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直資小學加學費。 家長對校長說:無問題﹐但我可否為我的孩子選擇教師?請編我的孩子入甲老師的一班﹐莫編我的孩去乙老師的一班!
這種要求典型地反映了教育體系引入市場機制的結果。 家長付出多些資源﹐自然希望獲得相應的服務。 然而同校家長付出相同學費﹐子女所得到的服務卻往往不同。 因為同一學校的教師水準參差﹐教師的個別差異之大﹐不下於學生。 各教師的教學法﹑關顧孩子的心力和技巧差異甚大﹐所提供的服務異如雲壤。
本來教育的至高境界﹐應是為每個學生度身訂造其教學計劃﹐(獨立教學計劃 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方符因材施教的原則。 然而在大規模生產的學校體制裡﹐得到「預期中大致上可接受水平的服務」也就算了。
強求學校教師水平均一並不實際﹐但家長期望教師的表現符合一定基準﹐還是合理的。 如何達致基準﹐就牽涉到學校的管理哲學和措施。 工商業的品質管理概念不適用於教育界﹐因為教育界的原材料不能事先控制和保証;加工過程關乎極多變數﹐包括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故產品(學生)就千差萬別。 按照ISO 9001之類的標準﹐大概只能止於文件或檔案水平﹐對於課室裡的生活﹑校園裡的校風﹑師生關係﹑不同社經背境的同學間非正規交往互動等隱蔽課程﹐實在難以控制。
做好學校的知識管理﹐使學校成員都能享用集體知識和某些集體智慧資產(筆記講義﹑試題庫﹑教學法﹑教導學生的「文化與共力」)﹐當會有助提供一定水平的服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