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20190726
我跟大多數人一樣﹐一直沒有留意自己小時候是怎樣學習數學的。 仿彿是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這也許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十多年前跟特殊學校的教師一起備課﹐方醒覺原來很簡單的數學概念都要經過一定程序和實踐練習方能掌握。 跟幼稚園教師討論幼兒學習特徵和教學內容時﹐更清楚特殊教育和幼兒教育有不少相通之處。 著名的幼兒教育工作者瑪利亜.蒙特梭利從醫學院畢業後﹐就曾在收容智障孤兒的羅馬精神病院中工作。 後來才發展出其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學法。
百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得出很多值得為人父母者﹐在幼兒階段需注意的學習特徵。
原來學習「數學」﹐初期要掌握一些「數前概念」﹐包括:多少、大小、長短、高矮、輕重、厚薄、時間快慢﹑前中後﹑上下﹑內外﹑空滿﹑終始﹑異同﹑開關等等。 這些基本的量和空間概念在生活上非常有用。 進一步才學習數數﹑唱數﹑形狀和顏色﹑一一對應﹑辨識數字音形﹑序數等等。 有專家稱這些「數前概念」為母親的數學Mother’s Maths。 意思指這些概念其實應在上學前 (到幼稚園前) 由媽媽在家居生活中教。
我猜想:如非要面對嬰幼和特殊學生﹐我會一直忽略這裡面大有學問。
學數學始於生活和習慣。 家長明乎此﹐便可以協助創設合適的學習環境或提供機會﹐使孩子學得更有效。
故平日讓孩子學習玩好手指頭﹑排隊時數人頭﹑飯前放好碗筷位置﹑數夠杯碗的數量﹑比較物體輕重厚薄長短﹑走梯級時數算級數﹑乘電梯時按樓層按鈕並唱數等﹐都是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