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2年12月25日

初歸新婦

     全港疫情轉變下﹐學校生活開始走上全面復常之路。有資深小學教師反映﹐今年的小一學生似乎比較難教。本來﹐每年幼升小的過程都要花上幾周來調校學生從K3過渡到P1的生活。然而今屆的小一學生﹐在過去三年的幼稚園經歷裡少有「正常」的校園集體生活。有些連上學的生活常規﹑上課基本規範和意識也比較淡薄。今學年開課幾個月來﹐老師花了不少心機教導學生適應小學的集體生活規範。
    有些過去三年新入職的小學教師也表示:「原來當教師比想象中辛苦」。他們這一批教師入職三年來﹐遇上社會暴亂和疫症不斷停課﹐只是間斷地上課﹐甚至以網課為主﹐少有正式連續性地上過全日制實體課。不少未帶過活動。甚至未正式處理過學生午膳和搭校車的安排相關的難題。資深校長指這批新教師﹐如果不夠自覺或學校引導不足﹐經過三年相對散漫的生活節奏後﹐復常當然會覺得辛苦。由於未正式全面復課﹐學校生活說不上完整。不少訓輔工作﹑課外活動﹑姐妹學校的交流﹑校外探訪﹑認識社會和家校互動﹑逐步恢復後教師的工作壓力才復常。
    月前應教育局之邀為新入職教師分享經驗時﹐都強調要對教師這個工作要有心理準備:薪高糧準的專業稱號之下﹐要交足專業的表現。

    然而近年所見﹐不少新入職教師尚未交貨﹐便要求Work-life balance。更有入職幾年﹐未有表現便要求升職。理據是「升了我便知道我有否這個能力。倘若我做不來﹐便指導我改善做得更好。」

    粵諺有云:初歸新婦﹑落地孩兒﹐要認真調教﹐不能輕忽。適應新環境﹐心態是關鍵先行﹐行為表現後出。

2022年12月17日

走在海灘上

866】  20221216

  

帶一歲許的兒子到淺水灣。因他未見過沙灘﹐不肯落地。花了一番工夫﹐才嘗試穿著鞋在沙灘上行走。城中長大的孩子﹐走沙灘也是一種歷奇活動。

屯門五邑鄒振猷小學安排小二級學生﹐在某天下午不上課﹐師生一起穿上拖鞋﹐到附近沙灘走一回。沙灘雖離校不遠﹐不少孩子表示只到過泳池﹐從未走過沙灘。這天由班主任帶領﹐穿著拖鞋﹐跟同學嘻嘻哈哈在沙灘上談笑。後來更赤足走在沙灘的經歷﹐同學們都說:超級興奮。學校生活﹐不一定是坐在課室聽課的。

金文泰中學與四川省的北川中學在地震後結成姐妹學校。有心的金中校友在疫前每年都接待來自大山的羗族同學來港交流。細心的主人老校友安排這批孩子到港島石澳海灘遊玩。這大概應該是他們生平第一次到海灘﹐都興奮地脫了鞋袜﹐更有捲起褲管﹐走進海裡。有人掬一把海水刷在面上。滿足地說﹐這就是海。

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是接收肢體傷殘學生為主的特殊學校。同學們多數要坐輪椅﹐或撐著支架/義肢活動。對他們來說﹐走在沙灘上或涉足海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2007年﹐學校做了一個空前的大工程:安排全校師生到淺水灣一行。由停車場到水邊特意舖設了木板通道﹐讓輪椅可以走到海水邊。讓孩子有機會踏足沙灘甚至濯足南中國海!或許有人認為勞師動眾籌備經年﹐只是到海邊走一回﹐值得嗎?可以想象到有冷言冷語指是形象工程﹐做SHOW。冇嗰樣整嗰樣!

但想到這也許是孩子們生平的第一次﹐甚至是最後一次…...我對老師的心意和努力﹐刻意無中生有的熱血﹐只有感恩和致敬。

 

2022年12月10日

升國旗

 865       n 20221209

  

想象一下這個場景:為了推動愛國教育﹐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某中學帶領初中學生到北京旅行交流。其中一個節目是到天安門廣場觀看每天日出時分的升國旗典禮。

北京夏天日長夜短。清晨五時左右太陽便升起。師生住在北京四環路的酒店﹐齊集乘車到天安門至少要半小時。為了參加這活動﹐清晨四時未到﹐老師便要求各生起床梳洗穿著整齊集合﹐四時一刻出發。半夜三時許﹐各生剛睡著不久﹐好夢正酣﹐卻被老師拍門催促﹐生理心理有點不舒服﹐都佷正常。

如果早一晚教師做好活動前的導入﹐講解活動的意義和背景﹐更提早停止活動﹐督促同學早些休息﹐都有助安頓清晨起床時的情緒。早上見面時大家笑面相迎﹐好言溫馨相鼓勵﹐高高興興出發﹑帶著期盼的心情參加一個萬人聚會。活動果效才會較佳。

倘若事先導入不足﹐起床時千萬個不願意﹐心生怨忿。教師復惡言喝駡要守規。到了廣場﹐隔著人群背後﹐遠看全長僅幾分鐘的儀式﹐學生心裡打著千百個問號﹐那又何來增強愛國情懷呢﹑

故此﹐導師在活動前中後的功夫不少﹐而且要真誠有心地舖墊﹑保育好學生的情緒﹐才有機會達成預期的果效。只怕有人態度馬虎﹐虛應故事﹐但求完成活動的數量指標﹐毋顧實效。

活動後如何簡釋總結﹐更是重中之重。花了幾兩小時來回車程,看幾分鐘的儀式﹐意義何在?如何解說廣場中來自五湖四海的民眾﹐清晨未有公車服務之時﹐摸黑走上個多小時的路﹐又所為何事?

