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7月21日

服務學習

教育心語 20120720
          自隋代發明科舉制度以來﹐華人社區重視考試﹐已經入心入肺﹐成為中華文化基因。影響廣被東亞各地﹐包括日本﹑越南﹑韓國並新加等地。海外華人雖落籍異域﹐卻仍重視考試。
          2014年台灣將推12年國民教育﹐社會聚焦於其中「免試入學」的操作。大體言之﹐政府想降低明星高中的影響和壟斷﹐縮窄各高中間的差距﹑減少升學壓力。具體一點﹐就是初中畢業升高中時﹐高中學位分配的標準﹐不再單一由學業成績決定﹐而包括了就近入學﹑扶助弱勢﹑健康體適能﹑有否擔任學生組織幹部﹑參加了多少個社團﹑服務學習時數﹑競賽的成績﹑德育表現﹑取得何種職技証照或檢定資格﹑甚至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拿來比拼排序。由此出現了多種爭議。
          質化指標有爭論不在話下﹐部份指標量化後﹐也會出現不少荒謬的現象。其中最明顯被抨擊的是服務學習時數。清華大學李家同教授便指出:升高中不是神學院選神父﹐不應拿德育成績來排序。當義工服務﹐本意在助人﹐應由心生﹐拿義工服務時數當作免試比序﹐易把義工服務當成功利投資﹐乃是對義工的侮辱。
          事實上不少家長聽說某些醫院社福機構招聘義工﹐便早在凌晨三四點去排隊﹐為子女爭取義工的名額﹐好放在成長檔案中帶去面試。
          華人社區的教育﹐從來都受考試主導。考試標準就是指揮棒﹐考甚麼決定教師教甚麼。如果升大考試要求學生推鉛球愈遠愈高分﹐我保証全國的鉛球都會被掃貨而脫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