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 n 20211001
曾四訪八仙嶺下慈山寺。
每次雖蹈著相似的路線﹐卻因自已對佛學的認知水平所限﹐而不同的導賞員的介紹又各有重點﹐故每次學習得益均大不同。深明同一教材(慈山寺)在不同教師手中便有不同教學果效。
初遊時首重拍照。只留意到相關名號詞目配置到具體實物。回家後連忙翻書查網﹐多方徵引注解﹐方知何謂洛迦池﹑彌勒殿﹑啍哈二將﹑四大天王﹑韋馱護法﹑十八羅漢的由來﹑觀音智珠在握的是甚麼法寶…等。基本上學的是佛學入門ABC。倘連這些都不知﹐其實就能算是到此一遊打卡留念而已。
第二次參學則關注建築特色。建築師如何利用選址的地理環境作空間佈局?如何借鑑中日兩國遺存的唐風建築特點結合現代科技而打造這座21世紀的現代寺院。並以此跟志蓮淨苑﹑奈良東大寺﹑廣州光孝寺重建後的格局作比較。也留意到一些建築細部的設計(如柱座)﹑怎樣安排通風採光﹑傷殘人士出入提供方便等。
三遊時則留意並知悉大雄殿中的三個佛像﹐跟彌勒佛有何關係?地藏菩薩和觀音菩薩信仰是其麼?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有何意涵?佛像頂上華蓋跟昂坪寶蓮寺有何異同?彌勒殿前扁額「一生補處」是甚麼意思﹑為何庭中種的是羅漢松﹑菩提樹?記得在斯里蘭卡佛寺中見善信供的是蓮花﹑此地供的是清水﹐到底漢傳佛教何時開始供奉香燭?
最近一次得明星級法師導賞。他借建築事物喻理﹐以年青人生活通俗語言講佛法﹐其實是個傳教的歷程。他講出家人生活與紅塵的關係﹑解無常之道﹑生命因緣的妙法。他很重視要向青年人普及弘法的工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