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7月30日

數前概念


【69020190726


        我跟大多數人一樣﹐一直沒有留意自己小時候是怎樣學習數學的。  仿彿是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這也許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十多年前跟特殊學校的教師一起備課﹐方醒覺原來很簡單的數學概念都要經過一定程序和實踐練習方能掌握。 跟幼稚園教師討論幼兒學習特徵和教學內容時﹐更清楚特殊教育和幼兒教育有不少相通之處。 著名的幼兒教育工作者瑪利亜.蒙特梭利從醫學院畢業後﹐就曾在收容智障孤兒的羅馬精神病院中工作。 後來才發展出其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學法。
        百多年來的研究和實踐﹐得出很多值得為人父母者﹐在幼兒階段需注意的學習特徵。
        原來學習「數學」﹐初期要掌握一些「數前概念」﹐包括:多少、大小、長短、高矮、輕重、厚薄、時間快慢﹑前中後﹑上下﹑內外﹑空滿﹑終始﹑異同﹑開關等等。 這些基本的量和空間概念在生活上非常有用。 進一步才學習數數﹑唱數﹑形狀和顏色﹑一一對應﹑辨識數字音形﹑序數等等。 有專家稱這些「數前概念」為母親的數學Mother’s Maths 意思指這些概念其實應在上學前 (到幼稚園前) 由媽媽在家居生活中教。
        我猜想:如非要面對嬰幼和特殊學生﹐我會一直忽略這裡面大有學問。
        學數學始於生活和習慣。 家長明乎此﹐便可以協助創設合適的學習環境或提供機會﹐使孩子學得更有效。
        故平日讓孩子學習玩好手指頭﹑排隊時數人頭﹑飯前放好碗筷位置﹑數夠杯碗的數量﹑比較物體輕重厚薄長短﹑走梯級時數算級數﹑乘電梯時按樓層按鈕並唱數等﹐都是學數學。

2019年7月23日

學生帶領學生活動


689 nnn20190719


        二次大戰後至1970年代末﹐本港中學的課外活動大多數由學生任搞手學生是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學生從活動中得到課外知識﹑領悟集體生活的規律﹑學會處理群體事務甚至學習當領袖 教師一般在幕後導引﹐或給予必要的幫助
        但自1978年實施普及教育後﹐教師籌組活動的參與程度日深 這種情況在弱勢學校裡尤其如此﹐主因大概是學生的實力參差﹐教師對學生負責搞活動沒有信心 另方面亦為了減少出亂子﹐索性由教師自己搞活動給學生參加﹐質素比較有保証 教師放手而由學生自主組織活動的﹐大概就僅見於少數傳統精英學校了
        2000年教改後﹐不少學校的課外活動轉型為「全方位學習」 本來原本意義是:課程學習活動化﹑活動也要課程化 即是:在正規學習中多加入活動元素;課外活動既然是課程﹐所以也要有學習的元素!
        然而活動時﹐學生很少會自覺加進甚麼學習元素﹐而需教師把關添加於是無論正規或非正規課程中的活動﹐負責任的熱血教師的工作便增加了﹐擔子加重了
        約十年前﹐學生在活動中被動參與的情況引起教育界有心人的注意﹐故又再提出活動應該是Student Led:讓學生參與活動的籌劃設計和總結省思﹐方更符應「自主學習」的要求 他們提出:學生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方會學得更多樣更廣更深刻
        是以教育局全方位學習組近年來一直跟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在中學推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經歷設計者》的活動
        學生活動由學生帶領﹐在傳統老牌學校﹐是應有之義 現在重提﹐是希望已有這傳統的宜珍惜承傳﹐在未有此策略和操作的學校﹐也應盡量有這種安排


2019年7月17日

量子通訊


68820190712


         5G通訊﹑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的現實來臨之際﹐當我們還未弄清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VR, AR是甚麼的時候﹐各國開始研發6G 通訊消息已經滿天飛。 其實各先進國家的科研機構甚至商業機構在過去十年裡已經投下重資﹐謀算著搶佔下下個科技領域的制高點。
        最近三五年﹐傳媒上﹐特別是網媒上熱議「量子通訊」﹐消息也很多。 包括了甚麼量子糾纒﹑量子衛星﹑光子通訊等。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根本連名詞也說不清﹐遑論辨識評議。 雖說一般人不需要明白經典物理世界和量子領域的定義和理論﹐只求應用便可。 但缺乏了基礎常識﹐卻會被五花八門的媒體資料搞亂而迷惘,甚至被商業宣傳誤導欺騙。
        最近看了一節高水準的科普視頻和文章:由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教授在《中國經濟大講堂》節目中介紹了量子通信和量子電腦等概念。 說高水準﹐不在其理論深奧﹐而在其能用淺白的語言﹐向老百姓(大致是高中生)講一些基礎入門的訊息。 由測不準的量子力學﹑到當今這個領域科研發展的前沿狀態﹑歐美先進國家和中國現狀的差距﹑我國遇到的困難和取得的成績。 更澄清了坊間和媒體的一些謬誤﹑提醒切莫誤信商業的宣傳炒作。 因為市場上出現了甚麼量子水﹑量子鞋墊和袜﹑量子按摩﹑量子眼鏡﹑負離子能量眼鏡等荒謬名目的產品。簡言之:現今凡是能夠在市場上用錢買到的「量子產品」全是假的。
        我一邊看﹐一邊深感這類高水準的科普教育節目很有必要卻難求。 因為學術大師科學家不一定就是科普的好老師。 中小學老師必須是個科普高手﹐方能導引學生前行。


