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在港澳兩地訪校超過廿間。關於德育教材方面,見到不少學校已經不再倚重教科書,而代之以活潑多樣的生活化教材,不少更是校本設計。
教法也不再單調地由教師單向講解說明,更多是堂上互動和討論分析,甚至角色扮演辯論和體驗學習。
一般學校固然已充分利用教育局、廉政公署等政府部門與大學合作開發的教材套,更有利用坊間通識科教材作為參考,剪裁其中適合學生的部分,供學生討論。又有由教師選用雜誌報刊的名人訪問、網上的故事文章和圖片、時下的新聞故事、YouTube 的影音資料等。可以想見,學生的反應都比較熱烈和親切,討論也較積極。以往我們品德教育,也是由故事入手。但所用的教材,倡孝道則是黃香暖席、臥冰求鯉;艱苦求學的則是囊螢映雪、鑿壁偷光;誠信的故事會是徙木立信、季札掛劍;論交友是管寧割席;講拜師是程門立雪。
俱往矣,這些故事連新一代教師大概也茫然不復知悉,師生對於華盛頓砍掉櫻桃樹或雷鋒的捨身救人,都覺得太遙遠了。其實,我們身邊就有不少逆境求存、努力成材、無私付出、感恩圖報、艱苦仍奮進、困乏卻多情的真實故事,何需外求。故事愈接近今天、人物愈熟悉,才更具感染力。故各校宜多發掘學校的社區資源,包括校友、教師和家長的成長故事,由舊生現身說法,給後學弟妹忠告。
曾有教師同事連考七次會考才得入讀預科升大學;帶刀上學欺凌過日的差生,迷途知返做教授的故事,不是更有戲劇性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