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百多年來都不是民選的。 政府制訂的政策﹐其認受性需要依靠其實用性﹑可行性甚至某種民間的認同方能實施。 多年以來﹐政策制訂過程中﹐政府依賴大量「諮詢架構」協助﹐既把握到業界持分者的關注點﹐也藉此吸納民間智慧﹐最後由政府決策官員拍板定案。 這類諮詢架構成員有時也要踐行「推銷員」的工作﹐向公眾解釋政策的源流﹑關顧平衡和一些技術性的知識。
以教育界為例﹐諮詢組織多包括各議會或主要辦學團體代表外﹐也會吸納若干業界前線教師校長;特別以教學範疇的諮詢組織更多。 然而被諮詢的﹐主還是業界的先進積極份子或精英﹐其意見未必能反映到業界裡後進者的心態和能力﹑未能精確掌握他們所遇到的困難。 故教改政策推行時﹐要有入校支援的配套措施﹐將政策精神轉譯成具體措施﹐才會扎根課室和影響學生。這過程牽涉人心習慣的改變﹐要離開昔日的心理安舒區﹐故不能心急﹐實施起來要留有餘地﹐方能落實而形神兼備。 可見入校的支援計劃是教改的重要組成部份﹐不可或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