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生於斯長於斯
也覺得香港變得快
尤其能從新角度看
以下各照片由北角岸邊高處下望
以智能手機拍攝
紅磡
九龍尖東海傍
維多利亞港
觀塘
港島北岸海床有工程﹐故多工程船在操作
近景是北角﹐遠處是觀塘﹑秀茂坪﹑茶果嶺
搜尋此網誌
2011年12月29日
教育政策:滯後與前瞻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關乎千家萬戶下一代的希望和利益,牽涉到社會各層面持份者錯綜複雜的矛盾。這類政策正確與否,往往要滯後多年方見成效。既不可以靠實驗室的數據去制訂「必定正確」的政策,而必須以學生的學習生活作實驗,以學生的歡笑和眼淚做實驗。故此其中思慮要比較慎重周詳,反應往往遲滯於時勢,甚至被譏為保守,中外皆然。
以推行一個重要政策(如新高中或通識科)為例。一個意見由先驅者初議到放入議程,往往醞釀經年。再立案研究諮詢,也要一兩年方有結論。決定要做了,將結論寫成政策文件初稿,然後幾上幾下,反覆爭議,廣泛諮詢業界前線和專家,再編寫教材大綱示例、培訓教師、預算安排財政人力資源,必要三五年。再由考試局編制若干示範例題和參照答案供師生參考;再拿這些初步產品到各持份者中去爭取認同(游說∕宣傳∕公關)、到國際上爭取承認(與國際課程水平接軌,並爭取更好的學歷兌換率),也各要數年。即使其中有些工序,可以同步進行,但上述各項加起來,快者要十年,慢者可能是三四屆特首任期之後的事了。
倘若先行上馬,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改,臨急周章並微調政策,又會被譏為思慮不周、修修補補。
制訂教育政策,沒有十年以上的遠見,沒有堅持的韌力,沒有整體的理念和哲學,而只顧回應今天持份者即時的情緒和要求wants,而沒有針對未來十年後的實質需要needs,屆時又忙著處理危機,到處冚火,頭痛醫頭了。
2011年12月23日
那些年.我的驕傲
教育心語 20111223
最近觀了一節窮區弱校差生的中二音樂課。窮學生文化資本薄弱,鮮有受過正規音樂培訓。全班廿多人均未到過文化中心或大會堂音樂廳,只有兩人曾去過紅館看流行歌手的音樂會。其教材教法,當與出身中產以上的名校生不同。
何文田某校小學三年級一班卅五人中,便有卅一人在課外自費學習樂器;絕大部分都已經懂得讀五線譜。其音樂老師笑言:我校一級可組成一個管弦樂團。事實上,不少名校之管弦樂團的確分為A、B 兩團,合唱團也分高低組。
本節課要教的是:唱歌分為獨唱、合唱、齊唱、重唱等。學生坐好後,音樂老師在鋼琴敲出《我的驕傲》的前奏,學生們很快便從「校本」音樂書中找到容祖兒唱的歌詞和曲譜,開心地大聲齊唱。老師又在YouTube 中找到幾段不同的重唱視頻,學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最後老師選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快樂頌》,學生們在熟悉的旋律中第一次看到過百人的大樂團加上過百人的合唱團,再加上巴伐洛堤等著名歌唱家的演繹。
下課前, 老師播出《那些年》的YouTube 視頻,要辨識是那種歌唱類型。同學們都大聲回應,並以齊唱《那些年》結束歡樂投入的一課。課後我建議加入由幾位外籍人士清唱《我的驕傲》作為Acapella 教材之一。
學校如果沒有音樂課這類「閒科」,不少弱勢學生就其家庭背景來說,可能一生人也不會接觸到管弦樂團的表演,不會接觸到精緻藝術作品的基本常識。相對於中產子弟,其文化資本的差距便會日益擴大。
2011年12月16日
案例學習法
教育心語 20111216
現實生活不像學校課堂,沒有分科目。平日待人接物所需要的生活技能、知識和態度,是人生經歷所得的綜合產品,所以要「通識」以解難。學校裡,將知識技能態度分開來「教」,只是方便教師「專科專教」的措施,不是方便學生學習和應用實踐的做法。
將要學的東西,分開單元章節,按一定次序講授,也許很理性和合邏輯。但生活難題的出現,卻是渾沌隨機而來,不一定按牌理出牌。急時如星火如洪水、慢時卻遲遲不見反應,努力耕耘不一定即時見功;踏破鐵鞋,驀然回首,卻已是綠柳成蔭了。是以不少行業的培訓和教學方式,不用清晰條理有序的章節系統,而用「難題為本」的案例入手,從具體解難過程中學習。
在主持學校行政培訓工作坊時,校方要求多談一下具體的行政溝通技巧,例如如何跟同事說話;如何批評同事;如何鼓勵不積極的同事;如何與家長周旋;如何與學生交往……
要處理這等事物,不可能上三五個小時課可以竟事,不是讀五七本書便有成,而需就個人的特點,用上畢生經歷過的人情世故的感悟,參照前輩友朋的成敗故事,才得出某種處理方案,而且不一定有效。 校情千差萬別,人物古靈精怪,處事沒有不二法門、沒有萬應靈丹。
