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0年11月28日

看視頻的《導學案》

760 n n 20201127

          將探訪博物館的導賞課改為翻轉課堂﹐事先要學員依《導學案》觀看視頻。然後在實體課上交流心得。

          我選取了在海峽兩岸都備受推崇的台灣藝術工作者蔣勳在網上的視頻《中國美術史》約80集﹐要求學員(均是現職教師) 自由選取其中三兩集細心觀看﹐留意其導賞內容和技巧。德叔的經驗是﹐由於他是個上佳的導賞員,即使是門外漢﹐聽他的講解也會覺得趣味盎然﹐增長見聞。

         我希望在課堂中﹐學員能舉具體實例說出一些看法或心得。以下列出其中若干點:

     你覺得他的介紹有何特點?態度?用詞?聲調?過份平淡/激動?有否活力?是否有感動力﹐為甚麼?作為一個普通的觀眾﹑一個中國美術史的外行人﹐你覺得他這樣介紹作品﹐會給他多少評分?

         若說他是一個專家。何以見得?有何實証?正式介紹作品之前﹐他如何舖墊?舖墊的材料包括哪些範疇?他介紹作者生平時﹐奬出哪些方面的資訊和故事?在視頻中﹐你知道了哪些新知識?這個「新知識」是否完全陌生呢?還是依稀有點模糊甚或是錯誤的印象?有否恍然大悟的感覺?

         他是如何將作品結合時代的脈絡?甚麼是時代脈絡?作品年代的時間線上有些甚麼事物和故事?起何種作用?

         他為何介紹作品相關的成語/諺語/歷史故事/爭議/科技常識?他常用一些個人感受或情緒性的評語﹐起何種作用?

         介紹中國藝術作品時﹐有時跟外國的資料比較﹐合適嗎?為甚麼呢?你猜想香港的學生會因此而增加趣味或加深瞭解嗎?

     他介紹作品中的細節和爭議起甚麼作用?會否增加趣味?你當時看到細微的精妙處﹐是嫌煩瑣還是開眼界?


2020年11月24日

導賞:翻轉課堂

【759】20201120

 

         博物館因疫情影響﹐停止了導賞活動﹐致使學員未能按教學計劃到博物館上課﹐去親身體驗富經驗的資深導賞員的導賞﹐並從而省思教師帶領學生導賞時要注意的訣竅。這類體驗學習﹐很難由課堂講授或網課中的視頻代替。為了讓學員完成課程畢業﹐最終只有嘗試將這節課改作翻轉課堂模式:先給予學員《導學案》﹐著其按導學案指引﹐觀看視頻並作點筆記﹐然後在實體課堂上交流心得。

         教師上課前備課﹐就是備一個《教案》。 無論課上抑或翻轉課堂的課前預習﹐引導學員觀看視頻均宜有《導學案》:也就是導引學生觀看材料時﹐事先知道留意有甚麼重點﹑趣味點﹑難點﹑爭議點。否則﹐學員觀看時很可能但覺五彩繽紛﹑內容豐富﹐過後卻容易如過眼雲煙﹑水過鴨背﹑觀後一臉茫然﹐甚至一無所得。

         所謂觀看視頻的《導學案》﹐其實就是一個帶領學生漫遊知識海洋時, 導遊的解說方案。導師事先已知重點﹑趣味點﹑難點何在;作為導遊﹐就在關鍵處作些提示﹑點撥。甚或提些相關疑問﹐給予必要的背景資訊﹑名詞解釋等。必要時給予一張知識地圖或答題框架 (即所謂工作紙/學習單)。讓學生得以循序漸進﹐依一定的思路攀著知識鷹架前進上升。

         工作紙 (台灣稱為學習單)不是填充測驗題。應看作一份講義。內容可包括:A.背景資料;B.名詞釋義;C,相關的地圖或時間線;D.特別留意的要點和爭議點;E.自選的疑問﹑想法或心得。最後一點就是留白。

