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 《教育心語》20180223
課外活動跟全方位學習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但又相互關連。
學生的校園生活除了上課學習之外﹐有些空間﹐讓孩子做些自已選擇的「無聊閒事」﹐大致來說就是玩﹑閒聊﹑發白日夢﹑靜思﹑獨處或旁觀。 換言之﹐校園生活要留白﹐不是也不需要﹐也不可能充滿了計劃的學習活動。
現實中的課間小息﹑午膳和課後留校的時間﹐只要給予空間﹐學生自然會找到或自創一些活動。 德叔小時候﹐小息和課餘會踢毽﹑下棋﹑爬樹﹑伏匿匿﹑閒談交友﹑拍公仔紙/打波子﹑跳飛機﹑跳橡筋繩﹑各類追逐遊戲如:紅綠燈﹑兵捉賊﹑狐狸先生之類。 只要有條件和鼓勵﹐學生便會搞些覺得有趣味的活動如足籃排手乒乓球比賽﹑康樂棋足球機﹑演藝活動。 甚或有時做些「踩界」的探險活動如到校園的禁區後巷天台之類。 這類活動基本上不計分﹑不考試﹑不強迫﹑甚至無紀錄﹑自由參與。
倘校方給予支持和參與安排﹐則會有較嚴謹的組織和定期的活動﹐包括校際和校外的參觀考察和交流比賽等。
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的不只是愉快和團隊歸屬感﹑也學習人際交往﹑處理群眾事務﹑長知識也增自信﹑煉堅毅也強身體。 既有這諸般好處﹐學校重視之餘﹐也有思索著將這些活動正規化。
發展到後來﹐中學裡就出現了各類課外活動組織﹐如社堂/級社/興趣技藝小組/演藝社群/服務團隊/體育校隊/學術會社/學生會等更正規的組織。 自1990年代起﹐活動的正規化﹐逐漸演變成後來的全方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