所以,這類工作坊多以實際案例入手,讓教師代入角色,親歷其間的矛盾和焦慮,嘗試多方思量,始訂出長短期解決方案。教師們都覺得實用。
然而此法仍有缺點:討論的是他人的案例,少了一份肉緊與組織裡恩怨情仇的牽扯﹐所以都頗能冷靜客觀﹐說得頭頭是道。但討論校內自己的案例﹐卻又迴避顧左右而言他﹐或又噤若寒蟬了。
2011年12月9日
教師專業何在
教育心語》20111209
專業與否﹐不在於其拿了多少張文憑或碩士博士學位﹐而在其處事解難的行為。專業與否﹐不在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而在其臨危決策的水平。一個學識豐富的科學家或醫生﹐可以是學術專材﹐卻未必善於與學生溝通;不少藝術家﹑詩人﹐畫家不一定能成為帶好徒弟﹑能使頑石點頭的好教師。因為教師的關鍵詞是「教」﹐是「教人」。說得準確一些﹐是協助學生學得到。好老師者﹐能使到學生能高效地學得到﹐甚至差弱生也能遷善改過﹐努力向前。
有教育界外朋友坦誠地問:究竟教師是否一個專業?其實此問在業內也討論久矣。作為業界老兵﹐見過不少同行投入心血﹐誨人不倦﹐必憤必悱﹐聿毅聿勤﹐燃燒自己而照亮他人。然亦有尸位素餐而誤人子弟者﹐專業固然談不上﹐可能作為一個「售課員」的職業道德或商業道德也欠奉。
會計師﹑律師或金融界專材﹐也許沒有修讀過甚麼教育的學位﹑卻有不少人能扶掖後進﹐點撥處事訣要﹐以身作則﹐作為年青同事的生命教練﹐亦師亦友。可見教育界外的朋友懷疑教師是否一個專業﹐還是有點道理的。
學者Wolfgang & Glickman提出了面對困難時﹐教師應有的作為﹐作為教師專業成熟度的參照。其中包括:遇到難題時﹐是否懂得主動蒐集相關資訊﹐有較寬廣的知識基礎﹐以制訂多種不同的解難方案﹐並思慮到各方案策略的正反影響;從而基於學生的長遠福祉而決定採取最合理合適的決定。
專業﹐不是單講學識和學歷﹐而在於其決策行為。
2011年12月6日
齋講教學法
教育心語 20111202
讀者諸君平生於課堂生涯所領受的﹐多為齋講教學法。此法似乎自古已是﹐理所應然。蓋蘇格拉底或柏拉圖﹑孔孟朱熹以至本地錢牟等前輩名師的課堂﹐大抵都是以講辯為手段﹐剌激思考以達致教學目的。
近百年來﹐中外均倡議多元教學法。此不因時興而從眾﹐而有其實際需要。學習事理﹐倘能借助影音圖像﹑實物標本或動手實驗﹑或親臨其境而呼吸其氣味﹑聆聽其聲音或天籟﹑感悟其間人際互動而生的情誼﹑接觸物質的紋理組織﹑當勝過單憑語音和文字符號為佳。何況不少以技巧表現為教學目標的﹐更需要刻意的練習和參與﹑導師的指引和點撥。本港教育界的資源豐富﹑科技發展水平和物質條件較成熟﹐教師當可多利用各類教學法﹐以適應學生的多元特性﹐以符應各科目和課題的要求。
使用科技工具﹑影音器材的準備工夫不少﹐當然要花時間心力。是以有些教師同行﹐遂採用比較「慳水慳力」的齋講法。然而﹐齋講法要有成效﹐所要求的能力和心力絕不少。因為用齋講法以致使學生能辨識記憶事理﹐進而理解應用﹑綜合分析﹑欣賞評價﹑示範應用並創造等﹐談何容易!
將事物形象和理據﹐以抽象的語音符號有條理地舖排﹑突出其重點﹑理順其關係﹑更配合學生的前備知識和興趣特點﹐使之感到學得有益有趣有長進﹐方可保育其學習動機而持續學習;更藉字符聲符總結並鞏固所得﹐任務超難。
齋講法的成功條件是:師生都有高能力﹑老師有魅力﹑學生很努力。條件不足而勉強實施﹐功效成疑。
2011年11月25日
文化中心的管風琴
教育心語 20111125
愈來愈多機構和企業願意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方便﹐支援教育工作﹐實在值得拍掌。 然而學校方面﹐也要珍惜這些機會﹐好好設計這類「全方位學習」的課堂﹐免得學生入了寶山空手回﹐也辜負機構企業的一番心意。 企業機構也要提供足夠資訊﹐與學校的教師配合﹐方可收預期果效。
日前跟隨一批小學生到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參加一個介紹「管風琴」的音樂節目。 主辦當局細緻安排內容﹐主持人親切專業﹐衣著吸引﹐講解風趣﹐深入淺出。 對於開拓學生視野﹐引領學生進入音樂之門﹐確是個很好的教育活動。
但當日所見﹐來自多間學校的數百人中﹐留心專注學習者不少﹐喧嘩旁鶩閒聊者更多 (尤以小學低年級生為眾)。 明顯感到﹐其中不少學生(甚至帶隊的教職員) 根本全無先備知識﹐以致難以投入。 教職員過程中要力竭聲嘶地維持秩序。 如果節目較合適高小或中學生。 校方不能視之為一個應酬交數的校外遊逛活動﹐安排幾十個初小孩童出席。 只望開心而去拍照﹐安全無恙而回﹐數齊人數上下車﹐便算完事。
曾見過有老師把學生帶進博物館後﹐便「放羊」式的讓孩子們滿館跑。 館長和保安員們東堵西截﹐生怕他們跌傷﹐更怕損壞了展品。 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有否想過﹐這種參觀活動的質素﹐正在向公眾展示貴校的校風﹑管治和教學水平呢?