參考視頻:CCTV2財經台:量子技術將如何徹底重構經濟生活?2019062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emBDX4Yzk
文字本:觀察者網:https://www.guancha.cn/guoguangcan/2019_07_01_507667.shtml


2019年7月9日

借物述史


687  nnn  20190705

        傳統正規課堂教的多是套裝知識 依一定系統次序線性排列﹐由教師主導﹐把知識切割餵飼學生 校園外課堂外生活中的學習則顯得比較散亂隨機而零碎﹐學員的主動性和敏感度便很重要 而生活實踐中的體驗﹐需要學員主動省思梳理加工方能鞏固﹐倘有旁人導引點撥或群體互動促進﹐則有助沉澱昇華
        由於在實地參觀所見實物出現的次序和意義關連﹐都多元或不依一定規律﹐引領學習的教師或導賞員就得因時際宜﹐提供適切資訊和鷹架﹐鏈接學員的既有知識﹐指出門路﹐讓學生易於吸收
        學生要吸收新知﹐往往缺乏基礎和先備知識 所以導賞教師的工作之一是提供簡明適量的資訊 導賞者要明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道理﹐厚積薄發﹐善於言簡意賅地指出事物的歷史背景﹑人物關係﹑故事概略﹑前因後果 教師提供的資訊甚至是學習的主體 借展品文物可能而述史﹐借題發揮而已
        即使是才高八斗的專家‥對著青少年學生講良渚文化的玉件或青花瓷器﹑凱撒大帝或佛教傳播﹑四合院或馬雅的金字塔﹐恐龍類別或垃圾堆填區的構造﹐都只能選述其中的一些必要資訊和趣味知識點 長篇大論引經據典在導賞時多不可取 反而多舉生活實例﹐展示相關圖表或視頻﹐讓觀眾連繫到其已有的知識系統才更重要
        故導賞其實始於未出發前的熱身準備 包括校內展板介紹一些背景﹑地圖和相關知識﹐提出疑問或議題﹐旨在引發好奇並喚醒記憶﹐方便接收新知識 對參觀作好心理準備﹐充滿期盼


       




2019年7月3日

戲曲中心


68620190628


        全方位學習就是引進社區資源入校園,包括各行業中眾多臥虎藏龍的師傅和人才﹑使之成為學生的教師;更要帶領學生突破校園的局限﹐善用社區的廣濶天地﹐作為教室和學習場所﹐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體驗﹐觀察和結合生活的事例﹐對照課程所學﹐省思理念與生活的關係。
        關鍵是教師和學校有否敏感度和心思﹐善用校外的豐富資源;有否功力使這些教材融入課程﹐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 而各機構企業又有否提供相關服務或方便﹐吸引學校使用。
        上周末下午在西九戲曲中心的中庭聽了一場輕短的中樂表演﹐參加了一個導賞團﹐聽了一個昆曲講座。 晚上在苶館劇場觀賞了:「粵樂苶韻」﹐深覺戲曲中心安排的節目很富教育性﹐值得教師充份用好。
        戲曲中心導賞不光是走一遍各演出場地﹐也有介紹戲曲的ABC﹐內容雖有不足﹐改進一下大致上可作為學生入門的導引。 晚上演出門票稍嫌昂貴(長者學生有優惠)﹐但對社會大眾﹐甚至對遊客來說﹐是一個淺嘗粵劇藝術的好節目。
        《粵樂苶韻》長約個半小時。 包括中樂演奏《月圓曲》和排子曲《天姬送子》﹑折子戲《再世紅梅記》之脫阱救裴﹑《穆桂英招親》﹑《鳳儀亭》中呂布獨唱選段和南音演唱。 文武戲場都有﹐唱做唸打兼備﹐安排見心思。
        特別喜歡選演了《脫阱救裴》這折戲作為唱做的例子。 因為這折戲中有朱毅剛當年為此劇新創的《未生怨》和《霓裳羽衣十八拍》﹐兩新曲旋律優美﹐唐滌生填詞精妙﹐確是當年粵劇創新的顛峰之作。 極富代表性。
  尤其當天看到演出者全是年輕的新星﹐知道演藝界多年耕耘培育新秀﹐已見成效﹐接班有人﹐心中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