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科主任手冊

824    nnn  2022.02.25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QSIP得賽馬會支持出版了《科組領導手冊:帶領科組發展適異教學》﹐可算是學校科主任的福音書。 QSIP的專業團隊支援前線教師近廿年﹐累積了不少寶貴經驗。今集結成書﹐頗有可觀之處。書中共七章91頁。可在網上全書下載。 

書中第一個單元討論規劃校本課程。這是科主任重要的工作。本地學校生源不同﹐需求各異﹐不宜依書直說。校內學生又有參差﹐要處理學習差異。科組如何安排課程﹑作業和考核﹐是大學問。文件中有指引。 

      科主任要帶領同事備課﹑觀課和評議課堂表現﹐更要向同工提出一些方案改進﹐都是專業硬實力的要求。書中用三個單元討論。當然﹐成效如何﹐最終還是要靠主任本身的識見和修為﹐不斷總結經驗﹐能成為科組同事中的首席學習官Chief Learning Officer 

      科主任另一職務是查察課業和保證設題擬卷質素﹐也就是行家所謂查簿查卷。這兩項都是監察的工作。書中用兩章探討。查察技巧僅是一個方面﹐更重要是不少主任不願意做監察的工作﹐視之為畏途。因為監察同事﹐是「管」人﹐易得罪人﹐怕壞了同事間的關係﹐故不少都客客氣氣﹐虛應故事。 

      書中第七單元用實例說明「促進學習的評估」。闡釋善用評估的數據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總體分析和分部﹑細項的分析﹐強調基於數據﹑實証為本的做法﹐改進考核的工作。也許有教師同工未必熟習具體的計量技術﹐然而同工中應有不少數理科同事/教學助理可以協助。值得參照學習。 

    本書既可以是教師的修習大綱﹐也堪作為科組主任職務責任的工具手冊。

  茲附上相關連結:

https://www.jcschooldiversity.hk/maximizingchoices-toolkits/



可掃描進入手冊QR Code

2022年2月20日

數學遊蹤

823    nnn 20220218

 

    向數學老師推介一個早年頗受歡迎的數學課外活動:《數學遊蹤》。

    印象中可能是由數學教育學會或黃毅英老師引入的。活動是在校園裡舉辦班際或小組數學比賽。賽題不是在坐定定計數﹐而是在校園裡限時(例如60~90分鐘)尋覓答案。以下是當年我在培正中學舉辦時﹐中三級若干賽題舉隅:
-  籃球架上的籃圈離地面有多高?
- 升國旗的旗杆頂有多高?
- 學校成立迄今經歷過多少個閏年?
- 校裡的升降機中途不停由最低層到最高層的平均速度如何?
- 全校(或某座)課室的教師桌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 課室門平均有多高?
- 門的把手平均離地是多少?
- 全班同學家裡平均有多少兄弟姐妹?
- 全校教師中性別比率如何?最高齡者是幾多歲?
- 多用途室裡電視屏幕面積有多大﹑其對角直線有多長?
- 學校去年平均每日用淡水量若何?
- 每天人均用電量(單位)和花費多少錢?
- 數學書書本內頁(不計封底封面)每頁的厚度是多少?

  各校教師可按其校內實況設計賽題。賽題可以稍多﹐於限定時間內未必能全部答完。各題也可以佔不同分數以考驗同學選題取分的策略。小組比賽可以考驗分工合作的效能。也可由高中生設計並做評判或導師﹐而由初中學生參賽。

    對參賽者而言﹐能應用已習得的數學知識技能外﹐更要掌握使用計量工具的動手能力﹐﹐更明白在實際生活中統計﹑取樣﹑插值﹑估算﹑推算﹑概率﹑博奕和精準度的意義等。

    對籌辦活動的同學來說﹐要訂定比賽規則;考慮調動資源和財政預算﹑提供必要的工具及數量﹑設計比賽流程﹑決策和妥協等辦實事的能力。這都是培養學生領袖的良機。

2022年2月13日

廉價學 STEM

822    nnn 20220211


 