參觀學習﹐事前必須有準備和簡介﹐為學習打好樁腳;屆時適時點撥指引﹑事後盡快趁印象新鮮深刻﹐做好定錨總結工作﹐方有學習成效。
2011年11月18日
天星小輪維港遊
教育心語 20111118
九龍倉集團推出了扶助弱勢學校的Project WeCan。此計劃準備於六年內投放1.5 億元,支援十間收取第三組別學生的學校。資金除了用於購置硬件物資外,更包括有中文大學專業團隊的支援,以改進學校質素。各校又得九倉屬下的企業單位「認養」;企業會協助校方舉辦升學就業輔導活動,方便學生參觀和舉辦課外學習活動,提供場地和機會讓學生實習、擴闊視野等。
認識天星小輪,並參加天星的「維港遊」是這計劃的活動之一。港人乘小輪渡海,本是平常不過。但日前跟隨北區一間中學卅多初中生乘船所見,多數學生都極為興奮。有四五位學生對船上椅子可以改變方向感到新奇。她們坦言是首次乘搭天星。對部分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生來說,由於生活圈子狹窄、文化資本薄弱,乘小輪過海也是見識之一。
天星準備了專人講解,船上又安排了飲品和有獎問答比賽等。企業花了資源,用了心思,有禮親切,值得肯定。學校老師也作了充足準備,除參觀工作紙外,也設計了不少有趣的問題,希望學生可以臨場留心觀察和採訪,以增見聞。雙方都認真,但似乎欠缺默契,以致學生為了問答比賽而錯失了觀賞維港兩岸美景地標的機會,未能享受維港海風的吹拂,少了與人接觸的互動和交往。校外學習活動,貴乎親歷其境的感受、真實情境中的互動。導師現場的任務首在把握時機提點和總結。訊息資料部分,大可安排在活動前後,作引導或鞏固。企業機構的好意,需與教師配合,方可產生較佳的學習效果。
2011年11月11日
教師吸煙
教育心語 20111111
香港的大中小學校園是全面禁煙的。校內教職師生固然不可在校內吸煙,校外人士如建築維修工人、送貨人員和家長等進入校園後,也禁止吸煙。此舉行之近十年了,似乎未有反對之聲。
去年開始,國內也陸續推行校內禁煙。如深圳市教育局五月發出了規定,市內高校、中職學校和中小學幼兒園等,室內外全面禁煙。同是五月,蘭州市教育局承諾,今年年底市內所有中小學都成無煙校園。教師不得在學生面前吸煙,教師間不敬煙、不勸煙、校內不設煙具。廣州大學六月通告: 「敬請」吸煙的師生回校後不要吸煙,用詞相當客氣。
台灣教育部在今年五月發函地方教育局處,通告「建議」未來甄選中小學校長時,將抽煙習慣納入遴選條件。花蓮縣教育處今年六月甄試中小學校長時,率先加入「凡有煙癮且自認無法戒除者,不得報名校長甄試」條款。換言之,想當校長的人,得先戒煙。此條款引發部分教師和校長爭議:當局不該干涉個人自由、侵犯人權、剝削其「工作權」。台北校長會會長提出:教育部道德勸說即可,若規定校長不能有抽煙習慣,教職人員都應比照辦理,不應只拿校長開刀。
台灣家長協會理事長支持校園禁煙。因不少學生被學校查到吸煙時,理直氣壯反駁: 「校長主任也抽煙,我們為何不能抽?」
現今吸煙並不犯法。但法律也規定,在某些地點不准吸煙。教師這個行業,不光是守法便行。因為社會對教師的操守有更高的要求準則。
2011年11月5日
唔生性
教育心語 20111104
曾接觸過有些領取綜援的貧困子弟,發現其生活作風與消費習慣,與中產家庭的子女相仿。初時有點意外,政壇朋友指正:難道窮人就不應享受好一點嗎?當下語塞之餘,更自勵今後多細緻觀察。 近月在新界西北的屋邨學校工作。據校長介紹:該邨是區內領取綜援率、自殺率與精神抑鬱病發率最高的屋邨之一。到邨內食肆與家長閒聊,復與該校家長代表接觸後,知悉不少家長儘管自己節衣縮食,對子女卻頗為手鬆,盡量有求必應。她們期盼子女能過上「好日子」。故子女要求的電子遊戲機、名牌波鞋衣著、幾千元的智能手機,全都不缺。家長們異口同聲:子女都升中學了,怎可以讓他們失禮自卑呢?為了使孩子專心讀書,絕少向子女披露家境的拮据和成人間的矛盾。 家長們又自愧學歷低、不懂英文,更不明白電腦和上網,故覺得對子女的功課幫不了多少,就傾向讓孩子過「好一點」的物質生活。簡言之,就是不識教和不敢教。 有些家長混淆了孩子的「需要」和「要求」、誤認了「學歷」等於「實力」。看輕了自己的強項:經歷——食鹽多過佢食米,行橋多過佢行路。食鹽,就是走出了難耐的嚴酷,嘗過百般鹹酸苦辣。行橋,就是走過險惡世途,遇水搭橋,解難渡險。 因為體驗過艱辛的歷練,捱過了人情世故的煎熬,才獲得了千金難買的經歷。家長們應該有足夠信心去指導後輩,分享長輩對人生的感悟。家長們應當揭示家中經濟窘迫,十樽七蓋,孩子才會認清事實,才會生性。 |
2011年10月29日
缺課與遲到
教育心語 20111028
如果覺得回校學不到東西;如果課程不切合生活需要,上課時很悶;如果學校裡沒有吸引的活動;學校裡沒有好朋友;如果在學校裡沒有機會成功;如果在學校裡經常要受挫折和打擊、揶揄和漠視;如果回校會受到同學的欺凌;如果老師上課的課程太深,根本不明白老師課上的講解。如果……
