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

喪親輔導

教育心語 20120518

  學生的學習與其家庭和情緒有莫大關聯,故教師要敏感於學童的情緒和家庭變動。
  本港每年約有千五名16歲以下學生,面對喪親之痛。兒童儘管可能不清楚甚麼是死亡,但看在眼裡,記在心中,心情必受影響。由於未必懂得表達和宣泄心中哀傷或恐懼,有些學童會因而自卑、無自信,學業成績大跌。有7-8%孩童更有想過自殺,以為藉此可以見到離世的親人。 有十歲男孩喪親後沉默少言﹐沉迷打機﹐表面上極之唔生性。 其實是不知如何是好﹐晚晚躲在被窩裡痛哭。
  教師本身也許欠缺經驗,不擅處理這類事件。故有必要知悉並善用社區裡的支援服務,方能更好照顧學童。
  2001 年,曾在屯門一間中學接觸過始於屯門醫院腫瘤科的喪親輔導服務。當年醫院裡一批有心的醫護人員與學校社工合作,安排中學生受訓,擔當區內喪親小學生的哥哥姐姐;既協助功課,也讓孩子們有情緒的倚傍。這是一項極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和學習經歷。參與活動的中學生,助己助人。因為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和思考生死的人情世故,磨煉而成長。
  後來優質教育基金資助此計劃,推廣到其他學校和醫院。有心人更成立了一個「進心會」,推廣「兒童哀傷輔導服務」。現已遍及全港七個公立醫院聯網,協助喪親兒童及家庭尋覓暴風雨後的彩虹。
  生命教育不是在課堂中聽教師講仁義道德的道理,而應提供更多資訊和機會,讓學生於生活中接觸和體驗,教師從旁總結和點撥,學生方會深刻理解和內化,感動心靈。香港的善寧會出版了名人講生死的文集,可推介給學生自學,也是早讀課的好材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