情意教育不光是增添知識﹐更關乎心弦的觸動。導師臨場從旁貼心匡導是關鍵。

2022年12月3日

大師傅的膝頭

86420221204


 觀察與模仿是重要的基本學習形式之一。也就是俗語所謂「手板眼見」的工夫。然而這個工夫﹐卻大有學問。君不見同時在場觀看﹐有人學得快﹐有人學不會。有人一看就掌握了竅門﹐有人卻茫然不知為何物。大家都專注﹐但專注點不同﹐或根本無法聚焦而東張西望﹐就是看不到門路。

Albert Bandura將觀察模仿稱作替代學習vicarious learning。主要的過程包括:

1.    注意楷模的關鍵行為。然而注意甚麼呢?甚麼動作才是關鍵呢?如果有師傅/ 導師提點聚焦﹐留意動作與效果產出的關係﹐則學起來便事半而功倍。故好的師傅/老師能適時指引和強調甚至重複一些動作﹐讓學員模仿﹐非常重要。故教師不能光是要求學生專心﹐更要指引關鍵性的重點和因果關係。

2.    保存記住榜樣的行為。這就要學員自行找個方法記憶或連繫既有的知識﹐使資訊不至於水過鴨背﹑如過眼雲煙。教師可以授以口訣﹑類比事例或圖象﹐增強其記憶效果。協助學員在大腦主動加工、辨析、内化。

3.    模仿﹐即再生其行為。能否模仿﹐受到學員心理和生理的限制。情緒上抗拒固然做不到﹐生理上有心無力也是枉然。故師生關係良好﹐學員有先備的培訓基礎很重要。

4.    增強動機:環境上有鼓勵推動才會作出行為。特別是消減一些打擊嘲諷或負面的批評﹑營建同儕間正向鼓勵的氣氛均有助於學員大胆跨步嘗試。

筆者曾參觀某飲食集團的培訓課程:眾學員/弟子旁觀大師傅邊講邊做之外﹐機構更在爐灶前後各置有一部攝影機﹐紀錄師傅的手部和膝部動作。因為培訓機構知道﹐師傅的膝部動作是控制火侯的關鍵。

  ** (一般正規的酒樓爐灶﹐控制火力的控制器設在膝頭的位置。用膝頭撥左撥右而控制大火小火。因為厨師煮食時﹐一手拿鑊﹐一手拿鑊鏟﹐只能用膝頭控制火候。)


2022年11月26日

培正中學圖書館

863        n 20221125

 

     當獲取資訊和知識的載體和渠道由書刊逐漸轉為網絡﹐人們交流的方式主要倚重電子通訊﹐實體書本的銷售量和從圖書館借出的圖書數量便大幅下跌。

    預計未來廿年人們閱讀實體書會下降的總趨勢下﹐人們使用圖書館的形式與需求也會發生重大的變化。中小學的圖書館應該如何轉型﹐而仍能保留實體書的功能﹑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而同時適應資訊流通的新常態?這是所有教師都要思考的新課題。圖書館主任的角色功能與培訓又應有甚麼變革呢?如果要更新圖書館的設施和運作﹐又有何種建議或疑問呢?

    香港培正中學跟本港各大學圖書館一樣﹐企圖轉型成為Learning Commons ---- 共同學習空間。圖書館除了成為同學在空堂自修的處所外﹐也是交流商討完成專題研習任務的基地。學生凭藉學生証﹐可自行到柜位對著屏幕自行迅速借書還書﹐不用麻煩管理員辦手續。因為每本書都已經附有射頻識別RFID。上月有約40同學在圖書館內的階梯課室聽講座﹐因為邀得著名作家嘉賓分享寫作心得。同時在課室外的同學則分頭自修。

    圖書館以往提示讀者「安靜」的標識也似乎隱沒了。在大學圖書館裡甚至常見到拿著咖啡飲品輕談淺酌的場面。設備方面﹐多了多間供學生借用作商討交流的玻璃小房間或間隔﹐供讀者閒適坐臥的沙發或大沙包﹐圖書館桌面椅旁是整排的電源﹐耳機插頭﹑USB與數據纜線插頭。

    改革圖書館不單是圖書館主任的工作﹐全校老師都應給予意見。近月見過有些學校把圖書館變成STEM Lab, 有些設計了多個讓孩子藏身閱讀的洞穴。有些則只是更換了新的桌椅書架和天花板的照明…僅此而已。

 

 

 


2022年11月19日

幼童體驗課程

862】n 20221118

  

       多年前曾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工作。其中在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設置多類設施﹐方便舉辦活動並供市民享用。其中有一項專為幼稚園小童設計的自然學習角﹐是典型的「體驗學習」基地。後來小學老師反映﹐其實對初小學生也合適。此設計成為後來我在大學介紹體驗課程的範例。

       漁農署的工作人員既有心﹐又有專業知識。他們選址於一條小溪旁木橋邊作為基地。因為河溪中有水較剪和蝌蚪等小動物﹐估計會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和興趣。讓孩子們既認識甚麼是天然的河溪與木橋。又可以在河邊橋上觀察河中各類的生物。在不同季節﹐孩子們還有機會見到蜻蜒蝴蝶等。

