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語 20111007
據說提倡上課宜多互動,不宜「滿堂灌」,是以有些教師便「滿堂問」。據說要讓學生多參與,於是每堂都要學生分組討論。
曾於一節小二數學課,見過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各種三角形的名稱:三邊不同長短、三邊相等、三邊中有兩邊相等。讀者們都知道:三角形的名稱怎可討論?
月前觀課。是一節綜合人文學科課堂教「文藝復興」。教師拿出《蒙娜麗莎》的複製品,要初中學生討論:你對她的微笑有何感覺?學生沒有先備知識,沒有輸入,怎有輸出?於是亂說一通:安詳、作狀、笑裡藏刀、陰險、豬扒傻笑……不一而足。發表議論後,教師也沒有總結和引導,只說各抒己見,勇於發言,很好,便算教完了。下課後,觀課的問學生:甚麼是文藝復興的精神,與蒙娜麗莎有何關係,各生瞠目結舌,茫無所知。
其實,只要學生接受得來,清晰有條理地單向講授又有何不可?能由學生的基礎和生活入手,加配視聽教材,串講得生動有趣就更好。然而,為了應付觀課而做大龍鳳,亂搞小組討論,卻沒有選對題目,產出要求說不清、事先既無輸入、其間又欠引導、事後更無總結和鞏固。評得重一點,就是生搬硬套,浪費學生的光陰。
天下間哪有一種萬應靈丹式的教學法,可以適應各種學生、適切不同課題和教學目的?有些學校要求每節課的教學方法和程序,都有嚴格的規限,甚至精準到以分鐘計。這使我想起八股文體與古人的故事:刻舟求劍、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