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 n n 20200117
有後輩問及給其新生寶寶命名的意見。如此人生大事﹐我焉敢越俎代庖﹐妄加意見。
還是交由其父母或祖父母掌握好。
只是提及一下選字的聲音平仄等小事。
例如:姓氏是陽平聲的黃容陳龍洪者﹐不宜只配陽平聲的名字如鴻松融崇晴琼瑩成玲萍榮明之類。
曾有遇學生名字為何寒航﹑陳仁辰等﹐讀起來不夠鏗鏘。
國人給子女命名﹐大體均充滿期盼祝願﹐故多選擇良好意思的字眼﹐亦反映了家長當時的心態。
我輩見過不少女同學名群娣﹑帶娣﹐大概父母盼生男孩﹐期盼此女帶來一群弟弟。
更嘗見有女生名「換兒」﹐盼兒子盼得太露骨了。
該女生申領成人身份証改名「煥儀」。
這都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
最誇張的﹐有孩子被命名為「多餘」﹐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
後來他也改了名字。
昔日農村不少名字簡明樸實﹐因其出生時的特徵就叫:九斤﹑初六﹑滿月﹐閏土﹑三妹﹑妹妹等。
在戰亂遷徙中出生的不少就以出生地為名如:港生﹑穗生﹑桂生﹑京生﹑滬生。
有女生名桂湘﹐我猜她父母一是廣西人﹐一是湖南人。
她奇怪我怎會知道。
有前輩的名字是「守滬」﹐使我想起1932年《一二八事變》的上海保衛戰役。 也許其家長借此紀念這歷史事件。
國家貧窮積弱﹐給外國欺負﹐民生因戰亂而長久苦慘。
所以不少戰後嬰兒名字中多了國富家強﹐平安康盛﹑富貴榮華等字眼﹐反映了家長甚至國民的希望。
香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相對安定了﹐嬰孩名字便流行「詩書樂韻彤雲曉熙﹑峰松梓軒宇雨穎俊嘉敏之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