       工作人員設計了一小段路﹐可讓孩子們赤腳走在沙泥地﹑水泥混凝土地和石板地上﹐最後安坐橋邊台階聽老師講解和說故事。巧妙的是﹐當老師講故事時﹐老師背後的大樹上有一個鳥巢。孩子有機會看到樹上真正的雀鳥之家。有一位工作人員建議不如在樹幹上掛多一個貓頭鷹巢箱﹐讓孩子們知道多一點貓頭鷹的知識。原來貓頭鷹一般不會自已築巢而會佔用他人的巢。故見到人工巢箱﹐便會入住。

       以上內容都是城中長大的孩子少見的甚至全無概念。能親臨其境﹐是珍貴的一課。

       為幼童設計課程﹐大體上是按目標安排場境﹐提供豐富多元體驗素材。讓孩子參與其中。不少孩子少有機會赤腳走在沙灘或泥土地上﹐會害怕甚至不肯踏足其上。在教師和同伴鼓勵下﹐絕大多數都能完成這個體驗。

    教學關鍵當然是教師先要備好課﹐充份利用環境的各項元素﹐引導學生聚焦觀察﹐善用五官體驗感悟﹐並作解說。

2022年11月12日

家長的訴求

861】 n  20221111

 

     一間小學「法團校董會」的會議上﹐家長校董措詞有禮地表示:本校雖然有宗教背景﹐校訓中又強調「愛」﹐但我覺學校關顧學生方面不足﹐大有改善空間。眾校董知道話中有意﹐連忙表達關切﹐追問有何建議。

    她說:我女兒早前確診新冠病毒﹐留在家中七天。因其他同學都已經恢復實體面授課﹐故學校不再提供網課予請假的學生。女兒在病假期間﹐既無上課資訊外﹐七天裡學校老師竟無一句關懷問候!將要回校時﹐家中哥哥和我先後也染疫﹐女兒成為緊密接觸者﹐又要再隔離﹐前後近廿天呆在家中。期間只有英文老師在電話中用了五分鐘跟女兒交代了功課習作。中文科老師花了23分鐘交代了近三周的課程和功課習作。我查核過:本區各小學﹐同一狀況的﹐都沒有安排網課給學生﹐但九龍塘和屯門區有小學安排了一個鏡頭在課室後面﹐全程實時轉播課堂﹐讓在家的學生可以觀看上課實況。這總比讓我女兒呆在家中廿天好。

    校長解釋校中染疫者不只一人﹐轉播有技術困難。其他校董連忙表示校方應該跟進改善﹐並多謝家長意見。

    這實例說明:今天的家長水平不簡單。她們懂得調查研究﹑掌握較多資訊才發言;也懂得對學校和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儘管教師手冊可能沒有規定教師要問候染病的學生﹐但經此一役﹐是否要考慮增補或改變過去的做法呢?

    一直資學校校長提供另一個故事:學校安排學生到黃埔軍校接受軍訓。有家長對校長說:可否安排我女兒在營中不用睡上格碌架床﹐因怕她會跌下受傷。校長對此要求﹐如何因應呢?我們估計這位家長可能不知道上格床有圍欄。

2022年11月5日

世紀工程

860     20221104 

 

古代交通運輸不發達﹐資訊流通不暢。即使是政令下達也需時﹐更遑論民間書信往來了。加上洪喬有誤﹐寄失謬傳常有發生﹐故有家書抵萬金之嘆。工匠技藝的傳承﹐沒有視聽科技之助﹐更倚重師徒口傳身授﹐流播渠道更狹窄﹐難以廣傳。不像今天有電子媒體無遠弗屆﹐天涯若咫尺。

嘗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見到由中國借出的幾件秦漢珍貴文物:秦始皇時的尺﹑秦二世時期的「權」和錢模﹑李斯通諭全國的小篆碑拓﹑王莽時期的「斗」模。秦始皇統一天下﹐做了一系列影響千秋萬代的大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與度量衡制度。當年沒有電視影印機﹐訊息流傳不暢﹐要全國準確接收並實施統一的消息和規範﹐其實非常困難。決非三年五月的事﹐而是個非常複雜的超級世紀工程。

所見的鐵「權」﹐是中央政府訂定的砝碼﹐重一石。中央政府造了很多標準的「權」廣發全國各地﹐讓各地參照遵行。把秦用的小篆文字刻於石板﹐讓全國人知悉標準文字規格。所見新莽時期的容器標準「斗模」﹐更距秦朝二百多年了。可見政府想推廣一種制度﹐要有強力的國家機器﹐更要領導層有堅毅的意志用上百年以上的努力方可有成。絕非心想口說就事成。

又嘗於湖南長沙的簡牘博物館中見到大量三國時期孫權治下的吳地出土的簡牘。竹木簡牘上記載了當時當地人口﹑戶籍﹑賦稅﹑司法﹑職官任命﹑紀年﹑民間借據和名帖等資料。 須知當時距蔡倫造紙又二百年了﹐湖南官民仍普遍使用竹簡而非紙張。說明造紙工藝仍未普及而價格昂貴。

書生讀史﹐有時只見其心思策略或紙上談兵﹐未有想象實施的艱辛複雜和困難。


2022年10月29日

雪峰上領証書

【859】     20221028

 

