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0月25日

長沙簡牘博物館

651  n n  《教育心語》20181026


        近訪長沙。 參觀了目前國內外唯一的簡牘博物館。
  簡牘﹐就是古代書寫文字的竹簡木片。 是我國紙張流行前的主要文字載體﹑是古代文字文明的重要的流傳媒體。 故該館常設主題展覽稱《文明之路》。 簡牘展廳分四部份:《三國吳簡》﹑《中國簡牘》﹑《世界文字載體》和《中國簡牘書法》。
        該館於 2005 年建成免費開放。 簡牘藏品主要為 1996-97 年間在長沙建築地盤出土的十多萬枚三國孫吳時期紀年簡牘和 2003-04 年發現的二萬餘枚西漢初期紀年簡牘。 據知﹐此館藏的簡牘數量多於全國前此出土的總和﹐被譽為廿世紀繼甲骨卜辭﹑敦煌文書外的又一重要考古發現。 自 1950 年迄今湖南出土簡牘已逾廿萬件﹐居全國之冠。
        館藏最豐富的簡牘﹐記載了三國時期孫吳領域內的人口﹑賦稅﹑司法﹑戶籍﹑職官﹑紀年等資料。 例如民間借貸的憑據﹑官員升遷的紀錄﹑收到糧稅數量向上級呈報的文書﹑濶體的木質簽牌/木楬(綁置於簡牘卷冊上的標識﹐即今天的檔案外套)﹑名刺(即今天的名片/咭片) 等。
        這類珍貴的文物﹐倘向一般民眾青少年介紹﹐必須有針對性地設計講解內容。 用今天的語言結合介紹古今生活的特點和異同﹐讓民眾對比而明悟文物的功能和意義。 當然最好是能解釋觀眾提出的疑惑﹐教育的果效方顯。 然而當天所見﹐導賞員大概是把導賞詞清晰背唸一遍﹐一般參觀者也來不及消化﹐更遑論提問了。
        參觀心得;
  1. 自少便知道東漢時期蔡倫(53-121 AD.)改良造紙技術是重大的發明突破。 在館中見到三國時期官民卻仍然廣泛使用竹簡 (長沙出土的竹簡紀年介乎196-237 AD.)﹐。說明在三國時期﹐紙張還未普及流行。   在古代訊息傳播條件下﹐普及一種新的工藝技術和產品絕不容易。 
  2. 引致「洛陽紙貴」的左思《三都賦》據說成於280-291年間﹐說明蔡倫自殺百多年後﹐紙張尚是奢侈品﹐並不普及。一般文人家中還是不備紙張﹐故要臨時上街到坊間買紙抄寫《三都賦》﹐因而搶貴了紙的價格。 
  
 
  

2018年10月18日

編個好劇本


650 nnn   《教育心語》20181019



                教師是演員。 上好課要有個好劇本。 上課的劇本就是教案----教學的方案。 要劇本寫得好﹐就得花心思。 備課就是編劇的過程。
        據說好劇本能吸引人﹐皆因內容情節「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意料之外﹐即是有新鮮感﹐使人好奇興奮﹑有懸疑﹑想進深追尋。
        情理之中﹐是符應觀眾的理解能力﹐釋疑之際也覺得合情合理﹑恍然大悟;噢﹐原來如此。 否則編劇天馬行空﹑脫離觀眾所知﹐忽然來個甚麼天外來客或神仙打救﹐便盡解諸般疑難﹐就難使人信服﹐覺得不能接受。
        解難釋疑所需的知識技能﹑環境和條件要有伏綫﹐有交代。 不能臨時拿個蘋果出來便說是太空導航器﹑巴士司機與路人甲突然成了幕府時代的將軍或金正恩特使。 劇情的徐疾迴旋節奏要考慮觀眾的接收能力與習慣而設計﹐起伏懸疑舖排有理有節﹐而非平舖直敍。 總而言之﹐就是不能離開學生的認知水平太遠﹐要努力找出新知與學生舊知識框架/基模Schema 之間的關關。
        劇本內的對白不可能依賴即興「爆肚」﹐臨時即場創作。 故劇本裡的對答內容 (課堂的提問與回饋) 更要細緻安排﹐為學生前進上升搭建鷹架﹐切合角色(師生)的身份和水平﹑按其已知的訊息﹑掌握的技巧和疑惑﹑其性格和情緒而設計。 因著編劇的安排﹐逐步導引學生追索解難而釋疑﹐走出知識的迷宮﹐皆大歡喜。
        失效的課堂﹐往往因為教師對觀眾的認知和情緒特點掌握不足﹐演戲前沒佈置好舞台道具燈光音響。 更重要的是:劇本根本還沒寫好。