         這類課堂的成敗﹐當然要視乎:
1.選取教材是否得宜;
2.設計導學案是否切合學生特點;
3.最重的是要看學員的積極性了。


2020年11月15日

網課.教學理論

758  n n  20201113

                    即使疫情消退﹐網課潮流大概不會即止﹐甚或會成新常態。由於過去教育/師範學院對此未有提供職前訓練﹐故最近幾間學校做校本教師培訓時都要求談一下:《網課的教學理論和經驗》。大體上是結合教學理論﹐談上好網課的心得。

         觀乎世界各地中小幼特上正規網課﹐還是新鮮事物。落後地區軟硬件缺乏﹐資訊不暢﹐未知其經驗總結。但經濟發達地區商業廣告﹑文教節目﹑網絡文宣﹑網紅輿論傳播﹑資訊流傳模型﹑政治動員策略等﹐已經積累大量資料。加上MOOC﹑翻轉課堂和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成敗經驗﹐雖或散亂﹐仍堪為我們教育界參考借鑑。

         近半個世紀以來﹐學習科學 Learning Science 有不少新成果﹐其中不少經典理論獲得確認和發展﹐尤其值得新舊教師重探﹐溫故知新。

         其中﹐腦神經科學與學習的聯連有豐碩的成果;但教育學院的師訓課程卻少有提及。過去多年來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得到更多實証支持﹐社會學習 social learning 和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得到教育界廣泛認同。各種課堂手段intervention 的效應值經過統計學的分析篩查﹐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依據。這些成果不光是過去課堂的總結﹐也是網課操作的參考框架。

         網課作為新生事物﹐應用相關的軟硬件的經驗固然值得交流分享﹐教學法尤其值得探討。例如:網課生生互動減少了﹐怎樣改善?教師如何迅速回饋學生的表現?在觀看視頻和教師講解交錯/並行時﹐如何重新設計/重組教學的流程?加添或刪削甚麼才會更高效?如何設計《導學案》和工作紙(學習單)等﹐都不只是軟硬件應用的問題﹐更關乎教師對學科教學知識PCK的掌握。

2020年11月9日

教學實習的師傅

757 nn  20201106

 

          教學實習是師訓重要環節。每年大學教育學院為了安排學員實習﹐都要花大量心血。主要是千方百計﹐用盡人脈關係﹐舖橋搭路﹐為「未來老師」找個實習的落腳點﹐好讓他們親嘗教師職場的甜酸苦辣。

         說大道理﹐大家都明白:讓實習老師入校是教育界培養教師接班人的責任或義務。但學校正常的教學流程﹐因實習老師的加入要作出調整﹐有些校長便面有難色。是以編排實習真是個費心的工作。

         培訓教師﹐最重的環境場所不是師範學院﹐而是教學現場。不少「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牽涉學生背景﹑教學環境和師生互動等不可言傳的緘默知識。這都不是書本上說得周全﹐而需親歷體驗。

         現今學校接收一個實習老師﹐往往要協助編配一位在校的資深教師當「師傅」﹐或稱導師。主要是指點教學工作和行政的門路。其實﹐教師踏入課室後﹐大體上是由教師自行決定一切臨場應變﹐導師也幫不上甚麼。有些導師交代好課程大綱﹐行政支援系統便算。個別的會讓實習教師觀自已的課﹐如果偶有陪實習教師備課的﹐更更難得了。

         個人覺得:初入職場的教師﹐最需要的是學校裡的行規和潛規則﹐也就是學校的文化。儘管學校的文化各異﹐資深老師作為過來人﹐尤應多談一下職場裡的人情世故﹑師生間交往的經歷﹑親師合作的宜忌和要點﹑關顧學生身心靈發展的故事﹑學校作為一個機構的規矩﹑一個機構成員的責任等。因為這些都是真實而珍貴的資訊﹐卻在師訓機構的教授講師未必能言傳的實況。只有在實戰現場由師傅娓娓道來才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