台灣的康軒文教集團辦有K-12的國際學校。近年更發展到大陸幾個城市都有其校園。多年前已知悉其「康橋國際學校」舉辦的畢業活動很有特色。包括:小學畢業生要揹著背包走三天上雪山頂峰領受畢業証書﹐沿途賞識自然美景外﹐也學習山林生態。高中生則在畢業前騎單車環繞台灣島一周﹐在長途旅行中開眼界知風土民情﹐體驗克苦﹑互助﹑溝通等技能態度。近年又辦了泳渡日月潭﹐嘗試長泳的特點﹐也順道做清潔泳灘的公益活動。深感此校的辦學理念很具特點。

學生參與這類野外鍛煉﹐除了要努力達成活動目標時﹐過程中也認識到這個小社群的文化規範(集體紀律)及其壓力﹑理解並學習接受成員間的差異﹑要學會處理彼此的矛盾和張力。在長途的歷煉中﹐有機會知悉自己體能的極限﹐甚至求生技能。活動中有各種負重﹑旋轉、攀爬、彈跳﹑平衡﹑重複單調的動作等,都增加統合肌肉、神經﹑關節等知覺的機會。於探索自己的潛能﹑於待人接物﹑都有大益處。

有人問集團的負責人李萬吉:不怕發生危險嗎?萬一學生受傷家長能接受嗎?他指出:任何活動都有風險,關鍵在於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只要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做好相關醫護準備,即便真的摔了、扭了,也能減低受傷程度。這樣的風險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無法承受任何傷痛,孩子將失去很多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更難培養面對更大挑戰的能力。溫室的花始終難抵現實環境的日曬雨淋。

事實上﹐見過報導:小學畢業生家長在校園裡接到從雪山回來﹑黑了瘦了的孩子時﹐都感動不已。


2022年10月22日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

【858】 n 20221021   

 

      你可還記得:兒時公園遊樂場玩的韆鞦可以盪得多高嗎?滑梯由頂到底要滑多久嗎?今天你到康文署管理的兒童遊戲場看看﹐其滑梯全程長約4呎﹐滑完不過一秒!攀爬的膠梯台高不過三級。蹺蹺板消失之前﹐上下搖動也縮小到幾吋。氹氹轉的轉盤也消失了。地面舖了厚厚的安全膠墊。估計是安全第一指導思想下的產品。我們不禁問:孩子覺得好玩嗎?對孩子真的好嗎?

台灣有一群家長,深覺各地的公園遊戲設施(簡稱遊具)被更換成千篇一律的罐頭遊具模組;因強調安全,以致遊具尺寸低矮,挑戰性低,功能不足,孩子也因而少了認識自已能力的機會。遑論引起孩子的遊興。於是成立「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六年來成功推動約二百座公園遊戲場改建方案,掀起台灣兒童遊戲場的新革命,讓孩子更想盡情的在公園裡玩耍。

    當公園或校園的遊樂設施強調安全第一時﹐成人也自然會要求孩子不要跑﹑莫滑溜得太快,盪得太高,跳得太遠。於是拆除了許多傳統的遊樂設施,換成毫不刺激的﹑極度相似的遊具模組。

       香港有個值得支持的組織:智樂兒童遊樂協會。她們強調:看重孩子.看得起遊戲!她們相信,遊戲是孩童的需要和權利﹐對孩子身心發育都很重要。孩子在那裏成長,就應該在那裏玩。多年來﹐智樂積極在全港各區推展不同的遊戲項目外,更參與了兒童遊樂場的改建﹐增加遊具的挑戰性﹐多樣性﹑活動量。還跟「領展」合作買了架遊戲車﹐送遊戲設備到公屋空地提供遊具。讓社區裡有孩子喜歡玩的遊戲設施。

       有興趣的可參看以下視頻﹐窺看智樂做了哪些工作﹐讓兒童玩得更開心。           

https://youtu.be/3eGE3-4CiQk

 或可掃描 QR code








 

 


2022年10月15日

我犯過的錯誤

830   20221014

  

多年教學生涯中﹐犯過不少錯誤。

其中之一是:中一地理課﹐教辨識地圖的「方向」時﹐以為很容易。因為當年家中老傭人三姐是個文盲﹐只懂麻將枱上的幾十個字。打麻將時都懂得東南西北﹐從不會錯。就以為學生都會明白﹐學生也笑著說﹐明白了。豈料在檢查作業時發現不少學生都搞錯了。追問之下﹐原來麻將枱上的東南西北是逆時鐘方向的﹐我們生活上真實的東南西北卻是順時針方向的。這是自己無知﹐不懂打麻將的規矩。

也嘗試過在中三四教授地球的「行星風向系統」。企圖使學生明白地球自轉偏向力 Coriolis force 這風向系統對全球風向影響很大﹐是形成旋風﹑信風和季風的重要因素﹐甚至對物體長距離運動 (包括河水流動沖刷河岸))也有影響;洲際導彈飛越幾千公里當然要計算這個偏向力了。

然而這個力牽涉物體的圓周運動﹑慣性﹑角動量angular momentum, 動量守恒等物理知識,對中三四學生(甚至對大學文科生)來說﹐根本就是先備知識不足﹐難以掌握。我當年花了很大氣力﹑找來多種視頻/動畫﹐包括花樣滑冰的旋轉動作﹑公園的旋轉盤 Merry-go-round 實驗等﹐希望學生通過直觀影象﹐明白事物在圓周運動中如何偏離原有直線軌跡﹑動量守恒等原理。