一位資深駐校社工就其處理的「問題學生」案例分析,指出不少所謂「問題」,主要還是學生覺得上課很悶、學不到東西,當然沒興趣做功課、也交不到習作,於是就曠課、遲到、上課時就睡覺、不守規矩秩序以至搞事。遇到老師責備,或受到挑撥刺激,便會容易起哄甚或搗亂,或與老師對峙等。關鍵是通過實際生活,讓學生知道教師真的為他們花心力外,更要教得生動有趣。
缺課和遲到都影響學習。缺課遲到的比率,是學校生活成功的一個重要指標。眾所周知:即使有病,請假與否也很視乎學生的心態;主要是其學習的熱情動力或責任感、學校生活的吸引力。
是學生無心向學?責任感不足?生活時間顛倒遲睡?用各種藉口留在家休息?用盡各種理由遲一點起床回校?不介意遲到?不介意缺課?不介意處罰?不重視學習?家裡無人管:家裡沒有人在意他到底有否回校和是否遲到?學生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不明白今天的學習對他們將來的好處?又或者他們根本沒有想過將來?也許以上全都對。古人說要反求諸己。那麼可能要問:問題會否在我們老師和學校這一邊呢? 如果覺得回校學不到東西;如果課程不切合生活需要,上課時很悶;如果學校裡沒有吸引的活動;學校裡沒有好朋友;如果在學校裡沒有機會成功;如果在學校裡經常要受挫折和打擊、揶揄和漠視;如果回校會受到同學的欺凌;如果老師上課的課程太深,根本不明白老師課上的講解。如果……
一位資深駐校社工就其處理的「問題學生」案例分析,指出不少所謂「問題」,主要還是學生覺得上課很悶、學不到東西,當然沒興趣做功課、也交不到習作,於是就曠課、遲到、上課時就睡覺、不守規矩秩序以至搞事。遇到老師責備,或受到挑撥刺激,便會容易起哄甚或搗亂,或與老師對峙等。關鍵是通過實際生活,讓學生知道教師真的為他們花心力外,更要教得生動有趣。
2011年10月21日
課室管理「散手」
教育學院間中會邀約我等「老鬼」客串一兩節課﹐向「新進後學」講授三招兩式﹐以處理課室裡的「煩人」或「越軌行為」。以期掌握到一些法門訣要﹐以止血止咳。
其實世間那有簡易上手﹑即食快餐式的萬應靈丹﹐可以療雜症﹑治百病?何況時勢急變﹐學生的越軌行為層出不窮﹐傳統古方也不一定適應變種新病毒。
但行走黌宮四十年﹐倒是聽聞不少故事﹐或堪供新進教師參考。
某著名男校中文科老師走進中四級課室﹐當全班起立敬禮之時﹐發現坐在前排的一個學生趴在桌上睡覺﹐不理會班長提示行禮的呼召。但見其桌上以白紙摺起三角形紙牌﹐上書「心情不佳.請勿騒擾」八個大字。全班同學均抱著看戲的心情望著老師﹐靜待反應:看你如何解拆難局。
德叔也嘗遇過類似情況。話說某日捧著一叠己經批改好的習作簿進入課室﹐順手交給前排其中一位同學:「請代派回給同學。」隨即準備上課。豈料該生說:「不派。」然後坐下耽天望地,不瞅不睬。全班也等著看戲:「如何收科?」
學生這些「非常」行為背後原因很多﹐可能是上一節課接獲不合格的成績而生氣﹑也可能跟老師同學不和而心情不佳﹐也可能是昨晚父母或家人爭吵而不想上課﹐也可能是藉此表達對你的不滿。
此情此景﹐首要「不做」以下行為:假設學生刻意對你不敬﹐為了維護教師尊嚴﹐便教訓甚至責駡學生「無禮」。
何不關心問候﹐找緊機會下台﹐化解僵局﹐課後才處理?但一定切記要處理﹐否則便是向學生示範何謂「無能」。
2011年10月17日
古銅鏡的背面
《教育心語》20111014
帶學生到博物館學習﹐是將課堂搬到一個新鮮陌生的環境。 備課時﹐要備人備物之外﹐更要備環境流程﹐這就比課堂教學的備課更細緻周詳方有成效。
博物館中寶物能否成為學生的滋養補品﹐教師的導賞功力是關鍵。多年來都提醒教師:莫將學生交給博物館的導賞員﹐便算「交差」了事。 倘若使用博物館提供的導賞員服務﹐也得先與導賞員溝通﹐說明今次的教學重點和學生特性。 當然最好還是自己親自講解。
教師是展品與學生間的橋樑。 因為博物館專家關注的事物與學童的想法往往有大差距。
茲舉一例:不少博物館中都有展出古代的銅鏡。 對學生而言﹐無論那是漢﹑唐﹑宋﹑明或甚麼時期的古鏡﹐必然首先想看一下﹐這古鏡能否像今天的鏡子一樣﹐可以映照到人的容貌。 然而﹐我看過各博物館不下數十個古銅鏡﹐其展示方式﹐不約而同都是將鏡子的背面向著觀眾﹐因而觀眾不可能從鏡中看到自己的容貌。 因為用作映照容貌的一面﹐都是光滑平坦﹐全無「特徵」。 文物專家關注的文化裝飾特徵﹐美學風格﹑時代印記﹑銘刻文字等﹐基本上都在鏡的背側面。 是以專家們都傾向展示鏡子的背面。
教師就是要當專家與學童間的溝通橋樑﹐介紹展品的背景和資料﹐並引導如何欣賞展品。
即使花了幾萬元飛去巴黎羅浮宮遊學﹐看過「蒙娜麗莎」的真跡了﹐又「學」到甚麼呢?見過踏燕飛馬或金鏤玉衣﹐到過金字塔或莫高窟了﹐怎樣將景物展品結合學生先備知識﹐引發討論和思考?這全都有賴教師事先備足課﹐現場靈活導賞才成。
2011年10月7日
分組討論【蒙娜麗莎】
教育心語 20111007
據說提倡上課宜多互動,不宜「滿堂灌」,是以有些教師便「滿堂問」。據說要讓學生多參與,於是每堂都要學生分組討論。
曾於一節小二數學課,見過教師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以下各種三角形的名稱:三邊不同長短、三邊相等、三邊中有兩邊相等。讀者們都知道:三角形的名稱怎可討論?
