
羞恥感近乎「我是個壞人」的那種感覺;罪疚是「我做了錯事」。
羞恥是對自我人格作負面的評斷,破壞性極大。容易引致自我感覺不良、我毫無價值、自暴自棄,覺得「一件穢,兩件又穢」甚至會做出過分激烈的消極反應和行為,變本加厲,一錯再錯。因為這評斷關乎其個人的人格,面對外人的指摘時,要麼口硬不承認,要麼就採取「軟皮蛇」的消極態度,「我係咁嘞,咁又點吖!?」
罪疚感則是評斷自己這個行為做錯了。孩子產生罪疚感時,多數會感到懊悔和惋惜,會企圖解釋事情的經過,失誤的原因,或者希望可以通過好的行為彌補,會關心和理解受到他傷害的人的感受,或會打算糾正錯誤。
有羞恥感的兒童多是逃避者;有罪疚感的兒童有機會是修復者。
故師長面對孩子不當行為時,要留意不是讓孩子感到羞恥,覺得自己是個壞人;而是讓他知道要負責和感到愧疚。中國人傳統說,要讓孩子「知恥近乎勇」,其實是知「不足」而努力。
故師長可向孩子表示自己失望之情,而非絕望而放棄;向孩子解釋失誤的原因並如何改正、扭轉局面,而不光是發泄不滿。關鍵是向孩子表達你對他有高的期望。「你是個好人,想做好事,今次做錯了,但往後應該會做得更好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