2018年10月11日

知識誕生的故事


649 n n  《教育心語》20181012


        觀課多年﹐好課不多﹐悶課常見。
        「悶」的原因甚眾﹐其中之一是教師連平舖直敍﹑有碗碟話碗碟也不做。 因為平直順序講故事﹐也算是帶著學生重蹈先賢的足跡﹐使學生有機會知悉和思考當年科學家或作者如何在困惑混沌面前﹐眾裡尋他﹑克服千難萬阻﹑屢敗屢戰才摸索著取得點滴成果。 說得動聽的話﹐也是一段趣味掌故﹐是個解難的冒險故事。 讓孩子知道學問知識和創造發明不是天掉下來的﹐乃要經歷反覆的推敲磨煉方有所成。
        課堂沉悶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往往由故事的結局開始﹐而強調學生要牢記結論和懂得複述結論以應試。 而知識和作品的產生過程則輕輕帶過甚或略而不談。
        常見的是﹐講解由定義或公式定律出發﹐再舉例說明﹐跟著便是在測考中如何應用﹐測考的題型如有轉换則如何應變等。 例如圓周率/惰性氣體的定義/板塊理論/報酬遞減定律/光合作用等都是經歷千百年無數人探索的成果﹐其中有不少引人入勝的故事﹐值得介紹給學生。
        教師整理前人學者的分析結論為雞精筆記講義給學生﹐學生就依書直背﹐照本宣科。 學生即使考評時拿了個優良等級﹐其實不知先賢如何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籂查淘選出有用的訊息﹑在眾多方案中抉擇的過程。 是以課堂內容往往流於事實的傳輸與記誦而沉悶。
        教師應多講知識誕生的故事。
          

2018年10月4日

即時回饋 & Plickers


648  《教育心語》20181005
         教師想盡快知道學生是否真的掌握所教﹐要知悉自己的教學果效﹐一般用課堂提問﹑或在堂上做點小作業(堂課練習/ 工作紙)﹐甚或於課堂中後期作個小測。 這都可以對整體教學果效有個大概的瞭解。
        廿年前在課堂引入科技教學時﹐要購備電子「即時回饋系統」。 昂貴加上維修管理不易﹐以致並不普及。 十多年前廣州特級教師馮旭初老師推行其「四合一教學法」時﹐介紹便宜易用的四色卡﹐也得到差不多的效果。 近三兩年在港澳台課堂上用得比較多的﹐是一個免費的即時回饋系統:Plickers
        它是利用QR code 原理﹐由電腦為全班學生製作其個人的QR code 和簡易的多項選擇題回饋工具----一張黑白紙片。 每次全班學生舉起紙卡回答時﹐教師只需拿起手機向全班掃描一次﹐便知道班中每個學生的答案﹐並即時紀錄到電腦中去﹐作為日後統計分析之用。 教師手機屏幕亦即時顯示全班答對和答錯的數據等。 
  將這張紙卡過膠好好保護放在筆袋裡﹐學生可以使用一整年。 非常廉價而易用。 有興趣的同工可參考香港教育城網站﹐有教師同行示範介紹的視頻。
        這個工具的優勢﹐除了在課堂上迅速蒐集大量學生學習果效的數據外﹐對學生也起了剌激作用﹐有利於提升其參與和專注度。 使用經驗心得有三:
1. 每節課只宜使用四或五題之內﹐不宜多﹐否則學生易失去答題動力;
2. 多項選擇題的設計要精準細緻﹐針對學生思路和常踏誤區﹐實在考驗教師的專業功力;
3. 掌握數據多了﹐倘未能分析善用於改善教學﹐還是可惜。 但工夫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