我當年有點偏執地認為:我都明白﹐學生就應該明白。經過幾年的努力﹐看著大多數學生似明非明的面容﹐又跟同行老師商議交流後﹐決定只要求學生「知悉這個現象」﹐而放棄要求學生明瞭現象背後的原理。

老生常談:向他人解釋事物﹐須按其文化背景﹑學歷水平﹐先備知識﹑語言習慣而設計解說才收效。好教師除了精通學理外﹐更要尋覓適切的教學的方法。



2022年10月10日

John Hattie 教學研究的八項發現

 John Hattie  教學研究的八項發現                                            --- 韓孝述

 

    (本文原連載於明報副刊《教育心語》專欄。現合輯成一文供參閱)

澳洲墨爾本大學John Hattie教授及其團隊,從1990年代開始,進行「顯證學習」visible learning研究,以統計學方法,綜合大量教育研究的元分析數據,探討影響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並以效應量effect size來表示每項因素的影響力。從2009年至今,已出版了10多本有關著作。他們在2020年更建立了名為Visible Learning MetaX的電子平台,因應不斷增加的元分析數量,定期更新每項因素的效應量。

       20218月更新的資料顯示,研究團隊綜合了1850個元分析(內含超過10萬個研究及3億個學生的資料),計算出320項因素的效應量,這些因素的總體平均效應量為0.4Hattie把效應量0.40.6界定為中等效應,低於0.4為低效應,高於0.6為高效應。Hattie及其研究團隊在分析了各項因素的效應量後,可得出八項主要發現:

       【第一項】發現是,以老師為「積極指導者」(activator)的「指導式教學」(guided instruction),例如回饋、直接講授、目標教學及通達學習,對學生成績有較高的效應(平均效應量0.6);而以老師為「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 的「促進式教學」(facilitative instruction),例如探究式教學、發現式教學、問題為本學習及網上學習,成效並不理想(平均效應量0.17)。Hattie提供的解釋是,從「指導式教學」到「促進式教學」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老師用前者給學生打穩基礎,學生才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在筆者主持的一些工作坊上,有老師認為,除了需要循序漸進,「促進式教學」所以低效,也可能是這些策略在設計上難度很大,老師要有足夠的培訓和實踐,才可以收到預期的功效。

【第二項】發現是,若把影響學生成績的各項因素,歸類為學生、家庭、學校、教師、課程和教學六個範疇,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教師、教學及課程範疇(平均效應量為0.520.490.46),影響力較小的是學校、學生及家庭範疇(平均效應量為0.290.250.11)。從數據可知,教師對學生成績有最大的影響力,但也要留意,全部六個範疇都有正向效應,而且互有牽連,側重其一而忽略其餘,就難以產生協同作用。

第三項發現是,學校所推行的一些政策措施,例如小班教學(效應量0.18)、能力分班(0.1)及輔導班(0.18),未能收到預期功效,而留班(-0.32)更呈負向效應。這表示單靠採取政策措施,而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沒有明顯的改善。類似情況還有電子媒介和工具,例如PPT0.26)、回應器(clickers)(0.24)及一人一平板(0.16),老師要有相應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展示所學,並給予立時回饋,電子教學才能夠發揮作用。

       【第四項】發現是與學校有關的情意因素,包括學校氛圍(0.43)、學校歸屬感(0.4)、課堂凝聚力(0.53)、師生關係(0.47)、教師期望(0.4)、不給學生貼標籤(0.61)及減少焦慮(0.4)。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成功學習,按老師對學生的親密度和控制性,師生關係可分為專斷型、放縱型、忽視型及權威型四種型態,最有利的是權威型,其特徵是高親密度、高控制性,老師抱有高期望,但願意與學生協商,令學生對參與學習有安全感,不畏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

       【第五項】發現是直接講授(效應量0.59)與合作學習(0.55)同等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實施,以及何時採用。直接講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透過提問和練習,檢視學生是否理解。合作學習要有值得討論的議題,組員要具備知識基礎和協商技巧,並要有整理和匯報成果的能力。在表層學習階段,學生要掌握課題的基本概念和事實,教師的清晰講解,省時有效;在深度學習階段,學生要將概念聯繫起來並展開探究學習,小組討論就更為重要。

       【第六項】發現是自主學習策略(平均效應量0.54)對成績有中上效應。較簡單的策略如抄筆記(0.5)、劃重點(0.44)及溫習(0.49),對提升成績有中等影響;較複雜的策略如組織知識(0.85)、遷移和運用知識(1.09)、規劃目標(0.76)及自評反思(0.75),對提升成績有很大作用。

【第七項】發現是,老師常用的一些教學方法,只要稍加改變,便能增強成效。例如把平時的小測驗(0.36)改為通達學習式的測驗(0.61),通達學習的單元測驗設有AB兩卷,能給學生提供回饋和補救的機會,令學生努力進取。又例如把課前預習的單向式視頻(0.36)改為互動式視頻(0.58),學生一邊觀看影片,一邊做工作紙或在EdPuzzle電子平台上解答問題,會更加投入學習。

       【第八項】發現是,老師的集體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對學生成績的效應量高達1.36。老師之間的合作,比如集體備課、教學觀摩、分享教材和試卷、共同討論學生的學習進展,有助增強教學的信念和能力,進而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