月前觀課。是一節綜合人文學科課堂教「文藝復興」。教師拿出《蒙娜麗莎》的複製品,要初中學生討論:你對她的微笑有何感覺?學生沒有先備知識,沒有輸入,怎有輸出?於是亂說一通:安詳、作狀、笑裡藏刀、陰險、豬扒傻笑……不一而足。發表議論後,教師也沒有總結和引導,只說各抒己見,勇於發言,很好,便算教完了。下課後,觀課的問學生:甚麼是文藝復興的精神,與蒙娜麗莎有何關係,各生瞠目結舌,茫無所知。
其實,只要學生接受得來,清晰有條理地單向講授又有何不可?能由學生的基礎和生活入手,加配視聽教材,串講得生動有趣就更好。然而,為了應付觀課而做大龍鳳,亂搞小組討論,卻沒有選對題目,產出要求說不清、事先既無輸入、其間又欠引導、事後更無總結和鞏固。評得重一點,就是生搬硬套,浪費學生的光陰。
天下間哪有一種萬應靈丹式的教學法,可以適應各種學生、適切不同課題和教學目的?有些學校要求每節課的教學方法和程序,都有嚴格的規限,甚至精準到以分鐘計。這使我想起八股文體與古人的故事:刻舟求劍、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2011年9月30日
教師導賞
教育心語 20110930
博物館功能在蒐藏﹑整理﹑研究﹑復修﹑展覽推廣和教育。 個人認為讓普羅大眾能欣賞藏品是最終目的。 專家的研究成果要面向大眾﹐展品的解說詞和導賞是重要關鍵。 其中導賞員的質素極為重要﹐因為他們要因時制宜﹐針對觀眾對象的特點(文化水平﹑喜好﹑職業﹑年齡和需要等)而作出不同的解說和引導。 博物館以「物」為本﹐導賞則要以「人」為本。 導賞員是館藏展品與觀眾間的橋樑﹐讓庋藏展品與觀眾互動溝通﹐方為稱職。
博物館儘管已整理出大量文字和圖象資料﹑可供公眾影印或由網絡下載使用。 但如何將這等浩如煙海的資料轉化為適合學童水平和需要的教材﹐則必須由教師依據學生特徵而選擇和整理;不宜簡單抄錄複印轉發各生;也不宜將學生交予導賞員便算了事。因為只有學校的教師才最明白展品如何與課程重點配合﹑明白學生的背景﹑水平﹑狀態和需要。
博物館中文物過萬﹐展廳十餘﹐而青少年學生專注力可能僅得45分鐘。教師必須慎加選擇﹐聚焦學習。事前的引導簡介和事後的鞏固總結尤其重要。故教師帶領參觀前細緻的備課﹐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近年不少企業和機構也開放其場地環境﹐供學生用作學習資源。但都要與教師有充份溝通和配合﹐才會真正發生教育的果效。例如海洋公園的海洋學院﹐其實是聘有專人設計教材和現場當導賞員和教師﹐並結合各級各科課程﹐絕非臨場周張可成﹐故收費不菲也被接受﹐良有以也。
教師的身價
日前參觀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其中展品不少是國寶級珍品﹐讀者如有機會﹐值得花點時間留心觀賞。博物館設計與裝修都新淨﹐國家肯定投放了大量資源。 然而博物館內珍品如何成為教育群眾的教材﹐卻值得思考。
和政縣博物館是中國唯一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博物館。 其中,展出的三趾馬等化石標本﹐為新生代晚期第三纪古地理氣候演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極具研究價值。 但對於絕大多數平民百姓來說﹐根本就不清楚甚麼是三趾馬﹑劍齒虎或鏟齒象;對何謂新生代或第三紀等﹐茫無所知。 故此﹐現場的展品說明和導賞員便成為關鍵的教育媒介。
可惜當天我們遇到的導賞員﹐不理對象是誰﹐只是向參觀者急急背完講稿便算完成任務﹐根本就起不到教育觀眾的作用。 甚者﹐更不理會參觀者的要求﹐維持極高速度說話和開著震耳欲聾的擴音器聲量﹐沒有照顧觀眾的感受。 致使全館被導賞員的噪音干擾。 可以說:她基本上是起著「驅客」的作用。
如果說導賞員的價值比數百元的導賞光碟耳筒更高﹐主要是因為導賞員不是死物﹐可以「以客為本」﹐與觀眾有互動溝通而調校講解內容﹐有針對性地回應觀眾的問題。 否則﹐何不租借廉價得多的導賞錄音帶或光碟呢?
