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寫字樓.敬字.惜紙

教育心語 20120511

        約百年前起﹐粵港方言稱辦公室為「寫字樓」。 這個說法﹐反映了當年這個工作場所的特點是「寫字」。 昔日生活的工作場所﹐有貨倉市集﹑工場作坊﹑農地魚塘﹑廠房車間﹑建築工地﹑碼頭車站﹑食肆客棧等﹐大致都不是「寫字」為主的地方。「寫字」當年是一種特殊工種。
據說:迄1949年﹐中國文盲率高達八成﹐能識字寫字的是少數。 我估計此數字雖不中亦不遠。 因當年女性識字的﹐可能不及一成。 男性農民識字的﹐也大概不足一成。 城市人口有機會上學的﹐也是少數。 即使是香港﹐迄60年代末才基本普及小學教育。 故昔日靠處理文字維生的不多。 是以我們先輩都期盼子弟知書識墨﹐可以「穿鞋踏襪」坐寫字樓做斯文工。
昔日識字者少﹐一般人對文字便有敬畏之心。 故有敬惜字紙的習俗。 民間有假託文昌帝之名以《陰騭文》告誡民眾務必「莫宰耕牛.勿棄字紙」。自宋元以迄明清,有收集坊間用過的字紙焚化送歸天上的風俗﹐而出現了敬惜字紙的建築。 九龍寨城公園東端有一「敬惜字紙亭」便是記念駐港副將張玉堂於咸豐九年﹐捐廉於城寨內建有敬惜字紙處和磚爐之舉。 龍應台女士曾為文提及她於台南鄉間欲以報紙墊坐以免弄污衣裙﹐卻被老農換以布巾﹐以免糟賤有字的紙。 他們惜紙﹐不是環保﹐乃視字紙為文明之所寄
台灣書家侯吉諒﹐知道造紙辛苦﹐更惜好紙難求﹐見到年青學生暴殄天物﹐竟以上佳雁皮紙練字﹐雖曾盡量語氣平和地勸阻﹐但他坦言:其實想駡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