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 n 20241108
原來如今我們熟悉的學校制度﹐歷史僅約二百年左右﹐是工業革命後的產品。中國則始於1905年左右。將孩子集中到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學校﹐按年齡分級分班﹑由不同的教師高度分工教授不同的科目﹑師生按嚴格的規章/時間規範行事﹐用統一的標準檢核學生成績……這種形式其實基本上抄襲自工廠大規模生產的方式。學生就是流水生產線上被加工的製品。課室就是加工的車間。
工業革命中﹐人們發現將材料零件按規範整合﹐將工序細分簡化﹐由熟手技工加工的大規模生產方式速度高﹑成本低。便將此制度移植到教育體系。教師就是熟手技工﹐各自按課程大綱將指定材料/零部件輸入(或裝嵌)到學生的腦袋。就像飲料廠﹐機器將飲料注入大小一致的空樽裡。學生的腦是空樽﹐教授的過程是注入。又或仿似生產一件襯衣(恤衫)般將布料﹑鈕扣﹑鈕門﹑拉鏈﹑袋子﹑衣袖﹑衣領等連接到裁剪好的布料上。做完後經過品質檢驗﹐合格的便出廠上市。
到此﹐你就發現這個教育生產形態的基本假設有點問題了。學生的腦子固然不是空樽而且形態各異﹐教學過程也絕對不是注入和被動接收。布料有不同的剪裁﹐需要不同的衣領衣袖和口袋。成衣產品不符要求或飲料裝不滿﹐過不了品質檢測﹐就是廢品。
現今的教育困難之一﹐就是要尋找一種量體裁衣﹑度身訂做般適應個別學生需要的教育模式﹐而其生產成本不致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