2022年10月8日

一生受用的技能

【856】 20221007


十多年前﹐駐在一間中輕度智障學校工作。某天看見一年青教師很用心教一個男孩縛鞋帶。但孩子總是在中途混亂了步驟﹐或穿搭錯了左右﹐以致功虧一簣。教師說﹐這孩子應該可以學到的﹐每次都只是犯了小錯誤而已…我已經試了個多月﹐總是差了一點點。

這時有個資深教師經過﹐問我看甚麼?「在看教導學生縛鞋帶。」他也停下來觀看。不一會﹐他說:「不是這樣教的!」他指出如果用兩端不同色的鞋帶教﹐孩子便不會混淆左右﹐較易掌握了。年青教師就製作了黃藍兩色的鞋帶教。果然一小時後孩子學懂了縛鞋帶。

這事有兩點感悟:

一﹑同校的教師之間平日都各忙各的﹐少有交流。即使校內有教學上佳的方法和寶笈﹐都各自存在自已的腦中﹐沒有分享。這是典型的缺乏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的案例。不少機構裡多年從錯誤中學習到的經驗教訓往往沒有整理流傳﹐沒有推廣﹐甚至人亡政息。

是以後來我在各校都推介知識管理的工程。特別是特殊學校﹐老師們要自已開發課程﹑教法和教具﹐花了不少精力和心思。然而友校同業都不知道﹐各自在家中大煉鋼﹐重新發明車輪。校內的同事也未必知曉身邊有寶藏。

二﹑這教師因為相信該男孩可以學到﹐才會鍥而不捨地教了個多月。否則大可「以後你就用魔術貼的鞋吧!」這樣﹐孩子便學不到這種一生受用的技能-----用繩打結。

《小插曲》:三天前到屯門某校開工。羅副校長跟我說﹐你還記得多年前你講過縛鞋帶的故事嗎?我家中就有一個多年來都不懂縛鞋帶的孩子。當年聽你講這個故事﹐我回家就試。當天晚上孩子便學會縛鞋帶﹐用繩打結。

【後記】:    我從未想過﹐我分享一個小故事﹐竟幫到一個孩子學懂綁鞋帶。此文刊出後﹐羅副校長 來訊故事的下半場:原來羅副校在教會裡是SEN家長團契的組長。她在團契裡分享這做法﹐結果有幾個孩子都學懂了綁鞋帶。

2022年10月1日

深度參訪學校

【855】     n   20220930

  

    在職校長和教師培訓課程中﹐我都盡可能加入實地參訪友校的環節﹐藉此剌激思考。讓參訪者有機會省思自已學校裡似乎理所當然的傳統和文化﹐以作改善的參考。

    然而多年的經驗卻覺得不少參訪流於走馬看花﹐往往未必看出其中竅門要訣。因為一般參訪約兩小時﹐到校園各處逛逛。重點看一下該校的賣點或新建設﹐座談交流的時間不多。

    因時間所限﹐被訪的學校代表往往都只能介紹其可見的要點成果。例如:利用天台建了個花園或太陽能光伏板發電裝置;利用操場的角落建設了甚麼家教會或閱讀中心;又或如何改動課室用途成了學生喜用的健身室之類。訓輔部門的同事介紹他們引入了何種理念並採取了甚麼措施﹐致使學校校園生活發生了甚麼變化云云。

    然而卻少有機會聽到主人介紹當引入新想法或措施時﹐遇到何種躊躇﹑困惑和失誤﹐如何在各種方案間徘徊﹑特別是放棄了甚麼﹐才修訂形成今天的方案?如何處理反對的意見﹐怎樣說服帶領後進者跨越重重障阻向前?從哪裡找到助力和資源?在投標和說明書有哪些魔鬼細節次序要注意﹑免得在陰溝裡翻船等。於是參訪的外人只見今日的風光和成果﹐卻未必知悉其中走過甚麼彎路﹑爭議和苦惱辛酸等寶貴的關鍵重點。改革過程的細節往往最具啟發性﹑解難過關的故事可能震動心弦﹐卻是參觀成果時見不到的。

    嘗安排參訪者跟被訪學校的同事一起午餐或課後的會議﹐在拿著荼杯閒談時﹐往往聽到非常重要的訊息和故事。倘能旁觀友校同事的備課或會議﹐也許對習以為常的決策形式或操作﹐會有不同的思想刺激。


 

2022年9月24日

用案例培訓中層

  854 nnn  20220923

 

      開學前為一校做中層主任的培訓工作坊。主要是通過討論真實具體案例﹐期望主任們通過模擬實戰而明白學校行政決策時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校本強弱實況和外部機危條件。探索如何「滅火」和「防火」:即制定當前應急止血的措施﹐和固本培元﹐強身健體的長遠做法。

       多年來在各校蒐集而得的百多個案例中﹐跟校長一起挑選適切的放在工作坊討論﹐當然改動了當事人和學校名稱。教師討論情況跟以往各校的表現相似﹐都很投入和熱烈參與。因為覺得案例不是自已學校﹐老師都較能客觀分析﹑商量﹑集思廣益;所得的結論大體都周詳細緻。據校長指出﹐由於同事間多年來各種恩怨情仇﹐現實的利益衝突﹑平時往往未能開心見誠討論,所以或有偏頗。

       可見遇事時﹐經過集思商討﹐大致都會得出適切的對策。作為討論的主持人﹐我一般就其措施結論作點補足外﹐多數結合法律法規的限制﹑政經大局的長遠影響﹑人情世故的考量﹐補充教育界友校的做法供參考。

