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1月23日

澳門博物館

604 n 《教育心語》20171124


       參觀博物館的課程﹐可以參照原有校內課程作框架﹐亦可就展館內容特點選擇適當展品組成一個課程。但都同樣要教師作出專業的判斷﹐挑選展品和經歷組成學習的旅程。
  教師可設想自己作為一個學生﹐時刻從年青觀眾角度思考﹐哪些展品有趣有益?怎樣介紹才會吸引她們的注意並思考追尋?問甚麼問題會挑起好奇心?在千百件展品要略去甚麼﹐把重點放在哪裡?能夠結合相關課內知識則更好。 可以嘗試事先跟導賞員打個招呼﹐說明學生的特性和學習重點﹐列出你選的展品﹐希望他能多介紹幾句。
       最近陪著澳門的老師在澳門博物館設計參觀課程。 有幾點經驗可分享。
       澳門博物館的標徽由東西兩種建築物的輪廊組成﹐正好突出了全館的主題:多元文化匯流。 博物館入口處的兩位武士(秦俑和葡萄牙西北出土盧濟塔尼亞武士像)的及其背後的展櫃內容﹐已經點出全館的策展思路:強調中西文化交流為主線﹐突出澳門作為東西文化交融所結的一顆明珠﹐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折點重鎮。
       個人就喜歡選取最能體現中西文化交流的明清外銷瓷:克拉克瓷器﹑以中國畫筆 觸描繪西洋人生活的漆器屏風等或相類的中西合璧商品﹑中葡不同文化融合而生的風俗產品﹐包括禮儀服飾﹑建築風格﹐甚至其家具裝飾和食制等。 不少教師都選取了在萄國未必吃得到的澳門「葡國雞」﹐彰顯葡人東來時由沿途帶來的印度(咖喱)﹑馬來亞(椰子)和中國文化的結晶。
   
  





2017年11月18日

先備知識

603 ¾¾¾教育心語20171117


       學習新知﹐就是把新資料跟其個人原有的知識系統結合。 把新資訊放到原有系統中適當的地方﹐而且要與原系統中的其他資料建立鏈接。 否則日後就會尋不回這個資料﹐而「沒有印象」。連結愈多﹐記得愈牢之外﹐聯想也就多﹐有利融會貫通。
       例如新知是「白雪仙女士」﹐在檔案總管中應該放到傳統戲曲/粵劇/仙鳯鳴劇團之類的資料夾。 超連結à任劍輝/梁醒波/帝女花/唐滌生/雛鳯鳴/白駒榮 放錯地方或連結錯了﹐就會發生「誤解」。 但如果連「傳統戲曲」「粵劇」這些資料夾也沒有﹐則新資料無處容身﹐或胡亂放到其他資料夾去﹐便會印象模糊﹐發生「誤解」。 簡言之:學不到﹐或搞錯了。
       最近在教師培訓工作坊中﹐跟年青教師談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天井」﹐發現部份教師連取水的「水井」也沒見過﹐在城市長大的青少年學生對「井」就更沒有概念了。
       所以教學前要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先備知識。 倘其缺乏必要的知識﹐就要作點準備和補充﹐或在其知識系統中找出相關的事物或重喚其記憶﹐方便連結。 例如在其生活中找到相關或類似的經驗﹑故事中提及的事物情節﹑電視電影節目中出現過的影像﹑電腦網絡上的視頻等﹐都可以採用。 
  由於學生背景不同﹐先備知識各異﹐故教師必須要有多手準備。




2017年11月9日

參觀傳統民居

602《教育心語》20171110

      
       因參觀課程沒有嚴格規範而有很大彈性﹐故首要選定學習重點和知識點。 選擇原則可以結合相關課程﹐也可因參觀地點本身的特性而設計。 茲舉參觀考察傳統民居建築為例﹐說明參觀設計的訣要。
       建築是一門可以很深奧的學問。 要求中小學生通過參觀認識傳統建築的特點﹐其實要學甚麼呢?
       由學生視角出發﹐可以問一些衣食住行古今對比的問題入手。 例如:中國古時沒有電力和電器﹐們當時如何解決照明或採光﹑通風或遮雨﹑保暖或防寒﹑供水和排水﹑防洪或防旱﹑消防和排污﹑維護環境衛生等生活需要。 單是以上這幾個問題﹐已經足夠學生在房子裡忙上好幾十分鐘﹑觀察與發揮想象力以探索答案了。
   古人要解決這類問題﹐在當時的條件下﹐因時制宜充份利用各種物料和空間設計﹑形成了相關的生活習慣和規矩模式。 這類知識有共通性﹐適用於百五年以上的建築﹐包括省港澳地區的古蹟文物如:羅屋/三棟屋/西貢的上窰村等華南的客家民居;也包括較具規模的大宅如澳門的鄭家大屋/盧家大屋﹑新界的大夫第和曾大屋等圍村等。
      有了這些基礎常識﹐以後參觀國內其他古建築也可循此思路參照融通移用。 包括廣州的陳家祠﹑屏山的鄧氏家祠;甚至黃土窰洞﹑華北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腳樓等﹐都有個參照框架了。
  
  

2017年11月3日

對教科書的誤解

601【教育心語】20171103



       每年暑假﹐傳媒和家長都關注教科書的價錢﹐並評論買書開支對家長的影響。 其中關於教科書有些誤解﹐值得社會人士留意。
       香港大體是自由市場﹐教科書由書商訂價﹐是商業行為﹐基本上與政府無關。
       教科書是每年數以十億元以上的大生意﹐入場門檻高﹐市場往往由若干大出版商瓜分。 大出版商更配以附加練習和作業甚至附送電子/網絡教材﹐方便教師使用﹐成本就更高了﹐小出版商難以入場。
       選用一套教科書﹐中小學多各至少用三至六年﹐而且不會輕易改變。故得一校採用﹐其慣性市場相對穩固。 是以每次課綱改革﹐改版後的市場大戰成敗﹐往往決定未來幾年的收入。 是以過去更出現送贈電腦/投映機等作招徠。
       政府教育部門只負責審訂書本是否符合課程綱要的要求﹐不表示該套教科書的質素有多高。 筆者也曾應教育當局作義務的審書人﹐我們對照課綱與書稿是否符應﹑並指出其錯誤和不足﹐在其謬誤旁邊貼上標紙明示﹐使其知悉而更正。 所以我們常自嘲是高級校對。 審書人不會提議其作出何種改善。 否則我們便是作者了。
       在自由市場中﹐教科書的真正把關者是前線老師。她們要憑專業知識﹐決定用哪套書﹐用不用其配套的教材等。據所知校長很少插手選書的決定﹐一來不一定是熟悉該科的專家﹐也宜避瓜田李下之嫌。