      學校潮流興推行STEM教育。有些學校一窩蜂購入大批平板電腦﹑電子白板/ 3D打印機或航拍機之類﹐彷彿學生對著電腦﹐便會學到科工數理的知識技能和思維。又見到不少學校向教材商購買魚菜共生裝置﹐放在校園某個角落。新鮮過後﹐校園裡多了一件家私擺設。日久更荒廢了不再維修。又或花了幾萬元向某公司購買一天的活動服務﹐熱熱鬧鬧地在校園搞了個STEM Day, 在校刊和網頁上宣傳一番。也有購置若干科學實驗教材套﹐讓學生按著「烹調手冊」式的說明書指引﹐做實驗填報告。讓外人看來﹐頗感到學校重視STEM教育。

      以上各項都可以搞。只怕一曝十寒﹐做門面工夫。更怕搞了一輪﹐沒有總結簡釋debriefing﹐致使沒有藉著活動省思其中的STEM元素﹑缺了實驗背後的設計理念﹑未必明瞭科學試錯求真的精神﹑缺了持續推行的政策。

      其實生活中STEM元素到處都是﹐不少是免費或花費甚少的。關鍵是教師是否敏感地發掘素材﹐帶領學生到校外考察﹑把握時機向學生導引解說。又想起小時候看《十萬個為甚麼》﹑《科學小魔術》之類的圖書﹐因而認知不少生活中的科學冷知識。每年的班際常識問答比賽﹐不只分了勝負﹐老師也乘機講解答案的因由。大家在興高采烈中增長知識。

      網絡上有大量科技紀錄片視頻內容跟課程相關﹐教師有心轉介連結給學生家長觀看﹐推STEM事半功倍。

      當年不少學校在校內辦《數學遊蹤》活動﹐讓學生通過估算/量度/計算/統計/插值/觀察和應用課堂中數學知識找出校舍景物的計量概念。設計和推行這活動﹐花錢少﹐調整一下便可用上卅年﹐歷久常新。

2022年2月6日

厨師.教師

821  nnn  20220204

 

 

       因為要為澳門的教師上幾節《課程設計》﹐跟當地大學的同行交流時﹐知悉不少澳門教師不習慣要設計課程。這種現象跟內地頗相似。因為在內地和葡萄牙都主要採用中央課程體制。教師主要是依著課程大綱甚至教科書授課便可。至於課程背後的設計理念﹑教材選擇和組織就未必理解﹐反正教科書(加上教師用書)裡連課文內容次序﹑教學重點﹑作者背景資料﹑註釋﹑例題﹑實驗手冊已經安排好。

    也就是說﹐餐單已經定好了。有些教師自視為上菜的服務員﹐按餐單依序端上飯枱就功德完滿。有些教師則自比為厨師﹐烹調菜餚時會按食客喜好調味外﹐加添配料色彩﹐市場上沒有的食材則以相近的替代。即課堂上加點軼事掌故﹑生活事例﹑輕鬆的笑話或影音視頻之類﹐以適切食客口味。

    本文暫且不論SEN的教學課程問題。當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師就有必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差異而調適中央課程;包括教學廣度深度﹑節奏進度﹑選取的教材和經歷﹑列舉的例証﹑堂上習作﹑家課和評核標準等。自上而下的中央課綱只可作為實際操作課程的參照。因為生源不同﹐其成長的地理和文化環境殊異﹐社經地位不一﹐學業基礎起點有高低﹐怎能夠依書直說呢?。

    無論如何﹐調適課程除針對學生實況外﹐更要明瞭課綱的理念與初心﹐其決策時所考量的原理。

    是以即使是前線教師﹐都有必要明白課程設計的原則。尤其是校園內外的非正規課程﹐如訓輔品德﹑課外活動﹑價值培育等情意操守範疇者﹐教師往往要因應情境靈活地作出教學決策。則教師作為課程設計者的角色就特別明顯。這時﹐厨師連菜單也要自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