       以案例切入﹐旨在讓教師知道決策的程序和困難。明瞭決策背後不足為外人道的顧慮﹐如何吹風醞釀﹑分期試點到全面推行計劃等。更重要的是:讓同事們公開清楚講出應對措施的理據和秉持的原則﹑考量的因素﹑跨部門協作的重要性。這是校內宣揚正氣解難的機會﹐對年輕教師更是一次學習的良機。

       如果幸運地能拿到一手好牌﹐當然誰都知道如何依規章行事﹐按常理出招。但實際上卻往往要戴著枷鎖跳舞﹐總是要招呼奔向各方的千里馬﹑引領扶持信心能力不足的觀望者。

       學校向前﹐不能只靠校長﹐更要一班有心有力的中層。

 

 

 

 

 

 

 

 


2022年9月17日

培訓科組主任

853】 n 20220916

  

       本港學校的科組主任一般是由科目教師升任。大柢因為他們累積在校工作多年的經驗﹐熟悉學校的運作,教學上稱職甚至出色﹐堪為同儕表率﹑能協助學校面對將來的挑戰﹐校長覺得或可勝任中層經理。然而﹐如此升職的主任﹐卻極可能全未修習過甚麼是「行政管理」﹑未必諳知科組主任的職能和要求。其心目中的行事標準參照前任的工作模式和評價準則﹐於是蕭規曹隨。如果首次入職後就在此校生活成長﹐很可能沒有他校的工作經驗﹐少見世面。以至對教育界當前大勢的爭議也未必知曉﹐更遑論能分析比較本校的強弱機危﹑宏觀全局﹑高瞻遠矚地協助訂定學校政策了。
    修讀相關的學校行政課程是進修途徑之一;至少可以知多一點世界各地教育前輩走過甚麼道路﹐思量和爭論過各種措施的優缺﹐會分析常遇的陷阱或行事的程序。因而對照並反思自已面前的局勢和難題。
       即使跟工商/政府/非營利機構的工作目標與運作不同﹐然而能爭取機會與商企/社福/政府管治模式對比思考﹐應有助於拓闊視野﹐博採他山之石以為錯﹐免蔽於一校之經驗而自設限。
    是以多年來我參與設計的教師校長在職培訓活動裡﹐都盡量安排「深度探訪」友校﹑探索他人如何決策和克服推行中的困阻。又探訪青少年社福機構﹑認識社區中的教育資源。鼓勵參與公開的研討論壇﹑經驗分享會﹐以祈蒐納多方資訊作決策的基礎。
       個人經歷的心得:教師應盡量參與一些專業教育組織﹐既能廣交朋友﹐又會接觸到行業的新資訊和動向﹐較能掌握大局脈搏﹐有助於參詳決策。亦是教師專業生涯的大正路。

2022年9月10日

門 & 圍

852n 20220909

 

    為天水圍一間中學學生講一節《全方位學習》課。決定選取天水圍的地名「圍」和屯門的「門」切入。藉以介紹本地地名的來源和掌故。因為地名往往能反映昔日當地的環境和活動。是穿越到古時的鑰匙。

    廣東沿海水上人一般將海面由闊轉窄的水道稱為門。例如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是鯉魚門﹐西面入口稱急水門(汲水門)。其實由南中國海進入香港水域第一個門是清水灣半島與東龍洲之間的佛堂門(門內有全港最大的天后廟﹐又稱大廟)。由東北入新界的水道有塔門﹒紅石門﹑赤門海峽﹑大坳門(大澳門)。屯門則是新界西部珠江口唐宋時的第一道有水兵屯駐的關口。由珠江入廣州真正狹窄的水道是虎門。清朝已設有炮台。珠江三角洲南面出入口尚有十字門﹑澳門﹑崖門﹑斗門等。

    以往稱為五邑之一的江門市﹐則因處於兩江合流﹑南北各有山對峙而得名。新界沙田有城門和石門﹐都與海道無關。前者在山上﹐後者是填海而成。

本港以「圍」為名的有兩類。一是因傳統圍村或圍屋而得名。基本上以牆圍村﹐功能是群居防衛。例如九龍城的衙前圍﹑馬頭圍;沙田的大圍(積存圍);錦田的吉慶圍﹑上水粉嶺的覲龍圍(新圍)/老圍﹑元朗的吳屋圍﹑羅屋圍﹑ 盛屋圍﹑楊屋圍﹑上璋圍﹑馮家圍是。

    另一類則本是村民在鹹淡水交界的沼澤區築土堤為基而建造的「基圍」﹐1960年代之前﹐多種植鹹水稻或養魚。後則利用潮汐將蝦苗沖入塘中﹐圍封在塘內養蝦。例如南生圍﹑大生圍﹑輞井圍﹑沙江圍﹑天水圍﹑天福圍等是。一般位置較近海邊。近年不少基圍被規劃為保育濕地的緩衝區。

2022年9月3日

霸王花 & 火龍果

851   【霸王花 & 火龍果】

n 20220902 

    您可能忘記了課堂上老師講的課文具體內容﹐卅年後卻仍記得老師提及的一些小故事和野史軼事。這些課堂上的小品往往能引發學生長久的興趣﹐甚至是激發學生追尋終身的源頭。

    記憶關乎事物的連繫。事物間的連接鏈愈多﹐記憶就愈牢固。學生如能找出事物的關聯﹐日後在記憶中追溯尋找時﹐只要記得其中一些線索便可能牽出一些頭緒來。故教師在課上牽連上一些課程相關的掌故﹑趣事或生活常識﹐學生便較容易找到資料間的綫索﹐從而建構其知識架構。