同理﹐所有教師都應回答:我與一部「人肉錄音機」有何分別?我的教學與播放去年或上星期的課堂錄像有何不同?也許﹐其中的答案會澄清一個教師在現場上課的身價。
2011年9月19日
藥材舖掌櫃
教育心語 20110916
1950 年代家住油麻地唐樓。樓下是藥材舖「春生堂」。附近街坊都在此看中醫、執藥或買各類成藥。藥材舖早上八時開舖,晚上八時「上舖」。但倘有急病,或要買應急的保嬰丹、濟眾水、保濟丸、止痛餅或湯火膏之類,即使三更半夜或大年初一,街坊都會到藥材舖拍門;掌櫃先生即使天寒地凍也會睜開惺忪睡眼應門售藥。藥材舖雖云營業有時,實質是不分晝夜,全年無休!
藥店的掌櫃,不單賣藥,憑藉其經驗也免費做一點望聞問切、簡單的診症和食療顧問,甚至心理輔導。日久,藥店成了社區裡救急扶傷的醫療站,掌櫃在社區裡也頗得鄰里敬重。
藥店營業或掌櫃工作時間雖有規定,但社會中似有無形期望和默契:救急扶傷,人命關天,掌櫃不會置若罔聞,閉門不應!我們亦常見醫護專業人士在旅遊休閒之際,也不會見死不救,袖手旁觀。
某些行業和工種的工時,實難計算。特別是知識型經濟中,生產不可簡單地計時薪和件工數量;服務更要講求質素和態度。在機構中擔負領導責任的,往往沒有下班時間。因為責任、信仰、專業和承擔是不會「下班」的。
校長教師、神父修女牧師、父母、總統或公司CEO 等所承擔的責任、操守的標準,不會因「下班」而可以卸下。機構與學校辦不好、孩子學不好、牧民事工辦不好,午夜夢回仍會耿耿於懷。勞工法例即使規定教師每周工作時數上限36小時或上課18節以下,只是不切實際的空話而已。倘教師將自己的工作斤斤計較而限於「辦公時間」內﹐是自貶身價;自毀城牆在先﹐莫嗟怨人家不尊師重道。
教育畢竟是良心行業﹐焉能簡單量化?
2011年9月9日
幼稚園課程
教育心語20110909
對教過自己的大中小學老師,不少還印象深刻。但幼稚園的老師,卻一個也記不起。也許當時年紀小,渾渾噩噩的被擺佈著。依稀記得的,只有一個穿著長衫的校長。上課就只記得唱遊、吃茶點、生日會切蛋糕和做過節奏樂的指揮——在台上披著閃爍的披肩、拿著指揮棒上下左右的打拍子。
雖云當年老師名字面目全無印象,但回想起來,她們教了一些使我終生受用的東西,卻是無可置疑。
一個小孩,離開家庭進入學校,過「大集體」的生活,遵守集體的規矩,要學的真不少。在家中用不著的社會規範,不少都始於幼稚園。包括:排隊、安靜等待、舉手發言、對師長行禮、依指示行事、留心聽師長講話、用完玩具要放好、辨識去男女廁所、不可喧嘩和離座、學習被忽略、學懂何謂比賽和遵守遊戲的規則。甚至進食前洗手、如廁後清潔;刷牙和縛鞋帶的技巧方法、通過遊戲和寫字填色鍛煉小肌肉和耐性。最重要的,還開始了被考核評量的生涯!
香港五十年代的幼稚園,固然沒有所謂標準的課程,教師也未必受過甚麼教學法或幼兒心理學之類的師資培訓;秉持的大概是約定俗成的社會常規。「學術課程」內容都是重複抄寫「人口刀手尺」之類。當然還包括了不少故事和相關教訓:如狼來了、龜兔競賽、廿四孝、綠野仙蹤……之類。
據上所述,幼稚園教的,主要就是孩子社會化的課程。這等內容會伴隨我們一生,直到離世之日,反而中學時的史地數理生化大都忘記了。
2011年9月2日
補習世界
教育心語20110902
課堂以外的活動和生活,影響課堂裡的學習和學習的成果是行內的共識。這包括了:校辦的課外活動、訓輔活動、班級經營、全方位學習、遊學、校風、朋輩互動、網上生活、家庭社經背景和社區團體生活等。如果說,課室中的集體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相對均一,課外的生活多樣複雜和差異,則拉闊學生間的差距極巨。
影響學習差異的多種因素中,學生的「補習」是其中一項。補習的形式多種,有私人也有集體,有全科亦有單項,文康體之餘又有學術,拔尖外也有消閒,不一而足。 對家長而言,讓孩子補習,其功能不光是提升學業成績,部份更可能包括「湊仔」和照顧起居生活、補償內疚、攀比朋輩等等複雜的出發點。故台灣有稱部份補習班為「安親班」。澳門普遍稱為「督課中心」的,其功能包括提供膳食和「湊仔」。
香港大學 貝磊教授 Mark Bray 是研究補習的專家。他稱補習是「影子教育系統」Shadow Education System。他早已指出東亞地區如港澳台韓日越星等是補習大國。我們大多意料之中。我們卻可能不知道世界各地也一樣盛行,包括南美和非洲。
