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n 20220909
為天水圍一間中學學生講一節《全方位學習》課。決定選取天水圍的地名「圍」和屯門的「門」切入。藉以介紹本地地名的來源和掌故。因為地名往往能反映昔日當地的環境和活動。是穿越到古時的鑰匙。
廣東沿海水上人一般將海面由闊轉窄的水道稱為門。例如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是鯉魚門﹐西面入口稱急水門(汲水門)。其實由南中國海進入香港水域第一個門是清水灣半島與東龍洲之間的佛堂門(門內有全港最大的天后廟﹐又稱大廟)。由東北入新界的水道有塔門﹒紅石門﹑赤門海峽﹑大坳門(大澳門)。屯門則是新界西部珠江口唐宋時的第一道有水兵屯駐的關口。由珠江入廣州真正狹窄的水道是虎門。清朝已設有炮台。珠江三角洲南面出入口尚有十字門﹑澳門﹑崖門﹑斗門等。
以往稱為五邑之一的江門市﹐則因處於兩江合流﹑南北各有山對峙而得名。新界沙田有城門和石門﹐都與海道無關。前者在山上﹐後者是填海而成。
本港以「圍」為名的有兩類。一是因傳統圍村或圍屋而得名。基本上以牆圍村﹐功能是群居防衛。例如九龍城的衙前圍﹑馬頭圍;沙田的大圍(積存圍);錦田的吉慶圍﹑上水粉嶺的覲龍圍(新圍)/老圍﹑元朗的吳屋圍﹑羅屋圍﹑ 盛屋圍﹑楊屋圍﹑上璋圍﹑馮家圍是。
另一類則本是村民在鹹淡水交界的沼澤區築土堤為基而建造的「基圍」﹐1960年代之前﹐多種植鹹水稻或養魚。後則利用潮汐將蝦苗沖入塘中﹐圍封在塘內養蝦。例如南生圍﹑大生圍﹑輞井圍﹑沙江圍﹑天水圍﹑天福圍等是。一般位置較近海邊。近年不少基圍被規劃為保育濕地的緩衝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