作為地理教師﹐習慣了蒐集世界各地時事新聞﹑衣食住行相關的冷知識和趣聞﹐作為教學的醒胃點心和餐餘甜品。這些小品是教學不可或缺的調味料﹑能增添課堂教學的色香味﹑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更能增強學生對事物的聯繫和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新舊知識能否學牢與融會貫通﹐就要理順腦海中事物間的連結關聯。

例如家常飲用的「霸王花煲豬肉湯」﹐其中的「霸王花」就是跟曇花一現的曇花相似﹐是晚上才開的黃白色大花。四十年前在西貢北潭涌考察時﹐德叔得到鄉民指點﹐才留意到攀緣在大樹上已萎謝的大花。他介紹:「這就是煲湯的霸王花。旁邊像莖的綠色條狀物叫”量天尺”﹐也就是仙人掌科植物的莖」。這植物耐旱耐鹼﹐生長在鹹淡水交界的潮間帶泥灘上﹐攀緣上樹頂。

    近年在市場上常見的各色火龍果或麒麟果﹐就是仙人掌的果實﹐多數來自南美洲西部 (例如: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等地) 乾旱區栽種的經濟作物。

    學生可能吃過火龍果﹐飲過霸王花熬的湯﹐卻就不知其與仙人掌的關係。


2022年8月27日

生源下降

850   生源下降  n  20220826


    政府統計處於11/8/2022公布今年中期人口最新數據,顯示最新出生人數約3.5萬﹐較去年同期減少8%﹐,亦是1981年以來的新低。而最新死亡人數因受疫情影響而達6.1萬﹐較去年同期上升逾兩成﹐也是自1981年以來的新高。此外﹐持單程證移入本港的人數由2019年中的逾4.4萬,持續下降至去年中的逾1.3萬﹐在今年最新的臨時數據則回升至逾1.8萬。據稱今年首五個月出生人口約15600﹐估計今年出生嬰孩僅37000左右。

    人口出生率下降或少子化對社經大局的深遠影響已多有論述﹐於此不贅。教育界更關心學童人口下降的中短期影響:幼稚園會首當其衝﹐三兩年後收生競爭加劇﹐可能出現結業潮或須轉型。其實學生「不足」已經持續多年﹐近廿年縮班殺校大潮未停過。

    1983年全港會考日校報考人數是123,545人﹐連同其他考生(自修生)172,321人。今年報考DSE僅四萬餘。比高峰時已大幅下跌六七成。近年中學生考入大學的機會大增﹐也有人說即是考入大學的學生質素下降了。總之﹐大學也普及化了。

    學童人口急降﹐學校數目理應減少。按過去廿年來的殺校政策﹐由家長選擇作殺校標準。即家長不選﹑收生不足的學校便結束。然而家長卻未必知悉學校的實際增值狀況。以為把孩子送進名校便會有好成績。如此﹐原本收取第三組別學生的中學將會結束。但第三組別學生比例不會變﹐則原收取第一組學生的中學便要收第二組的學生﹐原收第二組的學校要收取第三組別的學生。

    教師和學校有否心理和實戰的準備面對改變中的教學生態?怎樣調適教學方法心態?學生和學校減少了﹐教師人手編制應該保持還是下降呢?

2022年8月20日

轉承責任

849       n 20220819

 

作為一個教師﹐其言行受到社會大眾關注;對其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正如一個法官﹐市民會期望他的法律知識較為豐富外﹐會期盼其操守會公正﹐主持公道。市民會期望醫生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外﹐也相信他會仁心仁術﹐危難時會盡心力救死扶傷。

學校教師不單是一個普通市民﹐不只是路人甲或乙﹐而是受聘學校的機構成員。家長將子女交付學校受教育﹐期望教師有其專業學養外﹐也相信教師會愛惜其子女﹐肩負起代理父母in loco parentis 的關顧責任﹐踐行合理正常的監護人的作為。

家長將子女送到某一間學校時﹐多不認識該校的老師﹐家長不是相信某個個別教師的能力﹑操守﹑態度和責任感﹐而是相信學校作為一個社會信託機構﹐一個有政府監督的機構﹐一個以專業教師組成的團隊﹐會發揮專業合力﹐盡心照顧好其子女。

是以政府和法團校董會有權力而且有責任訂定法規﹐管理和督導教師實踐其工作任務。教師既要盡力按其專業判斷做好其教學工作外﹐更要接受管治機構的指示﹑管理﹑遵行相關的指引和法規。要視自已為學校教師團隊的一員﹐考慮學校整體的利益﹐跟團隊商量並實施關顧學生的最佳方案。

所以教師在學校裡的作為﹐不能簡單以「一人做事一人當」而獨斷獨行﹐不能以個人喜好或個人自由而我行我素。因為既然是機構的僱員或成員﹐就要遵從機構/學校的行事規矩。須知學校管理層在法律上負有轉承責任 Vicarious Liability, 在某種程度上要對其學校的教師工作上的作為負上責任。換言之﹐倘若機構附屬的員工在工作上失誤引致的法律責任﹐機構管理層可能要負上一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