他近年為歐盟地區的補習文化做了研究,最近發表了報告「影子教育的挑戰」。原來歐盟家庭每年投入數十億歐元在私人家教,特別是富裕家庭。他指出這導致社會平等、知識經濟、學校工作以及孩童與家人的生活都受影響。
香港補習文化風行,弱勢家庭學生較少參加付費補習活動,這種「輸入」的差異,使貧富懸殊愈益明顯。
2011年8月27日
大鄉里入城
教育心語2010826
時維2004年深秋。
為了增加學生見聞,教師安排了中四級修讀旅遊科的學生去參觀郵輪。地點是尖沙嘴海運大廈。學校在馬鞍山,十數個中四學生站在校門口,徬徨地商議思索著怎樣去海運大廈。當年馬鞍山鐵路未通車,由馬鞍山到海運大廈要轉車三四回。德叔便拿了紙筆寫下交通轉乘資料,送她們上路。
我奇怪她們平時沒有「入城」麼?學生回答:我們也有入城,但極少到中環尖沙嘴或銅鑼灣。「入城」也者,就是去沙田新城市廣場。
每年暑假,不少中產家庭背景的學生都會遊學美加英國,經濟一點也到澳紐一行,沾點洋水。但新界偏遠地區的弱勢學生,家庭經濟拮据,莫說到澳洲,就是到澳門也成問題,教師們只好組織他們到西貢大澳門或船灣大美督、到中環看IFC、到灣仔會展看金紫荊,一開眼界。
從來都知道學生的社經地位影響學習深遠。惟到馬鞍山當教師,才深明其中差異超乎想像。如果學校教育有促進社會階級平等發展的作用,則每到暑假,學生各自由家庭照顧,其差距或不平等又會再擴大。加上平日生活圈子不同,家長文化資本和家常閒話內容迥異;這種差異累積十八年後,到孩子中學畢業時,其間差距以千里計。跨代貧窮就難以避免。
有人爭議:用關愛基金支持學生到國內旅遊是否必要。平情而論,各種扶貧方法也未必可以根本性地改變社會階級境況和矛盾,但資助遊學,卻不失為先易後難的治標之法。
止痛丸只能暫時止痛,而非根治病源。 但頭痛時﹐難道就連止痛丸也不配服麼。
2011年8月18日
學生手冊改革
學生開學日均獲派一本《學生手冊》。其主體部份各校不同。以前比較簡單,約廿頁左右,多為64開本(約1/4張A4紙)。近年趨向既大又厚,多為32開本,更有過百頁者,主因是內容多了家課欄。
手冊中多有列出校規獎懲細項,旨在將規則公告天下,立此存照,提醒學生(甚至家長),以知所遵循,毋事後爭議。某些學校更細列干犯校規的各類罰則上百條,畀師生依「章」辦事,既免有嚴寬不一之爭,也免卻執法「偏私」之嫌,以示公允。不少學校更要求各生每天上學都需要帶備手冊,否則作犯規論。理由何在呢?大抵是方便校方教職員驗明其身份。或者以為學生每天隨身帶著校規出入,便會格外留神,潛移默化而入腦,不會犯規?但手冊中滿載規條和罰則,就像一本法律書。可有想過,世間有哪個社會和組織要市民或成員隨身帶備法律書生活?
是以德叔當了校長後,逐步改革學生手冊。將校規和獎懲規章之類不再放在手冊之中,代之以學生應有的行為守則和承諾。又參照不少學校做法,在手冊頁面邊緣的「空白天地」,加印若干雋語警句。後來更採納同事們的建議加入趣味小常識和箴言小品。有學生問:封面可否彩色印刷,加添生氣?故後來便有了學生手冊設計和選舉比賽,讓學生增強手冊之擁有感。
學校中不少傳統事物,彷彿是自古已有、理所當然,往往少了一點自省。教育工作者,宜自覺利用各種機制,作為培育學生的手段。手冊只是其中之一。
2011年8月13日
新進老師經歷 (1-4)
【這是2008年九月我在明報<教育心語>刊登的第一篇短文。隨後的三篇則發表於一年後2009年八九月】
教育心語 20080905
【心驚】新進老師經歷 (四之一)
因德叔參與師訓的工作﹐不時收到年輕教師求救。 日前一位有兩年教齡的教師給我電郵﹐節錄如下:
今年九月﹐我轉到一間收取第3組別學生的學校任教。 於中一迎新營中﹐認識了這批中一學生﹐其表現令我十分悲傷和驚訝。 以下是一些我的體驗:
l 他們很認真地用了差不多50分鐘填只有一頁的個人資料表﹐但仍然有很多漏空和錯別字。
l 部分學生未能用中文寫30字自我介紹﹐原因是他們不懂寫:開心﹑玩耍﹑一起﹑朋友﹑高興...
l 部分學生不懂寫他們父母的的名字﹑他們的小學校名和所屬區域...
l 「爸爸」的書面語對他們來說是「老豆」或「牙爸」
l 部分學生未能成功計算出2002+2=2004...
l 他們寫出生日期和入學日期時﹐其資料不包括年份...
l 當他們寫自己的缺點時﹐常見答案是:很多/英文...
l 他們填寫自己的優點時﹐不少答案是:沒有/P.E./不知道...
l 要他們寫自己開心的事﹐不少答案仍然是:沒有...
l 當他們寫自己期望的中學生活﹐不少答案:沒有或不用留級...
l 他們不懂得笑﹐時常陰沉沉;有些則充滿殺氣﹐好像要與世界為敵...
