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 20250112
小學五級教中文的是我們當年心目中最有學問陳用衡老師。他不時在課堂上念誦詩詞﹐引發我們這些小毛頭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有一天﹐他說粵語也有入詩的例子。他舉了廣東新會縣的梁啟超的一首詠項羽的詩《垓下弔古》為例:
又高又大又嵯峨.臨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長犀利劍.八千靚溜後生哥.
既然禀躉爭皇帝,何必頻腍殺老婆。
若使烏江唔鋸頸,漢兵追到屎難痾!
當年只覺有趣﹐卻僅記得前幾句﹐到中三時從大會堂圖書館借得《飲冰室文集》﹐在最後部份才找到此七律﹐並其他若干用廣東話寫的詩。
梁啟超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省城廣州鄉試中考第八的舉人。古文學根柢深厚不在話下。這首七律雖用粵語方言﹐然而平仄對仗都嚴遵格律。
另又記得革命先輩廖仲愷(廣東惠州人)的兄長廖恩燾旅日時與胡漢民唱和﹐亦有詠漢代人的詩。中有詠蘇武的粵語詩:
麒麟犽乍後生哥,磨利張刀去講和。
狗屁檄文攻鼻辣,龍頭拐杖甩毛多。
既然飲奶都能飽,使乜吞冰得咁傻。
精仔亞陵唔識趣,偏偏提起個番婆。
我們日常雖講粵語﹐卻常不懂寫廣東話的字詞。從這批由梁啟超﹑廖恩燾等精通古文化的大儒寫出來﹐有利我們今天參考認識粵語字詞的寫法。
例如:靚溜後生哥~青靚白淨﹐皮膚滑溜的青年(指項羽從江東帶來的八千子弟兵);禀躉~認真踏實;頻腍~倉卒匆忙; 鋸頸~用刀劍自刎;屎難痾~唔得閒到不能去大便;重唱歌~還唱歌。現今坊間多錯寫為「仲」。
犽乍~放肆橫行致人感到不安;攻鼻~氣味強烈而刺鼻;甩毛~毛髮脫落;使乜~用不著;咁傻~如此愚笨;精仔~聰明小伙子(指李陵);番婆~外國女人;唔識趣~不諳大局﹐不知忌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