這位年輕老師嘆道:「這批學生﹐大都不是新移民。 我不知他們在小學學了什麼﹐更不知他們的小學老師為什麼容許他們什麼都不懂。...... 面對這班學生﹐我感到無助﹐不知從何入手。 希望你給與我一些意見。」
各位看官﹐我該怎麼回應呢?新進老師經歷(四之二)
最近﹐又給我一通電郵﹐回顧一年來的衝擊和適應:
l 每次入課室前都會深呼吸﹐擔憂這一課學生又會出甚麼事﹐令我手足無措...
l 班中有不少SEN學生﹐有視障﹑聽障﹑自閉﹑過度活躍﹑讀寫困難﹑有限智力﹑學習遲緩….不一而足。 教學舉步維艱....
l 學生寫字十分慢。 對他們來說﹐自己的中文名字太多筆劃了...
l 有些學生來自兒童之家﹐有些則來自寄養家庭。 他們很怕找家長或監護人簽名......我亦很難找他們的監護人....
l 有時經過走廊﹐聽到粗口﹐看見打架﹐令我有點害怕離開教員室...
l 男生數目遠超過女生﹐不知如何安排座位...
l 有次入課室見到一位學生痛苦的倒在地上﹐原因是給一位同學揮拳擊倒。 打人的學生完全沒有悔意﹐對我說:「他太弱了﹐一拳就倒下。」 仿彿錯在對手太弱而已。 我對他的歪理感到十分無奈...
l 由於學生太「活潑」﹐開學不久﹐我已練成了一眼關七﹐但黑眼圈大了很多。 由於學生太好動﹐便要衝上前或大聲喝止他們的行為﹐故我走路變得很快﹑聲音變得沙啞...
l 為遏止課堂吵鬧﹐我曾很大力一拳打在黑板上﹐學生的靜默卻只維持了數分鐘...
l 這裡令我變得易怒﹐失去了幽默感和理性...
l 以前我不喜歡用咪﹐但這裡無法不用...
一年後﹐應該身心疲累的她﹐看來沒有倒下。
【地獄】2009.8
新進老師經歷 (四之三)
新進老師經歷 (四之三)
於弱勢學校中﹐教師面對三教九流差弱學生所受的壓力﹐絕非任教名校的教師所能明白。 每天上班﹐其實都是危機處理的考驗。 年輕女教師入世未深﹐每天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卻要強作鎮定﹐笑容親切地進入「虎狼之穴」。 用盡各種法寶安頓學生的情緒和秩序﹐方能教授課程內容。 下課後﹐更要負上爸媽或兄姊的責任﹑踐行社工和警察的角色;要處理的是社會和家庭矛盾﹑要解決的是青少年成長的難題:毒品﹑性﹑欺凌﹑貧困﹑茫然﹑絕望與自暴自棄。
年輕的黃老師於這種環境掙扎跌撞一年後﹐在胼手胝足歪倒爬攀之後﹐她儘管仍然焦慮和不安﹐但看來成長了不少。 她感受最深刻的﹐是播放台灣第一位盲人律師李秉宏的童年經歷的影片。 在播放中途﹐不少學生說:「世界上有冇咁好的媽媽?」播完後﹐很多學生對她說:「這套片是騙人的。」
這些學生不相信世界上有好人﹐甚至不相信自己的親人是好人!黃老師說:如果你問我﹐我最希望他們改變什麼呢?…我肯定地答:「盼他們相信世間有好人!」
這批學生是3L 學生。The Last, The Least and The Lost。 他們不單是學業成績排名最後最弱的一群﹐也是資源最貧乏的一群。 匱乏的﹐不單是物質資源﹐更包括了文化資本和鬆散脆弱的社會支援網絡。 他們喪失的﹐不單是自信﹐更包括對世情﹑親人的信心﹐喪失了對社會和前途的希望和期盼。
但丁《神曲》裡描繪的地獄門口寫著:「你由此進入,便棄絕一切希望」。這批學生似乎連對生命的希望都沒有了!
【一年後】2009.8
新進教師經歷 (四之四)
經過一年的努力﹐黃老師漸覺有些學生起了變化:
l 學生初時只喜歡坐在課室角落﹐現在不介意坐在課室的中間﹐甚至願意為班會出賽...
l 一個很易衝動發怒的學生﹐當其他同學批評他的不是時﹐他會立即反擊。 可現在他開始懂得沉著...
l 初時學生常在課室「自由行」﹐上課時易被同學的行為吸引﹐現在開始懂得安坐...
l 一位女學生與男孩子玩得很癲﹐行為粗魯﹐現在稍有收歛...
l 原來壁報板做得漂亮時﹐愛破壞公物的學生都會主動修補壁報板...
l 當我將學生的作品貼在壁報板時﹐學生十分開心。 中文老師將班中最好的作文貼堂﹐這個學生很高興﹐因為這是他的第一次。 儘管他只取得100分中的25分。
l 原來學生會愛惜我所送的東西﹐他將我送給他的生日禮物放在電視機頂...
l 同學告訴我:學生傾談時﹐亦會提起我﹐讚我...
l 單看學生的成績﹐我會認為他們沒有認真溫習。 通過與家長談話﹐才知悉有些學生在家中也曾努力過。 分數有時未能反映學生的努力...
l 學生開始與父母分享學校的趣事...
l 不喜歡影相的學生﹐原來會將他們開心時拍下的相片好好收藏﹐ 甚至與媽媽分享...
年輕的黃老師回顧這一年:我的學生成長了不少﹐我也成熟了許多。 也許﹐這一切不會計算在考績表內﹐但這些事情會成為我永遠的回憶……這一年的經歷﹐使我更相信「教育是信念的實踐」:你信甚麼﹐便會做甚麼。
作為老兵﹐德叔樂見教育生力軍中又添一員有心的同志。 但我更清楚:路漫漫其修遠﹐艱險荆棘滿途﹐今後更需師友的支援和鼓勵﹐才可以走得穩﹐走得久。
作為老兵﹐德叔樂見教育生力軍中又添一員有心的同志。 但我更清楚:路漫漫其修遠﹐艱險荆棘滿途﹐今後更需師友的支援和鼓勵﹐才可以走得穩﹐走得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